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南港山大崖壁,深不見底(圖片下方為Tony的球鞋)
今天決定從九五坪攀南港山。這不是第一次走這條險路,上次已攀過一次。
那次行程印象最深刻的是,
當我爬至峭壁下方,正望崖猶豫時,忽聞人語聲,不久竟見一父親帶著三名子女爬了上來,
孩子們約國小四、五年級而已。
一問才知道,這是小朋友第三次來攀這大峭壁了。三尺孩童皆能,
老夫豈能畏縮?於是我率先出發向上爬,攀至三分之二處時,向下俯望,三名孩童已拉索開始上爬。
小小年紀竟膽識過人,可惜未帶相機,否則拍幾張照片回去,可讓女兒慚愧一下。
從半平山歸來,這個週日只想爬爬附近小山,於是再攀南港山大崖壁,
既能練體力,又可練膽識,何樂而不為?上午過十點出發,循舊路,沿虎山溪、
過真光禪寺、上復興園,沿山腰山徑,抵九五坪。略休息,便上攻,只花二十來分鐘,抵大崖壁下方。
稍喘口氣,便拉索上攀。
有了上回的經驗,這次攀爬已駕輕就熟,並不是因為體力突飛猛進,而是膽識已增長,
內心無懼,手腳便柔軟靈活,攀崖時就不致像上次那般手軟腳軟。這大崖壁之險在於上攀三分之二處,
岩壁向外突凸,造成視線阻絕,自上方俯瞰則崖深不見底,自下方仰望則崖高不可測,足以令初登者望而怯步,膽顫而心驚。
約七、八分鐘,攀上南港山稜線,再向上行,約一分鐘,抵南港山九五峰頂。踏上巨岩,
眺望市區風景,景色怡然。稍停留,便往下走,決定再自大崖壁攀降而下。有上次的經驗,這次攀降輕鬆自如,
還能邊哼歌,不一會便抵峭壁下。
圖:"南港山古道"
下至崖壁,決定走左側一山徑下山。上次攀爬至此,就注意這崖壁旁有一條幽樸的山徑,但不知它通往何處。
今天攀崖時,就決定回程走這條山徑下山。依方向判斷,應是通向獅、象山的山徑。
一走入幽徑,
立刻被沿途氣氛所吸引。這條山徑位於南港山山腰林間深處,平坦易走,又保持著原始樸實的泥土路,
充滿原味,毫無人工雕琢,而沿途綠意盎然,充滿原始野趣。比起陽明山大屯南峰至西峰的那一段山腰步道,
可說是毫不遜色,而我過去竟不知道南港山有這樣一條山徑,更不知這山徑闢於何時。
沿途徑旁石塊青苔質樸,枯葉滲入泥土,頗有小粗坑古道菁華段的感覺,
想必已有一段歷史了,但何以不為外人所知呢?四獸山森林公園解說圖亦未畫出這條山徑。
於是我頗為這條山徑抱不平。南港山有這麼一條幽靜美麗的山徑,接近市區,垂手可得,天時、地利、人和,
三者皆備,卻默默無名,不受登山客青睬,原因何在?論天時,週休二日後國內休閒登山風氣日盛;論地利,
四獸山臨近台北都會區;論人和,則附近四獸山每日登山人潮不斷;何以這條山徑孤獨隱身於這南港山山腰幽謐處,
連這週日的時光都人跡杳然呢?
或許山徑雖美,但苦無賢者仁人代為宣傳吧!這條山徑連個名字都沒有,
又無路標,縱使有心的外來登山客路過附近,恐亦不敢輕率闖入,是該先給它取個響亮的名字。
取「南港山古道」如何?近年來登山界古道探訪風氣頗盛,取「古道」名,自易打響名聲。但會不會名不符實?
我憶想起上次在深坑,走土庫岳古道,那已鋪上水泥的山徑都可稱為
「古道」,南港山這條樸實幽靜的山徑,稱為「古道」,絕對不過份。
四獸山一帶開發歷史早,
清朝時即有民眾入山開墾,先民曾活躍於南港山一帶,是無庸置疑的。就算理由還是牽強,長遠而言,
所有「古道」不都是由「今道」變成的,先民變古人,今人也會變古人,那百年之後,這條山徑遲早要變成古道的。
今命名為「南港山古道」,雖取名過早,稍有僭越之嫌,但若能吸引登山客前來一訪,而景色又確實值得一遊,又有何不可?
這條路愈走愈驚奇,嘆古道緊依市區卻能如此幽雅靜謐。約行幾分鐘,遇左叉路,竟見是繩索自陡壁垂下,
又是一崖壁。我原先認為南港山有三處崖壁可攀是錯誤的,今天又添一崖。再前行不久,
便接上橫向的石階路,遇登山客沿石階路往上爬,於是問石階路通往何處。登山客說,這石階通往南港山。
這條石階路完全不在我的南港山經驗範圍,於是沿石階往下走,看究竟通往何處。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興南府(廟前廣場及牌樓)
穿出林間,抵萬壽園,為民眾闢建的山間休憩場所。
我仍不確定身處何處,再循水泥石階路而下,
約七、八分鐘,水泥路終於與四獸山步道相接,這四獸山步道通往象山,而水泥路又向右曲折而下。
心頗好奇,再循水泥小路而下,沒多久,遇濟公廟,再前走,見松山靈隱寺牌樓,才明白這路是繞回獅、
豹山。靈隱寺這一帶就是我熟悉的路段了。於是折返走,抵瑤池宮,又至松山煤礦一坑口探看幾眼,
然後走至瑤池宮前的廣場,眺望山腳風景。看到對面虎山溪附近山腰處的興南府,
又憶起去年尋松山煤礦的往事。去年我也曾在興南府附近尋找松山煤礦的另一坑口卻無一無所獲。
既然松山煤礦一坑口已尋獲,於是心血來潮,不如今天順道去興南府再尋一次吧。
時間已十二點多,我快步朝興南府而去。來到興南府,在廟前廣場再詳看附近地形,卻仍不見任何礦坑遺址。
這座廟背山面谷,我判斷礦坑很可能就在廟的正後方的山壁,但廟後有圍欄,而我沒有明確證據,亦無「搜索票」,
如何私闖呢?問廟裡辦公室一年輕女孩:「這裡以前是不是松山煤礦?」她搖搖說:「不知道。」我不放棄,
步出興南府,往另一旁林間再蒐尋。
興南府另一旁的土地亦被圍籬住,裡面種植袖子,又有土雞野放在林間,我無法闖入,
只能以目光蒐尋。突然,我瞥見林間山壁間似有一山洞,精神為之一振,這應就是松山煤礦的另一坑口。
但鐵絲籬欄隔絕,恐難硬闖,且瓜田李下,若被誤會成偷雞摸果的小賊,則如何是好?於是決定找果園入口。
我循著籬欄前進,至附近一泰國四面佛廟,入口就在廟後方,但廟門也是鐵柵阻攔,不得而入。
我看到廟內有一老伯在燒香拜四面佛,於是輕敲鐵欄,那老伯回頭問:「你要進來拜四面佛?」「不是。」我說:
「可不可以讓我進果園,我在找資料,想去拍松山煤礦的礦坑口。」他卻冷冷地回說:「這裡不是礦坑口,你找錯了。」
「可不可以讓我進去看看?」我要求說。他開了門,又問:「你找煤礦坑做什麼,又沒有什麼用處!」
圖:松山煤礦三坑捨石場的隧道出口(遺址)
是沒什麼用處。我心想。自前年初訪菁桐小鎮、石底煤礦以來,
就萌起了這煤礦之戀的情愫,但確實是沒什麼用處。
我苦笑回答:「我就住在這山腳下,聽說四獸山過去有松山煤礦坑,我只是想了解四獸山的歷史。」
這一回答,倒是打動了他原本冷淡的心。他說:
「想了解四獸山的歷史,那你找對人了。我今年六十幾歲,從小在這裡長大的。」於是,這位老伯引導我,
沿著果園小徑,來到了我剛才看到的洞口處。果然我沒看走眼,這裡就是一個礦坑口。
老伯對我說:「其實這裡不是真正的礦坑口,而是松山煤礦三坑的捨石場。」他這麼說,倒是喚起了我的記憶,
小時候從山腳下遠遠就望見這一帶堆土成丘,就像是河川地採沙場那堆沙成山的場景。
「松山煤礦的三坑口在這座小山的另一邊,在虎山溪畔,日據時代開採煤礦產生的廢石廢土,
便是透過這條小隧道,運到這邊的山谷來傾倒。這個果園及廟,還有前面的興南府,原本都是兩座山中間的谷地,
因為長期傾倒廢土廢石,就堆成山丘了。」老伯說:「這條運石隧道,後來因上方南天宮興建時挖地基才崩毀,
而松山煤礦三坑口也已堙滅。」
他說的松山煤礦三坑口位置,我記憶中還有印象。小時候,在虎山溪抓蝦抓蟹,曾見過上游附近有紅磚舊屋殘垣,
原以為只是廢棄的舊農舍,沒想到那就是松山煤礦三坑的位置。
老伯見我熟知四獸山的舊事,有遇知音之感,不禁東聊西聊起來。他說以前四獸山真的有很多野獸,孩童時,
他曾在山上捕捉各種小動物。
他又說,這捨石場曾崩塌多次,淹沒下方的農田。這件事我也記得,有一年
,颱風豪雨挾土石而下,土石沖至福德街。讀國中時,虎山山腳下還有個中陂(大池塘),
是早年為灌溉農田而挖掘的人工大池,後來填平改建為留公國中(留,應為王+留),滄海桑田,世事多變。
言談之間,老伯亦不勝感慨。
既然幸運遇到當地耆老,我也興緻昂然地問起虎山「日本洞」的歷史。
老伯說:「日本洞是日本軍方在二次大戰後期建的,只是剛蓋好,還沒機會用到,日本就投降了。」
「那為什麼日本洞現在變成了廟呢?」我問。「被佔據了。這四獸山一帶太多這種事了,」他無奈地說:
「我在南港山上有些土地,也被早覺會佔去隨便亂蓋屋子亭子。」
從洞口返回走,老伯隨手拾起地上的石頭,對我說:「這些都是很珍貴的石頭,都是地底下幾百萬年的石塊,
被礦工挖出來的,經過氧化,輕輕一捏便碎。」他說,松山煤礦一坑在瑤池宮,三坑在虎山溪,
二坑則在成福路底的南港山麓。此外,南港山、四獸山一帶還有很多的洞穴,是以前私人偷挖採的煤礦坑遺跡,
有興趣可去探詢看看。
我向老伯道別,並感謝他的熱忱講述。於是,我再前進虎山溪,既然知道松山煤礦三坑口的位置,自然要去探訪了。
圖:松山煤礦三坑口附近林間的舊磚塔
我繞爬上來,過南天宮,走水泥下坡路,很快抵達虎山溪步道。
雖然松山煤礦三坑口已堙滅,但遺址仍在。
在清連園民宅前的虎山溪步道旁,我看到了殘存的磚垣,旁有一小徑,我踏入小徑,拾起樹枝,
撥蜘網,往上爬,叢草間有散落殘碎的磚垣。
不久,就看見一座直立的磚壁,有殘覆掩痕,似為三坑口遺址,
但已堙滅。我再向上探望,林間深處竟有一聳立、似燒窯的磚塔,頗好奇,為何過去從未注意到呢?
向上爬,卻不慎踩入叢草堆的破空桶,桶內殘存積水弄得右鞋右腳全溼,頗狼狽,退回步道。又發現下方另有一小徑,
似可繞至上方處,於是改走小徑,爬到上方,過一菜圃,終於繞至這林間磚塔處。
站在磚塔下,仰視磚塔,高聳巨碩。下方為窯,這高塔中空,似為煙窗,但用途何在?我常識不足,無法判斷。
松山煤礦三坑口附近為何有這紅磚窯塔?是用來製造紅磚塊,亦或是燒製木炭呢?虎山溪附近頗多相思樹,
為製造木炭的材料,會與此有關嗎?
從上方處走小徑下來,在林間又尋到紅磚殘垣,也發現一處古樸的人字砌石牆,與我在小粗坑遺址所見的石牆一模一樣,
石牆已被歲月磨成黑苔色。這殘牆就座落於人潮熙攘的虎山溪步道旁,而我以前竟視而不見。
往回走,頗有感觸。松山煤礦三坑口遺址,近在呎尺,而虎山溪步道又規劃如此完整,連蟲類蕨類皆有圖文解說,
而三坑口煤礦遺址就在步道旁,卻無隻言片語的解說資料,政府重「自然」、輕「人文」的心態可謂是昭然若揭。
但或許不能怪這些建設局年輕的官員,他們也許根本不知道虎山溪有個松山煤礦遺址。連橫著「台灣通史」
,起筆便感慨而言:「台灣固無史也」。那感慨聲綿連百年不絕,至今我仍有同感。
旅記日期:2003.01.12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延伸閱讀】
.第1405篇 -2019.06.29 旅行影片:南港山攀岩步道
.第1286篇 -2017.09.20 南港山攀岩步道.象山夜行
.第0351篇 -2006.03.03 南港山攀岩步道
.第0340篇 -2006.02.05 南港山大崖壁
.第0071篇 -2002.12.01 南港山.攀崖記
[行旅照片]
虎山溪(左為虎山溪步道)。
自復興園觀景台眺望台北市東區。
九五坪。
自南港大崖壁下方眺望台北市信義區。
自南港大崖壁下方仰望崖頂。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攀崖途中,向上仰視,仍不見崖頂。
自九五峰眺望市區。
攀降南港山大崖壁,深不見底(圖片下方為Tony的球鞋)。
"南港山古道"(之1)。
"南港山古道"(之2)
"南港山古道"(之3)
"南港山古道"終(起)點-萬壽園。
松山靈隱寺牌樓。
興南府,原為松山煤礦三坑的捨石場。
松山煤礦三坑捨石場的隧道出口(遺址)。
松山煤礦三坑口附近的屋舍殘垣。
松山煤礦三坑口遺址附近的舊磚塔。
松山煤礦三坑口遺址附近的舊磚塔。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地圖]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