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德富豬一郎(德富蘇峰)
◎前言
本文內容選自德富豬一郎著《臺灣遊記》,記述作者於昭和四年2月19、20日遊覽阿里山的行程。
由於《臺灣遊記》是八、九十年前的著作,作者日本人,稱臺灣原住民為「生蕃」、稱中國為「支那」,
都是當時的習慣用語,早已不合時宜,翻譯仍如實譯述,以反映當時的時代風貌及偏見,
並非筆者的觀點或立場,敬請讀者諒查。
囿於日文程度,譯述謬誤之處,必然不少,尚祈讀者先進不吝指正。
圖:阿里山全景,近處沼平驛附近的聚落,遠處山峰為塔山。
二月十九日,今日是此次臺灣之行最痛快的一件事,就是要登阿里山,難得出現非常好的天氣。上午七時十五分,
我們從嘉義北門驛出發,嘉義管林所所長福本君、總督府營林所的渡邊君等人,陪我們一起上山,
擔任嚮導。我們乘坐專用的車廂。
我們搭乘的包廂前一節車廂則是沒有車蓋的行李車廂,有生蕃親子兩人搭乘便車,是一位十三、四歲的生蕃女孩,
靠在其父親的身傍,很可愛的模樣。
行駛約七、八哩,到達竹崎,這段距離是屬於阿里山鐵路的平地路段。由此開始進入山地路段。經過木屐寮、樟腦寮,
火車盤繞攀登獨立山,即所謂的蜘珠網式的路線,火車像像螺旋般的行駛,總計盤繞四回。
沿途的風景,最初是莿竹林,其次是麻竹林,後來變為桂竹林。莿竹最具繁殖力的,一節節的從地面生長,
本島人用它來做為防風林及住家的圍籬,也可以用來建造家屋。麻竹的竹幹較為粗大,適合製造竹筏;
桂竹類似日本的真竹,據說在這裡是專門用來做為製紙的原料。
又有龍眼樹,隨處可見,不僅龍眼肉美味,龍眼樹的木材也很堅緻。沿途路旁有許多總督府的造林,
也有柚木、相思等樹木,山坡滿目都是桂竹林。
我們就在如此風景中,一路經過獨立山、梨園寮,抵達見晴臺,在此短暫停留,眺望風景。接著又經過交力坪、
水社寮,大約在上午十一時,抵達奮起湖。奮起湖是阿里山鐵道的中途車站,是一處小市街,設有警官派出所、旅館。
奮起湖距離嘉義約二十八英哩、海拔四千五百六十四尺(註1)。
停車場附近有殘菊,還有像拳頭大小的蕨類,非常醒目,附近還有許多福州杉(即廣葉杉)造林。
圖:塔山的斷崖(原書插圖)
從奮起湖出發,經過哆囉嘕(註2),大塔山、
小塔山這大塊水成砂岩形成旳山峰就橫亙於眼前。奮起湖之前的山林屬於熱帶林,大概以榕樹之類的森林為主,
過此進入暖帶林,櫧柯之類的闊葉森林漸漸多,其中有許多是尚未開發的蒼鬱原始森林。
經過十字路驛之後,愈來愈接近蕃界。接著經過平遮那驛(註3),
這裡是暖帶林與溫帶林的交界處;過此之後,林相漸漸變針葉樹種的王國。
先映入眼簾的是紅檜。紅檜是全世界只有臺灣才有的品種,其針葉與一般檜木相似,但色澤有點赤赭,樹幹亦呈淡紅色,
價格與扁檜差不多。
二萬平驛,距離嘉義約四十一英哩,海拔六千五百尺。此處山區擁有平地約二萬坪,因此成為地名由來,但是否真有二萬坪,
並不確定。或許山區的平地,會特別讓人感到廣闊。由此上行,轉為十六分之一斜度的陡坡,火車車廂須由八輛減為六輛。
由二萬平上行,沿途都是紅檜、扁檜及優秀品種的巨木。
圖:阿里山伐木工人作業的情景(原書插圖)
火車經過神木驛時,我對著阿里山神木遙拜。接著抵達沼平驛。這裡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市街景象。
沼平距離嘉義約四十四英哩,其間有七十二座隧道,此地海拔七千四百五十七尺。
我們先將行李送往阿里山俱樂部,接著又續乘火車二英哩多,抵達海拔七千六百九十一尺的塔山驛。
然後再換乘機關車小火車,前行約一英哩,抵達伐木作業場。承蒙營林所派出所主任田村君的關照,
安排我們參觀伐木工人的作業。
我們看見工人身上綁著一條繩子,繩端有一枝小木棒相連,工人將繩子套圈在樹幹,作為梯子,靠手操作繩子,
攀爬至樹頂;又同樣如此重複操作來返回地面;動作看起來相當的危險。
接著我們實地參觀伐木的情景。樹齡五百五十年,長一百零二尺的樹木,約可取得四十五石的木材。
巨木被砍倒的模樣,就像是一位巨人,勇敢而淒涼的倒了下來。接著又參觀木材的集配作業,然後才回到沼平驛,這時已是下午五時左右。
晚上住宿於阿里山俱樂部。
阿里山沿途最珍奇的是,隨處可見臺灣緋櫻盛開。俱樂部的石爐,燃燒著檜木、紅檜的氣味,
而下方出現整片的雲海,碧天宛如浮在如水面之上,
欄杆外的星斗,有一輪明月。我因此有感的作了一首詩:
山深夜寂寂,爐冷復添薪。
腳底雲千疊,嶺頭月一輪。
圖:阿里山運材列車
我簡單的來介紹一下阿里山的概況。
阿里山位於新高山的西側(註4),
有連亙起伏的大片森林,面積約一萬二千公頃,其最高峰海拔約八千八百尺。
阿里山山脈形如馬背,與新高山綿延相連。
臺灣的植物帶,概略分為四等份,以阿里山為例,先是熱帶林,大約在海拔二千五百尺以下,
即獨立山停車場以下是屬於熱帶,龍眼樹、榕樹、相思樹、芭蕉之類的樹木繁茂生長。
其次是二千五百尺至五千五百尺,即獨立山至平遮那停車場是屬於暖帶林,出現櫧、
柯、楠仔類的常綠闊葉森林景象,樹木樹幹大多寬約三、四尺,樹高約七、八十尺,與內地四國、九州一帶的森林景致頗為類似。
接著,常綠闊葉樹林漸漸減少,轉變為針葉樹林帶。即海拔五千五百尺至一萬尺的溫帶林及寒帶林。
二萬平驛附近,開始逐漸出現紅檜、扁柏、亞杉「臺灣杉」、姬子松等樹木,互相混生。總之,當針葉林出現時,
紅檜巨木也出現了,樹高約二十幾間(註5)、樹圍六十尺。
亞杉、姬子松約只佔二成多,其它全是紅檜和扁柏,臺灣的檜木就是以紅檜和扁柏著名於世。
阿里山伐木的營運始於大正三年(1914),至昭和二年(1927)時,開採總值約二百四十萬石,
而昭和二年度現存的針葉樹約剩四百三十萬石、闊葉樹約剩三百五十萬石可供開發;
接續的還有大學演習林的針葉林,目前採伐年產約十五萬石;今後十五年阿里山仍然可以持續伐林。
而在此同時,阿里山鐵道沿線有六千公頃的造林面積,近年來每年二百二十公頃的造林,
有福州杉(廣葉杉)、吉野杉、鹿兒鹿杉等,都是成長迅速的樹種,其中福州杉,約十七、八年時間,樹圍就可以達到平均三尺以上。
我在阿里山,參觀伐木的作業,對於鐵道沿線的造林、阿里山的伐木遺跡、美麗的風景等,留下深刻的印象。
於是隨意作了一首口占詩:
登登七十二洞門,古檜喬杉半斧痕。
寄語山靈浪莫恨,向榮新樹沿途蕃。
圖:阿里山神木(原書插圖)
二月二十日,阿里山的早晨,天氣寒冷,待在室內,石造的壁爐,以令人珍惜的檜木作為燃料來升火取暖。
在海拔七千三百五十尺的山上,這麼做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上午七時半,我們從阿里山俱樂部出發。我與妻子乘坐轎子,普通的座椅,腰部背後有倚靠,
兩腳放在前面的小木板,類似支那泰山的登山小轎子(註6),
輕便而容易乘坐,而且乘坐舒適。擔夫有兩個人,二根木棒,各以兩肩擔扛。
我們經過新高山登山道路,上行二十四町,抵達海拔八千二百六十三尺的祝山,這裡約位於阿里山主要山胍的中央地帶。
阿里山海拔一萬尺以上的山峰有十三座,都盡入眼簾之中。祝山的仰高臺是在四千尺的斷崖絕壁之上,泰山的捨身崖也比不上。
我們在此飽覽高山氣氛,然後下山,返抵沼平。接著造訪阿里山神社、阿里山學校,然後經過阿里山寺,
抵達阿里山神木。阿里山神木,樹齡三千年,樹幹周圍六十四尺,樹高四十五尺,材積一千八百石,
樹幅達二十張榻榻米,真的是一棵非常大的巨木。
附近還有一棵第二大的神木,目前已被燒毀,只剩中空的部份樹幹存在。這一帶的樹木都有千年樹齡以上,
在我們眼裡,彷彿有神靈住宿於巨木樹身之中。
我們搭乘火車下山,有狩獵歸來的八名生蕃(註7),坐擠在相鄰的無車蓋車廂,他們都是搭便車的免費乘客。
他們帶著蕃刀及獵筒,身上揹的弓矢非常特別,我們借過來觀看,弓是竹製的,矢的尖端是鐵矛,
兩刃就像銼刀。不過好像沒有看到獵物。
下山途中,天氣由寒冷漸漸變為暖和,山腰的氣溫大約華氏八十度(註8)。我們脫去上衣,
開始揮起扇子。下午四時,返抵嘉義。晚上承蒙嘉義街真木街長的厚意,
安排欣賞本島人演出的瑞鳳祥麟的舞蹈表演,其中的舞獅表演特別令人感興趣。
旅遊日期:1929.02.20~21(德富豬一郎) (Tony翻譯於2016.06.27)
註:本書作者德富豬一郎為日本人,書中稱臺灣原住民為「生蕃」、稱中國為「支那」,是當時日本人的習慣用語,早已不合時宜,
翻譯依原文譯述,以反映當時的時代風貌及偏見,並非筆者的觀點或立場,敬請讀者諒查。
【延伸閱讀】
.第1150篇 -2015.07.20 阿里山神木.旌功碑.樹靈塔.巨木群棧道
.第1151篇 -2015.07.24 阿里山:祝山觀日步道.小笠原山.沼平公園.櫻之道
.第1152篇 -2015.07.29 阿里山:姊妹潭.受鎮宮.巨木群棧道
【相關旅記】
.第1191篇 -《臺灣遊記》:大溪.角板山(德富豬一郎)
.第1193篇 -《臺灣遊記》:埔里.日月潭(德富豬一郎)
.第1250篇 -《臺灣遊記》:臺南.嘉南大圳(德富豬一郎)
.第1251篇 -《臺灣遊記》:高雄.恒春.四重溪(德富豬一郎)
.第1257篇 -《臺灣遊記》:板橋林家.淡水.草山(德富豬一郎)
.第1258篇 -《臺灣遊記》:草山.竹子湖.芝山巖.和尚洲(德富豬一郎)
.第1259篇 -《臺灣遊記》:澳底.宜蘭.礁溪(德富豬一郎)
.第1260篇 -《臺灣遊記》:礁溪.基隆.顏家陋園(德富豬一郎)
註1:日本1尺約等於0.303公尺,依此換算,四千五百六十四尺約等於1383公尺。
現今奮起湖海拔約1403公尺。
註2:哆囉嘕,今稱「多林」。
註3:平遮那,今稱「屏遮那」。
註4:新高山,即玉山。日治時代,日本人發現玉山海拔超過日本第一高峰富士山,因此將玉山命名為「新高山」。
註5:一間=6尺,相當於1.8公尺。
註6:支那,是當時日本人對中國的稱呼。支那一詞,可能緣自印度對於「秦國」的梵文讀音,
後來傳入歐洲,因此西洋人稱中國為「China」。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國力增強,
改以「支那」取代傳統對中國稱呼(註:中國有「中央之國」的意味;日本則相對變成處於東陲的國家。)。
而由於當時清朝國力衰弱,因此「支那」一詞在日本人心中逐漸帶有負面的印象。中國人亦視「支那」為歧視性的稱呼。
二次大戰後(1945),日本政府及民間已不在使用「支那」稱呼中國。
註7:阿里山的原住民族為鄒族(鄒語:Cou,英語:Tsou)。
註8:華氏八十度,相當於攝氏26.7度。
【旅行照片】
阿里山林場,遠處山峰為塔山。
阿里山伐木作業(原書插圖)。
阿里山伐木作業。
阿里山的曙光。
從阿里山仰高臺眺望新高山(玉山)。
阿里山神社(一)
阿里山神社(二)
阿里山的紅檜巨木。
阿里山神木。
今日的阿里山森林鐵道路線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