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069)

菁桐古道汐止段.汐平公路雨中行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空山新雨後,雲嵐飄渺,古道群山充滿空靈幽意

空山新雨後,天涼好個秋。雖然今天細雨飄飄,但絲毫不影響我預定的菁桐古道汐止段行程。

菁桐古道分為平溪段和汐止段,前者我已走過兩次, 而我一直想找時間走一趟汐止段,直到今天才圓夢。

今天的行程,原本計劃自汐平公路仁愛橋附近走菁桐古道至盤石嶺,然後順便探探附近的姜子寮山, 但一則晚起,二則天雨。古道尚可行,探山的計劃只好作罷。

驅車自新台五路轉入汐平公路,約十分鐘,抵仁愛橋附近。下車,穿雨衣,步上仁愛橋,橋下攔溪築壩 而成的人工游池泳空蕩無人,東山溪谷亦杳無人跡,只有兩名遊客躲在橋墩下避雨而已。天雨水豐, 池水溢壩而下,竟成淙淙瀑布。橋畔則有幾隻野狗向我靠攏,可憐討食的模樣,我則搖搖頭,一臉抱歉表情。

菁桐古道汐止段的入口就在過仁愛橋,汐平公路右側叉路口,有一斜坡路,叉路口白牆寫著「東山路」。 我順著指標向上行,路為水泥路,平坦但坡陡,初走並不輕鬆。約幾分鐘後,坡漸緩,至半山腰, 可俯瞰右側東山溪谷。這雨自昨晚開始下,使溪水湍急,水聲淙響,可傳至半山腰。約15分鐘, 抵萊茵農莊,在此處可望見對面半山腰的東山瀑布。 那細如絹絲的瀑布白濤隱現於蒼鬱林間。因雨,原本一縷如絲的東山瀑布也變得神采奕奕了。

圖:從玄道宮回首來時路(菁桐古道汐止段)

續前行,路旁漸出現農舍,有舊農舍,也有新穎的農家別墅,若非親走一趟,很難想像竟有這麼多農家隱藏於這片山林之中。

若不走進這條古道,怎知這裡別有桃花源地呢?過農舍,路漸偏左, 而東山溪則向右偏離,與古道分手而去。

雨中行,雨不但不礙事,反而因這場雨,道旁溝渠山澗潺潺, 伴我前行;而山嵐飄渺,頗富詩意。在空寂幽靜的山徑獨行,享受這靜謐的行旅幽意。雨霑褲溼, 我絲毫不以為意。

過不久,爬上高處,抵玄道宮。遇一老婦人,帶著幾隻狗,持傘而過,緩緩走下山。這是今天古道途 上唯一遇到的人。玄道宮為一小土地公廟,位於道路左側土台上,路右側則有農舍及池塘,農家黑犬見 生人路過,對我狂吠不已。若非牠頸部圈著狗鍊,恐怕早已衝出。我在玄道宮稍休息。回首眺望來時路, 正見那老婦人踽踽獨行,漸行漸遠,幾隻狗跑在前面陪著她走這段路。

從仁愛橋至玄道宮,為上坡路,約25分鐘,古人行旅至此,土地公廟剛好可做為休憩之處。再往前走, 古道變為下坡路,原本的水泥路也變為泥土攙雜著碎石,路況雖變差,但仍寬闊易行。不見水泥路,就漸有古道的感覺。

圖:「開路紀念碑」,為日據時代開闢菁桐古道的遺跡

往前走,景緻漸佳。蜿蜒前進,約十餘分,又見溪水自東方來,與古道交會,這溪應為東山溪的上游支流。

踏著簡易木橋,跨溪而過,遇叉路,右小徑通往附近的農舍,一幅山間鄉野景緻,我在此駐足欣賞。

突然,我注意到路旁左側有一巨岩,岩上有一突起直立的石碑,似墓碑,頗為古樸。我驅前向上望, 碑文模糊,猶可辨識,寫著「開路紀念碑」。這正是日據時代,菁桐古道闢路時所立的紀念碑, 為菁桐古道上重要的遺址。我想爬上,但岩石陡峭溼滑無法著力爬上,只好放棄。

過紀念碑,又開始上坡路,才走了十餘步,發現道旁左側有條模糊小徑,正可繞往岩石上方的「開路紀念碑」。 不禁大喜,立即轉入小徑,直抵巨岩上方,終於走到紀念碑處。我觸撫紀念碑,緬懷菁桐古道的歷史。

菁桐古道可遠溯自滿清時期。日據時代,平溪開礦,築成平溪鐵路,以運煤為主。菁桐古道則為平溪、汐止的要道。 明治44年(1911年),將狹隘的舊路拓寬為六尺寬的「保甲路」,以利馬匹進行入山治理。今天我走的這條路就是 當年闢建的保甲路,石碑歷史超過九十年,為當年開路的紀念碑。這條保甲路的開拓,促進了這片山林間的農業發展。 站在歷史遺跡處,心中有所感觸。

台灣四百年史,歷經數朝統治。荷蘭人純殖民,只是剝削;鄭氏王朝享祚不長,繁華一夢;清領時期最久, 但因心態問題,卻建樹最少,直到懂得珍惜台灣時,還來不及建設,便已失去這塊土地;日據時期, 日本正值明治維新富國強兵之際,台灣又為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日本人展現雄心、銳力經營台灣, 半個世紀間,奠下台灣農工現代化的基礎。雖是「外來政權」,但經營台灣的成就卻遠超過滿清政府。

然而,日據時期並沒有解決台灣土地分配問題,大部份農地仍掌握在地主手裡,佃農辛苦耕種,財富卻集中於地主仕紳之手。 台灣光復,國民黨政權撤退來台,實施一連串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提高農業生產力,進而以農業資本培養工業, 自輕工業起步,帶動台灣數十年經濟繁榮。國外經濟社會學者比較亞洲各國土地改革的歷史,公認台灣的土地改革最為成功, 菲律賓、印尼等國皆失敗。有學者認為,台灣土地改革能夠成功,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國民黨政權為「外來政權」。

當時國民黨內的高官權貴皆來自大陸,本身與這塊土地無任何利益瓜葛,因此土地改革較容易,無利益包袱。至於菲律賓, 則因政府高官多是地主階層出身,談土地改革,等於放棄自己的利益,自然百般不願,阻撓重重,終於使國家走向經濟倒退, 民生凋敝的窘境。年輕時,我對這種學術見解只是半信半疑,不肯輕信。但八十年代以後,台灣全面民主化, 地方自治卻飽受黑金挾持,民意代表包山包海,弊案連連;政府民間改革之聲不斷,卻難以撼動既成的金權政治, 民主漸蒙塵。政權回到「自己人」手裡,是否必然會更幸福?歷史還沒有給我肯定的答案。

圖:接近盤石嶺時,古道前方已一片迷茫

由「開路紀念碑」往上走,路又轉為上坡路,漸又走入無人煙的山林內,愈幽靜,仍是細雨山嵐伴我行。

約十五分鐘,忽發現右側有一古樸的山徑,通往盤石嶺的方向,好奇,深入一探,約兩分鐘,發現是通往 林間深處的農舍,於是返回。

續前行十分鐘,路旁又出現幾戶農舍,農舍的狗群又對我狂吠不已。今天沿途 遇狗甚多,且幾乎都是黑狗,每隻狗的長像、性情皆類似,不知是否有血緣關係?

我暫停於路旁,欣賞狗吠(狗被狗鍊圈住才適宜欣賞)及這一片的山林景緻。菁桐古道,前後兩段,景觀 截然不同。汐止段沿途多農舍田園景緻,平溪段則原始而蠻荒,各有千秋。汐止段以務農為生, 平溪段以採礦為生, 皆靠土地過活。無論務農或務礦,都靠天吃飯,人與人之間得相互合作以開墾山林,以開採煤礦, 對抗大自然的挑戰;至於在都會裡討生活,則是人與人爭,彼此的關係遠不如這山林農家左鄰右舍的純真坦率。我嚮往這山中歲月。

再往上爬,地勢愈高,天氣轉壞,眼前漸變得迷濛,已不見遠方山景。只有雨水落地的淅瀝聲一直伴著我前行。 十二點五十分,至汐止段終點,接汐平公路,抵盤石嶺。在雨中,我走至菁桐古道平溪段的入口處, 這一刻,心情上終於有走完整條菁桐古道的感覺。

完成旅途,於是跨過馬路,至汐平公路對面馬路的福興宮土地公廟避雨休息。在土地公廟遇一對年輕男女, 僅寒喧而已。不久,兩人離去,我望著他們走入菁桐古道往平溪段而去。這種雨天走菁桐古道, 我不禁為他們擔心。平溪段路況不如汐止段,雨天走下坡路,有些路段會溼滑難行。心中也好奇, 我兩次假日天晴走菁桐古道,途中從未遇過任何登山客,像今天這種天氣,為什麼這對年輕人會選擇菁桐古道? 難道與我有關連嗎?這想法只是腦海浮光一現而已。

(註:返家後,網站的留言板上,一位讀者留言,說她今天去走菁桐古道。 她正是我在福興宮所遇的這對年輕人之一。這一年來,在網路上結識不少未曾謀面的山友。我常想, 只要這份熱愛山林的心不變,終有一天會與山友在山林裡不期而遇。沒想到這麼快就遇到了。有份驚喜, 縱然相逢不相識,但相遇過後仍有一份感動。)

圖:汐平公路雨中行

在福興宮休息,雨仍飄個不停。鞋底己溼。走去小巴士站牌看看時刻表,12:40剛走一班,而下一班是16:30。 看來只能步行下山。

盤石嶺(11.5KM)走汐平公路至東山溪仁愛橋(4KM),距離約7.5公里,大約是牡丹至樹梅的距離。 這讓我憶起牡丹迷道繞遠山,走102公路的往事。我決定走汐平公路下山。 今天沒有牡丹的晴空烈日當頭照,而有汐平細雨濛濛伴我行;沒有夏日走上坡路的行路之苦, 而有深秋走下坡路的輕鬆自在。

一點十五分出發,過盤石嶺公路指標不遠處,遇左側一小空地,有石桌石椅。我一眼就認出, 這地方就是多年前,我初次走汐平公路曾停留過的地方。當時載著兩個女兒,沿汐平公路兜風, 曾停車於此休息,看山景。那時女兒還在讀幼稚園。為了讓女兒看瀑布,我一路開車到平溪,去看十分瀑布 。那是我第一次的汐平之旅。在雨中望著石椅石桌,憶往事,心情有些起伏。

再往前走,注意到右側道旁的綠樹,獨有一棵楓樹,已楓紅滿葉。雖然只有一樹而已,但對我來說,是今年 第一次看到楓紅,特別駐足多看幾眼。

自福興宮出發後約20分,抵姜子寮展望台,視野開闊,但風雨變大。此處無人,三兩野狗毫無銳氣, 在垃圾桶旁尋尋覓覓。若非天雨,假日的姜子寮展望台,一向遊客多,有活動咖啡車,可在此喝咖啡閒坐聊天觀景。 野狗望著我,我只有抱歉的表情。

快速通過此區,繼續在風雨中漫步前進。二點零五分抵7.5公里處,大約花50分鐘走4公里路,速度還算滿意。 然後就是一直踱步往下走,時間一分一秒而過,不知又走了多久。後來看見公路左側有幾間古樸的石頭厝, 雖然屋頂已翻新,但仍充滿古味,我不禁趨前欣賞。不料,剛驅近古厝,便竄出三隻猛犬對我狂吠,擺出攻擊姿勢。

汐平公路一帶農家幾乎戶戶皆養犬,隻隻盡忠職守,今天已領教無數次。幾位網友登附近的姜子寮山時, 都曾遇過這種與狗對峙的場面。與狗交手的場面大致如網友所形容的: 「我不動,狗不動;我欲動,狗先動。」我欲後退時,猛犬已倏然奔近。我立即挺杖而出, 擺出「臥虎藏龍」的俠姿。三狗大駭,懼然而退。我隨即收杖,轉身默然離去。既已成功嚇阻敵狗, 自不必再耀武揚威,給狗兒保留尊嚴,所謂強「牛」不壓地頭「狗」,這為人處世的道理我是懂的。 走遠時,才回頭,見三狗已恢復自信,遠遠監視著我離去。

本來走的有些累,經人狗對峙後,精神一振。過5KM的標誌,不久就眺望到東山溪的下游保長坑溪了, 也看到了低遠處蜿蜒如蛇的汐平公路,最後仁愛橋也出現在眼前。二點五十分,我回到了出發地點, 這段路總計花了一小時又三十五分。看看時間,還來的及接女兒下課,打了個電話給老婆,說我會去接她們一起回家。

不過半個小時,我從汐平公路的仁愛橋,回到了台北忠孝東路五段的美語補習班,老婆已在門口等,而女兒還沒下課。

旅遊日期:2002.11.16


[行程記錄]
11:30東山路口...11:47玄道宮...12:05開路紀念碑...12:50抵盤石嶺...13:15出發...13:35遇楓樹... 13:46抵姜子寮展望台...14:05抵7.5公里處...14:50仁愛橋

[行旅照片]

菁桐古道汐止段入口處,位於汐平公路4公里處,
約仁愛橋上方右側上坡路(路口牆上有"東山路"三字)。
菁桐古道汐止段剛開始為上坡水泥路。
空山新雨後,雲嵐飄渺,古道群山充滿空靈幽意。
玄道宮(土地公廟)。
從玄道宮回首來時路。
從玄道宮往上走,道路已變成泥土路,漸有古道味道。
開路紀念碑」,為日據時代開闢菁桐古道的遺跡。
過紀念碑後的古道,愈為幽靜樸拙。
接近盤石嶺時,古道前方右方已一片迷茫。
菁桐古道汐止段的出口,接汐平公路。
左側下坡路為菁桐古道汐止段出口處,右為汐平公路。
福興宮,位於汐止、平溪交會的盤石嶺。
菁桐古道平溪段的路口正位於福興宮前的馬路對面。
汐平公路旁的石椅石桌,位於盤石嶺附近。
多年前,我曾帶女兒在此停車休憩。
汐平公路雨中行。
在汐平公路遇見兩樹楓葉綻紅。
一樹全紅,一樹半紅。這是其中一樹。
汐平公路6.5公里處附近的石頭厝古宅。
接近仁愛橋時,從上方汐平公路俯望下方的汐平公路。
雨後的仁愛橋下人工水池,流水向下,
在橋下形成一道水瀑,淙淙而下。

[行旅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