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95)

金瓜石地質公園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金瓜石地質公園

金瓜石地質公園位於「本山礦場」,是一處露天開採的礦區,位置就在黃金神社的上方。

地質公園有南北兩個入口,北口從黃金神社旁的石階往上走,約650公尺遠;南口大約在102縣道18公里轉彎處, 約700公尺可抵達「本山礦場」。

本山,就是「金瓜山」,俗稱「大金瓜」,是金瓜石最早發現黃金礦脈的地方。 因為這座山的形狀像南瓜,所以被稱為「金瓜山」,(南瓜,閩南話為「金瓜」),這也是金瓜石地名的由來。

金瓜山原來的高度為638公尺註1。638公尺是多高呢? 可拿基隆山及茶壺山來做比較,基隆山高588公尺,茶壺山高580公尺, 都矮於金瓜山。然而金瓜山經過近百年的開採,山頭已經被剷平,如今的「本山礦場」,高度大約只剩500公尺左右,地勢已低於鄰近的基隆山及茶壺山。

圖:小金瓜露頭-九份最早發現黃金的地方

金瓜石黃金傳奇故事,可以從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的夏天說起。

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修築台北、基隆間的鐵路, 工人於七堵架設橫跨基隆河的鐵橋時,在河中發現了沙金。

於是淘金客聞風而至,出現幾千人在河裡淘洗沙金的盛況,甚至彼此爭奪地盤而衝突不斷。

光緒十七年(1891年)九月,清廷下令禁止民眾淘金,並於次年(1892年)二月在基隆廳設立金沙局,暖暖、六堵、七堵、四腳亭、頂雙溪各設分局。

然而官營狀況不佳,於是金沙局改委由淡北五大商合組「金寶泉」商號辦理採金事務,自光緒十九年(1893年)一月起, 以一年半為期,「金寶泉」認繳兩萬兩,取得採礦權。所有採金人須向「金寶泉」繳費領牌,才准許淘金。

光緒十九年,淘金工人溯基隆河往上探尋金礦,在九份的小金瓜發現露天的礦脈註2, 為九份發現金礦的開始。次年(1894年),又發現大金瓜的露天礦脈。當時的淘金客就以「金瓜石」做為該地的地名,開啟了金瓜石的黃金歲月。

由於大金瓜露天礦脈含金量豐富,當時聚集在此的採金工人達數千人,金瓜石成為熱鬧喧囂的山城聚落。

圖:修建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大眾爺廟

「金寶泉」一年半的採礦權合約期滿,由於獲利豐碩,於是官方決定收回礦權,恢復官辦抽釐的方式。

這時清廷金沙局廢除七堵、水返腳、三貂等分局,新設九份山、小粗坑兩分局。金沙局採金的重心, 已由基隆河逐漸移到金礦豐沛的金瓜石地區,時為光緒二十年(1894年)。

清廷還來不及開發金瓜石的黃金。這一年,清日爆發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次年四月十四日雙方簽訂馬關條約, 清廷割讓台灣。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日本正式佔領台灣,台灣總督府仿清廷制度設置「砂金署」於瑞芳,接管金瓜石地區的礦山。

台灣總督府接管礦山之後,整頓採礦權,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十月起,以雞籠山為界, 劃分為東西兩大礦區,東邊為「金瓜石礦山」,授予日人田中長兵衛主持的「田中組」礦權;西邊為「瑞芳礦山」(九份), 授予日人藤田傳三郎主持的「藤田組」礦權。於是金瓜石地區的採礦權全部落入日本商社的手裡。

我走102縣道前往金瓜石地質公園的途中,在16.5公里的公路轉彎處,看見一座福德祠及大眾爺廟。兩座小廟並排, 廟身相當古樸。大眾爺廟,就是俗稱的「有應公廟」,廟前立著一塊石碑, 寫著「台北府基隆廳三貂保長潭莊弟子江茂土暨眾股夥等重修外九份大眾廟」落款年月為「光緒二十年冬月」。

石碑的年代引人好奇遐想。那正是九份、金瓜石開始採金的年代,多少淘金客來此尋夢,有人美夢成真,有人夢想破滅, 上演著一幕幕的悲喜人生。幸運者一夜致富,不幸者落魄潦倒,客死異鄉。大眾爺廟底下埋葬的或許就是當年的淘金客, 而這座小廟也算是一座與黃金無緣的「無緣之墓」吧!古樸的廟簷壁上刻寫著「有求必應」,則是反映著生存者的期盼。

圖:金瓜石地質公園

102公路18公里轉彎處,豎立著「金瓜石地質公園」的標誌及導覽圖。

這裡走往「本山礦場」的步道是昔日的採礦的舊道,寬闊的碎石路,緩緩上坡, 道路雖然好走,但無遮蔭。

約十分鐘,已接近礦區,路旁出現解說牌, 地上有一圓形廣場,沿著圓周介紹這個礦區各種礦體,接著出現更多的解說牌,解說牌沿著步道旁一字排開, 而對面遠處就是茶壺山及半屏山稜線,景象壯觀。

解說牌詳述了金瓜石採金的歷史,從1890年基隆河發現沙金,至1987年金瓜石礦山完全結束營運,百年之間, 金瓜石歷經了劇烈的變化,從輝煌的亞洲金都至今日成為無言的山丘。

本山礦場所開採的是金瓜石含金銅量最豐碩的礦體-「本脈礦體」,這個礦體分佈的範圍從金瓜石車站南緣,向南延伸至牡丹坑, 總長二公里;垂直面則由海底下一百公尺至六百多公尺的山頭。當時從山頂至山腳共設有七坑,分別是本山一坑、 二坑、三坑至七坑。由於後期引進重機械露天開挖,本山一、二、三坑已被剷平而消失,四坑在黃金神社上方, 後來被琳恩颱風的土石流所掩埋而消失。保存最完整的本山五坑, 就是目前「黃金博物館」的所在地。六、七坑則或半掩,或已堙滅。

圖:本山礦場

從入口至「本山礦場」,大約十五、六分鐘而已。

礦場所在地是被剷平的大金瓜,周遭有矗起裸露的黑色岩壁。

岩石為安山岩,由於受到矽化,安山岩的外表層已呈黏土化,出現綠泥石化的現象,摸起有點黏軟。 廢棄的礦場,裸露的黑岩,給人一種很原始、很蒼涼的感覺。

這裡距離黃金神社只有650公尺而已, 但並無遊客的蹤跡。站在黃金神社俯瞰金瓜石聚落及眺望附近山巒, 景色已足夠美麗,或許並不需要再往上爬到「本山礦場」。但這裡地勢更高,視野愈遼闊,而荒涼的礦山給人一種更強烈的滄桑氣氛。

若喜歡體驗金瓜石礦山的滄桑,則還可以更往南走。從「本山礦場」往南走,有步道接草山公路, 然後至「樹梅礦場」,那是另一處露天開採的礦區,屬於「本脈礦體」的南段,充滿著迷人的礦山風情。 此外,也可以探訪附近貂山古道上淒美的「無緣之墓」, 那是另一個黃金夢碎的故事。

旅遊日期:2005.09.06 (寫於2005.09.15) 


註1:一說金瓜山高660公尺。

註2:「小金瓜」位於102縣道約19.2公里岔路附近,小金瓜露頭的外觀 酷似一隻河馬,又被稱為「河馬礦體」。


[行旅照片]

大金瓜-開採前
大金瓜-開採後
102縣道第18公里處(攝影位置為地質公園入口)。
金瓜石地質公園入口。
昔日的採礦道路(1)
昔日的採礦道路(2)
各種礦石介紹。
一字排開的解說牌。背景為茶壺山。
眺望基隆山(大肚美人山)。
眺望茶壺山。
本山礦場(1)
本山礦場(2)
裸露的礦體。
從另一個角度拍攝本山礦場。
小金瓜露頭-九份最早發現黃金的地方。
福德祠-位於102縣道16.5公里處。
大眾爺廟。位於福德祠旁。
大眾爺石碑,修建於光緒二十年冬月。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