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102)

南港茶山.余氏古厝.栳寮製茶所遺址.魏靜時故居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余氏古厝

酷暑逼人,今天原本只想在游泳池避暑。

昨晚無意間翻看報紙,休閒版以全版介紹南港茶山, 讓我憶起去年二月的南港茶山之行,探訪余氏古厝,至今印象深刻。

同年十一月走更寮古道,因錯繞遠路,直抵深坑大坪村, 也錯過了舊庄一帶的其它景點。於是決定利用今天上午短暫空暇,重訪南港茶山。

從忠孝東路六段底,右轉研究院路,過中研院,接舊莊街,一路開車上山。我將車停於余順茶莊旁。 有上次的探訪經驗,這回無須苦尋,很快就抵達余氏古厝。

今日古厝無人,聚落附近顯得特別安靜,別有幽意。樹林間五色鳥咕聲未歇,蟲鳴環響周遭。 我只是隨處走走,拍拍照,再一次領略這古厝散發的濃郁古樸氣氛。我漫步於古厝後方的森林小徑, 穿過桂花林、茶園菜圃,繞一小圈,回到余順茶莊停車處。

圖: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

接著,開車往上走,前往另一目的地-「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

去年二月來時,這地方仍在施工, 如今己正式開幕。這個茶業示範場規模不小,據說市政府斥資數千萬元興建。

開幕當天, 馬英九市長親臨剪彩,場面熱鬧而隆重。

茶葉示範場後方山坡林間則闢建了一小段森林棧道,不少遊客行走其間。這樣的熱天氣,漫步於這段步道, 有林蔭遮蔽,有清風吹徐,酷暑之意頓減。我走上這段森林棧道,約幾分鐘就爬上高點。茶葉示範場就位於正下方山坡處。

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的外觀為紅瓦白牆的西式建築,有點類似地中海沿岸的歐洲風味。 這與我的期待有些落差。就外觀而言, 台北縣坪林的茶葉博物館的建築風格較具中國味。建築美學的認定, 本是各憑主觀,見仁見智,我的觀感也未必正確。

從棧道散步下來,走至示範場,想順道進去參觀一下。入口處貼著海報,入場券大人100元。 這與我的期待又有落差。我並非反對付費。只是昨天報紙,白紙黑字寫著「不收門票」, 今天現場卻貼海報寫著要收錢。 是媒體報導不實,還是臨時設柵收費?我今天行程本就匆忙,既然要收錢,便改變心意。於是決定省下時間, 前往另一個的目地-「栳寮製茶所遺址」。我對「遺址」的興趣大於「現址」。

圖:栳寮製茶所遺址解說牌(已破損)

我原本以為隨身帶著資料,又有地圖,「栳寮製茶所遺址」應不難找。結果事與願違。

書上資料敘述, 可走舊庄街二段238巷的小徑上去,或由228巷柏油路開車上去,皆可抵達製茶所遺址。 沒想到我竟然找不到238巷,也找不到228巷。

我注意到了舊庄街二段沿途有新建的擋土牆工程,或許納莉颱風時的土石洪流改變了舊的山坡巷道門牌, 亦有可能是旅遊書資訊錯誤。既然找不到,我便決定從200巷這條較寬闊的柏油道路往上走。 不料這條新闢的產業道路,一路開車前行,先上坡走,又漸往下坡;愈走竟愈遠,心想不對勁時, 已看見南港與石碇鄉的界碑。我趕緊折返。返回走,竟感到暈車欲嘔,便於路邊停車,略休息, 猛灌水解渴沖暑。今天天氣真是熱啊!

沿著產業道路往回走,沿途注意是否有叉路。不久,看到232巷的叉路口,巷道斜坡向下,有點狹窄。 這附近別無其它叉路,這已是最接近228或238巷的巷道了。我決定開車下去探究。 山坡處有幾戶農家,有一工程車擋住路,正在施工中。我心想不妙,工程人員卻揮揮手, 要我趁空檔趕快穿過。開到下方處,似已無路,我停車下來。左側前方不遠處, 有一紅磚平房。第一眼,我就認出來,那正是旅遊書裡的照片所示的「栳寮製茶所遺址」。我心情飛揚起來。

我往前走過去,發現路旁立有解說牌,但已殘破。我翻起脫落的解說文,其文如下:

栳寮製茶所遺址

日據初年,日本政府為拓展台灣茶葉,聘請魏靜時先生在舊庄街二段10號成立南港製茶所, 教導茶農製茶技術。房舍二十多年前改建,建材多採舊日材料,現魏氏後代居此。
-南港區公所立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魏靜時」這個名字,對其人其事並不清楚。這解說文寫的相當簡略。 我走近這處紅磚民宅,看不出任何舊時製茶遺跡,只是一般平房住家而已。 我對這製茶所的歷史所知有限,現場無更詳細的解說。我僅僅佇立於門前, 欣賞紅磚屋而已。

目前魏氏子孫居住於這房子,一旁的山坡地還種植著一小片茶葉園。 解說牌地圖上還畫出附近的魏靜時故居,於是我依圖在製茶所遺址附近逛繞,想尋找這故居。 我在下方處望見一間古老的石頭厝,原以為是魏靜時故居,結果發現入口門牌寫著是林姓農民的家。

圖:栳寮製茶所遺址

天氣實在悶熱,而我所剩時間不多,便決定離去。

今天費了一番功夫才找到這裡,總覺得還少了些什麼。

開車往上,回到上方民宅處,回程道路卻被阻擋,工程車正在灌水泥漿。 工程人員對我比了手勢,大概要等五分鐘的意思。

我停車等待。這時注意到路右側有一廢棄的石頭厝,幾可用「斷垣殘壁」形容,屋頂成空,殘牆雜草叢生。 我突然看到外牆上釘著一塊舊木板,模糊的字跡,正寫著「南港包種茶發明人-魏靜時故居」。 不禁喜出望外,車未熄火,就趕緊下車。若非工程車修馬路,我大概就錯過了這間石厝屋。 工程車施工阻路,竟讓我不偏不倚地停車於魏靜時故居的門前。這也是一種緣分吧!

我早知道台灣包種茶源自南港,但從未聽過魏靜時事蹟,今天才知道是他發明了包種茶。我在故居門前拍攝百厝, 也走進故居遺址內,房屋其實已不成屋形,僅剩殘存的石砌牆而已。我對魏靜時生平不免感到好奇。 然而,除了外牆上那塊木板外,現場無隻語解說,地上殘散著廢棄物。

這時魏靜時故居旁的民宅有一年約五十歲男子,望見我,問我在做什麼。我說明此行目的。 他見我對魏氏故居有興趣,便與我聊天起來。我好奇問,他是否為魏靜時的子孫?他答說, 魏靜時是他的太祖父(祖父的祖父),他是魏靜時的第四代子孫。

這位魏先生提起太祖父魏靜時,充滿驕傲與敬佩。他說, 很多人以為包種茶的技術是源自大陸,其實這技術最早是由南港大坑這一帶的王水錦、 魏靜時兩人所研發出來,並非傳自中國大陸。 因為魏靜時研發出來的包種茶品質佳,使南港茶聲名大噪。他說, 去台灣輸出的茶葉只要是印上「南港」兩個字,價格都可賣的比其它產地的茶貴一些。

魏先生說,日本人統治台灣後,為推廣茶葉,知道當時南港茶最有名,於是決定在大坑成立一製茶所, 聘請魏靜時為講師,傳授製茶技術。當時遠從台灣各地的茶農都來此研習。製茶所設有宿舍,提供茶農住宿。

圖:魏靜時故居

這樣的資訊,我還是第一次聽到。

我原以為「栳寮製茶所遺址」只是當地早年一間製茶工廠而已, 沒想到它是一所茶葉教育中心。它的存在,見證了南港曾有過的輝煌茶業歷史。

魏先生指著附近的山林說,以前這裡滿山都種茶,而如今茶業已沒落, 現在的年輕人對這些歷史也不感興趣了。望著眼前這片山谷,我問魏先生, 傳聞中的「栳寮古道」是否還存在?位置在那裡? 魏先生說,232巷石階路上來的小徑,就是以前的栳寮古道,就是通過魏靜時故居前方不遠處, 往上走,古道斷斷續續,有部份路跡可尋,但有些路段已闢為產業道路。

我們的談話早已超過五分鐘,道路已恢復通暢,但彼此都意猶未盡。魏先生又熱情邀我入室, 說要拿些有關魏靜時的資料送我參考,還泡了茶,請我喝幾口道地的南港茶。他的熱忱令我感動。

關於魏靜時的事蹟,已漸被世人遺忘。魏先生頗有感慨。他說日本政府十分肯定魏靜時的貢獻, 他逝世時,日本天皇還頒發「白櫻花狀」,以表彰他的貢獻。但我們的政府呢? 新興建完成的「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的展示資料,記載魏靜時生平資料都不太正確。

展示資料說魏靜時 自大陸移民來台,其實魏靜時的父親時代就已渡海來台。魏先生說,通知有關單位,卻無人理會, 也沒有修正錯誤的資料。他也說,魏氏後代子孫曾討論過要在故址興建「魏靜時紀念堂」, 但因子孫意見紛紜而未能實現。

因為還有要務在身,我不得不起身告辭,並感謝魏先生的熱忱招待。踏出魏家時, 我再次望著魏靜時破毀的故居。其實我也頗有感慨。政府花了幾千萬元, 興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用來宣示對南港茶葉文化的重視;然而南港包種茶的發明人、 魏靜時故居卻只剩斷垣殘壁,使外人難以尋覓。

雖然,我並不是主張政府應該撥巨款來整修魏靜時故居, 但在道路巷口,豎立「魏靜時故居」的標誌,或在魏靜時故居處,立個碑文或解說牌, 以讓世人知道這段過往史實。這是飲水思源最起碼的誠意而已。

今天之行的另一感慨是,當我走過的路愈多,我愈發現自己對這塊土地的認識竟是如此貧乏。 就某個角度來看,我已算是這個國家高等教育所培育出來精英份子了。 我想,這個國家過去某一段時期,教育的方向與內容顯然曾經迷失過;而這種迷失的後果, 會不會正反映在這一代政府官員的身上?

旅遊日期:2003.06.28


[附錄]

以下文字資料為魏先生所提供,文字著作權屬於「台灣茶葉文史工作室」、「南港茶葉文化工作室」、 「茶術文化工作室」所有,轉載如下:

台灣包種茶發明人-魏靜時之事蹟

-西元1853年
魏靜時誕生(咸豐癸丑年二月二十七日)。

-西元1880年
魏靜時27歲,眼見樟腦加工不易,無利可圖,遂從事茶葉栽培及製造工作。

-西元1885年
光緒11年,魏靜時包種茶發明成功,對外公佈。是一種新的茶葉製造方式,震驚茶葉界。從此,台灣茶葉新紀元開始。大陸傳統製造方式,慢慢在台灣茶葉界結束。茶名為「南港包種茶」。

-西元1909年
民國前二年,魏靜時之「南港包種茶」參加日本博覽會獲得頒特等獎。

-西元1910年
日本平鎮茶葉試驗所(今茶葉改良場前身),公佈魏靜時南港包種茶製造法是最好的製茶法,取名為「南港式製造法」。鼓勵茶葉界學習。

-西元1916年
民國5年(大正5年),日本在台政府為改進台灣茶葉,選擇南港大坑栳橑(今南港區舊莊街2段232巷山坡地)為「包種茶產製研究中心」,並聘任魏靜時(時年63歲)為「茶製所講師」,培訓技術人員及茶農,進行台灣茶葉全面性改良及製茶技術統一工作。魏靜時是台灣第一位茶農身分的茶葉製造講師,由當時政府任聘,負責台灣茶葉全面性改革及技術統一工作。

-西元1926年
民國15年,魏靜時73歲,領導包種茶外銷快速增加為九百萬斤,南港的製茶技術執台灣茶葉之牛耳,成為台灣茶葉的重鎮。

-西元1929年
民國18年(昭和4年),魏靜時亡故,享壽76歲。當時七星郡守代表日本政府親臨拜祭,盛況感人,滿山白布以名人感念,為感謝魏靜時茶師對台灣茶業界的貢獻,奠定台灣茶業的基礎。其功甚偉,並代表日本昭和天皇頒贈「白櫻花狀」,對一代茶師的禮敬,尊稱「台茶之父」。


[行旅照片]

余氏古厝(1)
余氏古厝(2)
余氏古厝(3)
余氏古厝(4)
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
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後方山坡的棧道步道(1)
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後方山坡的棧道步道(2)
從棧道俯望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
栳寮製茶所遺址,魏家子孫居此。
栳寮製茶所遺址解說版。
栳寮製茶所遺址。
魏靜時故居(1)
魏靜時故居(2)
魏靜時故居(3)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