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615)

[彰化鹿港].鹿港古迹之旅(一):文开书院.文祠.武庙.地藏王庙.杨桥公园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鹿港小镇(古街区)

清代的台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谚语,用以形容台南、鹿港、艋舺(万华)这三个位于台湾南、中、北部的繁荣港埠。

鹿港约位于台湾西部海岸的中央,由于拥有良好的港湾条件,从清代中叶起,跃为台湾中部货物的集散地,而成为台湾三大门户之一。

鹿港,旧名“鹿仔港”,地名的起源说法不一,或说是源自当地平埔族Rokau-an社的衍音; 或说因此地港湾形似鹿角;或说此地早期为鹿群聚集之地;或说鹿港为米粮集散的出口港,设有方形的仓廒,古名称“鹿”而得名。

康熙时期,鹿港属于诸罗县,雍正元年(1723),彰化设县;雍正9年,鹿港开放岛内贸易,而发展成为台湾中部米谷集散中心。 乾隆49年(1784),清廷开放鹿港与福建泉州的蚶江口为对口港埠,从此鹿港郊商聚集, 贸易发达,商旅船舟云集,开启了鹿港的繁华时代。自乾隆49年起,至道光末年(1850年)的六、七十年之间, 鹿港的全盛时期。然而随着时间演变,鹿港的海岸线受地壳变动影响而逐年上升,再加上鹿港溪的淤积日益严重, 鹿港市区中心距离海岸愈来愈远,商船无法直接停靠,而丧失了做为港埠的竞争力。

图:离海愈来愈远的鹿港(翻拍自鹿港导览解说图)

咸丰10年(1860年),清廷与英法分别签定《天津条约》,台湾开放安平与淡水对外通商,随后又增开打狗(高雄)、 鸡笼(基隆)两港,而鹿港因港湾条件失去优势,只成为国内贸易的港埠而已。

到了 日据时期,鹿港淤积问题愈为严重,鹿港的繁华就逐渐成为昨日黄花了。今日的鹿港,市区中心已远离海岸约四、 五公里之远。“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风光时代早已随风而逝。

台湾光复后,持续二、三十年的经济成长,都会兴起,繁荣热闹,而曾为繁华代表名词的鹿港,却成为了没有霓虹灯、 冷清寂寥的滨海落寞小镇。虽然鹿港没有搭上战后经济发展的热潮,然而三百多年来所累积的深厚文化与历史, 深刻反映在鹿港的街景与建筑。在寂寥中,鹿港努力保存了昔日的风华记忆, 终于透过老街的保存及古迹的维护,鹿港小镇的古街与老巷,成为了现代人追寻传统的心灵归宿。

现今鹿港的历史古迹超过20处,我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 一一走访鹿港的古迹。即使希望能走透透,但由于时间不足, 加上事前准备不够,因此仍有不少遗漏之处。或漏了某一古迹景点,或是参观某个古迹时遗漏了某个项目,或者遇到古迹封闭整修, 无法参观。总之,鹿港的古迹,很难一日之内全部看尽。最好事前的准备工夫要足够,先读妥资料,掌握参观重点, 并随身携带资料参照,实地走访时才不会有所疏漏。

前往鹿港的交通很便利,走中山高,下彰化交流道,沿着彰鹿路(142县道)一直走,就可抵达鹿港。 进入鹿港市区时,可先抵达“文武庙”,这是由文开书院、文昌祠、武庙所组成的寺庙古迹群,三栋建筑彼此相邻, 一字排开,前后旁侧都有绿地,环境幽雅。这里设有免费停车场及旅游服务中心,并提供脚踏车出租服务。因此适合做为鹿港古迹之旅的第一站。

这是我第一次来鹿港旅游。以前就很想来鹿港,以后当然一定会再来。这篇旅记只算是我的鹿港初体验,简单一一介绍我今天参观过的鹿港古迹。


图:文开书院

【文开书院】(县定古迹)

文开书院,位于文武庙内的最左侧,建于道光4年(1824),由鹿港同知邓传安倡议,鹿港八郊(商业公会)士绅赞助,历时三年完工。

当时藏书二万余部,约三十万册,供学子研读,并聘名儒硕士执教,可见当时鹿港的财富与文风之盛。

书院命名“文开”,是为了纪念明朝末年的大儒沈光文。沈光文,字文开,明朝灭亡后,流寓台湾,教导台人读书,受到明郑政权的礼遇, 而有“台湾汉文化之祖”的美誉。

1895年,乙未战争期间,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率领的近卫师团由台北南下,8月27日, 爆发八卦山之役,29日,日军占领彰化市。9月3日, 日军进入鹿港,北白川宫能久亲王驻扎于文开书院,而被指定为历史纪念地。1943年(昭和18年), 日本政府将文开书院改为“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纪念馆”,目前文开书院的左厢房保存两块古碑, 一为第18任台湾总督长谷川清所书的“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御遗迹鹿港军情御视察之所”石碑, 以及台中州知事森田俊介所书的“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视察鹿港遗迹纪念”碑文。

台湾光复后,文开书院逐渐荒废,1975年(民国64年)遭大火焚毁正殿及后堂,而后被指定为历史古迹, 依旧貌修复,目前仅前殿(三川殿)的木作及木雕为清代原貌,古朴优美,为文祠及武庙的三川殿所不及。

三川殿保有清代木作壁堵。 红砖壁堵、名家书法。 水车堵装饰、壁堵彩绘。

正殿,祀奉朱子。 后堂,藏书馆。

正殿及左厢房。 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御遗迹石碑。 花瓶造形的廊门。

图:文祠

【文祠】(县定古迹)

文祠即为文昌祠,在文开书院之右,武庙之左,居中间,主祀文昌帝君。清嘉庆16年(1811),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俸禄倡建文祠、 武庙,获得士绅响应。

此后,文祠在嘉庆23年(1818)及同治8年(1869)因庙宇腐损,展开两次重修,都有立碑为志。这两块古碑目前分别竖立于文祠三川殿内的左右墙壁。

文昌祠为两殿一院的格局,左右各有厢房。较特殊处,是庙前依孔庙规格,辟有一半月形的池塘,称为“泮池”。 典故出自古代郡学称为“泮宫”,在泮宫旁置有水池,称为“泮池”。古人应试之前,往往先至文昌祠祭祀, 循古礼于泮池边摘取芹叶,插于帽缘,考取秀才功名者,称为“入泮”。

台湾光复后,文祠、武庙成了国军驻军的军营,1975年,与文开书院同遭火灾焚毁,1985年,内政部指定文武庙为国家三级古迹, 然后依原貌重修。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后,文开书院及文祠武庙再度受损,再度进行重修,2005年(民国94年)修复完成。

泮池。 三川殿内左右墙边有重修文祠古碑(前埕有泮池)。

正殿。 厢房。

图:武庙

【武庙】(县定古迹)

武庙位于文祠右侧,与文祠都创建于清嘉庆16年(1811)。两座庙的外观及格局相似, 武庙则在东西厢房之前另建有独立的拜亭,格局较富于变化。

武庙主祀关圣帝君,同时配祀关平、周仓, 并同祀仓颉先师。由于关圣帝君也具有武财神的神格,所以信众及香火较文祠更为兴盛。

武祠的右厢房,目前设有鹿港旅游服务中心,提供旅游谘询。在文祠与武庙之间,有一口井水, 称为“虎井”,以水质甘美闻名,有“蓬莱第一泉”之美名。如今水井已封闭,只供游客参观而已。

鹿港文武庙,座落于鹿港南郊,远离热闹的老街,此地幽雅的环境适合书院的学子静心读书, 文开书院、文祠、武庙连成一气,空间宏大,在鹿港古迹当中,以此处拥有最佳的古迹空间感。 文武庙原登录为三级古迹(国定古迹),但目前彰化县文化局网站却只列为县定古迹。我听当地人说, 九二一地震后,由于文武庙重修过于精美,丧失原有古貌,所以遭到古迹降级的处分。 不知事实是否如此?注1

事后读资料,才得知武庙旁有一块日据时代遗留的“忠魂碑”,纪念当时在台殉职的日本军警,目前荒废于武庙旁的空地。 我当时逛武庙时,却没留意到这块石碑。此外,距离文武庙不远的“鹿港国中”,是昔日的鹿港神社的遗址, 校门前还有一对神社的狛犬。可惜,这也是我事后才知道的。 虽然有点懊悔事前的准备不够扎实,但也没有自责,毕竟对于鹿港,我可是人生地不熟, 怎可能第一次就完全掌握鹿港的历史古迹及遗迹呢?

武庙正殿。 左右厢房设有拜亭(右厢房设有鹿港旅游服务中心)。

蓬莱第一泉。 虎井。

图:地藏王庙

【地藏王庙】(县定古迹)

鹿港地藏王庙位于文武庙的西南侧的力行街上。此庙年代久远,已不可考,现存的庙宇格局,是嘉庆20年(1815)时, 鹿港八郊及地方人士捐资重修的,庙内右壁立有一块嘉庆23年(1818)的“重兴敬义园捐题”石碑, 是庙内现存最古老的文物。

“敬义园”为鹿港最早的慈善组织,源自清乾隆42年(1777)鹿港巡检王坦发起,由地方士绅及泉厦郊商捐助, 从事地方公益,如修桥梁、置义冢等。

地藏王庙主祀地藏菩萨,,属于阴庙性质,庙宇屋脊装饰朴素,无华丽雕饰, 屋檐也较一般庙宇为低矮,突显阴庙较幽晦的气氛。由于是阴庙格局,三川殿平日只开正门与左门(龙边), 只有农历中元普度时,才开右门(虎边),象征“开鬼门”。

地藏王三川殿的龙虎堵,浮雕素雅;麒麟堵以黑色素描,颇具艺术价值,是参观时印象较为深刻之处。这座庙原为国家三级古迹, 但现列为县定古迹,或许也是因为九二一地震后,修复不当所致。三川殿的门神及亭柱,都已经过重新彩绘。地藏王庙的门神彩绘, 原为鹿港著名匠师王锡河所绘,重修之后,虽然也是聘请名家绘制,但却缺少了一种岁月浸染才能散发出来的古色古味。

龙堵浮雕及麒麟堵彩绘。 龙堵浮雕。 “重兴敬义园捐题碑记”碑文。

麒麟堵精湛的绘图。 “重兴敬义园捐题碑记”(嘉庆23年.西元1818年)

图:杨桥公园(南方福德宫及杨公桥)

【杨桥公园】

杨桥公园,距离地藏王庙不远,是清代“杨公桥”的遗址。杨公桥,原是横跨旧鹿港溪的一座木桥, 嘉庆17年(1812),知县杨桂森捐俸修建,取名为“利济桥”,以利商旅行人通行。 此桥在当时为台湾南部进出鹿港必经的通道,百姓感念杨氏,而称此桥为“杨公桥”。

同治10年(1871年),鹿港同知李钟霖重修此桥,并于桥头立碑纪念。“杨桥踏月”成为鹿港八景之一。 直到日据时期的昭和14年(1939),因浊水溪泛滥,造成旧鹿港溪改道,杨公桥因被洪水冲毁而消失。半个世纪之后, 民国84年(1995),此地的“护安宫”进行重修工程时,挖出了利济桥碑及旧桥墩的遗迹,才勾起鹿港人的历史记忆。 于是鹿港镇公所在此地建造“杨桥公园”。公园面积不大,设有池塘、木桥、亭榭,以供游客游赏怀古。

杨桥公园内有一座福德宫,是鹿港有名的“南方土地公”。清朝鹿港聚落形成之初,地方人士在鹿港的东、南、西、 北及中区各设立了一座土地公庙,做为方位及界标,供民众建屋的参照。南方土地公庙位于当时的“利济桥”旁, 为商旅进出的要道,因此香火鼎盛。1939年的那场大洪水,土地公庙也遭冲毁而消失。现在的福德庙是1995年(民国84年)重建的。 虽是新建的庙宇,但壁堵的石雕颇为精美。(~待续

旅游日期:2008.08.04(写于2008.08.06)

 

注1:有读者指出,文武祠并非遭到古迹降级处分,而是根据新修订的文化资产保存法, 原一级、二级古迹仍归属国定古迹,而三级古迹改列为县市古迹。---Tony补注于2008.08.14

杨桥公园入口。 杨桥公园一景。


[旅行照片]

文武庙左入口。

文武庙拥有宽敞的绿地空间。

文开书院、文祠、武庙相邻,一字排开。

文开书院。

文祠。

武庙。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检视较大的地图
注:中山高下彰化交流道,接彰鹿路(142县道),直行至鹿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