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臺大醫院舊館
◎台大醫院舊館(市定古蹟)
台大醫院原稱「台北病院」,建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最初為木造建築,是日據時代台灣第一座公立醫院。
目前的建築完工於大正五年(1916年),以紅磚與鋼筋混泥土為主,為當時東亞最大的醫院之一。
這棟建築物的設計者為東京帝大畢業的近藤十郎。當時台灣總督府陸續引進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系畢業的年輕建築師,
如設計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台北水源地唧筒室(自來水博物館)的野村一郎;設計台中州廳、
台南地方法院、公賣局、台灣總督府(總統府)的森山松之助;設計台北高等法院、
台北公會堂(中山堂)的井手薰,都是出身於東京帝大。他們專精於歐洲當時流行的「歷史式樣」風格。
歐洲當時流行的建築風格,有一種「後文藝復興」的樣式,稱為「新古典主義」(Neo Classic),
又被稱為「矯飾主義」(Manneri sm),非常重視建築外觀的裝飾。而當時亦流行英國維多利亞鄉村風格,
喜用紅磚疊砌,日本的建築師亦深受這種風格的影響。台大醫院舊館是反映出這個時期建築美學的傑出作品。
台大醫院舊館樓高三層,以紅磚與洗石子相間砌成,入口門廊有四組希臘式柱頭,每兩根為一組,
左右兩側則是三根柱,最外側柱子為方柱,使轉角顯得穩重堅固。柱頭則有雙螺旋造形,加上成串的葡萄裝飾,
顯得典雅精緻。大門兩旁的窗台上面有繁複的勳章水泥飾紋。屋頂兩側有方形衛塔,中間為三角形山牆。
台大醫院的大廳空間極高敞,泛黃的磁磚,充滿暖意。二樓有的拱形迴廊,長條的窗戶則透進陽光,
大廳極為明亮。不過畢竟這裡是醫院,非觀光場所,人潮雖多,但往來多形色匆匆,或面有憂色。我拿著相機東拍西照,
處境有些尷尬。
|
|
昔日的台大醫院舊館(翻拍)
|
今日的台大醫院舊館
|
|
|
|
左右衛塔,有弧形石拱。
|
中央山牆及牛眼窗。
|
牛眼窗。左右有拱頂石柱。
|
|
|
|
雙螺旋形柱頭葡萄串裝飾。
|
勳章飾,雕飾繁複。
|
大廳內空間高敞。
|
圖:台大醫學院舊館
◎台大醫學院舊館(市定古蹟)
台大醫學院的前身,可追溯到至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當時總督府聘請東京帝大出身的醫生來台傳授醫學知識,
為台灣最早的現代醫學校。
後來,從初期的講習所發展為「總督府醫學校」,至大正八年(1919年),
改稱「醫事專門學校」,昭和九年(1934年)改稱「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
台灣光復後,改稱「台灣大學醫學院」,成為台灣醫界的搖籃。
醫學院的建築最早建於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為木造校舍,至明治四十年(1907年)才增建磚造建築,
這棟舊館就是迄今碩果僅存的一棟。建築採用十九世紀法國盛行的曼薩爾(Mansard)式屋頂,
一樓外牆採拱廊,二樓則為希臘柱式迴廊,建築典雅。
我對台大醫學院舊館特別有感覺,倒不是因為它的建築特色,而是因為十五年前,我曾來此拍攝結婚照。
當時這棟舊館相當陳舊,尚未被列為古蹟,典雅的拱門、走廊、石階,散發出濃郁的幽情,
當時心情猶歷歷在目。時間轉眼而過,十五前幫我拍照的婚紗公司早已倒閉,
而台大醫學院舊館和我的婚姻則都繼續存在,前者靠國家公權力的力量,後者則靠夫妻之間的齊心努力。
稍有反省能力的男人,在結婚十五年後,再踏進當年拍婚紗之地,而心中能夠沒有一絲愧意,
我想世上應該不會存在這種男人。我不免近鄉情怯,但為了拍古蹟,只好帶著輕愧腳步進入這裡。
現在回想起來,不知是因為當時的承諾太多,還是因為世事難料?
婚姻關係就像是一棟建築物,建造時,倘若沒偷工減料,則房子正常使用五、六十年應該沒有問題。
其間,免不了有大大小小的修繕,應無礙於住家平安。但倘若不妥善珍惜使用及維護,
則快則兩、三年,慢則七、八年,房子就會變了樣,開始令人住不慣。若能妥善維護,則房子歷久彌新,
愈住愈習慣,既不會想搬新家,也不會想拆掉老房子。
|
|
台大醫學院舊館(翻拍)
|
台大醫學院舊館(新貌)
|
|
|
|
前有楓香及庭園步道。
|
山牆及長條形拱窗。
|
十五年前在此處拍婚紗照。
|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台灣總督府官邸(台北賓館)
◎台灣總督府官邸 (國定古蹟)
台北賓館,是日據時期台灣總督的官邸,位於凱達格蘭大道上,目前仍是隸屬於外交部所有,
我本然就不期望能夠進去參觀。
手持相機,走到大門口時,向警衛說明來意,警衛答說,裡面未開放參觀,
但可以在大門口鐵欄外拍攝。我勉強照一、兩張照片而已。既無法看清楚建築外觀,也無法欣賞裡面的庭園景色。
台北賓館曾是日據時期台灣地區最高領導人的官邸,格局建築自然宏大,且美輪美奐。總督官邸始建於明治三十六年(1901年),
日本統治台灣的五十一年中,從第四任兒玉源太郎總督開始使用,至第十九任總督安滕利吉為止,共有十六位總督曾住過這裡。
總督官邸的建築風格屬於文藝復興後期的歐式風格,樓高三層,坐北朝南,官邸後方闢有日式庭園。台灣光復後,總督官邸改
為「台北賓館」,隸屬外交部,做為款待外賓及舉行國宴的場地。
台北賓館曾為台灣最高領導人的官邸。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選定台灣總督府做為總統府,
但蔣介石總統卻沒有選擇台北賓館做為總統官邸,反而住在僻遠又狹小的草山行館,後來則搬進士林官邸。
據猜測,應該是動員戡亂時期,時局未穩,台北賓館位於市區,目標顯著,不易躲避空襲,而士林官邸附近有小山,
則可建構較隱密的地下避難通道,以逃避敵機的突襲。
台北賓館四周的外牆比人高,所以無法一窺內部景象,我只能事後看舊照片「望梅止渴」而已。
台北賓館與二二八公園只有一街之隔而已,兩地景點若能串連,以形成一個博物館特區,我認為應可吸引遊客。
這種看法,並非不合情理。目前台灣的邦交國零落,屈指可數,台北賓館僅做為外交用途,不能發揮所長,
只是「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而已,或許可將它移交給內政部或台北市文化局,讓台北賓館可以發揮其國定古蹟的角色與功能。
這是我觀覽台北賓館舊照片時產生的想法。或許這看法並不成熟。
|
|
台灣總督官邸/與台灣總督府 (翻拍)
|
台灣總督官邸(遠景)(翻拍)
|
圖:景福門(東門)
◎景福門(國定古蹟)
景福門位於中山南路、凱達格蘭大道交叉路口,為台北城的古城門之一,於由位置居東,又稱「東門」。
石砌的基座,圓形的拱門,由石條砌成半圓拱的門洞,東門是當時台北城五座城門中,石砌工法最精緻的一座城門。
景福門的建築樣式與承恩門(北門)類似,
石砌的城座上方有厚實的磚牆,開窗少,重視防禦的功能,這反映出當時的時空背景。台北城的興建可追溯自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來台督導戰事的欽察大臣沈葆楨有感於台灣的國防地位日趨重要,於次年
(光緒元年)奏請台北設府,朝廷議可,於是開始規劃興築台北城。
光緒八年(1882年),台北城興工,光緒十年(1884年)完工,時值清法戰爭,當時北台灣為主戰場之一,
基隆及淡水均發生激烈戰事。
景福門的屋頂是屬於傳統的「歇山式」,質樸典雅,屋簷下有綠釉空心花磚裝飾,門孔兩側加開方形窗洞,
以利於防禦。這種面貌只能從舊照片中才看得到。台灣光復後,由於各個城門逐漸老舊,政府為美化市容,
於是加以整建,當時僅有承恩門(北門)因位於計劃道路上,即將拆除,而未予改建,成為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城門。
景福門則從原先以防禦為主的碉堡型城門,被重修為宮殿式的建築,容貌已變。如今只剩城門台座、圓拱門、
門洞為當年的石材而已。逝者已矣,剩餘的部份仍然具歷史意義及價值,因此景福門終於被列入國定古蹟,予以保護。
|
|
昔日的景福門(翻拍)
|
今日的景福門。
|
圖:東和禪寺鐘樓
◎東和禪寺鐘樓(市定古蹟)
兩年前初次造訪東和禪寺鐘樓時,
這座鐘樓還被鋼筋鐵架及帆布包圍住,今天前來,鐘樓已經整修完畢,正式對外開放。
雖然僅剩狹小的腹地,
但這座具有特色,宛如城門的城樓造型,在周遭現代化的都市風貌中,顯得醒目而迷人。
東和禪寺,原稱「曹洞宗大本山別院」,由來台的日僧所建,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興建,兩年後完工,由日人入江
善太郎所設計。昭和五年(1930年),於大殿前方建造這座高聳的鐘樓,做為寺廟的山門。台灣光復後,大殿及其它廟舍
遭軍隊及民眾長期佔住,而淪為違章建築,直到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時,政府計劃於原址興建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
才將破舊的大本山別院拆除。鐘樓則被保留,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正式被列入市定古蹟。
東和禪寺鐘樓屬於鋼筋混凝土仿木造的結構,底座外貼粗面石塊,為仿日本桃山時代(豐臣秀吉時代)的建築風格,
底部闢有拱門洞可供出入,宛如城門。二樓內部懸吊一口大銅鐘,外部有挑出的平座欄杆,屋頂則為單簷歇山頂,
舖日式黑瓦,脊頭置鬼瓦,為仿江戶時代(德川家康時代)建築風格。
這種融和日本桃山及江戶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在二十世紀初,形成了日本所謂的「近代和風」的建築特色。
穿過鐘樓,已無昔日大殿的蹤影,而是高聳矗立的青少年育樂中心,一旁則有一閩南紅磚三合院風格的「觀音禪房」,
是昔日大本山別院另建的禪房,做為佛學教育之用途。台灣光復後,「觀音禪房」更名為「東和禪寺」,建築則保留至今。
東和禪寺附近是我年輕時求學之地。走過城樓,仰視銅鐘,憶起年輕歲月,不免心海起漣漪,心情悠悠蕩蕩。
旅遊日期:2005.09.23 (寫於2005.10.20)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照片]
東和禪寺鐘樓(1)
東和禪寺鐘樓(2)
昔日的鐘樓(翻拍)。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昔日的「大本山別院」(翻拍) (民國八十二年拆除)。
今日的鐘樓。
今日的「青少年育樂中心」(位於鐘樓之後)。
今日的東和禪寺(原觀音禪房)。
觀音禪房(左)與大本山別院(右)(翻拍)。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