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084)

探訪松山煤礦二坑.漫遊台大校園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南港山籠罩於雲霧中

週六內湖麻將夜戰,東南西北,青發、紅中、白板,苦戰不能歇,歸來已夜深。

幸好中場老婆代打一場,我獨自漫步至東湖誠品書店逛逛,稍稍疏解疲憊。買三本旅遊書,正好反映最近的興趣與心情。

一本是劉克襄的書,寫小鎮漫遊的旅懷,因旅遊心情類似,所以買了下來。另一本是林宗聖的書, 談陽明山十大傳奇;因敬仰其人其事,也買了下來;第三本是介紹台北縣南區的景點,那是我陌生的地區, 我也買了下來,反映出我今年打算南進的企圖心。

週日起的晚,天氣又變,我無心遠遊。爬上樓頂,看南港山,峰頂已籠罩於一片雲霧中,而台北國際金融中心, 亦只是矇矓隱約現身而已,山雨欲來的徵兆十分明顯。中午過後,天空飄雨。女兒正忙著趕寫功課, 以便下午參加我的「超級任務」。

趁著空檔,我想出去附近散散步。去那裡呢?我想起松山煤礦的二坑口。 最近,已相繼尋獲一坑三坑, 就剩位於成福路底的松山二坑口遺址了。不如就利用這空檔,去走訪一趟。成福路底的山區我並不熟, 但我猜想,礦坑口應該就在山麓附近!

撐著傘,沿著福德街的巷道往成福路走,過福德國小,轉入百福社區、百福公園,穿小巷子,接上成福路, 才約十分鐘,已抵山腳下。循柏油路漸上坡走,遇叉路,左往南港國宅,右往成福路底,取右行。直行, 路旁出現殘磚牆,年代久遠,似為礦場大門的遺跡,我往前走,上坡。坡下廣場有怪手及空貨櫃散亂於 草叢泥地處,周遭雜物凌亂棄置。

而對面山坡壁處,有一水泥殘樓,底部幾根石柱支撐, 中間似漏斗狀的水泥槽,雖有雜草遮掩,但我一眼就認出,那是煤礦場的卸煤設施遺址。 這種建物,我在菁桐的石底大斜坑新平溪煤礦都看過。

圖:松山煤礦二坑口

往上走,不久,繞過一棟民宅(成福路269巷4號),後面也有幾戶民宅。

我沿路而上,遠遠就看到某一民宅旁山壁處有一坑口, 於是疾步走過去。果然沒錯,這裡就是松山煤礦二坑口。

沒想到這麼幸運而輕易地尋獲。坑口內已封閉。坑口內剛好可停一輛車,附近住家就把轎車停於坑口內,當做是車庫。

坑口上的碑石,刻寫著「松山二坑」,落款時間為民國五十一年(1962)十一月,距今已逾四十年。這附近沒有任何遊客, 雨中更顯得冷清。就我所知道的,最近一次的名人來訪,是民國九十年(2001)六月底, 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與南港耆老曾至此參觀。當時她呼籲地方人士:「趕快把南港的寶貝都找出來」。 隔日地方版新聞有所報導,但事後一切又歸於沉寂。

松山煤礦開採煤礦已是久遠的事。若非這一絲煤礦情愫因緣,我又怎會注意起這些陳年舊事。松山, 舊稱「錫口」。松山,是日本人取的地名。錫口,則自清乾隆年間即有漢人開墾耕作, 我的祖先也是那個時期自漳州渡海來台,自淡水登陸,住過唭哩岸(今石牌),後遷往下塔悠(今濱江街), 再遷至頂東勢(今松山延吉街、市民大道口附近)。幾代耕作,長期定居,直到民國六十年左右,才遷至四獸山中陂地區。 我從小就是松山人。

四獸山一帶蘊藏豐富的煤層,清光緒年間便已開採,以「松山碳」聞名。最盛時期的松山煤礦, 有一至三號坑位於虎、豹山之間。其中以二坑保存最完整,礦坑全長約三公里,日據時期全盛時員工達兩百多人, 每天量產兩百多噸,直到民國八十年(1991)左右才完全停止運作。台北人大概很難想像,台北市也曾擁有煤礦坑。 這些鄉土歷史,已逐漸被人淡忘。

在雨中,我沿礦坑口旁的斜坡小路爬上礦坑口上方的小丘。上方已闢為一釣池,為「成福魚池」,有零散釣客在雨中垂釣。前行已無路。

圖:松山二坑口

沈緬於懷舊的思緒中,折返走在雨中的水泥斜坡,稍不留神,竟滑了一跤,幸好反應快,手先扶地, 未重跌,有驚無險。但這一跌,也跌出感想來。

這水泥斜坡,雖因雨地溼,但並不算溼滑,原因出在我這雙新的休閒鞋。過年前,買新鞋, 老婆看這雙休閒鞋底盤厚,似登山鞋,又特價,只六百多元,便買了下來。 今日一滑,仔細瞧,原來鞋底為塑膠底,而不是附著力較佳的橡膠底。因便宜而買鞋,但若跌出傷來,損失豈不更大?

我也想起最近新聞報導,總統、副總統在下雨的隔日,去走陽明山的魚路古道, 都前後滑了一跤。登山專家即指出,可能是總統、副總統所穿的鞋子出了問題,以我今日親身的遭遇, 更是頗有同感。

天雨路滑,我這小民不小心跌一跤,無關國計民生,但總統、副總統在古道滑了一跤,便上了電視新聞。 於是有山友憂心愀愀,以陽明山國家公園一向注重遊客安全性的作風,會不會因總統蒙難, 而想要強化魚路古道的安全措施,大興土木以整頓古道呢?

我認為,山友的擔心,或許是杞人憂天,或許想像力太豐富,但關心古道安危總是件好事。 若有行走於魚路古道的山友可稍注意此事,若有風吹草動,可及時表達關切之意。我個人愚眛的認為,政治是一時的,古道卻是永遠的。 更何況,萬一總統滑倒不起,還有副總統可備位;副總統若跌倒,則有行政院長可備位,但我們只有一條魚路古道。

圖:台大校園-椰林大道

返往一小時,回到家時女兒已等著我。於是全家出發,往永和出發,執行尋人的「超級任務」。

女兒只是覺得好玩,我則是為了下週末的大學社團同學會,為找尋一個失聯的舊友。

由於失聯已久, 不知從何找起。後來想到翻箱找舊資料,終於在舊書堆中找到民國七十年(1981)時的大學社團通訊錄。 沒想到,幾次大掃除,都沒掃掉這幾小冊,終於找到舊友的電話與地址。而台北電話早已改為八碼, 我試著加一碼,電話接通,卻無人接。便決定循通訊錄上的電址,親自跑一趟永和竹林路。

預先寫了封信,萬一找不到人,尚可投書留言。女兒對這事,感到興趣盎然,想知道任務能否成功。而我呢? 翻開舊通訊錄時,看到一個個我曾經熟識的名字,憶起青年往事,也不免陷入一片思緒之中。

對永和不熟,過福和橋,連問幾人,才找到竹林路巷弄地址。原本就不敢太樂觀,到了那裡, 才發現原址已改建大樓,門牌已消失。問路人,卻換來冷漠的反應。在雨中,匆匆將信投入新大樓的一樓信箱, 希望左鄰右舍或許互相認識可轉信。任務既然失敗,只好踏上歸程。

過永福橋,回到熱鬧的公館地區。老婆女兒都想吃些東西,我也想暫停留,逛逛附近。公館, 雖然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沒來了,但這附近我並不算陌生。吃完點心麵,我提議去台大校園逛逛,說不定杜鵑花已經開了。

女兒沒有看過大學,興趣濃厚。穿過公館地下道,走近台大校門口時,兩個女兒都爭著要在校門留影留念。 大學,對她們來說,還很遙遠,只是覺得新鮮而已。我則注意到了校園內椰林大道的艷紫杜鵑己初綻。

圖:台大校園-行政大樓

不知已幾年沒來過台大了?校園改變了不少。

台大校園,椰林大道周遭景物依舊,整個校園像是活的博物館, 也是豐富的植物園區。杜鵑花叢前豎立了解說牌,詳述這杜鵑花城的故事。

兩排長長直立的椰子樹延伸向遠處,夾道旁有杜鵑花叢,零星初綻, 大道外側就是一棟棟日據時代日本帝國大學留下來的歷史建築了。這周遭環境充滿了歷史懷舊氣氛。 就僅以公園的眼光來衡量,台大校園也是毫不遜色於台北任何一座公園。

女五宿舍前的大樟樹,巨碩的樹根,讓人憶起芝山岩的老樟樹; 傅鐘兩旁的鳳凰造型優美,翠綠盎然。台大,因為歷史悠久,校園內隨處可見老樹, 又遍植各種杜鵑花,植物生態極為豐富,難怪市面上竟有旅遊專書介紹台大校園內的植物生態。

台大校園杜鵑花三月花開時,花團錦簇,頗值得一遊。台北人若嫌陽明山遠,又有交通管制,賞花時又人擠人, 則台大校園應該也是一個不錯的賞花地點。

遇下雨天,又是寒假時候,校園內冷冷清清,這種天氣倒是蠻適合懷舊的。但今天只是路過順道一遊而已。 本就沒打算久留,而老婆孩子撐著傘,在椰林大道繞一圈,已盡興。於是便折返,往校門口走。

只是匆匆一遊台大校園而已。我心想,這樣也好,至少感情不必太涉入,不會憶起太多的青年往事。 我承認,自己的心情還沒準備好。今天寧可只當一名過客。

旅遊日期:2003.02.16


[行旅照片]

在頂樓望南港山,山腰以上,已在雲霧中。
往松山煤礦二坑途中。
松山煤礦二坑口(遠望)。
松山煤礦二坑口。
松山煤礦二坑口(近照)。
台大校門口,老婆忙為女兒照像。
椰林大道。
舊總圖書館。
文學院。
行政大樓。
傅鐘。
校園內盛開的花朵。
歸去,老婆女兒踏出台大校園。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