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鹿港龙山寺(前埕及山门)
【龙山寺】(一级古迹)
今天的鹿港古迹之旅,印象最深刻的是国家一级古迹鹿港龙山寺,虽然曾在北台湾看过不少寺庙,
但见到鹿港龙山寺,才有大开眼界的感觉。不禁赞叹:“不到鹿港龙山寺,不知台湾寺庙之美。”
这句话并不夸大。台湾寺庙成千上万,但彰化以北,没有任何一座寺庙被列为国家一级古迹;
从台北南行,得到了彰化,才有彰化孔庙及鹿港龙山寺这两座名列国家一级古迹的寺庙。
我在鹿港龙山寺停留的时间最长,逛完鹿港的古迹,最后又绕回龙山寺,再多看一眼。鹿港古迹中,
我对这座庙用心最深,理应单独写篇旅记。不过因为要消化的资料太多,恐怕旅记进度受阻于此,
所以先简略走笔,等鹿港各古迹景点一一写毕后,再择期另写一篇专文介绍鹿港龙山寺古迹之美。
图:龙山寺格局
鹿港龙山寺建于明末清初,主祀观世音菩萨。清乾隆49年(1784),清廷开放鹿港与泉州蚶江口对渡通商,
鹿港迈向繁荣。清乾隆51年,龙山寺始迁建于今日现址;道光9年(1829)重修时,奠定了今日的规模。
此后,龙山寺历经多次整修,但都能聘请名匠,遵照古法,细心修护,使龙山寺至今仍保有清朝道光时代的面貌。
民国72年(1983),鹿港龙山寺被指定为国家第一级古迹,进行全面的修复。民国88年(1999年),
龙山寺历经九二一大地震,受损严重,又经历一次大规模的修复,如今已恢复旧貌。
龙山寺的规模宏大,采四进三殿,由外而内,分别设有山门、前埕、前殿(含戏亭)、中埕、正殿(含拜亭)、
后埕及后殿,两侧设有厢廊,庙内石雕、木作、彩绘、剪黏、交址陶等,都出自著名匠师及匠工,精雕细琢,
深具艺术价值,被喻为台湾寺庙的经典之作。
龙山寺的山门,采“重檐歇山式”,以十二根木柱撑起前后檐,搭以砖墙,古朴典雅。前殿采五间开,
称五门殿,加上两侧翼廊,呈现七开间大立面的气势。殿前的龙柱,雕工苍劲,为台湾寺庙龙柱的翘楚之作。两旁的龙堵、
虎堵石雕等壁堵,雕法细致,殿门之间的夔龙窗采八挂造型,双面透雕的工法,技巧精湛。檐下的吊筒、
竖材、托木等木雕,繁复精巧,历经一百多年的岁月沧桑,褪色的木漆,朴拙的颜色,古色古味,令人感动不已。
戏亭是龙山寺精彩的建筑结构,上方的八卦藻井,为清道光11年(1831)重修时所兴建,由16红斗拱搭叠5层,形如结网,
以木榫接合,未用任何一根铁钉,为全台首屈一指的藻井作品,也是台湾保存年代最早的藻井作品。
龙山寺的正殿采重檐歇山式,高12公尺,采用五十二根柱子(含拜殿),是台湾传统建筑中使用最多柱子的建筑之一,
殿前的一对龙柱,建造于咸丰3年(1853),为龙柱石雕的代表之作。后殿在日据时期遭火焚毁,昭和年间重建时,
台湾已大规模开采山地森林资源,因此后殿的建材,大量使用台湾的桧木。
我参观龙山寺时,惊叹台湾有如此古朴古雅的寺庙。游龙山寺的心情,与彰化孔庙相同,都不忍离去。
静坐在戏亭下的木椅,仰望八卦藻井;或绕于廊道,细览斑剥的古碑、石柱或木作,感动之情,绕梁不已。
|
|
龙山寺山门。
|
龙山寺精美的石雕与木作。
|
|
|
正殿。
|
左厢廊。
|
图:金门馆
【金门馆】(县定古迹)
金门馆,建于清朝庆年间,又名“浯江馆”,座落于金门街54号,就在龙山寺左侧,仅一巷之隔。
金门馆主祀苏府王爷,为金门人及福建水师祭祀的神祇。现今的规模是道光12年(1832)重修的。
金门馆具有同乡会馆的功能,也是水师会馆,四合院的建筑,左右厢房提供乡亲及水师官兵借宿使用。
道光12年重修时,聘请金门籍的“开台进士”郑用钖担任总理,正殿前方拜殿旁侧墙面保存的道光14年(1834)“重修浯江馆碑记”,
为郑用锡所撰文,馆内重要的古碑。
金门馆的历次重修,也获得水师各营慷慨的捐款。馆内也保存了一块台湾、澎湖、金门等地水师各营捐修金门馆的古碑,
碑石上罗列水师各营番号,是台湾罕见的军方捐款修庙的古碑,也是馆内珍藏的古物。
民国88年(1999年)重修金门馆时,三川殿门神为台南彩绘匠师潘岳雄的作品。
正殿两旁“四聘”彩绘是薪传奖艺师陈寿彝的作品。金门馆小而美,古碑及彩绘,也值得参观。
|
|
金门馆中埕及正殿。
|
正殿两旁“四聘”彩绘是薪传奖艺师陈寿彝的作品。
|
|
|
|
“重修浯江馆碑记”(1834?年)。
|
正殿主祀苏府王爷。
|
门神彩绘(匠师潘岳雄作品)。
|
图:凤山寺
【凤山寺】(县定古迹)
凤山寺,位于德兴街326号,创建于清朝道光2年(1822),主祀广泽尊王,福建泉州人的保护神。清咸丰6年(1856)至咸丰9年(1859)进行重修,
目前庙宇形式大约维持咸丰时期的旧貌。
凤山寺原为二进一院的建筑格局,民国79年(1990年)德兴街拓宽时,
拆除了中埕,将三川殿内缩,而形成目前正殿与三川殿相邻的庙貌。
凤山寺格局不大,三川殿采单开间,值得参观的是三川殿左右两旁有精致的“博古图”及龙堵、
虎堵的交趾陶作品,龙堵落款为咸丰6年(1856年),是目前台湾交趾陶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
寺内保存二块古碑,一是道光10年(1830)“鹿港新建凤山寺碑记”;一是昭和元年(1926)的“重修凤山寺碑记”。
此外,庙中的木签及签桶是清朝道光3年(1823年)时的文物,沿用至今,
已有170几年的历史。
凤山寺对面的广场正在整修,可以看见鹿港特殊的地景-瓮墙。瓮墙,是酒瓮做成的砌墙,反映了昔日鹿港的富庶。
当时工匠以当地百姓喝空的酒坛做为建筑材料,堆叠成墙,兼具围墙、通风、透光及美感。走在鹿港的巷弄,可以发现不少的老房子,
都还保留这种古意盎然的瓮墙。
|
|
|
三川殿龙堵交址陶。
|
三川殿虎堵交址陶。
|
三川殿“博古图”。
|
|
|
道光10年(1830)“鹿港新建凤山寺碑记”。
|
凤山寺对面广场旁的瓮墙。
|
【威灵庙】
威灵庙,又称“大将爷庙”,位于菜园路95号,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原是鹿港五大古庙之一,
但日据时期实施市区改正,原庙位于计划道路的中央,而遭拆的命运。战后重建于现址,再加上后来的重修,
已丧失古貌,而未被列为历史古迹。
威灵庙祀奉明朝末年抗清名将刘綎,刘綖骁勇善战,擅长大刀,俗称“刘大刀”,担任辽阳总兵时,
与清军作战时英勇战死,而获得朝廷褒扬。康熙年间,威灵庙分灵来台,适逢鹿港发生瘟疫流行,民众至庙祈福,颇为灵验,
因此香火大盛。鹿港当地的黄姓家族捐出土地创建本庙。威灵庙,除了主祀大将爷刘綖,还祀奉俗称“七爷”、
“八爷”的谢、范将军,以及牛、马、枷、锁四爷等,面貌狰狞,再加上庙内晦暗,有点阴庙的阴森感,我仅简短参观而已。
|
|
威灵庙(大将爷庙)。
|
庙匾。
|
【摸乳巷】
摸乳巷是鹿港著名的地景,位于菜园路38号旁巷内,记得以前还曾有一部电影叫做《鹿港摸乳巷》,
更使这条鹿港小巷更是声名大噪。摸乳巷是指一条狭窄的巷子,仅容单人通过,若男女迎面相遇时,只能侧身擦身而过,
令人尴尬,于是产生了“摸乳巷”这有趣的俚俗地名。
由于鹿港滨海,居民为了阻挡强劲的海风,于是尽量将房屋间距缩小,再加上鹿港市街繁荣,店面昂贵,
因此都采长条形的店屋,临街的店面寸土寸金,因此店面狭窄,而屋身却纵深很长,屋子长宽比例可达10倍以上,
例如,屋面宽仅5公尺,纵深却可达50公尺,使得屋与屋之间的巷道更显得又狭又长了。
男与女在这窄巷相逢,就不免要脸红心跳了。实际体验摸乳巷,巷道果然极窄,约70至80公分而已,
走到半路,想像对面走来一位妙龄女郎,这时我的心跳仿佛也跟着加快了起来。
(~待续)
旅游日期:2008.08.04(写于2008.08.08)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相关旅记】
第0615篇 - 鹿港古迹之旅(一):文开书院、文祠、武庙、地藏王庙、杨桥公园
include('../adsense1.php');
?>
[旅行照片]
|
鹿港龙山寺山门与中埕。
|
|
鹿港龙山寺前殿(五间殿)。
|
|
鹿港龙山寺前殿戏亭(与前殿相连)。
|
|
鹿港龙山寺前殿夔龙窗(八挂造型)。
|
|
鹿港龙山寺戏亭八卦藻井。
|
|
鹿港龙山寺镇寺之宝-古钟。
|
|
鹿港龙山寺正殿。
|
|
鹿港龙山寺正殿与厢廊之间的八卦门。
|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检视较大的地图
注:中山高下彰化交流道,接彰鹿路(142县道),直行至鹿港。
include('../footbar_his.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