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20)

淡基橫斷古道(一) :十八彎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淡基橫斷古道西段之十八彎古道

淡基橫斷古道,是指淡水、基隆之間橫向的一條古道。

根據民國八十八年出版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古道調查》報告,這條古道約闢建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目的為軍事用途,三年後, 台灣就割讓給日本了。因此這條古道可說是「清末最後一條官道」或「清末最後一條軍道」。

關於淡基橫斷古道的主要文獻證據是大正七年(1918年)臺灣總督府事務官藤井恭敬在「臺灣郵政史」一書中, 提及光緒十八年(1892)清政府開鑿了基隆、滬尾(淡水)之間的道路,起自基隆的河殼港(蚵殼港), 過大武崙、瑪鋉橋頭,至內港腳,再經鹿窟坪、後尖山尾、竹仔湖,過小基隆(三芝),最後抵達滬尾。 古道從基隆出發,至擎天崗以西500公尺雞心崙小丘上的河南營, 為東段,約36華里(20.7公里),住宿一夜;次日,從河南營至淡水,約31華里(17.9公里),為西段,古道全長67華里(38.6公里) 。

淡基橫斷古道經過百年歲月,面目已變,昔日的古道,或被現代公路所取代,或淪於荒煙蔓草中, 只剩下部份山區路段成為農民往來拓墾或登山客踏青時所行走的山徑小路。民國八十七年,陽明山國家公園初次調查淡基橫斷古道, 發現古道東段位於萬里山區,保存較為完整,即為山界熟知的「鹿堀坪古道」。 古道西段則已被公路取代,舊路支離破碎,只剩三段殘存的舊跡,分別為:

◎打石窟古道:陽金公路馬槽台寶公司附近-小油坑。
◎蜜蜂巢古道:大屯山中央氣象局鞍部氣象所-竹子湖。
◎十八彎古道:車埕(百六砌腳)-大屯自然公園。

圖:淡基橫斷古道西段,路況如何?

三年前,我初次接觸到這份古道調查報告時,即對淡基橫斷古道西段的這三小段古道充滿好奇與興趣,然而, 報告中的探勘記錄,顯示這三條古道的路況都不好。

例如:

打石窟古道:「幸好帶著一支砍刀,才能撥開箭竹 與勾人的藤蔓奮勇前行」、「遇濃密處還要蹲伏爬行,宛如地鼠,路況之艱難、荒廢可見一般。」

蜜蜂巢古道:「路跡又十分混亂,…」

十八彎古道:「開始出現許 多藤漫與樹枝,妨礙前進路。我們不斷與藤蔓搏鬥,接者又進入芒草叢中…」、「我們不斷 殺出芒草叢…」

而這份古道調查報告出爐後的這幾年,山界只有少數人曾探訪這幾條古道,網路上蒐尋更進一步的探勘記錄, 偶爾聽聞山友提起,多指出淡基橫斷古道的西段路徑不明。因此,我想探訪這條古道的心願就只好擱下,以等待適當 的機緣到來。去年十二月,我終於有機會與山友初探淡基橫斷古道, 不料卻因雨而作罷。今年三月,我獨行前往百六砌古道, 曾打算一探淡基橫斷古道之一的十八彎古道,卻不得其入口而放棄。總之,這條被學者評估為國家級的歷史古道, 在報告發表六、七年之後,古道西段依舊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隱身於百拉卡公路旁的隱密山林裡,仍然被世人所遺忘。

圖:十八彎古道入口 (車埕50號民宅旁)

今年(2005年)七月,公共電視台播映「台灣古道誌」,九月份連播兩集,介紹淡基橫斷古道東段及西段。

播出之後,淡基橫斷古道吸引了山界的注意。同月,陽明山國家公園亦公佈「淡基橫斷古道自然及人文資源調查」報告書, 對這條古道的路線有更精確的描述。

隨後山友陸續探訪,並以衛星定位(GPS)繪製古道圖,終於清楚呈現這條古道的路線, 也因為山友的探訪,沿途多綁有登山條,路況亦因此而大為好轉。對我而言,這等待多時的機緣終於到來。

今天的古道之行,鎖定淡基橫斷古道的西段,從位於百六砌腳的車埕50號民宅旁出發,先探訪十八彎古道。 古道入口就在民宅旁,路口右側有一座古樸的石砌地基主廟。循山路而上,沿途坡地有農家裁種的鳶尾花,約八分鐘, 古道與百拉卡公路(101甲縣道)交會。馬路斜對面有一廢棄的鐵皮屋。橫過馬路,附近溪澗橋旁的小徑,為古道的入口。 沿著溪澗旁的小徑進入後,古道折向右側陡上。這裡曾有崩塌,因此古道路徑稍不明顯,我上次來探勘時, 循著溪澗直行找路,結果前方路徑消失而放棄折返。前方的溪澗處有民眾設置的簡易取水設施。根據資料,這裡的地名為「冷水仔坑」。

圖:十八彎古道

古道從右側陡上之後,路徑變為清晰好走,緩緩而上,呈之字型彎繞上坡,果然符合「十八彎」的古道名稱。

山友建議數一數有幾彎,大彎小彎,無法湊齊十八彎。沿途路旁冷清草相當茂盛,也有廢棄的水管。根據資料, 這些水管是昔日車埕櫻花山莊的居民所裝設的,作為農作灌溉及民生用水。

約十餘分鐘,來到一高處,發現右側下方有一條石砌的矮牆,遺跡相當完整,似為用於保護農作物的山豬埒(ㄌㄜˋ;矮牆) 。 後來查資料,當年古道探勘報告提及類似的石砌矮牆,受訪的耆老表示這是牛堤,大屯自然公園與枕頭山一帶曾是牛群放牧之地。 古道途中也有發現ㄇ字型的石砌牆遺跡, 格局小,不像一般房舍,極有可能就是牛舍遺址。

古道路跡相當明顯,與傳聞差異頗大,沿途都有登山條。古道過高地後,漸漸下坡,愈接近溪谷,右側下方的草濫仔溪, 傳來潺潺水聲,溪石落差間隱約可見涓細的小水瀑。草濫仔溪,是公司田溪的上游。

不久,來到一叉路口,道旁有特殊的園栽植物。古道取左行,右叉路下方則有一塊水泥地,是房屋的殘基,只剩幾根木柱, 旁有一小徑。於是深入探勘,小徑越過小溪,對岸有一間無人居住的空屋,空屋上方還有一廣場及一間更大的廢棄房子。 這裡有車道對外聯絡,往上走約十幾公尺,就接上了百拉卡公路,這間房子的門牌為「車埕51之1號」。

圖:古道出口,抵達大屯自然公園

回到叉路口,繼續循著古道正路前進,又遇叉路,左叉路爬往枕頭山,直行才是古道。

續前行,遇一小段芒草路, 路徑清晰,不難通過。之後,又是森林小徑,不久,又遇芒草。這時已可望見大屯自然公園停車場附近公路旁的小土地公廟。 這段芒草路路徑較紛歧,遇叉路,應儘量朝左,選靠近山邊的左叉路而行,而不是向右切往公路及土地公廟的方向。

約兩三、分鐘才穿過芒草區,這是十八彎古道路跡較不明顯的一段,但走於芒草中,抬頭可看見百拉卡公路, 所以也不用擔心會迷失方向。這一帶的山坡地,因外形似貓頭,所以地名稱為「貓頭」。

通過芒草路,又行走於森林內,從林間已隱約可看見右側溪澗對岸的大屯自然公園停車場。不久突然穿出森林,接百拉卡公路。 出口處就位於公路水泥護欄旁的排水溝,路旁豎立著兩塊圓形的交通標誌,沒有任何的古道標誌。

古道出口的正對面就是大屯自然公園的大池塘。大屯自然公園一帶,俗稱「草濫仔」,昔日有一「破埤仔」的池塘,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此地被闢建為大屯自然公園。因此淡基橫斷古道通過草濫仔的這一段舊跡已消失。 站在馬路邊的觀景台瀏覽大屯自然公園的池塘美景,回頭看著剛才走出來的地方,倘若沒有人告知, 誰會知道從這其貌不揚的排水溝走進去,竟有一條國家級的歷史古道隱藏在於其中,而古道的舊跡大致都還保存完整。 這一條古道又豈能長期被忽視呢?
(∼待續

旅遊日期:2005.11.27 (寫於2005.12.02) 

【相關旅記】
車埕.淡基橫斷古道初探
百六戛古道(百六砌古道)

【參考文獻】
李瑞宗著,《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古道調查》,2004年6月(第2版)。
李瑞宗著,《淡基橫斷古道自然及人文資源調查研究》,2005年9月(第1版)。


[照片]

十八彎古道入口(車埕50號民宅旁)。
沿途有竹林、姑婆芋、鳶尾花等農作。
古道與公路交會。越過馬路,銜接下一段古道。
十八彎古道入口(冷水仔坑)。
古道彎繞而上,沿途有廢棄的水管。
古道右下方山坡有一道很長的石砌矮牆。(疑似牛堤)
古道路徑相當清晰。
右側下方的草濫仔溪,有潺潺水聲。
遇叉路,右叉路有一空地,小徑通溪畔民宅。
民宅無人居住,門牌為「車埕51之1號」。
民宅有車道通往百拉卡公路,約一、二十公尺而已。
繼續前行,遇一段芒草路。不難通過。
出森林。抬頭望見百拉卡公路旁的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特寫。(檔案照片)
又遇一段芒草路,路徑有點紛歧。
穿過芒草,又進入森林,終點在不遠處。
古道出口,有兩個圓形交通標誌。
出口的對面就是大屯自然公園的大池塘。
大屯自然公園。
池塘水鴨。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