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078)

平溪.石筍尖.三坑山.菁桐小鎮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石筍尖上的「皇帝椅」

今天決定連登「平溪三尖」,特別起了個大早。

平溪有三尖,分別是石筍尖、薯榔尖、峰頭尖,顧名思義, 皆以峰尖崖陡奇險聞名於山界。

這個冬季,我在南港山大崖壁苦練攀崖,練功練膽, 所為何事?正為今日登山涉遠攀險登奇而準備。

清晨六時四十分,自台北出發,經汐平公路,約一小時,抵菁桐。第一尖,決定先攻石筍尖。 石筍尖位於菁桐車站以北,有二個主要登山口,一在二坑口,一在石山。我決定由石山往上爬, 登頂後,下二坑口,然後由二坑口續攻薯榔尖;下午再前進峰頭尖。

石山登山口,距菁桐車站約500公尺,就在菁桐國小附近,過平溪線鐵道,走往登山口,沿途一片農家風光, 青山碧水,景色怡人。登山口處立有石筍尖詳細路線解說圖,全程約1.5公里。而從登山口, 就可遠遠望見形狀特異的石筍尖矗立於山頭。石筍尖,因形如竹筍破土,聳立朝天,因以得名。

七時五十分,自登山口出發。初走時,步道平坦易行,沿溪行,有水聲淙淙,步道右旁連經兩座古樸的小土地公廟。 行走於山林間,頗為自在。不久,進入桂竹林,林間草碧林蒼,氣氛幽靜,空氣清新,平溪山水不受這冬寒影響, 依舊青映盎然。出發15分鐘之後,才遇到石階陡坡,住上爬,稍喘;續行15分鐘,遇崖見壁,有繩索自上方垂下。 終於遇到預期中的岩壁路。

稍休憩後,戴手套,攀岩而上。上至岩壁,進入稜線林間, 山徑變為原始,開始有登山的感覺,而山徑時平時陡,須繩索扶拉。雖然山路並不難行, 但因昨晚睡眠不足,又遠來兵疲,漸感不適,便走走停停,調氣休喘;漸走漸高,步履漸開。 八時四十五分,終於登頂,費時近一個小時。

石筍尖,標高520公尺。山頂處有一天然形成的石椅,被稱為「皇帝椅」。因此石筍尖又被稱為 「皇帝椅山 」。山頂為一巨大裸岩,登頂眺望,視野極佳,而360度環繞眼界所及,皆是綿延山峰, 人稱平溪山川壯麗,今日親見,確如所聞。

我坐皇帝椅,看山景,頗逍遙。而這一大清早, 沿途並未見登山客,自然不必擔心此時有登山客來爭龍椅,可獨自坐擁石筍,迎風展懷,看江山萬里, 笑傲江湖。遙望遠處平溪群峰之上,陽光正穿出雲間,灑下萬丈光芒,而山風與雲光,互相輝映, 景色之美,令人樂以忘憂。此處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山頂裸岩腹地並不大,狹窄的裸岩卻處處 刻滿著登山客的名字,令人大惑不解,人為什麼要將自己的名字刻在岩上任人踐踏而沾沾自喜樂此不疲呢?

圖:由"三坑山"望石筍尖,有大山氣勢

獨坐山頂賞景,想登山情事。登山出道一年多,屈指略算,已爬過台北郊山二十餘座。

我的山齡仍算淺短, 也未爬過高山,至於登山家汲汲追求的台灣高山百岳,我只能遙想而已。對於登山之事,我資歷雖淺, 但也有些個人想法。

台灣雖小,但3000公尺以上高山超過百座,玉山更為東亞第一高峰。中央山脈,自北而南,名山無數,「台灣百岳」 ,更是無數登山者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標。但憑心而論,登高山百岳,幾家能夠?登百岳,要有裝備, 要有時間,非有錢有閒不可。有錢無閒,只能興嘆;無錢有閒,不免舉債; 無錢無閒,一切免談;有錢有閒者, 終究是少數。

然而,那些幸運能登高山者,入深山,窮迴溪,涉險歷難,又末必能獲得親友認同或諒解, 又得有所抉擇取捨。因此,為追求高山百岳,有人不免要犧牲愛情,有人不免要犧牲家庭, 有人不免要犧牲事業,趁心如意登百岳,幾家能夠?

我則立志爬郊山。郊山雖小,但古有明訓:「登高必自卑(低處);行遠必自爾(近處)」郊山者, 培育登山興趣之礎石;礎不堅,則山界不固。我仰慕台灣登山前輩們蓽路藍縷,深入高山, 以啟山林的冒險精神。他們將台灣百岳的登山路徑一條條的探勘出來,推動登山風氣功不可沒。

台灣百岳因此成為山界標竿,引領風潮,鼓舞著登山界各路英雄好漢,熱情奔向山林。 但既然高山百岳不是人人得而親近,確有難度,山界前輩們何不圈選個「郊山百岳」, 來倡導全民登山風氣呢?登郊山百岳無須履險赴難,又可健身怡情,無論有錢沒錢,無論有閒無閒, 芸芸眾生,皆可親近山林,皆能登峰越嶺。推選郊山百岳以推展登山風氣,其效果豈遜於鼓吹高山百岳? 其影響豈低於推廣高山百岳?

外縣市且先不論,台北山界精英濟濟,合力來選個「台北郊山百岳」如何?莫說台北近郊無奇山。 英雄豈怕出身「低」。山峰之奇,山巒之美,又豈在比高度而已。這一想法,不知能否得到山界認同? 推薦郊山百岳,我經歷短淺,力有不逮,雖有心意,但衡量個人時間、精力、心情、處境, 也無暇東奔西波南征北討去探訪各地郊山。

倒是幾個我常造訪的登山網站的山友經歷頗適合,有人已在台北郊山探訪多年,留下無數旅記; 有人二年內爬過台北附近400座郊山,毅力令人讚嘆;有人更長期專注於郊山,足跡遍及北台灣的郊山, 他們更有資歷推薦出一份適合的「台北郊山百岳」。或許有一天,在台北鬧區的coffee shop,可看到聽到年輕男女熱烈的討論, 已登幾座郊山百岳。若真有那麼一天,未來的我也有機會質問女兒的男朋友:「台北郊山百岳,你爬過幾座,敢來追我女兒?」

圖:石筍尖下崖的索梯

胡思亂想完畢,準備下山,但不確定往二坑口的山徑如何行。

我在山頂附近發現一處懸崖,有繩索垂下, 幾近90度垂直,莫非這就是通往二坑口的山徑,頗險峻。

若是一年前,見此場景,非要回頭不可。但今日之Tony已非小貓小狗,對此峭崖自是無懼無畏。

我決定攀降而下,要下崖,登山杖無所用事, 反成障礙,於是將杖先丟擲而下,然後手腳並用謹慎攀降。這岩壁奇陡,峭壁無處踏踩,只能靠前 人結索成梯的繩索踏扶才得以順利下崖。下崖,拾杖,沿著山徑陡坡走,路徑還算清晰,但坡陡下 ,徑泥滑,不易著力,這時才體會出一雙好登山鞋的重要性。工欲善其事,豈能不先利其器?路陡峻, 林間山徑多有繩索輔助,倒是沒有難倒我。

原以為從石筍尖走往二坑登山口,山路陡降,距離應更短。不料愈走愈奇,這方向竟是背離菁桐。 下石筍尖,又爬上一小丘,順著登山條,竟坡愈陡,而愈走愈陡,愈爬愈高,心想已不對。這時, 石筍尖已在對面山頭,對照地圖,心想,我現在爬的這座山會不會是三坑山?頗感訝異,我這一路走, 並無明顯叉路,順著登山條走,為何迷道?難道自石筍尖下崖即是個錯誤,而往二坑口應另有其路。 雖然迷道,但不心驚,因為現在才上午九點多,我有的是時間,且在石筍尖充分休息後,體力鬥志已旺盛, 心想頂多就是再爬過三坑山而已。

抵達山頂,回首望石筍尖,石筍已不像石筍,山峰更雄偉,像半平山(半屏山)的格局, 有高山氣勢。而我所站的山頂比石筍尖還高一些,再詳看地圖,判定或許是三坑山吧!再往前走, 又是一斷崖阻絕,於是先拋杖,再拉索下崖。

下崖,又是陡降坡,經一處斷崖處, 只能拉索踩著懸空而架的樹幹而過,然後又是上坡,又爬過一峰。過峰,又是一崖,這崖高約一樓層, 奇險。拉索下崖,峭壁石滑,不易著力,我狠狽而下,剛抵下方處,一顆如拳頭大小的石塊從上飛落, 幸未被擊中。下了崖,不久,山徑又變上坡路,前頭又是一小山,心中不解,為何峰峰相連, 苦苦為難?

續前進,上小丘,往下走,卻見山鞍處,樹林一片空蕩,似土石流區, 但下至鞍部時發現樹是被砍倒破壞的,感到好奇,誰入深山伐林採木呢?仔細看,卻見倒木夾雜著殘網細絲, 才明白,是獵人在此鞍部砍林設網捕鳥,但已廢棄。我隨處走看,地上糾纏的鳥網有鳥骨殘骸,而附近樹頭殘網上還掛著七、 八隻鴿屍殘骸,宛若謀殺現場。

我悲離現場,而眼前又是一山。拉著索上爬陡坡至山頂時,終於了解所處的位置 。菁桐古道就在下方。而遠眺汐平公路,盤石嶺農莊就在遠處公路山坳處。 我隨即沿山徑而下,山徑出口與菁桐古道相接。而時間是十時十五分。自石筍尖下崖起算,費時一小時。

圖:菁桐火車站-寂靜的鐵道

菁桐古道依然幽靜迷人。我沿著這條熟悉的路徑返回菁桐。

過跨溪石橋,遇薯榔尖的登山指標時, 心裡早已放棄這第二尖,至於另外一尖-峰頭尖,自然也是放棄了。

這段石筍尖下崖險路,登過三坑山, 又連番闖過幾峰,筋骨已通暢,登山已盡興。薯榔尖、峰頭尖,就留待下次再探吧!

走菁桐古道返途時也想到女兒下午一點半要上英文課,雖然老婆早說過要接送,但今日既然登峰意已足, 便想打道回府,還來得及開車送女兒去補習。女兒最近頻說老爸只愛登山而已,今天就給她們一個「浪父回頭」的驚喜吧!

十一點,抵菁桐。車站附近景觀較上次來時又稍改變。石底煤礦礦 區路口私人設關的鐵柵已敞開大門,火車站前的菁桐老街則已鋪上新地磚,嗅得出來菁桐全力拼觀光的氣氛。 很多路口都豎立起觀光解說牌,不少外來年輕觀光客在車站附近流連閒逛。車站旁的菁桐礦業館、 鐵道咖啡館的硬體建築都已完工,但尚未營業。老街上的新地磚每隔幾步,即有一石板,刻寫著菁桐小鎮的重要事件。 我從老街入口處,一步步走,邊走邊讀,走過菁桐的歷史,這一塊塊石板,記錄菁桐小鎮的里程碑:

1939 石底大斜坑
1943 「菁桐坑銀座」火災
1946 武功周氏追遠紀念碑
1952 雙菁公路(106縣道)
1955 招魂碑
1957 菁桐煤礦
1962 台灣省礦區基層民生建設實驗區(中埔地區)
1966 中心道路(十分-菁桐)
1973 石底鑄造廠
1975 石底大斜坑收坑
1982 石底礦場災變
1987 台陽退出石底煤礦經營
1992 平溪線指定為觀光鐵道
2001 台陽俱樂部、菁桐火車站、選洗煤場入選歷史建築百景
2002 老街再造

我在菁桐停留四十分鐘,只是漫遊而已。在這陰涼的冬日裡,走在古樸的小鎮巷道上,心靈沈緬於懷舊幽情。 過太子賓館,我逛入日本宿舍區,那日據時代留下來的日式舊屋, 有的已整修為民宿及咖啡館,在宿舍區附近有廢棄的溜滑梯,年代久遠,石階及溜滑梯道已苔痕累累, 空蕩無人,已不聞兒童嬉笑聲。

繞過日式宿舍區,往白石腳村,我上斜坡,來到平菁橋另一端的舊礦工宿舍區。這一層樓的平房,前後二排, 已十屋六空,顯得落寞冷清。空屋則乏人整理,殘破不堪。菁桐探礦盛時,菁桐坑三村人口高達萬人 ,而如今整個平溪鄉的人口才約六千人而已。資料上說,整個平溪鄉外流人口達60%以上。 當年平溪鄉80%的人口與礦業有關,煤礦既竭,繁華便成為往昔。

過平菁橋,繞回火車站,沿鐵道旁小路往前走,過菁桐國小,來到石筍尖石山登山入口鐵道旁的停車處。 十一點四十分離去。揮別菁桐,竟有些依依不捨。幸好菁桐並不遠,下次再訪也應為期不遠。

旅記日期:2003.01.18


[補記]
本篇旅記及所畫地圖,提及我下石筍尖後所攀的三坑山,其實並非三坑山。當時雖對照地圖, 寫旅記時亦曾上網蒐尋「三坑山」但無法找到明確位置,因此判定為三坑山,幸經讀者留言指正, 始明白自己認知有誤。原旅記內文仍保留「三坑山」等文字,以誌不忘,以為歷史教訓。至於原文中, 我將平溪三尖之一的「峰頭尖」誤寫為「尖頭峰」,則已更正。(Tony補寫於2003.1.20)

[行旅照片]

石底登山口往石筍尖的步道。
石筍尖上的「皇帝椅」。
從石筍尖望薯榔尖。
站在石筍尖巨岩眺望平溪群山。
陽光穿出雲層,山風雲光互相輝映。
石筍尖下崖的索梯。
下石筍尖,從山腰側看石筍尖陡峭岩壁。
陡峭的山壁,須踩樹枝拉索扶壁而過。
由三坑山望石筍尖,有大山氣勢。
樹枝上還掛著遺留的殘網,有七八隻鴿屍殘骸。
菁桐古道。
菁桐古道-魔神仔洞。
菁桐地標-石底煤礦大樓(選洗煤廠)。
菁桐火車站-寂靜的鐵道。
重修後的菁桐老街。
往日人宿舍區的巷道(過太子賓館轉彎處)。
舊日式宿舍區,已改建為咖啡屋。
日式舊宿舍區一景。
日式宿舍區廢棄的溜滑梯。
從白石腳村俯瞰太子賓館(原台陽俱樂部)。
舊礦工宿舍。

[行旅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