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145)

菁桐古道.蜻蜓點水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菁桐古道(保甲路)開路紀念碑

每個人旅遊的方式各不一,有人走馬看花,有人細細品味;即便是自己,每次的行旅目的也不盡相同, 有時是蕭灑的悠遊,有時則是匆匆只為了某種特定的目的。

今天重訪菁桐古道,汐止段平溪段, 一次走完,我既像青蛙,又像蜻蜓。我採跳蛙方式,蜻蜓點水般地捕捉菁桐古道的儷影。一個正常的旅人, 不應採取這種不合理的旅遊方式。

這次跳躍式的重訪菁桐古道,只是為了補拍幾張景點照片而已。這種浮淺旅行,還能勉強寫成旅記嗎?

菁桐古道是我記憶深刻,也是情感深厚的一條古道。

一年半以前,我初訪菁桐古道,巧遇盤石嶺農莊吳振隆先生,他熱情招待,並送我一張菁桐古道地圖, 而為了讓這份地圖能與世人見面,於是我勤學「小畫家」繪圖軟體,終於畫出我的第一張行旅地圖- 菁桐古道。從此之後,繪製行旅地圖成了我寫旅記的一部份。

早期旅行時,我只用簡易型數位(傻瓜)相機拍攝風景,當時實沒料到,有一天我會考慮出版這些旅記作品。 而早期的攝影作品都是低解析度的照片,無法符合平面印刷的品質要求。於是,不得不重訪幾條古道以補拍風景, 我選定從菁桐古道開始。

這些年寫旅記,初衷只是想記錄四十歲過後的人生感懷。就個人的意義來說,寫旅記只是一種 自我救贖的過程而已。心情本不在遊山玩水,也沒有出書的想法。偶爾雖有讀者問起,我都是這麼回答的。 那如今為何又改變心意,選擇在今年出書呢?

圖:菁桐古道汐止段舊觀(接近盤石嶺) 圖:菁桐古道汐止段新觀(接近盤石嶺)

我觀察台灣社會,作家出書不外三種目的,一是商業目的,一是社會目的,一是政治目的。商業目的自然是為了賣書賺錢; 社會目的是為了宣揚理念;而政治目的則是出書以明志。尤其台灣每逢選舉年,總是會有不少政治人物忙於出書, 志不在賺錢,而在自我宣傳,以提高知名度。

我出書的目的何在?小女兒Peggy不明白,所以不認同我出書的想法。她認為,我的每篇旅記在網路上都可免費瀏覽, 怎麼會有傻瓜要花錢買我的書呢?這個看法很有見地。但女兒的擔心是多餘的,我出書並不純然是為了商業的目的。

這次重返菁桐古道,想補拍幾處古道景點卻無法完全如願。特別是汐止段的部份。菁桐古道汐止段起點在汐平 公路仁愛橋附近,終點在盤石嶺。自盤石嶺起,接菁桐古道平溪段,至菁桐小鎮。

我抵達仁愛橋時才發現,這附近的東山溪谷,因為整治河川的水利工程正在進行中, 溪谷已面目全非。古道入口處(東山路)也正在進行馬路施工,無法進入。於是我只好改從終點盤石嶺進入。 驅車上行,過姜子寮展望台,直抵盤石嶺。盤石嶺是汐平公路的最高點,是菁桐古道汐止段與平溪段的交會處。

從盤石嶺往回走,進入菁桐古道汐止段。初走時便發現,盤石嶺附近的菁桐古道,原本一段樸拙的碎石泥土路, 如今已鋪上柏油路,當初那份感動已經隨風而逝。

我突然有所感觸。每個旅人在生命的某一時刻所記錄下的景點影像或文字,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歷史的一瞬間。 這景點可能隨之改變,甚至消失堙滅,你再也沒有機會重新拍攝。在自然及人為環境變動的衝擊下, 人間事物其實是無時無刻或劇烈或緩慢地改變中。旅人們,怎能不珍惜你每一次行旅時的觀察與記錄?

當然,我的感慨並非是反對汐止段鋪設柏油路。菁桐古道汐止段開發早,沿途多有農舍農圃,便捷的交通設施, 對於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是有幫助的。旅人一年半載才偶訪一次,而農民則是無論刮風下雨都得進出這條路。

圖:石底煤礦-洗選煤廠(名列台灣百大歷史建物)

菁桐古道汐止段只剩中途一小段還維持著泥土路,就在「開路紀念碑」附近,依然散發著古道氣氛。

但不知這泥土路段還能維持多久?開路紀念碑,是汐止段唯一的古蹟,是日據時期開闢汐止、平溪之間保甲路時, 才豎立的紀念碑,歷史約九十年。

這處景點也稍有改變,紀念碑別來無恙,但被附近農民廢物利用,將這石碑柱用來做為電線固定之用, 石碑被緊緊的線索纏繞著。

拍完紀念碑,返回盤石嶺,我前往盤石嶺農莊。這次未遇吳先生,但遇一載著幼稚園小朋友的娃娃車來農莊遊覽, 準備觀賞夜晚的螢火蟲。這提醒了我,又是賞螢火蟲的季節了。 大約去年此時,我帶著孩子在虎山溪賞螢。去年此時,我為SARS煩惱,今年呢?

我只在農莊百年古厝「吉慶居」前拍幾張照片,然後回到盤石嶺,於是走一小段菁桐古道平溪段,至「肉板峠」 便折返。然後,又展開蛙跳,開車走汐平公路直奔菁桐小鎮,直抵菁桐古道平溪段的終點二坑口附近。

從二坑口上行,也只是走一小段菁桐古道而已,還不到「魔神仔洞」就折返,拍幾張尾段風景,然後回到菁桐火車站一帶。

幾次來菁桐小鎮的感覺都不太一樣,但我對菁桐的印象及感覺依舊美好。

第一次來菁桐時,正是納莉颱風災後,平溪線停駛的期間,菁桐冷清, 小鎮寂寞。後來又來了三次,每次來都看到小鎮的蛻變,菁桐正逐漸尋回歷史的記憶,漸漸找回逝去的風華。 菁桐太子賓館重新對外開放,車站前的菁桐老街重新整建, 車站旁的菁桐礦業館己接近完工,各路口設置了更完善的中英日文解說牌,小鎮變得比昔日熱鬧許多。

有驚喜,但也有失望。例如,路過菁桐國小時,發現在校門口旁的菁桐礦工醫院遺址,那殘破搖搖欲墜的 日式舊醫院殘屋,已被夷為平地。我已沒有機會補拍照片,上次所拍的照片又是一張遺照。上次來訪時, 盤石嶺農莊吳先生說,地方人士考慮將這間舊菁桐醫院加以整修,以恢復舊觀,但如今重返,卻是「此情可待曾追憶」。

圖:石底煤礦

菁桐曾因礦業沒落而淪為蕭條小鎮,而如今平溪線沿途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規劃則又為小鎮開啟繁榮的契機。

菁桐正散發著一股活力,小吃店內的牆上貼有觀光節的海報、總統來訪的剪影,車站附近還留有巨型的彩繪看板, 觀光客穿梭老街,取景拍照留念。

我為小鎮的再次繁榮感到慶幸,也希望小鎮能珍惜這樣的機會。礦脈會枯竭, 觀光資源也會枯竭,如果使用不當的話。

這次重返菁桐,最驚喜的是,菁桐石底礦區的煤礦博物館終於已開始進行中。曾經半掩埋於塵土的「石底大斜坑」, 終於完全出土。坑口以木板暫時堵住,坑口側柱上刻寫著「昭和十二年三月起工」(1937年),這已是近七十年前的往事了。

石底大斜坑曾經是台灣第一坑,單一坑口煤產量全國最高,地位相當重要。在礦區入口處的解說牌,是這麼敍述的:

【故事的開端】

你正踩在一片改變台灣命運的土地上!
民國七年(1918年)「台北礦炭株式會社」(台陽礦業前身)進入平溪開發煤礦,直至民國六十年代。 台陽公司位於菁桐坑地區的石底煤礦,為台灣開採最久,產量最豐及規模最大的礦區。礦盛時期, 由此生產之「石底炭」被列為品質最優,且其產量一直是全台第一,足以代表台灣產煤,故被稱為 「台灣煤」。對台灣經濟發展及邁向工業化扮演極關鍵的角色。

我步上石階,來到石底煤礦礦區,雜草叢生的景象已不在,荒蕪礦區內一間間廢棄的殘屋斷垣, 呈現出令人心醉的滄桑美感。我穿梭於空蕩的礦廠樓房、辦公室、舊倉庫。那孤寂空蕩的殘屋殘牆, 爬滿盤錯網狀的樹根,一種落寞與滄桑。一種莫名的感動。

菁桐小鎮,又與昔日的歷史繁華取得連繫,礦區裡雖不再有喧囂的機械運轉聲或是濃烈的台車煤堙味, 但卻洋溢著一種令人徘徊不忍離去的礦業歷史風華。

今天雖然只是蜻蜓點水之旅,但菁桐小鎮依舊讓人留連低徊。我站在車站月台上,面對著山腰上的石底 選洗煤紅磚舊樓,再一次的心靈沉澱。菁桐小鎮能否撫平這顆驛動的心呢?我問自己。

旅遊日期:2004.4.25  


[行旅照片]

菁桐古道(保甲路)開路紀念碑(1)
菁桐古道(保甲路)開路紀念碑(2)
菁桐古道汐止段,玄道宮附近。
菁桐古道汐止段,接近盤石嶺的路段已鋪上柏油路。
菁桐古道平溪段,依然散發著泥土的芬芳。
菁桐古道平溪段,內板峠舊隘口。
盤石嶺農莊的百年石頭厝-吉慶居。
菁桐古道平溪段,已接近菁桐小鎮。
石底煤礦-洗選煤廠。
石底大斜坑,曾經是台灣第一坑。
礦區倉庫殘牆。
石底煤礦礦區。
樹根爬滿殘牆。
空蕩的殘垣。
逝去的風華。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