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篇)
在陳家蚵捲用餐完畢後,我們正式展開安平的旅遊行程,主要的目的地當然就是安平古堡了。
步行安平路,先來到安平古堡前的開台天后宮,稍作停留,進廟參觀。開台天后宮是安平地區最大的廟宇,
廟埕廣闊,山門宏麗,旁邊還有小公園,與安平古堡相連。
安平開台天后宮是台灣本島最早的媽祖廟。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率大軍渡海攻打荷蘭人,從福建湄州恭迎媽祖神像護軍,
佔領台灣之後,在安平海邊建廟,初名「天妃宮」。天后宮原址位於現今的安平石門國小。
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時,爆發「乙未戰爭」,日軍至安平時,來不及逃走的五十六名清兵被困於天后宮,
遭日軍屠殺,埋屍於廟後。當地居民害怕冤魂不散,從此不敢靠近,廟宇因此荒廢。後來日本人拆除天后宮,
原址改建為安平公學校。直到民國五十五年(1966),天后宮才於現址重建,所以目前的開台天后宮,
其實歷史還不到半個世紀。
天后宮的現址,是前清水師協鎮署的舊址,後來日本人在此設立安平尋常小學校(今西門國小),
專收日籍學童。後來學校遷往安平古堡的北側,這裡才成為重建天后宮的基址。
今天的安平天后宮,香火鼎盛,遊客眾多,已恢復大廟格局,而逝去的古廟風華,則再也找不回來了。
圖:安平古堡(原熱蘭遮城)
從天后宮旁的步道續行幾十公尺,即來到安平古堡的入口。
這是我第二次來安平古堡,
上一次是國中畢業旅行時,已是三十五、六年的往事。還沒買票進安平古堡,心情已滿是歲月的感懷。
荷蘭人在1624年建造安平城堡,初名「奧倫治城」(Orange),歷經十年才興建完成,後改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
荷語zee是海的意思,land為陸地。因此Zeelandia是指「海陸之城」,熱蘭遮城正位於海陸交會的沙嶼之上。
鄭成功取得台灣後,改地名為「安平」,居住於這座城堡內,病逝之後,這座城堡被稱為「王城」;清朝時代,安平古堡稱為「台灣城」、
「紅毛城」、或「磚城」,有水師駐防此城。熱蘭遮城從1634年完工後,歷經二百多年的歲月,做為軍事堡壘,尚能保存完整,
直到清同治年間才毀於兵火。
同治元年(1862),清廷開放台灣的淡水及安平港做為對外通商港埠。當時英商洋行幾乎獨佔台灣樟腦外銷的生意,
獲利豐碩。清廷官員不願肥水外流,於是宣布將樟腦收歸官辦,此舉引起英商不滿,交涉時發生衝突,
而爆發所謂的「樟腦戰爭」。
同治七年(1868),英艦駛入安平港,砲轟安平,並趁夜派兵登陸,襲擊台灣城(安平古堡),並燒毀城堡。
戰後經過重修,古堡仍做為軍裝局重地。不料同治十年(1871),軍裝局軍火庫發生爆炸意外,牆破城毀,如同廢墟。
三年後,欽差大臣沈葆楨建二鯤鯓砲台(億載金城),兵工拆走台灣城毀壞的城磚,用來建造新砲台;
安平百姓也趁機撿拾殘磚廢石,做為房屋建材。至此台灣城只剩斷垣殘壁而已。
|
|
台灣城殘蹟,原熱蘭遮城外城南城壁。
|
熱蘭遮城遺跡,北牆圓凸城壁稜堡殘跡。
|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安平古堡文物陳列館
現在的安平古堡,大部份是日本人建造的。
明治三十年(1897),日本人將熱蘭遮城頹圮荒地夷平,在原址建造方形臺階式的三層磚砌高臺。
次年,
又在磚台上面建造一棟洋樓建築,做為海關長官公館,四周則興建海關職員宿舍,
構成了今日安平古堡的面貌。
昭和五年(1930),台灣總督府為慶祝台灣文化三百年,將磚台周遭的海關職員宿舍全數拆除,做為活動場地,
並將洋樓公館改為展覽及招待場所,即為今日安平古堡文物陳列館。
西拉雅族在台南平原生活及捕鹿已有千百年的歷史,日本人也知之甚詳,而為何是舉辦台灣文化「三百年」的慶祝活動呢?
每個政權都有其統治的思維邏輯。若是荷蘭人,應會選擇紀念1624年;鄭成功的子孫,則會紀念1662年。日本人呢?
則挑選了濱田彌兵衛的傳奇年代。
濱田彌兵衛在荷蘭人統治台灣的時代來到大員從事貿易,因反對荷蘭人向日本商人課徵貨物輸出稅,起而反抗,
遭荷蘭人懲處,沒收貨品,損失慘重。濱田彌兵衛返國之後,向德川幕府控訴此事,並要求政府派軍保護。
1628年,濱田彌兵衛率四百多名隨員再度來台,又遭荷蘭當局扣留船載的武器及火藥。濱田彌兵衛與荷蘭人交涉未果,
於是發動襲擊,綁架了荷蘭台灣長官彼得.奴易茲(Pieter Nuyts)及其兒子,做為要挾,要求荷蘭人賠償損失,
最後將彼得.奴易茲的兒子做為人質,帶回日本,史稱「濱田彌兵衛事件」。
圖:安平古堡石碑
這一事件,導致荷蘭與日本關係緊張,日本憤而與荷蘭中斷貿易。
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Batavia)總部察覺事態嚴重,
於是將彼得.奴易茲撤職,並判刑兩年。
1632年,將彼得.奴易茲引渡至日本服刑,才平息這場糾紛,雙方恢復貿易。
日本人視「濱田彌兵衛事件」為日本經略台灣的開始,所以在昭和五年(1930)慶祝「台灣文化三百年」時,
就在當年濱田彌兵衛勇擒荷蘭福爾摩沙長官的熱蘭遮城內,豎立了一座「贈從五位濱田彌兵衛武勇之趾」紀念碑。
這座石碑,如今何在?就是今日的「安平古堡」石碑。台灣光復後,後來的台南市長將日本人立的這座石碑字跡磨平,
改刻「安平古堡」。於是被日本人稱為「荷蘭城」的熱蘭遮城,從此正式的名稱變成了「安平古堡」。
安平古堡石碑背面,仍然可以看見一小排被抹掉的文字殘跡。
民國六十四年(1975),台南市政府又在古堡洋樓旁添建一座新式的瞭望台,以做為安平古堡的觀光地標。
圖:熱蘭遮城博物館
安平古堡園內,還有一棟「熱蘭遮城博物館」,是日治時代的安平海關稅務司公館,
光復後成為安平區公所的辦公室。目前規劃為博物館,展示安平考古出土的文物與熱蘭遮城史料。
博物館入口的大廳,放置著荷蘭東印度公司末任的福爾摩沙長官揆一(Frederik Coyett)及鄭成功的雕像,
兩人之間的玻璃櫃內展示著1662年鄭成功與揆一簽定的和約原文複製本。
當年鄭成功準備攻打台灣,其實揆一已有所聞,即有防備,並急報巴達維亞總部。巴城總督派出艦隊支援台灣,
卻發現台海無事,而認定揆一採取的種種防備措施,例如,拘禁漢人領袖,毀壞農田,以防止被鄭軍利用,
種種作為招惹民怨,亦波及貿易生意。於是巴達維亞總部召開會議,將揆一撤職,改派克倫克前往台灣履任,不料克氏抵達台灣時,
發現鄭成功的大軍已包圍熱蘭遮城。
巴達維亞總部得知消息後,立即撤銷揆一的撤職令,並派出救援的船艦,然而前來救援的荷艦怯戰,
不敢靠岸而折返。揆一帶著不滿千人的士兵,被二萬鄭軍圍困,苦撐數月,彈盡援絕,只好接受鄭成功的召降,
簽定和約。鄭成功讓投降的荷蘭人全數安全離去。
揆一回到巴達維亞城,卻被以置公司財產不顧的罪名,被判處終身流放於班達島。直到1674年,揆一透過親友向荷皇求情,
並繳納二萬五千荷盾罰元,才重獲自由。出獄之後,揆一暱名撰寫了《被遺忘的福爾摩沙》這本書,為自己辯白,
他認為巴城總督事前忽視他的預警,事後派出的援軍又統帥無能,才導致荷蘭失去了福爾摩沙。
走在安平古堡裡,瀏覽古物,展覽資料默默細訴歷史往事。三百八十幾年來,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歷經荷蘭、明鄭、清領、日治、民國,不同的時代,
不同的政權,都在古城留下歷史的印記;古堡的一景一物,彷彿台灣歷史的縮影,可以譜寫出一首扣人心弦的安平歷史追想曲。
(∼待續)
旅遊日期:2011.07.19 (寫於2011.07.26)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旅行照片]
婦孺團前進熱蘭遮城(安平古堡)。
熱蘭遮城外城南城壁遺跡,以「台灣城遺跡」之名,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熱蘭遮城外城南城壁遺跡。中間小門為明鄭時期增闢,以利進出。
最新考古發現的熱蘭遮城地下遺構。
熱蘭遮城北牆及古井遺跡。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嘉慶古砲,清代此地曾為安平鎮水師駐地及軍裝局。
安平古堡新式瞭望台,建於民國64年(1975)。雖然不少學者批評
瞭望台與古蹟景觀不協調,但始終沒被拆除,成為安平古堡的一部份。
安平古堡石碑,原為「贈從五位濱田彌兵衛武勇之趾」紀念碑。
鄭成功塑像,立於安平古堡內城。
日本人在熱蘭遮城遺址磚台建造的建築,原做為海關長官官舍。
昭和五年(1930)改建為新式洋樓。現為安平古堡文物陳列館。
清代在熱蘭遮城設「軍裝局」,現存軍裝局石碑,是樟腦戰爭後,
同治十二年(1873),水師協鎮楊鉀南整建軍裝局時所立。
熱蘭遮城復原模型。上方二層為內城,四個角落有稜堡,配置火砲。
最下方為外城牆。
十六世紀的荷蘭航艦。
荷蘭末代台灣長官揆一,著有《被遺忘的福爾摩沙》。
遊覽安平古堡,順利圓滿。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安平古蹟地圖
【我的交通路線】
中山高南下至315K,接國道台南支線(國道八號),往安平方向,下台南支線高架橋後,續直行安吉路、接海佃路(17甲),
過鹽水溪橋後,右轉中華北路,直行,續接中華西路,再左轉安平路,至安平區,再右轉古堡街,即抵達安平古堡。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