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跑馬古道(南口)
跑馬古道位於宜蘭礁溪鄉,為淡蘭之間往來的古道之一。
所謂「淡蘭古道」,
是早期淡水廳(台北一帶)到噶瑪蘭(蘭陽地區)之間往來的道路。
當時淡蘭之間主要的道路有二,一是循基隆河而上,從錫口(松山)、水返腳(汐止) 、八堵、
暖暖、柑仔瀨(瑞芳) 、猴硐,經三貂嶺至頂雙溪(雙溪) 、槓仔寮(貢寮),
然後翻越草嶺,經大里、頭圍(頭城)、礁溪,至噶瑪蘭(宜蘭)。
另一條道路則是循著新店溪、景美溪,由深坑、石碇而至坪林尾(坪林),然後經湖桶、石牌,而至礁溪、宜蘭。
就道路的位置而言,前者可稱之為「淡蘭古道北線」,後者為「淡蘭古道南線」(註1)。
淡蘭古道的北線正式形成於嘉慶年間。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率眾入墾噶瑪蘭(舊稱蛤仔難),
在頭圍建立據點,為漢人拓墾宜蘭的開始。嘉慶十二年(1807年),楊廷理開闢淡蘭之間的道路,
自暖暖、四腳亭,越過三貂嶺,經頂雙溪、草嶺等地而進入宜蘭。嘉慶十七年(1812年),噶瑪蘭正式設廳,
淡蘭之間的交通日趨頻繁,艋舺、錫口、水返腳、暖暖、柑仔瀨、燦光寮、三貂嶺都設舖(註2),
以傳送公文郵件,「淡蘭古道北線」成為淡蘭往來的主要官道。
圖:跑馬古道,曾是日本陸軍戰馬馳騁的道路
淡蘭古道南線的年代則較略晚於北線,大約在清咸豐、同治年間,隨著移民向深坑、石碇、
坪林拓墾而逐漸形成的。
大約在道光年間(1821-1851年),就有泉州人從艋舺搭乘木筏沿新店溪、
景美溪上行,至石碇一帶開墾。
後來,1860年左右,安溪人陳合興墾號進入坪林開墾,部份村民則繼續深入往坪林東南山區,經湖桶村,越過梳粧樓山、鴛嘴嶺,至石牌,走往礁溪、宜蘭,
而形成了早期的「淡蘭古道南線」。這條路線又可稱之為「北宜古道」(註3)。
跑馬古道屬於淡蘭古道南線的其中一段,位於石牌、礁溪之間。石牌就位於現在北宜公路最高點(大約59公里處),
又稱「金面大觀」,此地居高臨下,可眺望蘭陽及龜山島美景。石牌有停車場、公共廁所,
攤販商店聚集,為北宜公路上的一處休息站。附近亦有一「北宜公路殉職先靈紀念碑」,為公路局施工單位所立。
北宜公路過石牌之後,便進入著名的九彎十八拐路段,下山之後,向右轉,循著台九線,便進入礁溪鄉。
跑馬古道是北宜古道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這條古道為何稱做跑馬古道呢?這由早期先民常利用跑馬古道來搬運木材,
在路上置圓木枕,以木馬搬運木材,所以有「木馬路」之稱。二次大戰期間,
日軍官兵經常騎馬巡邏於這條道路,居民稱之為「陸軍路」或「跑馬路」。北宜公路完成後,這條道路便逐漸沒落而荒廢,
後來礁溪鄉公所重新整理這條古道,於是命名為跑馬古道。
圖:跑馬古道
跑馬古道從北宜公路最高點的石牌往下走,經上新花園,抵達礁溪五峰路,全長約6.7公里。
約分為三段:
(一)石牌至上新花園,約2公里,大部份是產業道路。
(二)上新花園至古道南口,約3.1公里。
(三)古道南口至五峰路,為產業道路,約1.6公里。
菁華路段為第二段的3.1公里,因此,大部份的遊客都選擇走這一段古道。
走跑馬古道,可以由上往下走,先甘後苦;或由下往上走,
先苦後甘(註4)。
我較偏好後者。於是先開車至礁溪,從五峰路走產業道路上山,停車於跑馬古道南口。然後由此走往上新花園。
跑馬古道寬約三公尺,以碎石子路為主,路寬闊好走。初走時,古道緩緩向上,有林蔭遮陽,
走來不覺辛苦,約幾分鐘,抵達十一股溪,這裡有民眾搭建的「玉龍居」涼亭。
日據時代,十一股溪的上游有一聚落,約十幾戶人家,地名稱為「十一股」,目前這裡已不見人家。
過木橋,古道繞行於山腰,地勢漸高,從這裡起,沿途可眺望蘭陽平原礁溪、頭城一帶的平原美景。走出林蔭路,漸有展望,
但也漸有日曬,漸走就漸有悶熱的感覺。尤其是今天的氣溫高達三十幾度,爬坡時頗消耗體力。
約十分鐘後,路旁有昔日的木馬及木馬道的實物展示。而從此處可以眺望蘭陽平原,
北宜高速公路宛如一條長蛇,不見頭尾,蛇形前進,穿越蘭陽綠色大地,游向蘇澳而去。
圖:眺望龜山島與蘭陽平原
不久,古道與產業道路交會,右岔路可通往猴洞坑瀑布,路程約40分鐘。天氣悶熱,
不想多走歧途。
於是繼續前進,往上走,地勢漸高,視野更開闊,而林蔭少,陽光多,
更酷熱,但視野展望亦愈佳。來到一處觀景台,正遙遙面對著龜山島。
解說牌寫著「風水傳奇,龜蛇守海口」,龜山島被民間視為是龜神的化身,
與蛇神共同守護著蘭陽平原這片好山好水。又有民間神話版本則擬人化地說蘭陽平原是海龍王的女兒蘭陽公主,
龜山島則是海龍王的愛將。兩人相戀,海龍王得知後大怒,將龜將軍變成龜山島,
將蘭陽公主化成為蘭陽平原,從此兩人分隔兩地,
只能遙遙相望,苦苦相思,而龜將軍情深義重,從此無怨無悔的守護蘭陽平原。雖是神話故事,
倒也增添了一份感人的浪漫情愫。
繼續往前走,約二十分鐘,抵達山神廟。山神廟僅是簡單的石頭公,上面有簡易的搭棚而已。走到山神廟時,
距離上新花園約只剩一公里路程而已。在此休息一陣,消暑解熱,然後繼續冒熱上行。
約十分鐘,來到一處舊礦場,這個礦區出產黑鉛礦,民國五十一年時,
台灣黑鉛合名會社及文山礦業所曾在此開礦,經濟效益不大,
後來礦場就封閉了。目前的山坡種植一小片松林。這裡也有興建了一座眺
望台,在眺望台往下俯瞰,不見溪水,山壑卻傳來淙淙溪水聲。這條溪為猴洞坑溪。
圖:跑馬古道(回程)
不久,就進入了竹林裡。竹蔭林道,清涼消暑。接著就來到了猴洞坑溪。有一石橋越溪。
橋旁上游處有清澈淺潭,溪岸有一巨石,刻著跑馬古道四字,此石稱為「跑馬勒石」。
立石的時間為丙子年,推算應為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
往前走,仍是竹林夾道,路旁還有不少野薑花。跑馬古道的導覽地圖有註明,這竹林左側有一日據時期駐在所遺址,
我沿途卻無所見,僅看見路左側有一間簡易的農寮而已,也沒有豎立解說牌,
或許駐在所遺址已經消逝。約再走四、五分鐘,就抵達了上新花園。過上新花園,
跑馬古道就變為柏油產業道路,大約要往上走一公里多,才能再接上步道,
然後再走七、八百公尺,就可抵達北宜公路最高點的石牌。
我只走至上新花園而已,然後折返,走回猴洞坑溪,在溪畔午餐。潭裡有苦花、石斑等小魚。
帶來的麵包午餐與魚群分享。
從古道南口走至上新花園,3.1公里的路,連休息,花了八十分鐘。回程走下坡路,
輕鬆許多,便不覺得陽光酷熱,才約四十分鐘,就回到了登山口(註5)。
今天雖然只走了跑馬古道的一段路,但走路的心情卻是涵蓋了整條的淡蘭古道,
特別是在「淡蘭古道南線」,所謂的「北宜古道」之上。近年來,石碇、
坪林地方文史人士紛紛推出「尋找淡蘭古道」的活動,試圖尋找出已消失的淡蘭古道。
日據時代日本人雖然循著前清時代的淡蘭古道舊跡,開闢成可供汽車行駛的公路,
但汽車必須行駛於較平緩的道路,因此勢必無法完全遵循舊日的古道路線。由此可推論,
在石碇、坪林山區,應該還有不少各自成段的淡蘭古道未被公路所取代,舊路依然存在,
只是隱沒於山林,被人所遺忘而已。只要有心追尋,
古道終有一天會重見天日(註6)。
旅記日期:2005.07.14 (旅遊日期:2005.07.06)
【延伸閱讀】
.第1383篇 - 旅行影片:跑馬古道
【相關路程時間】
古道南口...4分鐘...一股溪…10分鐘...木馬及木馬道...35分鐘...山神廟...10分鐘...採礦場...5分鐘...猴洞坑溪...
5分鐘...上新花園 (不包括休息時間,含休息時間約80分鐘)
上新花園…40分鐘…古道南口 (下坡)
註1:所謂的「淡蘭古道」,不是只有這兩條路線,
而是由無數分佈在台北、宜蘭之間的山區,縱橫交錯的道路所構成的。由於淡蘭之間為崇山峻嶺所阻絕,
山區聚落多為散村,各聚落之間都有道路聯絡往來,於是形成了無數條各自方便的淡蘭聯絡道路。
隨著地方文史人士及山界的探勘,這些淡蘭之間已消失的古道,又逐漸被人們所認識。
例如我最近讀《雙溪鄉志》,該書提及,當時艋舺商人從基隆河的水返腳(汐止)
至平溪(菁桐古道),
然後越嶺至雙溪的柑腳,再從柑腳至大平(泰平)(崩山坑古道),
試圖找尋一條前往宜蘭的捷徑。最後由烏山越嶺,循大溪川,至宜蘭頭城的大溪(烏山古道)。
這條「淡蘭古道」比繞經東北角的草嶺古道來得便捷。又例如,暖暖地區的先民亦從暖東峽谷,
走出一條往十分寮的道路(十分古道),
然後再由十分寮通往雙溪,可接草嶺古道或走崩山坑古道、烏山古道至宜蘭頭城。
註2:「舖」是類似於現在的郵局,
主要是運送官方公文往來。嘉慶十七年(1812年)噶瑪蘭設廳,宜蘭納入台灣府管轄,
淡北與噶瑪蘭之間的往來頻繁,公文往返不斷,東北角的地位逐漸超過了淡北。
台灣知府乃於嘉慶二十年(1815年)將北海岸的四個郵遞站–淡水舖、圭柔山舖、金包里舖、雞籠舖裁撤,
移至今淡蘭古道上的艋舺(萬華)、錫口(松山)、水返腳(汐止)與暖暖,
另外還添設了柑仔瀨舖、燦光寮舖與三貂嶺舖。參考:楊峻哲,《燦光寮舖古道–清代嘉慶年間的淡蘭郵傳古道》,
歷史月刊,176期。
註3:「北宜古道」為「北宜公路」的前身。
由於淡蘭古道繞經東北角,距離遙遠,劉銘傳於光緒11年(1885年),另闢了一條「淡蘭便道」。
由台北府城南向景尾(景美),經深坑、石碇、坪林尾(坪林),越山鑿路通往頭圍(頭城)、宜蘭。
日本佔領台灣之後,抗日義軍陳秋菊等盤據於深坑、坪林山區頑強抵抗,日軍多次追剿,
始終無法肅清。後日方採招撫策略,1898年,陳秋菊歸順,日方給予輔助津貼,
命陳秋菊率眾修築宜蘭經坪林至景尾的舊路。昭和十二年(1937年),日本政府將劉銘傳所闢的舊路修築為汽車道路,
寬四公尺,路線有所修正。昭和十八年(1943年),值二次大戰期間,為軍事需要,又拓寬為六公尺。台灣光復後,
政府於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起,陸續改善原有路面,並將全線舖設柏油,拓寬為雙線道,
由台北經新店、坪林到宜蘭,此即今日的北宜公路。
「淡蘭便道」的路線規劃更早於劉銘傳時期,《臺灣文獻叢刊》編號第一七二卷《淡水廳志》卷二志一《封域志/疆界》之《淡蘭擬闢便道議》有記載其道路計劃,
後因經費短絀而未開闢,內容如下:
「由淡赴蘭,率苦三貂險。遠有議新闢便道者,途僅百十里(屬淡者八十里、屬蘭者三十里)。
林爽文亂時,當軸議防,以此為備道;請開未果。今存其議,以俟將來。
計自艋舺武營南門啟程,五里古亭村、水卞頭,
宜鋪石;五里觀音嶺腳,亦宜石(原為田塍,約寬二尺。俟農隙時,培而廓之,以五尺為度);
十里深坑仔街,有渡,宜船(中一里許山路,已修尚平);五里楓仔林,
田塍尚闊;五里石碇仔街,凡石圳三處,宜鑿寬廣,便輿馬往來(一長約五丈許,二約長一丈五尺,
寬均二尺);五里烏塗崛嶺腳,有內陂,水淺,宜石橋(約長五丈許),山路宜修;
五里大隔門,全山路、宜修(山雖高數丈,幸袤平不陡);
下嶺五里柯仔崙坑,一半山路,樹木陰翳,有兩坑,宜木橋二(約長二丈許);
五里粗崛坑,路平多樹,亦有兩坑,宜木橋二(如前);五里仁里□,
有渡,宜船,山路平,宜稍修;五里彎潭渡,有船(船惜小耕者所置,宜大之;此間山平多種茶,
自茶園中行),過渡鶯仔瀨;五里石□坑,宜木橋二(如前。山路雖平,
宜闊。自楓仔林至石□。坑凡四十里,人□稠密);
又五里三分仔坑,宜木橋(約長一丈許);五里頂雙溪 (水底碎石多稜),
宜石橋(約長七丈許。山路樹木蓊蔚);五里四堵寮,山路,宜闊;五里金面山頭分
水崙,即淡、蘭交界,山路,宜修闊;八里嶺腳礁溪街北(嶺高而不險,居民多種茶,
有市百餘家);十七里噶瑪蘭二結街,大路平坦。綜計宜設石橋二、木橋七、渡船三。舊設隘寮所以防番,
今番已匿遠,易以為尖、宿憩所,後有旅肆,則撤隘寮宜五座:一仁里□,
一石□坑,一三分仔坑,一頂雙溪,
一四堵寮;其隘丁可就地僱募取糧。此路開行(舊路仍不廢),亦利國便民之一端。
留以告後之官斯土,有事會可乘者為之也(按此路曾會營查勘,亦有兩路、一較近而費多,一稍遠而費省;經費絀中止)。
註4:由「上往下走」,可停車於上新花園的停車場。
雖然要收費,但停車場廣闊,較無停車問題。上新花園的入口可從北宜公路約59公里處的岔路(有上新花園標誌)右轉產業道路,
直行約2公里,至路盡頭,即是上新花園。若由「下往上走」,可走北宜公路至礁溪(台九線),循台九線直行,約73公里處,台九線與大忠路交叉路口,
右轉大忠路(往五峰旗風景區),直行約1.2公里,即可看見右側產業道路有跑馬古道的標誌。再右轉產業道路,約上行1.6公里,即抵達跑馬古道的步道入口。
註5:古道南口處的停車空間不大。
從南口開車走產業道路,約1.6公里,接五峰路。從上新花園走至古道南口,若無車接泊時,可改走古道南口旁邊一條石階路往下,
可至「毘盧寺」,再走產業道路下山,出德陽路,至礁溪車站搭車,這樣可節省不少步行時間。(請參考行旅地圖)
註6:目前現存的「淡蘭古道南線」(北宜古道)各路段如下:
1. 六張梨-茶路古道:
為清代文山地區茶農運送茶葉的古道。從臥龍街431巷進去,在「石泉巖」旁有一清同治九年(西元1870年)的「重修觀山嶺路橋碑」,
碑文詳列艋舺、六張犁、深坑仔街、石定街等商號、士紳的出資修建這條道路的情形。
「石泉巖」,主祀清水祖師,廟匾為光緒丙子內閣中書舉人陳樹藍所書。據廟方人員表示,當年清軍自艋舺前往宜蘭,
途經此處,會在石泉巖休息,然後再繼續前進。茶路古道僅剩一小段,約十分鐘路程,接崇德街,後段舊道為公墓區所破壞。
2. 石碇-圳沽古道。
3. 坪林-胡桶古道。
4. 礁溪-跑馬古道。
[行旅照片]
礁溪鄉五峰路,前方轉彎處右岔路往跑馬古道南口。
跑馬古道南口。
跑馬古道。寬闊好走的碎石子路。
十一股溪木橋。
跑馬古道。林蔭路。
跑馬古道。木馬及木馬道展示區。
俯瞰蘭陽平原。北宜高速公路蛇行於平原。
龜蛇把海口。龜山島在灰濛中。
跑馬古道。陽光路。
山神廟。
又一段陽光路。悶熱。
林蔭處,稍休息。
礦場遺址。
礦場遺址附近的眺望台。
眺望蘭陽平原。(鏡頭拉近)
竹林、猴洞坑溪石橋、跑馬勒石(右)。
跑馬古道,上新花園附近。
上新花園,為民營渡假村。
跑馬古道。回程。
跑馬古道。回程眺望蘭陽平原。
[行旅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