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烏石港
頭城,舊稱「頭圍」,為開蘭第一城。
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率領三籍流民入噶瑪蘭,
從頭城烏石港上岸,為漢人入墾噶瑪蘭的開始。
烏石港從此亦成為蘭陽的門戶,源源不斷的移民由此進入蘭陽平原。
我從烏石港展開今天頭城古蹟之旅。
烏石港,約位於頭城市區以北一公里,因港灣內有黑色礁石,所以得名。
嘉慶十五年(1810年),噶瑪蘭設廳,道光六年(1826年),烏石港正式開港,成為蘭陽重要的通商口岸,船楫雲集,「石港春帆」用以形容當時港口的榮景。
光緒四年(1878年),
爆發山洪,淤塞港道,烏石港受到波及;光緒九年(1883年),又有一艘美國輪船在港外觸礁沉沒,堵塞港口,烏石港因此沉寂而廢港。直至民國八十年(1991年),
政府重建烏石港為大型遠洋漁港與海上旅遊據點,烏石港才又恢復生機。
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烏石港遺址被宜蘭縣政府公告為縣立古蹟,今年(2006年)七月時,
又被公告廢止。烏石港舊址,其實已無遺跡可言,僅僅在港區道路旁看見一塊「烏石港舊址」紀念碑,面對著一片沼澤荒蕪地而已。
如今的烏石港已成為宜蘭重要的觀光景點。港區入口處,正在籌建大型的「蘭陽博物館」,
港區內設有「烏石港遊客中心」,則提供遊客賞鯨、遊龜山島等旅遊諮詢及購票服務。
賞鯨船每天出航,班次密集。我抵達烏石港時,剛好遇見一艘賞鯨船正緩緩駛出港灣。
另外,港區的「烏石漁港直銷中心」則提供遊客直接購買魚產及品嘗海鮮,門前停了不少遊覽車。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烏石港更以地利之便,成為繁榮之港。賞鯨豚,
吃海鮮,吸引了一批批外來的遊客。
圖:北門福德祠
頭城是漢人在蘭陽平原最早建立的據點,被稱為「開蘭第一城」,和平街則是頭城最古老的街道,可稱為「開蘭第一街」。
老街呈南北向,北通烏石港,東接頭城港,原是一條因河運而發展出來的商業街,也是宜蘭歷史最悠久的老街。老街擁有不少的古蹟及歷史建築。
老街在嘉慶年間就逐漸形成,咸豐十年(1860年)時,當地居民在老街南北兩端,各蓋了一間面向街心的土地公廟,
稱為「北門福德祠」及「南門福德祠」,以祈求土地公保佑,鎮守住老街的繁榮。然而,土地公終究抵不過滄桑歲月的變化。
我從「北門福德祠」開始逛老街,由北向南
走(註1)。「北門福德祠」座落於街頭,
廟身佔據街道的一大半,車子僅能勉強從旁繞過。因老街空間有限,原本應立於廟門口的一對石獅子,則被放置於左右廟柱的上方,小獅子棲身於屋簷下,頗為特殊有趣。
「北門福德祠」歷史悠久,廟宇古樸,地方人士正積極爭取列為歷史古蹟。廟內的牆壁上嵌著歷年來信眾捐款修廟的芳名錄,
目前的廟宇模樣應是大正五年(1926年)時所整修的,廟裡懸掛的匾額,年代寫著「大正十年」(1921年)。這次的重修福德祠,並未帶給老街好運;三年之後,
一場嚴重的洪水,造成頭城港淤塞,老街繁華所繫的水運受到沉重的打擊。而宜蘭線鐵路也在這一年(1924年)全線通車,鐵路興起,商業中心轉移,老街從此走向沒落。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盧纘祥故宅(縣立古蹟)
由「北門福德祠」沿著老街往南走,左側有一長排的平房,門牌140、142號,就是清代「十三行」遺址。
「十三行」是清代港口附近對外貿易行郊的總稱,頭城「十三行」為當時頭城首富盧家所擁有,因緊臨河道和港口,具舟楫之利,成為貨物批發的商號及倉庫,也因此造就了盧家富甲一方的財勢。
「十三行」的屋身為木造,屋基則以當年船隻的「壓艙石」作為建材,可以見證當年船行貿易的歷史,現已被列為縣立古蹟。屋內陳列一些相關的史蹟資料。
可惜今天未開放參觀,僅能從木窗空隙一窺屋內陳設而已。
由「十三行」繼續南行,來到和平街139號,就是著名的「盧纘祥故宅」了。盧宅對面有一大池塘,
為清朝時代頭城港的遺址。頭城港毀於大正十三年(1924年)的大水。這棟豪邸建於昭和三年(1928年),成為盧家繁盛時期的歷史見證。
盧宅佔地廣闊,建築宏偉,屬於和洋
混合式的風格,日式的屋頂,有西洋風格的老虎窗,正面採西式圓拱迴廊,但牆角及臺基則有傳統閩南風格的「櫃臺腳」工法。盧宅建築恢宏,極具氣勢,因而成為頭城重要的地標,
至今宜蘭仍有一句俗諺:「有盧家富,無盧家厝;有盧家厝,無盧家富。」可見盧家及盧宅在宜蘭當地的特殊地位。
盧纘祥年輕時,繼承家業,年僅26歲時,就興建了這棟大宅。台灣光復後,民國40年(1951年),盧纘祥當選首任民選的宜蘭縣縣長。今天的頭城鎮還有一條「纘祥路」,
以紀念他對地方的貢獻。
「盧纘祥故宅」雖已列為古蹟,但仍是私人住宅,未開放參觀,所以只能相機伸進門柵,遠遠地拍攝。
圖:新長興樹記-精緻的閣樓木窗
過了盧宅,來到老街 129號的「吳宅」。
吳宅的建築屬於日據時代昭和晚期典型的店家風格,
擁有寬敞明亮的騎樓,屋頂的女兒牆有巴洛克風味的裝飾。
再往前走幾步,121號的「新長
興樹記」,建於大正十年(1921年),立面為西式,內部則為中國式。「新長興樹記」的木造正門,以「鑲嵌榫法」製成的木雕門聯,鏤刻精緻,古樸典雅,相當罕見。
門楣上的閣樓木窗亦優雅迷人。
我站在門前細細觀覽。木製門楣上還釘著不同年代的門牌,其中一塊是日據時代的門牌,
上頭寫著「宜蘭郡頭圍庄頭圍五十八番地」。宜蘭郡當時屬於臺北州(1920-1949年)。
一棟老房子竟就這麼靜靜地保留住歷史的記憶。
過了「新長興樹記」,便來到了「慶元宮」。慶元宮建立於嘉慶元年(1796年),
是漢人在宜蘭建立的第一座廟,主祀媽祖,有「開蘭媽祖」之稱,歷史已超過兩百年。歷經重修,
慶元宮的外觀上已無古廟的感覺,而內殿的柱石則仍保留不少光緒年間的舊柱。三川殿的石雕,
經過歲月風化,顯得古樸;廟門一對石獅子,則是拙樸可愛,反映出早期移民樸質的本色,相當討喜,也倍覺珍貴。
圖:南門福德祠前的「源合成」與「陳春記」古厝
過了慶元宮,老街的建築大多已翻新,少見舊屋,走到「南門福德祠」時,才又看見一整排的古厝。
門牌51至61號的「源合成」與「陳春記」,
融合了大正時期的西洋潮流與傳統的閩南建築風格,展現了迷人紅磚拱廊風情。
可惜,就只剩這麼幾間而已。「南門福德祠」與「北門福德祠」為同一年代所建,但「南門福德祠」已改建,遠不如「北門福德祠」來得古樸典雅。
頭城和平老街的菁華段就位於「北門福德祠」與「南門福德祠」之間,慢慢慢逛,約半個小時就可以走完。這條有「開蘭第一街」之稱的老街,歷經歲月風霜,
老屋舊毀,已陸續拆除,改建新屋。如今的老街,新舊雜陳的建築風貌,
已很難營造出像大溪、湖口及三峽老街那種整體的老街氛圍。即使如此,頭城老街還是有不少寶貝可尋,值得來走一走。
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觀光人潮不斷湧入宜蘭,頭城因地利之便,觀光如沐春風。
烏石港的龜山島賞鯨之旅,頭城市區的阿宗芋仔冰,都很獲得遊客的青睞,但這股春風似乎沒有吹進老街來。老街老矣,春風不染,旅人則可以沉浸在這蕭瑟中,
靜靜品味這過往的繁華與滄桑。
旅遊日期:2006.08.17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註1:開蘭路上不難找到停車位,不過愈進市區,
愈難找到車位。我停車於「東獄廟」對面,頭城農會前的收費停車場。從這裡走路至開蘭路,
再穿過巷子,大約三、四分鐘,即可抵達和平街北端的「北門福德祠」。
[旅行照片]
烏石港。
賞鯨船正要出港。
烏石港遊客中心。
烏石港遺址紀念碑。
北門福德祠,兩隻小獅放在屋簷下。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北門福德祠,設置於老街的馬路上。
北門福德祠,面向街心,守住財氣。
「十三行」遺址。
盧纘祥故宅(1)
盧纘祥故宅(2)
盧纘祥故宅(3)
盧纘祥故宅(4)
盧宅前的大池塘-清代頭城港遺址。
大池塘畔的老榕樹。
吳宅,昭和晚期的建築式樣。
「新長興樹記」,中西合壁的建築式樣。
「鑲嵌榫法」製成的木雕門聯,相當罕見。
古樸的木門與陽刻的對聯。
精緻的閣樓木雕窗戶。
門楣上還有日據時代的門牌。
慶元宮,開蘭媽祖。(設立於1796年)
廟門前一對樸拙的石獅子。
慶元宮的外觀,已無兩百年古廟的感覺。
南門福德祠前的「源合成」,大正時期的建築式樣。
「陳春記」,擁有優美的拱廊磚柱。
南門福德祠。
「陳春記」住宅背面的紅磚牆有特殊的動物雕飾。
是一條張嘴的魚,建築展現出頭城的海洋風情。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頭城老街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