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187)

竹篙嶺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竹篙嶺古道,廢棄的柏油路

魚路古道自擎天崗向南延伸的四條古道支線, 我已走過內雙溪瑪礁礁坑古道, 只剩竹篙嶺古道未走而已。今天終於如願以償。

這四條古道分佈於擎天崗以南的山稜溪谷間, 兩條走稜線,兩條走溪谷註1,一稜一溪相隔,彼此平行。 論古道人文遺址,則以溪谷路線較為豐富,礁坑古道有古樸的土地公廟、番婆厝等遺跡;內雙溪古道有聚落、菁礐等遺址; 而走稜線的瑪礁古道則較貧乏,僅見竹林、駁坎殘跡而已。

論古道的自然景觀,則這些越嶺古道各有特色,內雙溪古道蛇行於內雙溪谷,時而穿越溪谷,忽東忽西,溪流又清澈,路線最夢幻; 礁坑古道從土地公廟至番婆厝,則溪畔林蔭幽緻,古厝滄樸古雅,最扣人心弦;瑪礁古道走稜線,時而出現的竹林及幽雅小徑,亦令人心曠神怡。 而竹篙嶺古道呢?我對它相當陌生,網路上能找到的資訊亦相當有限。除了中華山岳藍天隊所繪的地圖之外,能看到的登山記錄並不多。

竹篙嶺古道起至擎天崗,翻越竹篙山(竹篙嶺),下至平等里平菁街43巷底。或許是竹篙山附近大片的芒草讓人怯步吧!我第一次爬至竹篙山時, 望著平等里方向尋思這條古道,見整片山坡盡是芒草植被時,不免心生畏懼。

圖:植樹地眺望遠景

今天走竹篙嶺古道,邀老婆同行以壯膽,路線決定由平菁街43巷底爬往竹篙山,採由下往上的走法。

這是走過前三條古道所累積的經驗。 這幾條古道共同的特色是接近擎天崗時,都以芒草路為主,其間牛徑紛歧。

若採由上往下走,則一開始就會面臨尋找路徑的難關,不易判別方向。 若是由平等里方向出發,登山口以雜木闊葉林為主,路徑清晰,接近擎天崗時,雖有芒草路,但嶺上目標顯著(如七星山、石梯嶺等),容易定位而不虞迷路。

上午出發,從外雙溪明德樂園旁的產業道路上山,過平等里派出所,至平菁街43巷右轉,直行,途經公墓區,約二公里多,路盡頭, 有一小型柏油停車場。我停車於此。

剛下車時,天空竟下起雨來。這天氣有些詭異,遠方天際還相當明亮,這山頭卻飄來一塊烏雲,東山飄雨西山晴,這雨應該只是斷續而已, 並不礙事,於是按計畫出發。

從停車場往馬路回頭走約十餘公尺,看到了登山條。原來這裡有岔路,但道路已廢棄。柏油馬路被蔓草侵掩,泥土落葉覆蓋, 漸看不出馬路模樣,反而像是一條寬大的山徑。

雨中行,陰涼舒適,路寬好走,老婆走在前頭,我在後頭邊走邊拍照。約六、七分鐘,出現岔路,左右都是柏油路,一時不知如何抉擇。 左邊路較寬大,於是決定走左路。三分鐘後,來到一台地,有一片經過翻耘的紅土,上種零星松樹,而前方已無路。我猜可能走錯路了, 但平台上,微雨中,竟能遠遠眺見淡水河,倒令人心喜,於是佇足欣賞。對面的山頭,不知是何山,山坡被闢成層層草原,似為高爾夫球場, 頗好奇,猜不出是什麼地方。

圖:「北市196精幹點」高地草原

於是我走過這片紅土植樹區,向前探路。

至對面草叢處,發現一條小柏油路,依方向判斷,應是剛才岔路右徑上來的路,兩條馬路應是殊途同歸。就在這裡發現了登山條,於是揮手招老婆過來。

循著登山條,撥開擋在前頭的芒草,隨後即進入樹林,路徑變為清晰。緩坡而上, 除了一小片柳杉林外,都是雜木林,未遇蜘蛛網,路況也比我預期的好走。

約六、七分鐘,出現高長的芒草,撥芒前進,才幾步路, 眼前出現牛柵欄,柵欄外景觀豁然開朗。越過柵欄,出現一片翠綠草原,在雨中,草原更翠綠青美。 草地上有顆基石,基石編號為「北市196精幹點」註2

草原四周被矮灌木所包圍,像是個隱密的桃花源地,周遭矮叢間又有大小不一的小草地,充滿野趣。若非天雨草溼,倒很適合在此野餐, 或席地談心,或躺臥觀天,或讀書怡神,或小憩片刻,應是極賞心之事。

循著登山條,穿越矮叢草原間,又進入雜木林裡,約五分鐘,路左側出現成排的竹林拓墾遺跡。往前走,出現岔路。往右的岔路, 可切下至礁坑溪谷的番婆厝,接礁坑古道,途中有石厝遺跡。從地緣上來看,這竹林墾地與礁坑古道的關係可能較為密切。

有研究報告指出註3,昔日的「竹篙山古道」是由竹篙山越嶺至此, 然後轉往礁坑溪谷,接礁坑古道以出平等里。這是極可能的舊古道路線。因為我一路走來的竹篙嶺古道, 並未見任何人文遺跡,只是一般的山徑而已。若走往這條岔路, 根據山友蕭郎的記錄註4,途中可遇古厝,至番婆厝,附近有不少殘屋遺址, 往平等里的溪畔路旁,又有一座古樸的土地公廟。土地公廟的出現,至少顯示這條路線可能曾經是先民往來較頻繁的一條道路。

圖:草地上,眺望紗帽山、淡水河。

我沒有走往這條岔路,而是繼續直行,朝竹篙山前進。

五、六分鐘後,出現矮灌木夾雜芒草的景觀,漸走芒草漸多, 但以短芒為主,視野變為開闊,但雲霧陣陣飄來,時而清晰,時而迷濛。

上坡路,約十分鐘,抵達一草原高地。這時雲霧散開,紗帽山突然出現於下方處, 還有後方的華岡校區,最遠可看見基隆河匯入淡水河之處,觀音山則在雲霧裡,失去蹤影。

這景象不禁讓人發出讚嘆。雖然我曾從七星山、大屯山、面天山、竹子山、中正山等各不同山峰多次俯瞰過台北盆地, 但每座山峰的俯瞰角度不同,都有其獨特之處,而天候不同,能見度不同,視野亦不同,雨天看景,更多一些風雲變化的詭譎氣氛,有特殊吸引人之處。

這裡的草原開闊,登山條有些紛歧,似乎各自走往不同方向,順著竹篙山高處的方向走,找登山條,並不困難。 但若遇漫天大霧時,恐怕會有迷路之風險。

繼續前進,草原附近,有不少小水池,平日應有牛隻出沒。往上走,又進入雜木林中,約兩、三分鐘, 又出現斷續的草原,這時雲霧已愈濃, 在滄茫草原上前進,約五、六分鐘,進入茂密的芒草裡,接著是今天最辛苦的一段。這種芒草路,像七星池的芒草路, 也像小觀音山西峰的箭竹路,抬頭不見路,路徑只在草叢底,只能彎著身,注意腳下的路徑,一路鑽。

帶著老婆走這種路蠻有意思的,有一種同甘共苦的感覺。幸好辛苦路並不長,突然間就鑽出草叢。在霧中,我看見了一座碉堡, 終於到達終點。這裡是竹篙山山頂的廢棄碉堡。

圖:抵達終點竹篙山碉堡時,已霧茫茫。

這時,我們已身處濃霧之中。我感到慶幸,如果在中途草原地遇到這種濃霧,恐怕不得不折返。

因為霧濃不散,回程只好放棄走原路, 改走往擎天崗遊客服務站,搭小15公車至山仔后,再換計程車回平等里43巷底取車。

今天所走的這條「竹篙嶺古道」,其路線是根據林宗聖先生「陽明山十大傳奇」一書的描述。林宗聖先生將竹篙嶺古道分為前後兩段, 前段稱為「牛埔步道」註5,就是我今天走的路線;後段則 為「狗慇懃步道」,從平等里通往公館里一帶,我於去年(2003年)六 月時曾經走過。

平等里越嶺擎天崗的這四條魚路古道南支線,都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但尚未被規劃為一般遊憩步道,因而成為登山客尋幽探奇的古道秘境。 踏著質樸原始的泥土徑,循著山友所綁的登山條前進,行走於蜿蜒曲折的森林小徑,尋覓荒堙蔓草裡的古道蛛絲, 充滿著探索的樂趣。而帶著老婆同行,一起悠遊於幽幽古道,則別有一番滋味。

(以下為旅記畫蛇添足部份)

我自去年四月份初走內雙溪古道,至今日走竹篙嶺古道,前後約一年半時間,走完平等里越嶺擎天崗的四條古道。這四條古道, 老婆先後都曾親自陪我走過,因此我對這幾條古道的記憶裡便多了一些情味,於此有所感懷。

我觀察人間夫妻相處模式之時間演變,大抵有一定模式可循。婚前大多蜜甜情濃,所以能攜手走向地毯彼端。而婚後則為生活奔忙, 或碌碌於家庭,或汲汲於工作,夫妻相處愈久,情感日愈消磨,其間又有柴米油鹽醬醋與紅塵聲光誘惑之擾, 日積月累,夫妻之間,或感情生變,或貌合神離。能篤守情義、相待以老者漸少,而離心離德、始亂終棄者漸多。

維繫婚姻之道,固存乎於聖賢之書,而以我粗陋淺薄之經驗,則有一道偏方可供讀者參考。

青山綠水,可以怡情養性;登高望遠,可以開闊心胸,因此山界多有佳偶或多能促成佳偶,其來有自。我於古道探索之際,無意間而得此偏方, 不敢藏私於己,願與讀者分享。

旅遊日期:2004.10.05  


[行程記錄]

11:00平菁街43巷底柏油路...11:09紅土植樹地...11:16找到登山路徑...11:21柳杉區...11:25「北市196精幹點」... 11:35進入雜木林...11:38竹林...11:39岔路(取直行)...11:41路旁雙扇蕨...11:47矮芒區...11:56高地草原,眺望紗帽山 ...12:03水地與草原...12:08又進雜木林...12:10小草地...12:16鑽進芒草叢...12:21竹篙山碉堡

註1:四條古道自西而東,分別是:竹篙嶺古道(沿竹篙山)、礁坑古道(沿礁坑溪谷)、瑪礁古道(沿瑪礁山)、 內雙溪古道(沿內雙溪谷)。

註2:上河出版的地圖及登山團體藍天隊所繪製的地圖標示此山頭為「瑪礁山」,但目前正式的「瑪礁山」是指瑪礁古道上的「新圳頭山」, 有一都市計劃處四等三角點137號。「新圳頭山」又名「瑪礁山」。因此現在這處高地,不知如何稱呼,只能標示為No.196高地。

註3:根據山友小李(Brownlee)旅記「 內寮古道與竹篙山步道O型路線-順道登芒草盤據之擎天崗山」一文,提及:
「竹篙山古道依李瑞宗先生『金包里大路南向路段人文史蹟資源調查』研究報告,起點位於菁山街131巷竹篙嶺橋附近。此古道由平等里的竹 篙嶺庄(在衛星發射站附近)通往擎天崗,會與牛埔步道交錯,最後在三角堀底(番婆厝地)與礁坑古道會合,屬與魚路古道相連的一條古道。 惟前段因久無人跡,芒草叢生,業已荒廢。」

註4:請參考絹絲瀑布, 竹篙山,內寮古道 (by 蕭郎,獨步山林間)

註5:「牛埔」是擎天崗的舊地名之一。


[讀者迴響]

Tony兄: 關於魚路古道南向路段,一般都是採用林宗聖老師的說法:內雙溪古道、瑪礁古道、礁坑古道及竹篙山古道(含牛埔步道及狗殷勤古道)。 而李瑞宗老師則是:坪林坑溪古道、三角堀線及竹篙嶺線。

其中內雙溪古道就是坪林坑溪古道,但李老師把從鐵柵欄處經陽明山農場界柱至內寮的這一段橫向聯絡道也列為坪林坑溪古道的一部份, 算是支線吧。其實這樣的認定應該是合理的,有可能是昔日平等里居民為了避免污染水源而另外走的替代道路,所以才有鐵柵欄的出現。

礁坑古道就是三角堀線應該沒錯。

而竹篙嶺線則與竹篙山古道的牛埔步道是不同的,它是衛星接收站旁的竹篙嶺庄通往魚路古道的一條路,大約從菁山路131巷的35或37號 附近往北出發(不確定,我是看數值地形圖判斷的,沒走過,不過蕭郎多年前曾走過,少人走,已荒廢,陽管處講的),在竹林附近與竹篙 山古道交叉而過,最後在番婆厝地(三角堀底)與礁坑古道交會。所以從番婆厝到竹篙山古道的這段橫向聯絡道可能就是竹篙嶺古道的一部 份。因為是竹篙嶺庄對外聯絡的古道,所以叫竹篙嶺古道。至於竹篙山古道呢,在李老師的報告也有提到,就是結論四所講的大埔路線 (平等里-大埔-竹篙山),李老師也說:並非古道,也不是金包里大路南向路段。

不過,瑪礁古道及竹篙山古道大部份都走在陵線上,確實不像古道會走的路段,Tony兄親自走過,已有體會。瑪礁古道可順登鵝尾山,比較 像一條從鵝尾山經新圳頭山到擎天崗的登山步道,而竹篙山古道路況差,說不定早期單純只是條牛吃草所闖出的路。

以上只是我的推論而已,還需要更多的考證才行。... Liao (2004-10-12)


謝謝Liao兄提供這項見解,我的看法亦相同,謹供讀者參考。...Tony (2004-10-12)

[行旅照片]

廢棄的柏油路。
雨中行,森林空氣清新。
來到一片紅土植樹地。
從植樹地眺望華岡地區。
竹篙嶺古道,雜樹林,路徑清晰。
遇牛柵欄,後方有開闊草原。
跨過牛欄,看見草原,很開心!
「北市196精幹點」與草原。
桃花源秘境。
又是一小段雜木林。
矮芒區,霧來了!
草地上,眺望紗帽山、淡水河。
迷茫中,繼續前進。
水池與草原,牛群不知何處去?
滄茫中,走向竹篙山。
最後的芒草路。
抵達終點竹篙山碉堡時,已霧茫茫。
擎天崗環形步道,迷迷濛濛。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