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汐平公路
今天決定獨自探訪菁桐古道。對這條古道,我一直有著特別的好奇心。
古道的起點是我熟悉的汐止,
古道終點則是我鍾情的景點--菁桐。上網找資料,關於這條古道的資料,卻是相當簡略,
只知古道的入口是在汐平公路的盤石嶺附近。
今年四、五月間曾開車去探尋過。不料,我把汐平公路上的姜子頭展望台誤認為盤石嶺,
在姜子頭附近四處遊走,苦覓不獲,失望而返。
後來,問了網友,才知道古道就在盤石嶺的土地公廟對面,入口處相當明顯。今天便決定獨自驅車上汐平公路探訪這條古道。
盤石嶺位於汐平公路最高點,由那裡出發,走菁桐古道,約一個半小時,可走到菁桐,一路是下坡路。
我計劃走古道到菁桐,然後再搭小巴士返回盤石嶺。
出發!走汐平公路,一路沿著公路逐漸爬升上坡。經姜子頭展望台,附近停了十餘部車,有流動咖啡車,擺設咖啡座,
不少遊客悠閒其間。過姜子頭,就進入我不熟悉的路段,幾年前我曾開車走過汐平公路至十分瀑布,
但已沒什麼印象。秋天的汐平公路,有些樹木葉綠漸變黃灰,有份蕭瑟氣氛。汐平公路素有「小中橫」之稱,
景色秀麗,自不在話下。沿途林蔭間有石桌石椅,不時可見到零星遊客坐椅聊天觀景,徜徉於這片山林之中。
圖:百年古厝-吉慶居
看到「盤石嶺」的標誌時,心想菁桐古道應已在眼前了。
開始注意左側是否有土地公廟,彎過汐止、
平溪鄉界,往下走,卻沒看到廟,只好一直往前開。
到汐平公路14公里處,遇坍方,慢速通過,這麼開了十分鐘路,仍不見廟影。
心想不對,猛然停車,下車眼觀周遭景緻,似已下坡到半山腰,
若再往前開下去,平溪大概已不遠了。
我一定是錯過了菁桐古道口。但為什麼沒看到土地公廟呢? 想起剛才看到的公路坍方,
會不會是土地公廟已被土石流堙沒了呢? 也不對,前一陣才剛讀過網友騎腳車走汐平公路,
有提到這土地公廟,最近的辛樂克颱風亦只是細雨微風而已,怎可能造成這坍方呢?遲疑了一會,
決定返頭找找看。
開車繞回,再爬上那彎曲的坍方路段,往上走,接近盤石嶺,看到左側有一戶民舍,
門外有位中年男子在修剪圍牆上的樹枝。於是決定停車向他問路。
我開口問路,他眼睛一亮地回問:「你在找菁桐古道?」我點點頭。
他說:「等我剪完這樹枝,我帶你去。」我看到民宅屋牆上漆有「火金姑」等彩色字,心想這裡應是一農莊。
這位農場主人向我解釋,這裡因環境不受外界干擾,
成為螢火蟲的復育地,每年四、五月間可來此賞螢火蟲。於是,他邀我進去參觀,
順便要拿一些菁桐古道的資料給我。我感到驚訝,問:「你有菁桐古道的資料?」他笑著回答:「這古道還是我整理過的呢!」
他騎著摩托車,載我進農莊,沿小徑往下坡至山坳處,約幾十公尺,在我眼前竟出現一棟古樸的百年石頭厝,
對這眼前的景物,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這位農場主人姓吳,向我介紹這百年古厝。這附近原本還有幾戶農家,
都是採用傳統石頭厝建築,但已陸續搬離,原屋廢棄於這附近的山林之中,就只剩這一戶而已。
古厝正廳樑上掛著石匾,寫著「吉慶居」三個字。
我注意到了古厝前有一古樸的石階路往下走,豎立著指標,寫著「先民古道」,我好奇問:
「這就是菁桐古道?」吳先生著說:「不是,這是石底古道,一般人不知道有這條古道」。
他向我解釋,其實汐止、平溪之間共有三條古道。於是,他邀我進屋,取出一菁桐古道導覽圖,
向我解釋起這條古道的歷史。
現存的菁桐古道以盤石嶺為界,分為兩段;自汐止東山溪谷至盤石嶺為「汐止段」,
從盤石嶺至平溪為「平溪段」,古道前段近汐止,人為開發較多,後段則在處於原始山林中,富於原始野趣。
聽吳先生解說,愉快聊著,不覺已至中午,熱騰騰的午餐也已煮好。吳先生熱情邀我共進午餐,
我覺得不好意思,連忙推辭,但盛情難卻,只好從命。吃完午餐,他叫孫姪帶我繞農場一圈,在下方,
看到了三坑溪的上游,就在農場旁。繞回吉慶居,吳先生又拿了扶梯,邀我爬上屋頂,
向我介紹這平溪附近的地理環境。在屋頂,他伸手一指,正前方的山頭為「三坑山」,
再遠一點的山峰為「薯榔尖」,右前方高壓電塔附近則是菁桐古道的方向。
他說,「石底古道」本來與菁桐古道在盤石嶺交會,後來因汐平公路開通,石底古道一段被堙沒。
從他農舍附近往下走的石底古道,因去年颱風而毀損,勉強可行,但路況沒有菁桐古道好走,他說有時間會去整理石底古道。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菁桐古道
接著,吳先生便騎車帶著他的孫姪,我開車跟著,從農莊出發,開往盤石嶺。接近盤石嶺時,
我就遠遠看到那間土地公廟,目標真的很明顯。
只是這座土地公廟位於彎道的這頭,從汐止開車過來,
剛好有死角,我彎過來時,只注意會車狀況,卻錯過了這土地公廟。
但我並不遺憾,
若沒錯過這間廟,又怎會遇上吳先生,這位菁桐古道專家呢?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停好車,吳先生再用摩托車載我往汐止方向前行一段,為我指出菁桐古道汐止段的位置,
它的盤石嶺出口在汐平公路二段282巷,這兩段古道就交會於盤石嶺。
汐平公路最高點的盤石嶺,原本有塊大石,先民往來汐止、平溪,必須經過此處,盤石而過,故名「盤石嶺」。
汐平公路開闢時,將大石移開,只空留地名而已。吳先生還帶我爬上小坡,介紹一塊古石,
是當年開拓汐平公路挖出的古碑。來到古道口,入口處左側有一簡易咖啡色木板,
寫著「菁桐古道」白字。這是吳先生自行豎立的標誌。他對這條古道的情感,令人感動。
原以為汐平公路有小巴士,到了盤石嶺看站牌才知道,這小巴士是汐止市公所經營的,終點只到盤石嶺。
看來我走至菁桐,還得再爬上來。此時,吳先生熱情地說,他可騎車到菁桐接我上來。我連忙婉謝好意,
這來回三、四小時,我應該可在天黑前回到盤石嶺。
揮手道別,準備向前走。吳先生卻說:「我再陪你走一段。」他將摩托車騎進古道,他的孫姪也跟著走。
吳先生再向我介紹一些古道特色,他指出某亂叢處有二座平埔族古墓,顯示過去這裡是原住民的居住地。
此外,這一段的菁桐古道特別寬闊,是因為日據時代闢為保甲路,利於馬匹行走而拓建的,以便維護治安。
吳先生一路陪我走至肉板峠。這裡是一處險隘,日據時代為治安維護的一處隘口。
再往前走,就更深入山林,摩拖車無法再前行。我們在此道別。
這時,吳先生豪爽地說:「我看還是我到菁桐去接你,你慢慢走,好好欣賞這條古道。到菁桐,
我再帶你去看看菁桐古道在菁桐坑的幾個登山口。」這份熱情,我若再婉拒,也會不近人情。
於是我們相約三點鐘在平菁橋的溫泉商店碰面。然後,我獨自步上古道。這一路就沒有再遇到任何一個人,
獨行於這條幽靜的古道。
圖:菁桐古道的石橋(距菁桐小鎮己不遠)
獨自前行,這樸拙的泥土山徑,散發著古味,深深吸引著我。
古道特別的幽靜,除了偶鳴的五色鳥外,幾乎聽不到蟬鳴鳥語聲,
更為這古道增添幾許幽意。
沿途除了些許崩坍,步道都還算良好易行。從盤石嶺出發約莫半個鐘頭,遇乾涸溪谷,路徑與溪谷交錯,
我直接走下溪谷,然後接回古道。沿途頗多筆筒樹,充滿荒山野徑的氣息。
相較於金字碑、
貂山、大粗坑等古道過於人工化的石階步道,
菁桐古道就顯得格外純樸原始多了。或許,正因為她僻處於交通不便利的盤石嶺、菁桐之間,遊客稀少,政府也未規劃整修,
反而保有這份原始樸質之美。我是不反對政府整修古道。能夠讓先民走過的古道保存下來,留給後代子孫緬懷追思前人的足跡,
自然是值得鼓勵的事。
我擔心的只是主其事者做事草草、驢愚行事,只怕建設不成,徒然造成破壞古道而已。像貂山古道,
鋪上大塊的水泥石階,變成現代化的觀光步道,就讓原本樸質的古道變的黯然失色。
走過溪谷,往上爬,遇叉路,左右皆有登山條。左窄右寬,我取右行。往左行,我想應是往三坑山的方向,
但不確定。再往上走,登上稜線,景觀視野也跟著開展起來,回首望汐平公路,那吉慶居百年古宅就在對面遠方的山坳處,
附近一條彎曲細如白絲的小溪,就是三坑溪了。古宅右側不遠的山巒之下,有一隱約的小徑,
那就是吳先生所說的石底古道了。
獨自在山林裡,望著平溪群山,憶起上回走金字碑古道時遇到的那對中年夫妻所說的一句話:
「其實台灣最美」。我深深認同這句話。如果用心看台灣,這小小的土地上,
處處皆可探幽尋奇。眼前這片叢山峻嶺之間,就隱藏著三條先民古道,那百年歷史的石頭古厝,
也正默默訴說著先民蓽路藍縷、開山尋礦的歷史。這山林間,蘊藏著多少美麗的歷史滄桑,值得我們用心去體驗。
走到稜線盡頭,又遇叉路,但有簡易的指標,咖啡色的木板白底字,或許又是吳先生所立(寫著菁桐向左50分,
汐平公路盤石嶺向右40分),取左行,又開始下坡路,接下來這段路更為深入原始森林,清幽靜謐、
遺世獨立。不久經一高壓電塔處,再前行,路已坍方,但有小徑沿貼左側的整段石壁,石壁佈滿苔痕,
小徑直落而下,但有樹藤可攀抓,不算難行。我不知道這裡是否就是資料所記載的「大石壁」或是吳先生口中的「魔神仔洞」。
穿過這片石壁小徑,就聽到潺潺的溪流聲了。我看到了下方的溪谷及石階步道。
從菁桐修築的登山石階步道只到這下方處,部份被土石流沖毀。我從山徑下至石階步道,
再下至溪畔休息一會兒,脫鞋泡泡腳。溪谷上方有大塊斜岩,形成一小岩瀑,更上方則有一池天然綠潭,深隱在這幽靜的溪谷中。
未停留多久,我繼續前行。這條石階步道筆直而下,我可以感覺到,菁桐已經不遠了。今天的古道行,走來輕鬆愜意,
由盤石嶺出發,以下坡路為主,體力負荷輕,而天涼好個秋,讓我走了一趟臉不紅、氣不喘的古道之旅。直下石階路,
遇一石橋,橋下溪水清澈緩流。過橋,遇叉路,正式的指標出現了。向右往薯榔尖(平溪三尖之一)900公尺,
向左往菁桐650公尺。指標說,我一路走下來的這條筆直的石階步道,是通往石筍尖(平溪三尖之一)的步道。
我有些納悶,我一路走過來並未看到任何石筍尖的標誌。
菁桐這邊的登山口沒有豎立任何「菁桐古道」的標誌,這頗讓人感慨。整個平溪、菁桐附近的石階步道規劃,
都是以攀登平溪鄉的山稜為主(如孝子山、平溪三尖等山),
而未將菁桐古道規劃進去。我認為古道沒有鋪上石階也好,但至少應該有完整的指標及歷史簡介資料。
孝子山、慈母峰的步道花了2000萬元,而據吳先生說,菁桐這一帶登薯榔尖、石筍尖的步道就花了5000萬元。
我聽了是有些感慨的。
我往菁桐的方向走,沿途開始出現農田房舍,接近菁桐坑時,有一排閩南建築型式的紅磚瓦平房,並排於登山路途中,
那童年時熟悉的屋舍身影,又讓人的心情有些悸動。從這排屋舍前直行,就是菁桐坑登山口,我由右側小徑而下,
走出來是二坑登山口。走出二坑口,是106公路。路口的屋舍門牌為「菁桐街74號」。我往平菁橋的方向而去。
圖:菁桐的地標-石底煤礦舊礦業大樓
走到菁桐火車站,看時間才二點二十分。於是決定去探訪石底煤礦,去年十一月,
曾帶著老婆和女兒來過這個礦區,這裡是礦業博物館的預定地。
只是這個計劃一直停留於規劃中,未見動工。
從菁桐車站,跨過鐵軌,走上對面的石階路,爬上去,再向左切入,走近這架高懸空的紅磚礦業大樓。抬望眼,
我注意到了礦業大樓最上一層的窗戶已換上新的窗欄,似已經過修整,莫非菁桐煤礦博物館已動工?
我也注意到這棟舊樓旁相連的一間房舍戶外有掠著衣服,似有人居住於此,心裡也有些納悶。
爬上斜坡,從舊樓左側有馬路可繞往上方的石底礦區,我繞了上去,卻發現這棟樓的上層後方已經整修成工廠倉庫,
有堆積紙箱等貨品。這裡不是菁桐煤礦博物館的預定地嗎?我感到一絲的不安。再往前走,石底礦區前被築起一門柵,
上頭寫著「私人土地,禁止通行」。我心想或許博物館的計畫已生變。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政府擱置菁桐煤礦博物館的預算,或許業主不堪長期等待,於是將礦業大樓自行整修,
或自用或轉租,而原本荒蕪的礦區可自由進出,
任意參觀,如今竟也築起圍柵,禁止外人進入。這真是令人失望。
抱持著尋幽探舊的心情而來,我翻越門欄旁的矮柵,逕入這礦區。在這熱鬧的週日,因為門欄阻絕,整個礦區竟顯得冷淒幽涼,
只我有一人漫步其間。廢棄腐朽的鋼筋、頹圮殘存的屋舍、雜草叢生的小徑,令人增添幾許惆悵。
著名的石底大斜坑,那坑口已更為下沉,只剩一小處裸露於平地之上。若不再整理維護,下次颱風來襲,
再一點點土石流,恐怕石底大斜坑就真的要永遠深埋於地底之下。
石底大斜坑興建於1937年,生產的石底炭(俗稱「台灣煤」),蘊藏豐富,煤質絕佳,這裡曾經是全台產煤量最多的單一坑口。
因為這個礦區,菁桐形成了具規模的礦業聚落,也造就了菁桐半世紀的繁榮。如今石底大斜坑幾已被無情歲月、無情風雨、無情土石所堙滅。
圖:菁桐國小旁已荒廢的日據時代菁桐醫院
這時天空竟也下起雨來。這雨是帶著感情的。我翻跳出礦區的柵欄,在雨中漫步,走回車站。
菁桐車站旁正在興建三棟典雅的鐵路咖啡館,廣場新鋪上懷舊的鐵道枕木。未來這裡又將多了一處幽雅的場所。
逛回平菁橋,站在橋上,我俯瞰橋下溪畔附近的舊太子賓館(如今已改為私人禪寺)。附近遊客多,
平菁橋車流也穿流不息。菁桐失去了礦業做為經濟支柱,但在國民旅遊逐漸普及之際,又開啟了另一次繁榮的機會之門。我衷心祝福小鎮的未來。
吳先生依約定時間出現在我面前。他開著車,帶著兩位孫姪晚輩一道來接我。我感謝他的熱情。
上了車,他載著我分別繞至菁桐古道的菁桐、二坑及石山登山口,讓我實地了解古道在菁桐的三個登山口相關位置,
其間又順道去菁桐國小。指著教室前面的一排樹,他說這就是「菁桐樹」。菁桐樹是菁桐地名的由來。
菁桐國小前的馬路旁有一棟幾已殘破不堪的日式屋舍,吳先生告訴我,那是日據時代的菁桐醫院,
也是一處遺址,可惜現代年輕人知道的已不多,聽說當地政府已計劃要整修,加以保存。
我心想,這個計劃會不會又只是風中的承諾,隨風而逝呢?
從平溪返回盤石嶺,路途約七、八公里遠,中途吳先生還向我介紹一條望古古道,是由望古走山徑,經姜子寮山、
姜子寮絕壁至汐止的一條古道。經過三坑溪畔時(也是我迷路折返之處),他指向溪畔一條隱約可見的小徑,
那就是石底古道了。車再往上開,經一處連續彎路,車晃人也跟著晃,吳先生笑著說,
這裡便是汐平公路俗稱「搖籃彎」的路段。
回到了盤石嶺,今天的菁桐古道之行也接近尾聲。沒想到自己有此幸運的際遇,對菁桐古道也更多了一分感情。
吳先生給了我些古道的資料,他盼望我多向別人介紹這條歷史古道。雖然我在茫茫的網路世界裡,
只能發出微小的聲音而已,但我答應,我會盡力將這條古道呈現於世人的面前。
旅遊日期:2002.9.22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路程時間記錄】
10:40汐平公路→10:47仁愛橋(東山溪谷)→10:50秀嶺山莊→10:56姜子頭展望台→11:01盤石嶺→11:11繞車回頭→11:20盤石嶺農莊→12:20盤石嶺→
12:30菁桐古道入口→12:55遇乾涸的溪谷→13:10遇叉路(取右行)→13:15在稜線望見吉慶居→13:25遇道旁左側有高壓電塔→13:35石壁狹徑→13:39石階路,下溪谷(休息10分鐘)→
13:56遇石橋→13:57叉路口(右往薯榔尖,左往菁桐坑)取左行→14:05遇"石筍尖登山步道全區導圖"指標→14:11閩南式紅磚房屋→14:15二坑登山口→14:20菁桐車站
【如何前往菁桐古道?】
(1)由汐止方向出發:走全程(約3小時),可從汐平公路約4公里處,
過東山溪的仁愛橋附近,約10來公尺,右側有東山路指標,右轉東山路,這即是菁桐古道汐止段的登山口。
出口為汐平路二段282巷,再往前走,約20公尺,即是汐止、平溪交界的盤石嶺土地公廟處,
為菁桐古道平溪段的入口。山友可走全程,亦可走汐平公路直上盤石嶺,走平溪段(約1.5小時)。
(2)由菁桐方向出發:有三個登山口:
a.菁桐坑登山口:入口就在菁桐地標-石底煤礦紅磚礦業大樓旁。
從菁桐火車站面對大樓,登山口在建築物的左側,柏油路旁有一小徑,小徑旁有綠色欄杆護欄。
b.二坑登山口:位於106公路上,由平菁橋再往木柵方向約幾十公尺,
有台北客運站牌(二坑站),登山口處的咖啡色屋舍為菁桐街74號(如圖,咖啡色民宅左側斜坡往上,
即為二坑登山口)。面對登山口,往右馬路走,約十來公尺有一巷口,就是往菁桐坑登山口的方向。
這兩個登山口十分接近,搭火車者,可選從菁桐坑登山。
c.石山登山口:出菁桐火車站,向左轉,沿著車站前馬路直行(往平溪的方向),
約500公尺(中間會先經過菁桐國小),注意看左側有一無柵欄的平交道,過平交道的產業道路就可通往石山登山口。
平交道口有標誌,但不明顯,要稍留意。
【菁桐古道沿途景點】
(汐止)東山溪谷→石硿子→玄道宮→中坪→石牌→作裨內→盤石嶺(中點)→肉板峠→烏崎巢→雲霧谷→魔神仔洞→菁桐(終點)
【延伸閱讀】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1386篇 -2019.04.19 ★旅行影片:平溪.菁桐古道
[山友迴響] 感謝山友小柳補充以下資料:
2004.01.26.菁桐古道
由菁桐街74號進入,來到竹筍尖登山步道全區導圖,現在這邊已設有「菁桐古道」的指標,
順著指標前行,越過溪,往盤石嶺(汐平公路)方向前進,走到步道的盡頭,右側為魔神仔洞有(告示牌)。
右上方有登山條為原古道山路。左側有指示牌往盤石嶺、肉板峠(汐平公路),為新開拓的路線:
穿過小山洞,光線可射入,洞裡有點溼泥,而後路跡明顯,坡度緩升,沿途多少可發現一些石砌的遺跡,
整體感覺較原來的古道更為「原始」,快到山頂可見一指示牌(盤石嶺、水返脚),不要緊張,
以為走錯路,其實(水返脚)就是汐止舊稱。越過山頭向下行,與原古道相接,有指標。
續前行一路平坦,經過肉板峠,出汐平公路。
往平溪方向前進,過12公里指標,續行即可看到火金姑的字眼,這裡就是有「百年石厝」的農莊吳先生的家,
現在古厝後方及左前方的櫻花正盛開著桃紅色的花,配上古厝及春聯,那有說不出的感覺,
反正就是年節的氣氛。現場看了就知道。有空過來看看。
有幸遇吳先生,當時正忙著整理環境,但還是樂心的邀請我參觀古厝,言談中表現出以古厝為榮的感覺,
還說可以帶朋友來。得知我從新的路線走來,說我可以寫出來,我笑笑答之網路上已有,他卻道沒有這一條啊,
所以寫了這一封信,希望能補原先菁桐古道的不足。當然吳先生還是熱心的騎著機車載我到古道叉路口,送我一程。
小柳2004.01.27 (註:網路資料,需時時更新補強,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附錄1]菁桐古道簡介(本文由盤石嶺農莊吳振隆先生提供)
平溪群峰阻隔,清領時期水返腳(今汐止舊名)人翻山越嶺、跋涉山林,入山菁桐坑墾荒落戶,居民來往平溪、汐止兩地。
挑扁擔運送菁桐、大菁、薯榔、糧食、茶、煙草、鴉片…等物資,而踏踩出來的一山林小徑,距今已有百年以上,
甚至更久遠的一條山路---菁桐古道。
日治時代平溪山區為探勘蘊藏豐煤田,商人投入巨資進行開採,而移入大量人口,平溪成了礦業重鎮。
雖開闢了平溪鐵路,但以運煤為主,菁桐古道乃是通往汐止的要道。明治44年(1911年)平溪隸屬於台北廳水返腳支廳,
為實施保甲政策,而將狹隘路面拓寬為六尺寬的「保甲路」,以利馬匹進行入山治理。
古道原自(汐止)保長坑溪、
東山溪入山,昭和14年(1939年)保長坑至石硿仔拓寬為四公尺,可通行汽車。
步行古道所望見汐止至菁桐高壓輸配電路為昭和15年(1940年)所完成。
民國六十年代平溪通往木柵、瑞芳、汐止等之公路相繼闢通,交通工具便捷,古道已無人煙;
只得等待尋幽登山客的探訪;緬懷先民披荊斬棘,蓽路藍縷拓荒的精神,留給後人深思的人文歷史腳跡..。
菁平古道由汐平公路東山溪谷登山口入山,經石硿子山區、石牌、作裨內、廢神仔硿,至菁桐坑。
古道路汐止段約三公里,平溪段約四公里,行程約三小時。汐止段壟野阡陌,農舍園圃散居山林。
平溪段蒼穹鬱林極具挑戰性,富有熱帶雨林的探險味道。古道路線清晰可見,沿途還有通往多處獨立家舍及耳空龜山、
姜子寮山、石底古道、三坑山、石筍尖、薯榔尖等分支登山步道。
菁桐古道路途地形變化多端,平緩、陡峭、迂迴盤桓,正是登山者腳力的考驗。
層層山巒、青山翠谷,植物資源豐富,原生林帶綠蔭濃密、四季花草風情,鳥叫聲不絕於耳。
基隆河源頭泉水淙淙,水澈見底,頗有原始野趣。還留有礦坑口,昔時礦工家舍,
礦場風味十足,引發思古幽情,它是歲月的軌跡;古道除了可作為叢林旅遊、探險、健身外,
更可一探庶民生活的一段滄桑。
[附錄2]吉慶居百年古宅簡介(本文由盤石嶺農莊吳振隆先生提供)
「吉慶居」採用原地打石,是以「就地取材」自立造屋方式,用三萬多塊大小石頭相互勾丁「平行砌」
及相互斜倚45度「人字砌」(又稱「人字躺」)等砌法,堆疊砌築而成牢固的石屋。昔時幾乎是封閉的山林農家;
因石頭不腐杇可以永久保留,正好供我們當做研究捕捉先民生活真實的歲月痕跡。
日治時代平溪石底,汐止石硿山區開採煤礦資源,吸引外來人口入山討生活,先民利用大地資源求生,
此地又有石頭可建屋,而決定居在此山林環繞的隱密山谷,過著半耕半礦的生活,跋山涉水到平溪約須一小時,
到汐止須二小時。主人很希望讓人有一探竟,一番見解,體驗昔時山林農家,披荊斬棘,
艱辛奮鬥的歷程,或自享有古樸靜謐山居悠閒森林野趣原味。
吉慶居建立在背山面南的小平台上,屋後有山作為擋風屏障,生長其上的竹木亦可破風,
阻隔了凜冽的東北季風。屋前山田及山溪環抱,因日照可及,水氣一直產生,形成上下對流作用,
而吸收了足夠的陽光和熱能,這對動植物的生存和健康相當重要,此即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的道理。
從環境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吉慶居是建築在「天人合一」的傳統風水思想中,利用永續經營的觀念,
充分利用「地形」並配合「天時」,及人與自然之「環境風水」的居住模式。
吉慶居為傳統建築結構ㄇ字型三合院,「一條龍」大廳供奉神明祭拜祖先,大房「芝蘭室」、
二房「丹桂軒」為臥房,左右兩房是小孩、長者之房間。「護龍」做為灶腳(廚房)、呷飯間、浴廁,
豬舍建於屋外。並有小池塘,可養魚、飼家禽。
吉慶居盤據於姜子寮山麓盤石嶺山坳處,遼望三坑山、薯榔尖、層層山巒景色。它一塊又一塊疊成的石頭屋,
堅固無比,再大颱暴雨、地震搖撼,也摧毀不了;這就是先民的智彗結晶。進入屋內冬暖夏涼,
漫步在屋前石塊埕、石階梯古道,猶如踏上時光隧道回到古代,思古幽情湧現心頭,原始的建築特色,
山林農戶的人文、歷史在此展現無遺。
[行旅照片]
汐平公路。
盤石嶺(標高550公尺),汐平公路最高點。
汐止、平溪縣界所在的土地公廟,土地公廟對面有
"歡迎蒞鄉指導"的直立標誌,標誌後方即是古道入口。
盤石嶺農莊大門口(位於盤石嶺附近的汐平公路上)。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吉慶居。
吉慶居大廳。
吉慶居。
菁桐古道入口處寬闊的步道,大部份的遊客只是在入口處一帶散步逛逛而已。
(左側菁桐古道標誌圖為吳振隆先生所立)。
吳振隆先生立於肉板卡(山+卡)標誌處為我解釋古道歷史。
肉板卡隘門,為日據時期保甲路,為維護治安防而在此設置隘門。
從古道上眺望平溪諸山。
菁桐古道。
接近石筍尖、菁桐時,古道的泥土路已被鋪上完整的石階。
菁桐古道的石橋(距菁桐小鎮己不遠)。
菁桐的地標-石底煤礦舊礦業大樓。
石底煤礦礦業大樓。
石底大斜坑,曾經是全台煤產量最多的單一坑口,
如今坑口幾乎被堙沒,只剩一小部份露出地面。
石底煤礦(礦區之一)。
石底煤礦(礦區之二)。
平菁橋頭的石雕作品(礦工採煤)。
菁桐火車站,平溪線觀光列車帶來觀光人潮。
菁桐國小旁已荒廢的日據時代菁桐醫院。
菁桐國小內教室前有六七棵菁桐樹。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圖] 相關地圖:菁桐小鎮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