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坑溪(左)與舊莊路(右)
兩個星期前看到南港桂花節的報導時,我便已心動。
我對活動型式的旅遊節並不會那麼動心,
主要還是因為憶起上次南港茶山之行,心情尚未完成的旅程。
我指的是「栳寮古道」。
「栳寮古道」,一條聯絡南港、石碇間的茶道。栳寮是地名,又稱「腦寮」,所以這條古道又稱為
「腦寮古道」。可以想像,當年這個地方,應該是一個樟樹遍佈,伐樟樹製樟腦的生產地。
「腦寮」位於南港舊莊路二段一帶,舊莊路沿著大坑溪,現在的地名為「大坑」。大坑,
是南港包種茶的發源地。這是我上次探訪栳寮製茶所遺址時才知道的事。包種茶的發明人之一,
魏靜時的故居,就位於舊莊街二段232巷的山坡間。
232巷的入口處,正是栳寮古道的起點。
如今巷口已豎立起「腦寮古道」的標誌,但只是非正式的標誌,是由南港大坑產業文化協會及
當地的文史工作室所設立。從這裡出發,往上走,古道可通往栳寮製茶所遺址及魏靜時故居,路程約十餘分鐘而已。
圖:桂花吊橋
我趁著週末上午的空檔,獨自來到南港茶山。
路過232巷腦寮古道入口時,過而不停,先往更上方的寶樹橋,
先去走一趟南港桂花節的路線。
南港桂花節,目的在推廣南港茶山的觀光,既以桂花飄香為號召,
又結合當地農家餐廳推出桂花餐,讓觀光客徜徉於南港茶山,欣賞茶園、桂花林、古厝之餘,
又能品茗南港茶、品嚐當地土雞,以及應景的精緻的桂花餐。
桂花節活動起點為寶樹橋,橋頭道路旁有寶樹堂茶園的醒目招牌,開車經過,應該不會錯過。
橋下為大坑溪,上游處有一新建的木造吊橋,小巧玲瓏,名為「桂花吊橋」。大坑溪畔有石階步道可抵吊橋,
或者過寶樹橋,循柏油路,先抵寶樹堂茶園餐廳,再繞過一段林間小徑,亦可抵達桂花吊橋。
過吊橋,往上爬,可抵余順茶莊,附近有余氏古厝。桂花吊橋旁的山坡則有南港桂花節認養桂花活動的植樹園圃,
每一株新種桂花樹前的小版子上寫有認養單位的名字。我從寶樹橋一路散步至桂花橋,再拾階而上,抵余順茶莊。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南港茶山
從余順茶莊,循石階小徑往上爬,約幾分鐘,接舊莊路二段馬路。
往前走不遠,即抵達南港茶業製造示範場。
示範場的大廳牆上有整面木雕,刻寫著南港茶包種茶的歷史。
今年六月,我探訪魏靜時故居時,
與魏靜時的第四代子孫魏先生曾聊過這段簡介文。魏先生曾抱怨簡介文內容有謬誤。因此我特別細覽其內容:
南港茶葉史
光緒十一年,福建安溪人,魏靜時,王水錦見大坑地區適合發展茶葉,遂引進福建安溪包種茶在該處種植,
使南港成為台灣包種茶發源地。
南港茶山當地人稱大坑茶山。海拔約兩百到三百公尺的小山崙,從高處往下看,整個茶山地形很像畚箕,
故又名畚箕湖。山地雨量適中,山泉甘冽,土壤中含有沙壤,是理想的茶區。
當時外銷到南洋的包種茶,仍以南港茶葉為主,多打印南港的標誌,使得南港成為包種茶研製的重鎮。
後來南港包種茶傳至文山區,使深坑、石碇、木柵、新店一帶廣植包種茶,成為文山包種茶。
故現在已很少人知道南港包種茶才是台灣包種茶的始祖。
民國六十年代以後,茶葉內銷市場蓬勃興起,現除了包種茶之外,尚有大葉烏龍、鐵觀音、武夷茶、
水仙、紅心烏龍等珍貴茶種。
這簡介文與魏先生所述南港包種茶歷史大致符合。或許,爭議在於包種茶起源的「定義」問題。
包種茶的製造技術究竟是「引進」,還是魏、王兩人所「發明」的?官方的說法,是兩人
「引進大陸福建安溪的包種茶」,但魏家子孫則認為是魏靜時「發明」了包種茶。
較客觀的說法是,南港茶的茶種及製茶技術源自中國大陸,但魏靜時、王水錦經由研究改良,而創造出獨特、
有別於大陸原產地的南港包種茶,成為具有台灣特色的包種茶。
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設有泡茶間,付茶資一百元,贈送一包茶葉,可在幽雅的茶間泡茶聊天,
看來十分經濟實惠,頗令人心動。不過,今天獨行,又有時間壓力,腦寮古道才是行程主要目標,於是無意久留。
走出茶葉製造示範場,循指標從馬路對面的觀雲居餐廳旁的石階小徑往下走。一段芳雅的桂花林,雖然桂花已飄落,
猶有淡淡幽香,一路清幽而行。路途不遠,沒多久,我又繞回到寶樹堂茶園餐廳。
繞這麼一大圈,約花一個多小時。因為閒情漫步,並未刻意記錄時間。
圖:魏靜時故居
開車回到舊莊路二段232巷口。附近有環山茶行。
我依循巷口「腦寮古道」標誌,
沿著石階小徑往上走。初走時有些失望,因為石階路已更換為花崗岩石階步道,
一如南港更寮古道,也一如台北郊山許多的自然步道一般。
往上走,還可看到新石階步道旁散棄著樸拙的舊石階石塊。經過歲月刻痕的舊石階,因為苔痕溼滑,
因為不夠「美觀」,而被現代化的觀光步道所取代,棄置於道旁。這是另一種思維。我想政府發包步道工程時,
大概設定統一的規格標準,以保障品質。因此台北郊山新建步道,景點不分東南西北,步道不管歷史傳承,
都鋪花崗石,品質如一,猶如制服。
不久,終於看見旅行書上提及的,路旁一座高約三十公分的小土地公廟,小小古樸的廟身,透露出這是一條百年古道。
土地公廟僅剩廟座,土地公應已被供奉至附近新蓋的土地公廟(註1)。
約走十二、三分鐘,抵一土角厝古厝,屋型及屋齡約相當於更寮古道上的槍孔屋。往上走,接柏油路,
附近即是我上次走訪過的栳寮製茶所遺址。再往前走,我來到魏靜時故居。
上次來訪,工程車正在道路施工,如今柏油道路已煥然一新。
魏靜時故居亦經過整理,
原本殘垣雜草叢生的故居已不見滄夷景象。故居周遭環境頓然改觀,附近像個小公園。
故居對面興建了一座木造六角形涼亭,旁有長條形小廣場,可倚欄憑眺附近山景。
對於這樣的改變,令我感到一絲安慰。雖然,故居仍未立任何碑文或解說牌,但馬路及涼亭的修整,
使魏靜時故居不再落寞不堪。
我走進涼亭裡休憩,在此看書看景。六角涼亭美崙美煥,木造材質頗有氣氛,在此泡茶談心賞景,
也應是一件樂事。新建涼亭尚無匾牌亭名,我私下將它稱為「靜時亭」。
圖:靜時亭
從靜時亭再往上,在前方柏油道路轉彎處,又看到腦寮古道的石階小徑,於是我轉入小徑。
往上爬,
石階路稍陡,往上爬,有點喘,石階路無古味,已更換為現代水泥石階。
約幾分鐘,小徑終了,
又接上柏油道路。這是新建的產業道路,通往石碇鄉。這條路正是循著昔日的腦寮古道而闢建,
腦寮古道因此被產業道路所替代,而變得斷然無蹤了。
我在柏油道路上觀察,發現對面山坡有小徑,於是再轉入小徑,猜想這會不會是昔日的腦寮古道。
小徑已是山林小徑,泥土路,有樸質感。前進時,得拾起樹枝,隨時撥開擋路的蜘蛛網。
這條小徑已看不到任何登山條,不久穿過一片竹木,小徑轉往更上坡。頗好奇,繼續前進。
不久,小徑旁出現一座簡單古墓,墓座只是幾塊殘石組成,但墓碑已更新,墓碑年代清楚寫著
「光緒辛卯年」(1891年),墓主為渤海人,來自中國河北省(註2),
令人充滿歷史的懷想。
再往上走,不久抵達一竹處林。附近察看,似已無路。這只是一條農徑而已。
看看時間已不許再深探,便決定循原路折返。回到馬路,再走水泥石階小徑,回到靜時亭。
在亭裡看看書,眺覽山景,望魏靜時故居,讀幾首蘇軾詞而已。
旅遊日期:2003.12.06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延伸閱讀】
.第1453篇 - 2019.11.13 旅行影片:土庫岳.更寮古道
註1:根據當地文史工作者的調查,這座小廟應是祭拜有應公,
並非土地公廟。....(Tony補註於2007.12.24)
註2:[山友迴響]
Tony兄:您知道我不會在留言版談錯字的問題,但是剛剛看過您的腦寮古道一文、我覺得有個字可以探討一下。
那就是您的標題上寫的「佬」、在行旅地圖又做「荖」。我看古文書或文獻通常以「栳」作為「腦」的替代字來用,
或者可說臺灣民間經常把「樟腦」、「腦寮」的「腦」用「栳」來代替。不知是否我才疏學淺、
至今還未見過寫成「佬」或「荖」的,我不敢說我的看法一定對,所以寫出來讓大家做個參考。
另外您在文末提到的光緒古墓,墓碑上寫著渤海,您說來自中國河北省。這個我有另一個看法、
「渤海」是「高」姓的堂號,高是景美、木柵、深坑、南港一帶的大姓,
我想這位墓主應該是來自福建的移民後裔吧。我記得在景美還有高姓的祠堂,
現在一時找不到資料,容後再補!...法賓(2003-12-14)
法賓兄說的沒錯,正確是「栳寮古道」,是我的眼力及記憶錯誤。最初,我將「栳」看成「佬」;
寫旅記時,又誤寫成「荖」。 後來發現錯誤時,便一一將「荖」改成「佬」,但沒有改乾淨,
所以旅文才會既出現「佬」,又出現「荖」 。結果兩字都錯,正確應是「栳」寮古道。
「栳寮古道」應是外界較熟悉的稱呼,但因為當地文史人士採用「腦寮古道」一詞,因此我尊重其見解,
正式稱這條古道稱為「腦寮古道」。
(註:錯字已更正,行旅圖標題則未改,做為自我警惕)
至於光緒古墓,我推想來自中國河北省,只是想當然耳。 我看到「渤海」,便聯想到河北省的
「渤海灣」,並未深思內容。像我是黃氏紫雲堂後裔,先祖雖是中國湖北人,
但實際上卻是從福建漳州來台的移民。我同意你的看法。...Tony(2003-12-14)
[行旅照片]
大坑溪(左)與舊莊路(右)。
"寶樹堂茶園"招牌(左為寶樹橋)。
南港茶山。
桂花吊橋。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茶園附近的小土地公廟。
腦寮古道入口處的指標(舊莊路二段232巷巷口)。
腦寮古道已鋪上花崗石階,一旁為棄置的舊石階。
腦寮古道有應公廟。
腦寮古道途中的土角厝。
魏靜時故居,煥然一新的柏油路(左為新建的木造涼亭,右側古厝為魏靜時故居)。
魏靜時故居。
靜時亭。
腦寮古道往上走,接產業道路,古道消失無蹤。
森林小徑裡發現的光緒年間古墓。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圖]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