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淡水忠烈祠
(续上期)
假日进淡水,塞车本是预料中的事。今天自以为聪明,想绕境八里,先参观十三行博物馆,然后坐渡轮至淡水,
却没想到八里左岸竟人满为患,码头游客大排长龙等候渡轮。
本想放弃淡水行程,但淡水已在望,女儿岂肯甘罢休,于是,
只好改走陆路,开车绕过关渡大桥,前进淡水,果真陷于车阵里,牛步前进。
车抵淡水捷运站时,都已经下午四点多了。淡水街头,车位难寻,只好先放老婆孩子下车,赶往淡水热闹的码头区去逛玩打弹珠、
抓娃娃机。我呢?这一路折腾,需要清静,便与老婆孩子相约一小时后在捷运站会合。
虽然时间匆促,我却想把握这难得空档时间,去探访沪尾炮台。沪尾炮台是近年来才开放的二级古迹,我慕名己久。这几年,
并非没有机会来淡水,只是女儿还小,喜欢热闹的码头区,既然以孩子为重心,不免错失一些地点较冷僻的古迹景点。
开车过红毛城,往沙仑方向,约一公里,右侧有叉路。右转直行,有两条平行柏油小路,分别往忠烈祠及淡水高尔夫球场。
往忠烈祠的路口,有简易的指标,写着“沪尾炮台”。直行,约一分钟,抵淡水忠烈祠。我循石阶上忠烈祠,绕了一圈,
却前后寻不到沪尾炮台的影子。于是便顺道参观忠烈祠。
淡水忠烈祠原为日本人所盖的神社,光复后改为台北县忠烈祠。原神社建筑已被拆毁,改建为黄瓦白柱的中国宫殿式建筑,
祠前有高大牌楼,牌楼门匾有前台北县长尤清题字,建造于民国七十九年。忠烈祠新颖的外观下,祠前的旧基座及石栏
石阶仍看得出来是日式风格,应为日本神社的旧遗残。祠前石阶旁左右一对公母石狮则古朴可爱,尤其公狮还有硕大
勃起的生殖器,造型十分突兀而明显,应也是日本神社的遗留物。一般寺庙门口不曾看过这种曝露器官的公石狮,
为何出现于这庄严肃穆的神社门前,不知有何典故?(注1)
图:沪尾炮台
既然找不到沪尾炮台,于是我从忠烈祠前的停车场旁穿走往淡水高尔夫球场寻觅。
沿着柏油路上行,终于在淡水高尔夫球场旁,看到隐身于树林里的沪尾炮台。
炮台正位于忠烈祠与球场之间的树林里。
沪尾炮台入口处竖立古迹解说牌,其文如下:
沪尾炮台是1884-5年中法战争后,刘铭传为防卫台湾海防,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
聘请德国技师巴恩士负责督造本炮台,以西洋炮台为建筑范本,刘铭传亲题“北门锁钥”门额。
炮台坐北朝南,为一隐蔽性的暗炮台。形状为矩形,由外而内有:土坦、豪沟、子墙、炮座、被覆
、甬道及广场。炮座及子墙由昂贵铁水泥灌铸而成,光绪十五年(1889年)大炮安装完竣。
沪尾炮台有四座炮座,分别为12吋阿姆斯壮后膛炮一尊、10吋阿姆斯壮后膛炮一尊,8吋克鲁伯后膛炮两尊,
现皆已不存。
往前走,四方形的炮台堡垒就矗立在眼前了。旧朴的水泥土垣透露出岁月的沧桑味,却搭配着一新颖洁素的拱型木门,
有些不搭调,不知道古迹是委由何种专家维修的?正门门额上的石匾有刘铭传“
北门锁钥”题字,历史已超过百年,这块刘铭传亲题的石匾是炮台区弥足珍贵的史迹。
穿过厚重的拱门,仿若穿过时光隧道。炮台营区内,四周城墙围绕,泛黄的壁垒砖墙,引人怀想,
仿佛回到百年前的历史场景。抬头,却望见内城门额上,镶嵌着新的石匾额,尤清亲题“坚守台湾”
四字,正与刘铭传的“北门锁钥”四字里外互相辉映。我无法想像,后代子孙参观沪尾炮台时,
会不会误以为尤清是刘铭传的副将呢?
当代主政者维修历史古迹,是责任,也是义务。但维修古迹时,却将自己的题字镶入古迹建物里,
我认为是失格的做法,是不良的示范。政治人物热衷于“匾额文化”,由来已久,不足为怪,
用之于当代的机关团体学校寺庙等普通建物尚可容忍,但以破坏古迹原貌,使自己的名字成为
古迹的一部份,则是匪夷所思,令人惊愕不已。
图:沪尾炮台一景
我漫步于炮台内埕,细览一景一物。炮台区面积约一.五公顷,四周外墙高三丈余,约一层楼,绕成正方型;
内外墙之间有甬道相通为营房及弹药房,堡垒规模相当完整。
穿进甬道,我爬上位于矩形直角处的炮座区。阿姆斯壮后膛钢炮早已消逝无迹,仅剩圆弧形的炮座,
当年以铁水泥灌注的基座,如今仍苍劲地坚守于此,面对着淡水河出海口。
假日的淡水,码头区万头钻动,热闹喧哗,然而沪尾炮台却游人稀少,幽渺静谧。残墙旧坦隐身于树林里,
吸引不了游客的目光,正好给了旅人沉淀心思的空间,轻易地融入这历史的怀想里。我心思穿越时空,
遥想一百一十九年前十月一日的沪尾港。那隆隆的炮声发自淡水河口的法舰,炮火猛烈向这炮台区击来。
沪尾旧炮台曾参与清法战争。清法战争,台湾为主战场。光绪十年(西元1884年),清廷与法国因安南(越南)问题而爆发冲突。
法国政府派遣海军中将孤拔率领庞大的远东舰队东来。七月,法舰击败清廷南洋舰队,随即进犯台湾。清廷急征直隶提
督刘铭传赴台主持防务。八月五日,法舰炮轰鸡笼港,并于大沙湾登陆,清军在刘铭传指挥下,英勇抵抗,迫使法军退
回舰上。八月下旬,清法正式宣战。十月一日,孤拔率舰队攻占基隆,次日,炮轰沪尾。六天后,法军自沙仑海滩登陆沪尾,
清军浴血抵抗,
双方伤亡惨重,最后法军不敌,败退回舰上。
由于法军无法如愿攻占沪尾,十月二十日,
孤拔宣布封锁台湾,以十五舰分别封锁苏澳、鸡笼、沪尾、安平、打狗(高雄)等港,台湾遂陷于孤立,情势险峻。十一月,
法军攻陷鸡笼港,但受阻于狮球岭,双方对峙,于是战局陷于胶着。其间,法军水土不服,罹患疫病,亡故日多。次年三月,
孤拔见攻台不易,于是转而攻占澎湖,欲持久作战。而安南战场,法军亦不利,谅山之役,清提督冯子才大败法军。
法国政府备感压力。于是四月四日双方议和。六月九日签定“清法条约”。二日后,法军指挥官孤拔忧愤死于澎湖。
六月二十一日,法军终于撤下国旗,退出占领长达八个月的鸡笼港,失意归航。
图:沪尾炮台外墙
清法战争期间,法军始终没有如愿攻下沪尾。在积弱的晚清年代,沪尾战役的胜利可谓是振奋人心的大事。
百年来的淡水地区,每年四月十八日,家家户户在门口拜拜,以祭祀当年阵亡的英灵,俗称为“败沪尾”,
以纪念“法兰西败于沪尾”的这一战争史实。
刘铭传因防御台湾有功而成为民族英雄。这场战争亦使清廷感受到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光绪十二年(1886年)九月五日,宣布台湾建省,刘铭传因战功被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
刘铭传主政台湾六年,锐力图强,重修于清法战争全毁的鸡笼、沪尾等炮台。光绪二十年(1894年),
清日爆发甲午战争,清廷惨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使沪尾炮台没有机会再为国效力。日本远征舰队
记取了法国人的惨痛教训,刻意避开了沪尾、鸡笼港的炮台,选择僻远的三貂角盐寮海滩登陆,展开接
收台湾的征战。刘铭传辛苦重修的沪尾炮台便这么拱手让给日本人。
日据时期,沪尾炮台被日军占领为军事用地。台湾光复后,由国军接管,为军事禁区。民国七十四年台
北县政府将沪尾炮台列为二级古迹,规划整修。民国八十年动工,民国八十六年完工,开放参观。民国
九十二年十月五日的黄昏,我来到这寂静的炮台区,怀想历史往事。一直到管理员的喊声才打断了我的思绪。
管理员说要关门下班了。
离开沪尾炮台,我将车暂停于淡水河堤旁,欣赏这难得的淡水夕阳美景。时候已不早,老婆孩子正在捷
运站等候着我。
今天虽是匆匆淡水行,来回皆塞车,但沪尾炮台及淡水夕照却值得了这趟塞车苦。
日期:2003.10.05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注1:
据从事台湾石狮研究的山友磅礴兄表示,此对石狮应不是日本神社的遗迹。依其形制研判,应属于大陆北方狮的样貌,
且刻工甚粗,似为电动机器所为,故年代应在国民政府迁台之后。晚近台湾石狮对性征的描写是还蛮普遍的现象。
磅礴兄指出,日本狮的特征如下:
(1)横向摆设的方式:
日本石狮与台湾石狮除造型上的差异,最大的歧异处在于摆设的方式不同;中国及台湾的石狮一般皆于建筑物入口处之两侧,
头朝外尾朝内地面迎来客,且头略向内侧转;而日本狮则是身体侧放,公母相对而视或头部向门外扭转其摆放方式予人一股被
看守警戒的态势,不如平日习见的庙宇石狮讨喜可爱,而与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前石象生之布置有异曲同工之效,使观者于神
道行进间为两旁之神兽逼视而震摄气缩,以营造出封建威权高高在上的架势。但这并非绝对,因文化接触的结果,会产生交融的现象。
(2) 形态写实如真实兽类:
台湾日式石狮的造型,姿态皆留有中国古代石狮之遗风,其中又以唐代石狮的影响最为明显,两者都呈现出一股阳刚之气,且无
论在姿势的安排上,或许多部位的刻划上,都可以找到有相近雷同之处。这与日本“大化革新”积极吸收唐朝文化有关。日本因是
海岛国家,且地处偏远,未曾亲睹过狮子。故狮子形象传入后,对其原本的意指所属不甚了解,遂将之穿凿附会为“狛犬”;然仍
保存了唐代石狮的部分特征。在面貌方面多较为写实,贴近狮、虎、狼、犬等兽类的样貌。如鼻头高凸,头型较为尖长;嘴部亦如真
实兽类呈唇裂状,这点在台湾传统石狮中是看不到的。背脊处亦如真实狮子多不置鬃毛;掌爪部分也很真实,不似台湾晚近石狮指
关节分明,有拟人化的倾向。
(3) 采蹲坐、前肢直立之姿态:
(4) 尾巴呈竖立状、鬃毛呈大朵云卷纹:
(5) 缺少吉祥征瑞的装饰素材:
磅礴兄田野调查的20对日本神社石狮中,只有两对石狮有铃铛或项饰(这两对石狮还是旧瓶装新酒,面貌与台湾习见的石狮殊无二致,
应是台籍匠师所为)。其他如绣球也不常见,巾带或少狮则极为少见。巧合的是据徐华铛、扬古城编写的《中国狮子艺术》一书中,
提到中国石狮在五代两宋时期的精神面貌开始转猛为驯,装饰味不断加浓,项颈上开始配有铃铛和绶带。此点不知是否与日本石狮
主要是承继唐代石狮的系统,故缺乏此类饰物有所相关。
在台座方面,日本神社不似台湾庙宇柜台雕满着麒麟、龙、虎、葫芦、芭蕉、团扇等吉庆的装饰图像;其台座十分朴素,多为大块
平面的石板堆砌而成;或是充满硬边线条的水泥平台。
磅礴兄指出,以上种种皆凸显出两民族间迥异的宗教观与审美观。诸如日本神社中的鸟居和手水舍皆严格地标志出“神”、“人”
之间的界限,如同由俗界进入圣界,其心情是慎重而敬畏的。而中国,尤其是台湾的庙宇除了是神明的居所外,还是地方公共事务
活动的中心,是观光景点,也是心灵的谘询所。庙宇在中国人的眼中是热闹的、可亲的、也是可游的。
日本石狮是在中国狮子的造型基础延续发展的,且多保存有唐代狮子的样貌,而经由日本的占台,再度反输入回到中华文化的圈子,
这种文化旅行的特殊现象颇堪让人玩味再三。
(以上内容由磅礴兄提供,谨摘录以供读者参考。....Tony补记于2004-12-26)
[附记]
淡水炮台的历史沿革
(抄录自沪尾炮台第二期整修工程告示说明)
1. 明崇祯二年(西元1629年):西班牙人在淡水河口建“圣多明哥”(SanDomingo)城寨,仅是一间简单的城堡,
用来当做控制及征收附近各番社赋税的根据地。
2. 明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荷兰人占据淡水,重建已遭破坏的“圣多明哥”城寨,仍作为指挥当地土番
及征收赋税的中心。
3. 明郑~清嘉庆以前:淡水炮台未受重视。
4. 清嘉庆三年(西元1808年):清廷平定海盗蔡牵之乱后,为防范沿海盗寇侵扰,而将福建兴化协标左营守备移
驻淡水河北岸的沪尾(今淡水),改称艋舺营沪尾水师守备,驻“沪尾炮台”。“沪尾炮台”取代了“淡水炮城”
(即“圣多明哥”城寨,今红毛城),雄矗淡水河口北岸,捍卫北台湾。
5. 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正值鸦片战争爆发前后,台湾兵备道姚莹加强淡水防务,重修陈旧的沪尾炮台,
防备英军入侵。
6. 清同治年间(西元1862-1874年):淡水因茶叶贸易已升为全台最大通商口岸,再加上地理位置接近新兴的台北城,
亦成为外人入侵台北城的兵家重镇。列强觊觎淡水经贸及战略的重要性,屡次进犯,清廷不得不新造炮台,地点大
约是在今天的中仑一带,比以前更靠近海口的高地。
7. 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关系因“马嘉理(Mar Gary)事件 ”而恶化,福建巡抚丁日昌亲赴台湾巡视,加强台
湾海防,在其强力建议下,新建了淡水第一座“洋式炮台”,形制完全模仿西洋,位于今天淡水镇沙仑的淡
水河边,称“沙仑炮台”。同年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亦因中日“牡丹社事件”而筑炮台于淡水。
8. 光绪十年(西元1884年):中法战争波及台湾,台湾兵备道刘璈重建靠近海口油车埤地方的旧炮台,这是淡水
第二座西式炮台。
9. 光绪十一年(西元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淡水的新旧炮台全数毁于战争,台湾巡抚刘铭传下令赶造基隆、
浘尾的新炮台。新炮台由洋人督造戡验,以昴贵的进口铁水泥来修筑炮台和子墙,且同时兴建两座炮台,互为犄角;
大炮则全数向英国购买。(注:新炮台系于1886年聘请德国技士督造)
10. 光绪十五年(西元1889年):沪尾炮台完工安装大炮,成为当时台湾最现代化的炮台之一,这也是目前现存著名的
“北门锁钥”炮台,而另一座与其互为犄角的“保固东瀛”炮台,现在则已完全拆毁,不见踪迹。
11. 光绪二十年 (1894年):甲午战败,台湾割让给日本,为抵抗日军登陆,在沪尾又修筑了一些炮台,这是清代最后
一次的淡水海防设备。
[行旅照片]
淡水忠烈祠楼牌。
淡水忠烈祠正殿。
淡水忠烈祠基座及石狮。
奇怪的公狮造型。
沪尾炮台远景。
沪尾炮台-不搭调的新木门。
沪尾炮台想像图。
沪尾炮台外墙。
沪尾炮台刘铭传题字-“北门锁钥”。
沪尾炮台尤清题字-“坚守台湾”。
沪尾炮台一景。
沪尾炮台一景。
沪尾炮台一景。
沪尾炮台一景。
沪尾炮台甬道,通往两侧炮台座。
炮台遗址。
沪尾炮台外墙。
淡水河口(眺望关渡方向)。
淡水夕阳。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图]
include('footbar_his.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