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91)

台北.中山北路逛古蹟(2)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圓山公園

(∼續上期
參觀完圓山遺址,繼續前往下一個古蹟。

經過中山足球場及圓山公園時,我停下腳步欣賞飛機從頭頂低空降落松山機場的畫面。 在我的印象中,三十年來中山北路變化最劇烈的路段,應該就是這一帶了。

記得當年這裡是美軍顧問團的駐地, 而中山北路也是台北街頭最富異國情調的地方。

中山足球場的前身是日據時代的圓山運動公園。 台灣光復後,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保護下,美援物資源源不斷進入台灣。這裡曾經是堆放美援物資的倉庫, 後來成為美軍駐華顧問團的辦公地點。民國六十八年「中」美斷交後,顧問團撤離台灣,土地閒置, 於是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及圓山公園。

美國宣佈與台灣斷交的那一天,我印象還很深刻,當時正在唸書,突然聽到電視新聞報導這件大事, 那時腦海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還需要準備大學聯考嗎?」心裡有股不安全感。而轉眼之間, 這個國家又走過了二十六個年頭。

中山北路是一條迷人的馬路。台北市有三條最美麗的林蔭大道, 分別是敦化南北路、仁愛路及中山南北路,算是攸關國家門面的景觀道路。以前外國政要來台, 從松山國際機場出來,車隊經過敦化北路,轉仁愛路,直驅總統府,然後走中山南北路至圓山大飯店住宿。 沿途所見,皆是寬闊且美麗的林蔭大道,對台北的第一印象,想必良好。這三條道路之中,中山北路的歷史最悠久, 是台北市最早期的三線路之一,建於日據初期,歷史已超過百年。日據初期開闢中山北路時, 選擇楓香作為行道樹,楓香樹型優美,秋冬之際,落葉飄飄,再加上獨特的異國風味,所以這條道路總給人一種很浪漫的感覺。在中山北路二、三段之間,精緻的婚紗名店特別多。

圖:蔡瑞月舞蹈社

◎蔡瑞月舞蹈社

我終於來到中山北路二段48巷的巷口。蔡瑞月舞蹈社就位於巷內的8號及10號。

彎進巷內,一會兒就來到蔡瑞月舞蹈社的門口,卻是大門閉鎖,沒有對外開放。

大門門楣上有一塊方形廣告,小小的字體寫著「蔡瑞月舞蹈研究所」,上面還有一張蔡瑞月婆娑起舞、 曼妙舞姿的照片。如今這已成了追憶。蔡瑞月於今年(2005年)病逝於澳州,享年八十四歲。

我繞著舞蹈社四周的街道上,尋找制高點,勉強隔著牆拍到幾張庭內照片,裡頭有兩、三棟平房,黑色的屋瓦, 木造的屋體,呈現日式風格。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蔡瑞月舞蹈社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但隨即遭人縱火, 焚毀了大部份的屋頂及樑柱。我眼前的房屋頗為新穎,應該是後來重新建造的。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舊址原為日據時期的文官宿舍。這一帶在日據時代屬於御成町的北邊,大正十四年(1925年)前後, 建造了數十棟雙併式的日式宿舍。如今周遭巨廈林立,蔡瑞月舞蹈社成了附近唯一的日式平房。

蔡瑞月,台南人,生於大正十年(1921年),台南第二高女畢業後,赴日跟隨名舞蹈家石井漠學舞。 在日期間,隨舞蹈團赴越南、新加坡、馬來亞、緬甸及日本各大城市演出達數百場。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蔡瑞月返台,創立台灣第一家舞蹈研究社「蔡瑞月舞蹈藝術研究社」, 次年與執教台灣大學的雷石榆結婚;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雷石榆被以涉嫌匪諜罪而被驅逐出境, 蔡瑞月則被逮捕並囚禁於綠島三年。從此夫妻分隔兩地,直到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年才重逢。

出獄後的蔡瑞月,繼續從事舞蹈的教學、創作與演出。雖然被限制出境,無法出國演出,但猶能奮鬥不懈,終於成為台灣舞蹈界的開拓者,被稱為「台灣現代舞之母」。

圖:前美國大使官邸

◎前美國大使官邸

前美國大使官邸位於中山北路二段18號,離蔡瑞月舞蹈社不遠。

這棟白宮建築又恢復了昔日的尊貴光彩, 庭園的雅座坐滿了風雅男女,在此喝咖啡聊天。

這棟建築曾經一度荒廢,在繁華霓虹燈火通明的中山北 路上,卻黯然燈息,黑影幢幢,被當成鬼屋。年輕的一輩,恐怕不知道這棟破舊的洋樓,曾經是美國駐華(台)大使的官邸, 直到民國六十八年,美國人才遺棄了這棟房子。

這棟洋樓荒廢了二十三年。民國九十年(2001年)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捐款修復完畢,設立「台北之家」, 由台北市文化局委託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管理。庭園設有戶外咖啡座,屋內則有誠品書店與電影沙龍, 另設有光點電影院,專門放映藝術電影。

前美國大使官邸建於大正十四年(1925年),當時為美國駐台的領事館。建築略呈方形,入口朝北,東側有突出的迥廊, 可供遮蔭。廊柱為簡潔的希臘柱式,建築風接近於美國南方的殖民式風格。

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美國駐華大使選擇這棟領事館舊宅做為大使官邸,先後曾有六位美國大使居住過這棟白色洋樓。 三十年之間,這棟房子見證了「中」美關係的起伏曲折的轉變。其重要事件,如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簽定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美軍顧問團上士槍殺劉自然的事件、民國四十九 年(1960年)美國總統艾森豪訪華(台)、民國六十年(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以及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最震撼人心的 「中」美斷交事件。

圖: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舊址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舊址

從大使官邸沿著中山北路繼續南行,來到長安西路口,右轉,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舊址就位於長安西路15號。

這棟兩層樓的樓房建於昭和五年(1930年)左右,建築風格為折衷主義之建築式樣。

我繞到側旁,發現前後相連兩棟,前棟較為現代感, 顯然經過整修增建;後棟則為紅磚黑瓦,較為古樸,呈現兩種建築風格的混合。

這棟建築在日據時代作為技藝訓練所,提供失業者的保護救濟,給予技藝訓練。台灣光復後, 移為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使用,目前則是作為台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

圖:台北市政府舊廈

◎台北市政府舊廈

台北市政府搬到信義區的現址,是最近十多年前的事。

在那之前,台北市政府位於長安西路49號, 如今已成為市定古蹟。新的市政府大樓完工時,曾引起輿論批評工程品質不佳。 這棟新的現代化市府大樓在百年之後,有沒有機會被評選為值得保存的古蹟?我也抱著懷疑的態度。相較之下, 我喜歡台北市政府舊廈。

台北市政府舊廈,建於大正十年(1921年),這種大正年代的風格,蠻像我大學時代的校園建築, 給人一種親切感。它原是日據時代建成小學的校舍,當年學童多為日本人子弟。台灣光復後, 這裡長期做為台北市政府的辦公廳。市府搬走後,舊廈移作為當代美術館。

這座紅磚二樓建築,左右對稱,中央及左右兩端各設有入口,中央入口大廳的二樓為集會堂, 所以屋頂較高,屋頂上面還有一突出的鐘樓。建築呈現「ㄩ」字形,建築的內側設拱廊面對操場, 這是當時小學校園典型的配置方式。

圖:蔡瑞月(翻拍)

離開台北市政府舊廈,結束今天中山北路逛古蹟的行程。

從長安西路轉入捷運地下街,步行至台北站, 然後轉捷運南港線返家。

回程於地下捷運列車上,回想起今天在市立美術館參觀翁庭華先生的攝影展,展覽主題為「逝去的腳印」。 翁庭華用鏡頭記錄了基隆友蚋煤礦的礦業風華。 當時他與幾位朋友在友蚋煤礦拍攝運煤小火車的身影以及 礦村居民生活點滴,見證了臺灣礦業曾經有過的繁榮歲月。攝影的年代為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前一年, 台灣的煤礦產量達到年產五百萬公噸的歷史最高峰。從民國五十一年起,便開始衰退,直到所有的礦坑都完全沉寂。

市立美術館禁止攝影,所以無法翻拍作品以作為留念。攝影展會場入口牆壁上貼著翁庭華寫的一段話,當時讀了很感動。 我原以為這段話也會印在展覽的導覽小冊上,回程時才發現並沒有,頗後悔當時沒用筆抄寫下來。 他那句話的大意是說:

一個攝影藝術家有責任而且應該為時代的變遷留下見證記錄(註1)。

旅遊日期:2005.08.16(寫於2005.08.31) 


註1:旅記發表後,讀者achi兄提供他參觀翁庭華先生攝影展時所抄錄的這句話, 原文如下:

「擁有紀實功能的攝影藝術,有責任反映潮流的演變,肩負時代見證的神聖使命。」
---Tony補註於2005.08.31


[行旅照片]

中山足球場。
中山北路人行道。楓香。
蔡瑞月舞蹈社(1)
蔡瑞月舞蹈社(2)
蔡瑞月舞蹈社(3)
蔡瑞月舞蹈社(4)
前美國大使官邸(1)
前美國大使官邸(2)
前台北市政府衛生所(1)
前台北市政府衛生所(2)
前台北市政府衛生所。側照。
台北市政府舊廈(1)
台北市政府舊廈(2)
台北市政府舊廈(3)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