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140)

再访狮球岭隧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狮球岭隧道北口

今天山友再次相约,展开第二次基隆古炮台探访之旅。

上一次,大家走基隆东线,这一回,则改走基隆西南线; 这两条路线都是清法战争(1884年)时法军进攻的路线。法军在东线与清军激战于月眉山, 在西线与清军缠斗于狮球岭。法军两线都无法突破清军防线,直到次年四月清法和议,法军才黯然退出台湾。

清法战争,是晚清对外战争打得最精彩的一次。无论是越南战场或台湾战场,清军都让法军尝尽苦头。 清法战争也证明一件事实。中国朝野三十年努力的“自强运动”并非完全没有成果。只可惜, 我们小有进步,邻国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是大跃进。10年后,甲午战争(1894年),日本西侵, 中国惨败,自强梦碎。台湾今日的纷扰,实根源于这场战争。至于更早十年以前的清法战争, 相较之下,似乎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清法战争对台湾历史有什么影响,谁还会深究呢?

清法战争时,法军占领基隆长达八个月,清法两军各筑炮台堡垒,双方激烈攻防。战争结束, 重要据点的炮台,百年间,日本人、国民政府先后接收,做为军事要塞,但位置较偏远的炮台 堡垒则渐被弃于荒堙蔓草之中。以暖暖金山寺古战壕为例,当年周印头(周玉谦)领导乡勇 构筑这条防线,以拒法军,如今已弃毁于山林里。上一次,我们一群人,在金山寺后山遍寻搜索, 却毫无所获。历史遗址,随着岁月而消逝,怎不令人心生慨叹!今天,大家相约,回程将再访暖暖金山寺,再寻一次古战壕遗址。

今天之行,山友们仍由基隆火车站出发,扮演“法军”,我则再次扮演“清军”, 选择在暖暖金山寺迎接法军到来。我这样的抉择,并非基于“国家立场”,而纯然是身体的考量。 最近太忙碌,身体状况不佳,身体要顾,不宜远征。法军这条路线会翻过不少小山小岭,既可寻炮台, 又可摸基点,自然会很过瘾,可惜我无福消受。上午,“法军”在基隆集结时,我才姗姗起床;法军越过飞凤山、 大德山、摩天岭、九华山、中平山、定国山,进攻蚵壳港山时,我才正准备出门。

图:狮球岭隧道南口,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亲题“旷宇天开”

虽然今天的行程是前往暖暖与山友会合,但我却想先绕去基隆参观狮球岭隧道。 今天是周日,狮球岭隧道有对外开放。狮球岭隧完工通车于光绪17年(1891),刘铭传主政台湾时所建, 为国家三级古迹。刘铭传与台湾的关系,正是结缘于清法战争。

清法战争爆发时,法舰横行台湾海峡,台湾局势险峻,刘铭传奉命急赴台湾督导战局。当时台湾的守备军队以湘军为主, 刘铭传却为李鸿章系的淮军名将,台湾兵备道为湘系能吏刘璈,并不欢迎刘铭传代表的淮军势力进入台湾。 刘铭传面临内忧外患。

当时,刘铭传守北台湾,刘璈守南台湾。清法两军主要交战于台湾北部的鸡笼(基隆)和沪尾(淡水)。 刘铭传拟定战略,决定弃守基隆,将兵力重心移驻沪尾,以防法军自沪尾登陆,沿淡水河长驱直入台北城。 弃守基隆,当时曾引起湘军将领强烈反弹,但后来局势发展如刘铭传所料,清军将士用命, 成功击败法军于沪尾,而占领基隆港的法军则无力攻克狮球岭, 暖暖、八堵绵延的山峦天险亦使法军愈进愈苦,锐气受挫,而陷于泥沼,令法军灰头土脸。

战后,台湾建省,刘铭传因战功被授为首任台湾巡抚。此后几年间,刘铭传积极建设台湾, 奠下台湾现代化的基础,被史学家推崇为“台湾现代化之父”。

台湾建省,刘铭传设巡抚衙门于台北城。在此之前,台南为台湾的政治中心;自此之后,台湾的政治中心北移 ,台北成为新的政治中心。清法战争则为促使这项转变的重要原因。

图:以砖和石块卷砌成半圆拱型的隧道

山友小周兄于上次探访基隆古炮台之后, 提出这样的观点: 清法战争为台湾由“重南轻北”转为“重北轻南”的分水岭。 后来,学历史的法宾老师提出不同见解, 他认为经济因素才是造成台湾政经重心北移的最大原因。

台湾开放对外通商之后,北台湾生产的茶 叶和樟脑逐渐取代了南部的米和糖,成为台湾最大的外汇收入来源。艋舺和大稻埕(尤其是大稻埕) 在经济上逐渐取代安平港的地位。

刘铭传选定于台北办公,其原因是台北的经济力量已经是不可取代。因此台湾的政治中心 是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并非决定于刘铭传之好恶而已。法宾提及,关于台湾政经中心转 移的文章很多,最有名的是林满洪着“茶、糖、樟脑与晚清台湾社会的变迁”,已几乎算是史界的定论。

话虽如此,小周兄认为还有探讨的空间,我也这么认为。我喜欢历史的想像。

小周兄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并不必然等于经济中心。例如,澳洲的首府在坎培拉,经济 之都则在雪梨;美国的首府在华盛顿,而不是在纽约。如果没有清法战争,如果刘铭传没有来台湾, 即使北台湾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但台湾的政治中心会不会仍然还在台南?我不晓得。历史无法重演一次。

近年来,欧美史界有一种“如果主义”(IF-ism)的观点,企图打破既定的历史因果关系的迷思。历史事件的偶然因素, 会不会造成历史方向的改变?例如,暗杀甘?迪的那颗子弹如果稍为偏几公分,美国历史会不会改写?清廷如果不是派 刘铭传来台,台湾会不会沦陷?如果当时是由刘璈主导战局,台湾的政治中心会不会北移呢?在这种观点下, 历史走向充满偶然的不确定性。如果法国当时攻下台湾,台湾会不会像越南一样,成为法国的属地?甲午之战, 战胜国日本在挑战利品时,如果选择海南岛,而不是台湾岛,今天的台湾会不会变得不一样?

我若和小周兄联手,持“历史偶然论”,四拳对双掌,应该勉强可与法宾兄的“经济决定论”相抗衡。但我不会这么做。 历史演进绝非单一个案或因素所决定。历史趋势,是人类社会集体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应有迹可循, 我不会高估偶然因素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经济因素当然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刘铭传不曾来台, 或许会有另一个刘铭传出现,考虑将首府移往台北。

至于偶然的因素造成的变化,则是历史诡谲之处, 属于历史命运的部份。就像刘邦、项羽争天下的故事,二千年来,多少史学家分析项羽失败、刘邦成功的因素, 但若持“历史偶然论”的观点,则只能说刘邦的运气好。有一次他被项羽军队的飞箭射成重伤,只差几公分, 历史就会改写。我们是否可以说项羽麾下的那名二等兵差点改变了中国历史。或许是,或许不是。

图:隧道内嵌灯投射,微微灯光,辉映百年隧道沧桑

我终于走进狮球岭隧道,我也仿佛走进历史的时光隧道里。

这些年来,我走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风景。常旅行的人大概都会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经验。 当你看过的风景愈多,你的眼光会愈挑剔,愈不容易惊叹,愈不容易感动。但这短短230公尺的狮球岭隧道, 百年前的朴雅拱型隧道,隧道顶盖的砖面还留有当年火车通过时的煤熏烟迹。这深深触动我的历史情怀。 今天的行程到了此处已心满意足,我宁愿在隧道里多待久一点。

隧道内只有几名游客,我等待游客一一离去,独自停留在隧道里沉思缅怀。幽暗的隧道,更显得寂静。

刘铭传在台湾被割让给日本的第二年,在家乡抑郁而逝。在隧道深处,我仿佛看见刘铭传的身影, 听到他沉重的叹息声。这是我的幻觉吗?

旅游日期:2004.3.28  


[行旅照片]

狮球岭隧道北口。
隧道北口处有古迹解说牌。
隧道幽静沉郁,旅人宛如走入时光隧道里。
隧道内嵌灯投射,微微灯光,辉映百年隧道沧桑。
隧道内红砖顶盖还遗留百年前火车通过时的煤熏烟迹。
隧道岩盘脆弱处,以观音山石砌成半圆拱型的顶盖;
岩盘较稳定处则以砖石为顶盖。
砂岩以丁顺砌法砌成侧壁。
以砖和石块卷砌成半圆拱型的隧道。
接近隧道南口。
狮球岭隧道南口,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亲题“旷宇天开”。
狮球岭隧道南口,台湾巡抚刘铭传亲题“旷宇天开”。左右对联:
十五年生面独开羽谷飙轮,从此康庄通海屿;
三百丈岩腰新辟天梯石栈,居然人力胜神工。(字迹已模糊难辨)
狮球岭隧道南口。

[行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