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獅球嶺隧道北口(位於崇德街底)
最近聽說三級古蹟獅球嶺隧道經整修後,已正式對外開放,便想去探訪這個地方。
去年初爬獅球嶺,探訪獅球嶺砲台,
當時曾想順道前往獅球嶺隧道,卻不曉得它正確的位置,在砲台附近未看到往獅球嶺隧道的指標。
一般旅遊書亦很少提到這處景點,獅球嶺隧道是不是已被世人遺忘?
獅球嶺隧道是台灣第一條鐵路隧道,為劉銘傳主政台灣時所興建,具有特別的歷史意義。這條隧道的
南口位於基隆市安樂區八德路,為軍事管制區,長期以來,外人無法親近,北口則位於基隆安樂區崇德街底,
塵封鎖閉已久。去年,基隆市民政局爭取營建署補助八百萬元,展開整修工程,今年五月完工,八月正式對外開放。
無論是獅球嶺隧道的南口或北口,對我來說都相當陌生。我不熟悉基隆市區的街道。上網遍尋,
終於找到一條較明確的路線。走中山高速公路,下八堵交流道,往麥金公路,在八堵長庚醫院前,右轉安樂路
,直行,過自強隧道。獅球嶺隧道就在自強隧道上方不遠處。
我依資料所述,開車過自強隧道,遇第一個紅綠燈口,左轉樂一路。沿樂一路狹坡爬而上,接崇德路,
再沿崇德路向前開,不遠處,路的盡頭,便看到了獅球嶺隧道。
圖:獅球嶺隧道
獅球嶺隧道孤寂的座落於兩山壁之間。這附近的山坡地已蓋滿擁擠的公寓,百年來已無火車通過此地,
舊軌道亦早已堙滅。
獅球嶺隧道只使用不到幾年,日本人據台之後,鑑於獅球嶺隧道路線不良,坡度過陡,
而於1898年另闢竹子嶺隧道,路線它移,獅球嶺隧道便遭廢棄。
正因為如此,獅球嶺隧道反而幸運地保
留了原貌。百年來,當年劉銘傳興建台北、基隆間的鐵路,或因遷移,或因改建,早已消失堙滅,
獨剩這獅球嶺隧道見證了這段過往歷史。如今在隧道南口還保留著當年劉銘傳的題字。
獅球嶺的隧道口經過整建,鋪上一小段小碎石步道。入口左側有一咖啡色木造小月台,
隧道前步道兩側豎立了巨幅的看版,有當年隧道鑿通時的新聞報導及蒸汽火車的圖文照片,
將現場點染出一絲歷史氣氛。
今天,我帶著老婆,終於來到這條心儀已久的歷史隧道前。中午時分,沒有遊客,
正好可靜靜憶想這百年滄桑。入口處豎立了解說文,其文如下:
台閩地區國家三級古蹟
類別:其他(交通建築)
位置:基隆市安樂區崇德路一二七路旁
創建年代:清光緒十六年(西元一八九○年)
清光緒十一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理台政時,積極建設台灣,推行洋務運動,並力倡設置鐵路。
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獲准設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鐵路開工後,首築基隆經台
北至新竹一段,其中位於基隆獅球嶺的隧道工程最為艱鉅,從光緒十四年春動工至十六年的夏天,
前後耗時達三十個月始鑿通。獅球嶺隧道全長約二百三十五公尺,據文獻記載,當時因土質複雜,
北段為堅硬的岩石,南段為潮濕的軟土,開鑿極為困難。主要的工匠多係徵調兵工,另又聘請了
數位英、德工程師為顧問。隧道中以磚或石塊砌成半圓拱,直徑約四公尺,內部路線略呈彎曲。
隧道南囗外觀以紅磚砌成,並由劉銘傳題額「曠宇天開」,左右之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
毅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腰新闊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註1),說明了
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二十世紀初年由於鐵路改道,獅球嶺隧道才漸遭荒廢。近年為了保存維護這處深具歷史文
化價值的古蹟。被列為台閩地區的三級古蹟。
隧道口附近另有山徑叉路,有指標寫著:「往獅球嶺砲台30分鐘。」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獅球嶺隧道(一排的解說牌,訴說隧道歷史)
隧道是開鑿巨岩而成,隧道很高。老婆站在隧道口,坑口的高度,看起來約為三、四個人高。
據資料記載,隧道北口前15公尺為一堅硬岩石,當年以人工開鑿,工程極為艱鉅。獅球嶺隧道全長約325公尺,竟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才完工。
走進隧道內,感到一股如冷氣般的陰涼之意。隧道內的舊岩壁,讓人感受到歲月的刻痕。再深入,
隧道結構便丕變,半圓弧型造的磚頭堆砌壁,透露著年代已久遠。
而再往前,隧道已被鐵柵欄阻擋,
無法深入。隧道北口開放參觀的部份就這麼一小段,大約三十公尺左右。而當年隧道開鑿的技術不佳,
隧道略偏,呈彎曲弧度,因此無法看到對面隧道口的光線。面對著鐵柵欄,不禁有些失望。就只能參觀這麼一小段而已,這樣是否稱得上是開放參觀呢?
隧道內豎著一整排解說看版,對獅球嶺隧道的興建歷史與結構有詳細的介紹。以手輕觸石壁舊磚,
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而走進這條隧道,在心情上亦彷彿走進歷史的迴廊裡。想劉銘傳其人其事。
圖:獅球嶺隧道,舊磚堆砌成的拱型隧道)
「台灣通史」作者連橫曾評論:
「台灣三百年間,吏才不少;而能立長治之策者,厥為兩人:
曰參軍陳永華,曰劉巡撫銘傳,是皆有大勳勞於國家者也。」
(註:陳永華是鄭成功時代的參軍)
極為推崇劉銘傳對台灣的貢獻。
劉銘傳在台主政六年,大刀闊斧進行各項現代化建設,矢志以「一耦之建設,為全國之範」。
劉銘傳,安徽省合肥縣人,出身軍旅,為李鴻章旗下淮軍名將。劉銘傳在剿平太平天國與捻亂的戰役,
曾與英美軍協同作戰,看到西方船堅砲利的優勢,從此留心洋務。劉銘傳採西式練兵,所帶領的部隊乃成為軍事勁旅。
中法戰爭期間,奉命移防台灣,擊退法軍,而聲名大噪。
光緒十一年(1885),
台灣建省,劉銘傳被任命為台灣首任巡撫,此後六年間,劉銘傳撫生番、增郡縣、清賦稅、建學堂,
興交通、展農業,展開全面現代化建設;各項新設機關如設置兵器製造廠、火藥局、水雷局、撫墾局、
樟腦局、茶釐總局、礦物局、煤務局、稅釐總局、鹽務總局、郵政總局、電報總局、官醫局,
籌劃東西向橫貫公路、輪船航線、台灣鐵路局等,積極推動政務。
主政其間,使台灣成為全中國最進步的省份。劉銘傳被後人尊崇為「台灣現代化之父」。
圖:獅球嶺隧道(自內向外遠望)
近年來,世俗的看法認為日本人統治台灣半世紀,奠定了台灣農工業的基礎。彷彿台灣的現代化建設始自日據時期。
這樣的歷史認識是偏頗的,也忽略了晚清幾十年間,官民經營台灣所做過的努力與成績。
1860年天津條約滬尾(淡水)開港通商,隨後雞籠(基隆)、打狗(高雄)陸續開放,台灣因對外貿易而帶動經濟繁榮。
自1872年起,台灣貿易轉為出超,且維持每年出超的榮局。在日本佔領台灣之前,
台灣淨輸出所累積的財富已達一千四百多萬海關兩,且對外貿易以每年平均百分之六的速度成長。有學者研究指出,
以當時台灣的條件,極有機會成為東亞最快現代化的地區之一。
當時,台灣出口的樟腦佔世界樟腦總數的四分之三,茶、糖、米等亦為輸出大宗,賺取無數外匯。劉銘傳主政其間,
台北城裝設電燈,成為中國最早有電燈的城市(註2)。劉銘傳規劃的鐵路建設,亦成為後來日本人興建縱貫鐵路的藍本;
而劉銘傳以三年半時間丈田清賦,使台灣田地從七萬餘甲遽增為三十萬甲,大幅提高政府稅收,
其治績使後來的日本殖民統治者印象深刻。
在日本統治台灣之前,台灣、福建間已鋪設海底電纜;台灣已經開採煤礦。外貿成長,經濟榮盛。甲午戰爭,
清廷慘敗,被迫割讓台灣,使劉銘傳銳力經營的成果,拱手讓給日本人。日本人一戰而得到這個物產豐饒的寶島。
甲午戰敗,清廷派遺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日談判議和,割讓台灣已無可避免。當時劉銘傳正處於病中,
李鴻章寫信安慰他說:「割台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足下銳意經營的台灣島,乃日人最喜歡,必繼承而不廢;
仁兄多年淬礪的治績,也將永保不滅,幸安心勿慮!」日本人終於佔領了台灣。第二年,劉銘傳抑鬱而逝。
我在獅球嶺隧道實際停留的時間並不長,但心情餘波盪漾,又觸動內心的台灣史情懷。
旅遊日期:2003.08.10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140篇-再訪獅球嶺隧道
註1:根據讀者HH兄表示,
左對聯:「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毅飆輪」,其中「十五年」正確應為「五千年」,係政府主管單位整建獅球嶺隧道時,
引用當年上海《申報》報導通車新聞的內容,因未詳加查證,而沿用數十年來錯誤的資訊。...Tony補註於2010.06.05
註2:根據讀者吳引明提供資料,1882年7月26日上海點亮了第一盞電燈,
台北城並不是中國最早有電燈的城市,而是當時中國最早有電燈的城市之一。....Tony補註於2014.09.24
[行旅照片]
安樂路上的自強隧道(獅球嶺隧道就在上方不遠處)。
崇德街與獅球嶺隧道。
獅球嶺隧道北口(位於崇德街底)。
獅球嶺隧道北口的巨型看板(1)
獅球嶺隧道北口的巨型看板(2)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獅球嶺隧道。
獅球嶺隧道(一排的解說牌,訴說隧道歷史)。
獅球嶺隧道,舊磚堆砌成的拱型隧道。
獅球嶺隧道內的解說牌。
獅球嶺隧道,鐵柵欄阻絕去路。
獅球嶺隧道(自隧道內向外望)。
獅球嶺隧道入口處(自隧道內向外望)。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圖]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