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往峰頭尖的岔路口路標
今天我的平溪之旅,主要的行程是瓜寮坑溪步道,沒想到最後峰頭尖卻變成了主角。
與其用「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這句話當藉口,不如說是因為自己準備不周而造成這種結果。
今天是否要順登峰頭尖?出發前,這個念頭曾在腦中閃過,但我隨手翻了一下資料,
爬峰頭尖至少要多花兩個小時,來回就要四小時,中途又有艱險的稜線路,
以我目前的登山心境,我寧可把這時間移作它用,用於漫步平溪老街。由於這麼思考,所以就不肯浪費墨水列印峰頭尖的登山資料。
我卻忽略了一件事。有時候一個想法掠過你的腦海,你思考過後,放棄了這個念頭。你以為你放棄了,
其實這個想法並沒有真正的離開,而是躲進潛意識裡,慢慢地發酵,等待適當的時機到來,
它又會再冒出來誘惑你。當然,這是後話,總之,我後來還是爬了峰頭尖。
今天的前段行程極順暢,我沿著平溪的瓜寮坑溪步道往上游走了一小時,沿途有古厝、駁坎、竹林、煤礦場及礦坑遺址、
還有兩座古老的土地公廟,路線令人陶然。最後來到一岔路處,本來應該在此處折返,這時看見樹幹上的藍天隊路標寫著,
直行往「臭頭山」,右岔路則是往「峰頭尖」。「峰頭尖」這三個字,隱隱觸動我的渴望。是渴望?還是面子?我一時被我的心情所困惑。
這時想起,我在台北郊山闖蕩三、四年,知名的「平溪三尖」,
我已爬過石筍、薯榔兩尖,
唯獨尚差峰頭一尖,能不算是一種遺憾嗎?一個在台北郊山闖蕩多年的旅人,若沒有爬過平溪三尖,未來如何在山界立足呢?今天不爬,
我遲早還是得來爬。平溪三尖之中,惟獨峰頭尖最偏遠,單程起碼就要花兩、三小時,而我今天已走了一小時,從這裡繼續出發,
或許再一小時半,最多兩小時即可登上峰頭尖。何況我今天所走的一小時,都是平緩的古道山徑,才耗損九牛一毛的體力而已,
能不趁此良機繼續挺進峰頭尖?
圖:中央尖
此念一起,勇氣如萬斛泉湧,便決心前進峰頭尖。
看錶,約上午十點三十分而已,我設定目標為十二點之前登頂。
於是轉入峰頭尖的小徑。一開始即遇到一陡壁,手腳並用,辛苦爬上。往上走,坡度變陡,
路徑也變窄。
大約二十餘分鐘,爬至上方的稜線。接著開始精彩奇險的稜線路,不久就遇陡壁,拉著繩索,很快地爬上一個峰頭。這時回頭,
遙遙望見對面有一尖峭的山峰,正是平溪著名的中央尖(註1),雄峙壯偉。中央尖與我面對面,似乎在向我招手,
我心裡回說:「下次吧!」我今天只打算登峰頭尖。
這時往前看,卻見一峰又一峰。我突想起曾有山友形容這條路線是「尖尖棒透」,又說「比皇帝殿還過癮」。
這一刻,我終於領悟這話的涵意,不免稍有怯意,但既來之,豈能不戰而退?於是繼續挺進。走在稜線上,
一邊臨險壑,境似皇帝殿,但皇帝殿還有欄杆鐵鍊保護,
不怕失足,這裡只能靠自己,當然比皇帝殿刺激。但只要小心謹慎走,其實還不算很危險(註:這句話只適用於晴天)。爬過這段稜線路,
接著又翻越幾座小峰,忽上忽下,上下又上下,我又來到一座峰頭,這時回望中央尖,我們之間又隔了不少尖。看見自己征服過的稜線
及尖峰,能不有一絲成就感嗎?
我又繼續前進,又越過幾個山峰,終於來到一處岔路口,樹幹上的路標寫「往九龍山.石燭尖」。
我才驚訝地發現,原來我早已越過峰頭尖的東峰了。我有印象,「往九龍山.石燭尖」的這條山徑路是介於峰頭
尖東峰與主峰之間。這時看看錶,十一時三十分,我竟然已爬了一小時,如此專心爬山,竟不知時間已飛快逝去。
我猜想峰頭尖應該已不遠了。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剛才翻越的這座山峰,是不是「峰頭尖」?
續前行,有時走於稜線,有時走於稜線下方的樹林間,陡峭處不時出現繩索,上上下下,不知又翻了幾座小峰,
不知走了多少分鐘,卻仍不見峰頭尖。
我開始懷疑,會不會我已經翻越了峰頭尖而渾然不覺?說來慚愧,
在山下看峰頭尖一清二楚,來到山上,竟認不出峰頭尖的面貌,只覺到處都是小尖峰。如此爬了五十分鐘,
又來到一處鞍部開闊地,覺得又疲又餓。看錶已經十二點二十分,我本想登頂時再享用午餐,現在只好先在此提前用餐。
打開購物袋,才發現7-11超商的店員竟然忘了裝筷子,我只好吃「手扒飯」。匆匆吃畢,略休息,繼續前進。
又是下坡上坡,翻不完的山峰。峰頭尖,你在哪裡?我徬徨地問自己。如此又爬了二十分鐘,又看見一條岔路,
只見登山條,未見路標。不知通往何處?從方向判斷,可能是通往菁桐白石腳地區。我當下決定,
待會回程時將改走此路,我不願意再上上下下地的翻越綿延山峰回到平溪國中的登山口。這時已有點倦意,可能是吃飽飯想睡覺的心情在作祟。
我再前進了幾分鐘,登上一處小峰。這時向前望,仍是數不完的山峰,卻沒有一座看起來夠尖夠峭,夠格稱做「峰頭尖」。
這時已經下午一點鐘了,我已經爬了二個半小時;若從平溪國中登山口算起,我已經爬了三個半小時了,
這已經是登北插天山的時數等級了。
我反省地問自己:「我豈有疏忽之處?」於是我認為,或許我已越過或繞過峰頭尖了。以我的腳程不可能走三個半小時還到達不了峰頭尖。
而平溪鄉與石碇鄉的山脈連成一系,如果我一直走下去,會不會走到石碇的石霸尖或皇帝殿?到時要回頭可能就來不及了。
當下判斷,我應該已走過頭了,或許已登頂,而我卻渾然不覺,於是決定立即折返。
圖:回程山徑沿途頗有蠻荒氣氛。
回到岔路處,我改走這條岔路下山。
山徑陡下,沿著乾溪溝走,高度迅速下降,路線顯然比原來的稜線路短捷許多。
沿途溪岸有巨石,而山徑所經之處,植物茂盛,巨樹濃蔭,頗有蠻荒森林的感覺。
約二十幾分鐘,山徑旁出現竹林,
路徑漸趨明朗,漸有古道的感覺,心情轉為喜悅。乾溪溝則漸有溪水,不久出現小瀑及小潭,小潭清新可喜,可惜今日
無暇溪泳戲水。溪岸處則見農民引水的水管,沿途亦漸出現拓墾農地。又約二十餘分鐘,遙望見下游遠處的房舍,一路往下走,
終於抵達下方的民宅處,總計從岔路口至此處,才約一小時,節省了不少時間。順著民宅附近的柏油路車道往下走,
接白石腳的青桐煤礦。再走十五分鐘路至菁桐車站,無火車,於是再走十五分鐘回平溪站。
我今天到底有沒有到爬上峰頭尖?老實說,我當時仍不太確定。至於從平溪走這條峰頭尖東峰至主峰的稜線路,
總共爬過了幾座山峰呢?我當時專心爬山,並無暇統計。事後我參考山友的旅記,有人說這段稜線路共有十二座山峰,
有人認為不只十二座。我不在乎翻越幾座,我比較關心我有沒有爬上峰頭尖?我調閱山友的登山記錄,答案卻令我震撼。
原來最後我折返處,離峰頭尖大約只剩七、八分鐘的路程而已,或許就是下一個山頭。可是我記得當時望過去,
下一個山頭是方方扁扁的,一點也不尖。古人說「橫看成峰側成嶺」,這道理我當時怎麼忘了呢?
圖:平溪群山綿延
這麼辛苦的挑戰峰頭尖,若說我沒有登頂成功,我一定不甘心。
於是我開始認真地思索所謂「登頂」的定義問題。
就狹義而言,毫無疑慮,必須登上峰頭尖的最高點,親手摸到基石,才算是成功登頂;但廣義而言,
峰頭尖東峰,也是屬於「峰頭尖」,爬上峰頭尖東峰難道就不能算是登頂成功嗎?這對峰頭尖東峰豈不是不公平?
更何況,登頂與否,不應該只是客觀的定義問題,也應該考慮主觀的感受。
如果有一位登山客已盡了心力,
雖然差幾步就登頂成功,雖然他最後沒有摸到基石,但他沿途已看見壯麗的山峰峭壁,
已充分體驗了這座山的壯偉與瑰麗,難道我們還能說這不算登頂成功嗎?
我想無論從狹義、廣義,客觀或主觀定義,我不難找到一個定義來證明我的峰頭尖之行已登頂成功。雖然如此,
但我還是有困惑,我要如何撫慰、如何化解內心那揮之不去的一絲遺憾呢?
旅遊日期:2005.04.04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路程時間記錄】
平溪國中登山口→30分鐘→土地公廟→30分鐘→岔路口往峰頭尖→60分鐘→九龍山/石燭尖岔路口→90分鐘→
岔路口往菁桐白石腳→(預估15分鐘)→峰頭尖
岔路口往菁桐白石腳→60分鐘→白石腳→15分鐘→菁桐車站
註1:山界有不少英雄好漢為「中央尖」抱屈,認為「平溪三尖」至少
應該包括中央尖。中央尖的高度或峭度完全不輸薯榔尖、石筍尖或峰頭尖。
[行旅照片]
往峰頭尖的岔路口路標。
爬上崖壁,前進峰頭尖。
山徑漸陡。
開始攀爬稜線,一峰接一峰。
回頭遙望中央尖。
站在峰頭上眺望綿延遠山。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一峰接一峰。尖尖棒透?尖尖艱難?
稜脊。
回望。近處的山峰可能就是峰頭尖的東峰。
遠眺平溪。
往九龍山、石燭尖的岔路口。
回望剛才爬過的兩座小峰。
剛才翻越的這座山峰,是不是「峰頭尖」?
回程山徑沿途頗有蠻荒氣氛。
山徑周遭植物豐茂。
山徑後段有溪流竹林。
出口為菁桐白石腳,遠遠望見薯榔尖。
柏油路出口為青桐煤礦。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圖]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