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周家古厝,化解成空
我又回到暖暖,这是第三次来探寻清法战争古战壕遗址。
这一次心情很笃定,不担心会找不到战壕遗址,因为行前我已与暖暖地方文史人士谭妈妈取得联系,
她愿意亲自带引我们去寻找遗址。
今天除了谭妈妈,还有一位当地文史人士蔡先生也作陪。我们相约三点钟,
在暖暖安德宫碰面。
我抵达暖暖时,停好车,前往安德宫会合。走过暖暖老街时,却惊讶地发现暖暖街36号的周家古厝已完全拆除。
三个星期前,我才进入这间房子拍那摇摇欲坠的古厝,这次重访,只见到堆在地上的残木而已。没想到我上回
拍到的竟是周家古厝的遗照。
后来蔡先生告诉我,因为周家古厝没被列入古迹,又年久失修,终于逃不过被拆毁的命运。他感慨的说,
抢救古迹的脚步永远比不上古迹被破坏的速度。
清法战争古战壕遗址的命运是否也会如此呢?
图:终于看到了清法战争古堑壕遗址
三点钟,我们与谭妈妈会合。于是在谭妈妈、蔡先生的带引下,我们又回到金山寺。
沿途谭妈妈拿着清法战
争时的法军地图向我提起,暖暖文史人士寻找清法战争清军堑壕遗址的过程,他们还打算募集经费将这些田
野调查的结果出版成书,让子孙知道,暖暖家乡曾有过的光荣历史。
清军堑壕遗址就在金山寺后方山头,中间还隔了一个山谷。原来,我们前两次都找错位置。面对金山寺,右侧
有一石阶路往后山走,循着保线路,即可绕往后山头。
第一次时,我们走对路线,
但走的不够远,故搜寻无功;第二次则在金山寺左侧,近距离搜寻,结果无法跨
越陡峭的山谷,亦无功而返。这次,很快就找到了。
堑壕就筑在棱线上,隔着基隆河,对面的山头就是法军的阵地,南方炮台所在地。120年前,清军与法军在此隔江对峙。
当年整排的堑壕及枪炮阵地,经过百年,任大自然的雨打风吹,如今又在台电架设电塔的工事中,渐渐消失,仅存一
小处较完整的堑壕遗址可想见当年情景。这青苔染绿的残堑旧壕,仍足以触动旅人的情怀。
站在棱线上,视野所及,正是当年清军的视野。在这里可监视法军虎视眈眈的渡河行动。
图:古堑壕遗址,令人怀想当年
根据暖暖文史工作者的田野调查发现,不只金山寺这附近的山头有堑壕遗址,基隆附近的许多山头上也都还可
找到清法战争的堑壕遗址。
当年法军占领基隆,继续向南进攻,清军与民兵各据险要山头,筑堑壕堡垒以御法军,
防线一道又一道,这座山头被攻克,则退守另一山头,继续抵抗。
当时清法两军在多处山头激战,例如狮球岭攻防,
例如月眉山血战;尤其是月眉山一役,清军战殁一千余人,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
谭妈妈说,如果你在基隆附近爬山,在棱线附近发现类似人工的土壕,又有排水的沟渠,而附近地形若不适合农作,
也无农民拓垦迹象时,这就有可能是清法战争时清军所建构的堑壕遗址。
在暖暖南方的东势大仑的山棱,也还可看得到堑壕遗址。山友萧郎是基隆人,熟识附近山林,他纵走观音湖山、东势
坑山、东势大仑时,即见过类似的遗址。这也说明了当时清军御敌的决心。即使法军渡过基隆河,攻下金山寺的堑壕堡垒
,也还有下一道东势大仑的堑壕防线准备迎战法军。
法军强弩之末,终于受阻于基隆河。光绪十一年(1885)四月,清法议和,法军收拾帐蓬、打包行李,在暖暖留下残垒。
今天的暖暖之行,诚如事后山友冬烘兄(Daniel)所言,令人感动的不仅是古堑壕遗址,而更是谭妈妈、蔡先生等暖暖文史
人士爱乡的情感。若不是“暖暖代志”的报导,我们怎会知道暖暖山区还有清法战争的古战壕遗址呢?山友纾非用“暖暖午后
.暖暖人情”来形容今天下午的这趟旅程。
回程,谭妈妈、蔡先生还带我们去安德宫附近一家小吃店品尝好吃的暖暖米粉汤、天妇罗和冰豆花。我们准备付钱时,
蔡先生已抢先付完钱。山友们一向习惯各自付帐,于是纷纷掏钱,现场便一阵混乱。钱在不同人手中流转。
我唯一确定的是,我没有付到钱,平白享受了这浓郁的暖暖人情。
图:古堑壕遗址,冷落于山林荒径
前后持续一个月的清法战争古炮台之旅,我参加三次,只集中于暖暖一地。
关于清法战争,这段期间,我上网浏览了不少资料。我注意到了一则新闻。基隆著名老大公庙中元普渡,
一向以祭祀先民孤魂为主,就是俗称的祭拜“好兄弟”。
去年(2003)的中元普渡,老大公庙首次将清法战争时
战殁、葬于基隆法国公墓的法国士兵纳入祭祀的对象。
老大公庙的这项举动,获得法国在台协会人员的肯定,
法国在台协会亦派代表出席中元普渡。这代表着我们对120年前战殁于台湾土地上的法军孤魂一份理解的同情与关怀。
他们也是我们的“好兄弟”。
120年前,清法两军在月眉山殊死战,血染大地。如今仇怨早已随风而逝。百年恩怨,烟消云散。对敌人都如此,
更何况是兄弟之间呢?
法国人在台湾只是短暂占领一隅,还是带来了一些影响,例如“苏打汽水”就是法军带来的饮食文化。上次出游时,
我和山友小周聊到清法战争的影响,也聊到中元普渡一事。小周好史,读过不少史家学说,他举历史学者曹永和先生
以土地为轴心的历史观点。小周认为,只要是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生存过的人,无论先来或后来,无论是长期或短期停留
,都应该算是台湾人。
于是我们彼此同意,清法战争时,法军的总司令,病殁于澎湖的海军中将孤拔,他应该算是台湾人,
而那些埋骨于基隆二沙湾的法国士兵们,也是台湾人。他们都是台湾历史的一部份。
旅游日期:2004.4.18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基隆大事记]
明代嘉靖年间(1522一1566):文献已出现“鸡笼山”、“鸡笼屿”等名词
1626年:西班牙人在鸡笼社寮岛(今和平岛)登陆,修筑“圣萨尔瓦多城”(San Salvadore)。
崇祯7年(1634) 西班牙商船22艘同时进入基隆港。
崇祯15年(1642年):荷兰人北上攻占社寮岛,将“圣萨尔瓦多城”改名为“北荷兰”(Noort Hollant),并派兵驻守。
永历5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驱逐台湾南部的荷兰人。
明郑时期:台湾的重心在南部,基隆成为海上走私和海盗逃亡、栖息的据点。基隆也是官府流放罪犯的地方。
清康熙22年(1683):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雍正元年(1723):始有福建漳州人由八里移居基隆牛稠港、虎仔山(今中山区中油油库附近)一带。
乾隆年间:陆续又有新店街和暗街仔街(今仁爱区新店、文昌里附近)的形成。
嘉庆年间:基隆的开发进入繁盛时期。
咸丰年间:延续将近10年的漳、泉械斗,死伤动辄数百人,今日的老大公庙,即是当年械斗身亡者埋骨之地。
咸丰10年(1860年):北京条约,淡水开港,并以基隆为副港。
同治2年(1863年):基隆正式开港。
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治台转趋积极。将“鸡笼”改名“基隆”,取其“基地昌隆”吉祥意义。
同治9年(1870年):准许开采基隆煤矿。
光绪2年(1876年):八斗子官营煤矿开凿“清国井”。
光绪10年(1884年):清法战争爆发,法军占领基隆长达8个月。
光绪11年(1885年):清法议和。台湾建省,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着手推动新政。
光绪17年(1891年):由台北大稻埕至基隆的铁路完工,凿穿狮球岭隧道。
[行旅照片]
暖暖街36号周家古厝,已拆毁。
周家古厝(拍摄于2004.3.28),最后的遗照。
周家古厝,化解成空。
安德宫,我们集合的地点。
金山寺附近,谭妈妈向我们介绍一处已堙灭的堡垒遗址。
金山寺,右为谭妈妈,左为蔡先生,两位热心的暖暖文史人士。
出发!走往金山寺后山。
保线路,幽静幽雅。
在棱线上,可望见基隆河对岸的山峦,为当年法军南方炮台所在地。
台电的高压电塔,立于棱线附近,破坏了部份堑壕遗址。
终于看到了清法战争古堑壕遗址。
大家观察并讨论古堑壕遗址。
古堑壕遗址,令人怀想当年。
古堑壕遗址,冷落于山林荒径。
古堑壕遗址,终于等到我们前来探访。
一段壕沟,已被丛草堙没。
绕一圈下山,沿着源远路(瑞八公路)返回安德宫。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图]
include('footbar_map.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