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84)

基隆.友蚋生態園區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友蚋古橋

友蚋,位於基隆七堵的山區,曾經是一個繁榮的礦業聚落。

三十幾年前,運煤軌道交錯於友蚋這片山區, 台車繁忙,機器喧囂,將一箱箱的煤炭運往五堵火車站。煤礦枯竭之後,小村沉寂,遺世獨立於友蚋溪上游的山區。

友蚋,沒有名勝殊景,但散發著昔日礦村人文的樸拙歲月氣氛,足以勾起旅人的思古幽情。 這裡有水流清澈的友蚋溪,也有平坦的鄉間小道,生活節奏匆促的現代人,來到這個小村散散步,可以放慢心靈的轉速,也可抒解奔忙的心思。

友蚋最早吸引我注意的是日本攝影學家野澤英治於三十年前來此所拍攝的友蚋照片, 留下了當時友蚋礦業聚落的風采與儷影(註1),影像令人震撼且感動。照片裡的台車道、吊橋, 如今幾乎都已消失殆盡。

近年來,友蚋被規劃為「友蚋生態園區」,在基隆市政府規劃下,昔日的礦場遺址、隧道舊橋,溪流沿岸, 闢建了步道及自行車道,小村逐漸從沉寂中甦活,除了適合尋舊憶往的旅人,也成為了一處適合全家出遊踏青的景點。

圖:「一坑口」的台車隧道

從台北前往友蚋,走中山高速公路,過汐止交流道後,由五堵交流道下,然後右轉實踐路, 沿著基隆河岸,循指標,再右轉華新一路,沿著友蚋溪岸而行,約三、四公里,就可抵達友蚋小村。

當華新一路穿過北二高高聳的橋樑下時,表示友蚋已不遠了。這裡有「友蚋生態園區」的入口標誌及導覽圖。

我在此暫時停車,瀏覽地圖時,發現了一些我過去所不知道的友蚋景點。站在高架橋下,順便欣賞附近的獨特的單面山。 這裡屹立著幾座相連的山峰,山頭陡起,裸露出巨大的砂岩,形成特殊的峭壁景觀。 因山頭一側陡峭,一側平緩,所以被稱為「單面山」。

再前行約半公里,就抵達了友蚋的「一坑口」。「一坑口」地名,反映出礦業聚落的過往陳跡。 遊友蚋,可以從「一坑口」附近開始。這裡有運煤的台車隧道遺跡。穿過隧道,可通往上方的「新一坑礦坑」。 昔日的台車道,如今已規劃為「壺穴景觀步道」,長約一公里,步道沿著溪岸緩緩而上,溪谷有壺穴地形, 全程走於林蔭間,路程短,走來舒適。約十五分鐘,抵達上方的產業道路。 附近的斜坡之上,有一間土地公廟,名為「福安宮」。福安宮下方有空曠地,有舊建築,想必是昔日 的礦場遺址,但屬於私人土地,入口柵欄閉鎖,無法進入參觀。

圖:「鹿寮橋」附近的溪谷

循原路返回「一坑口」。這裡有一座古橋(興化橋)跨越友蚋溪。

當時「益興炭礦株式會社」(註2)所經營的兩個礦場(一坑、二坑)的台車軌道在此交會。 樸拙的水泥石子橋,經歷一甲子的歲月,透出幽幽古意。

古橋旁的聚落, 有現代的水泥樓房,也還可看見舊式的閩南紅磚屋,紅磚牆上還漆寫著五0年代保密防諜的標語,斑斑字跡, 使人勾起「反共抗俄」的時代記憶。

過古橋,友蚋溪對岸的鄉間小路,沿途有農家古厝及田園景色,適合散步、健行或騎著腳踏車沿著友蚋溪岸閒逛遊蕩。 一路往上游走,至「友新橋」,然後過橋,再沿著友蚋溪另一岸的道路繞回來「一坑口」。 走路繞一圈約四、五十分鐘左右。在秋高氣爽或黃昏時候,漫步於友蚋的鄉間小道,有一份悠閒逸趣。

「友新橋」附近的友蚋溪岸有親水步道。這裡水淺流緩,適合戲水,也適合溯溪。 溪谷上游處有一座廢棄的運煤橋,三座細瘦的橋墩佇立於溪谷,高約兩、三層樓,溪岸上的橋基遺址頗有古意。 這裡的友蚋溪左岸規劃了一條環溪自行車道,長約二公里,可從「友新橋」騎至更上游的「鹿寮橋」附近。

「鹿寮橋」附近的友蚋溪谷更優美,使人想一親芳澤。友蚋溪,又稱「鹿寮溪」。 過去這一帶的山區曾經有成千上萬的梅花鹿棲息其間,後來,隨著漢人的拓墾、獵捕,以及礦業興起, 鹿群逐漸消失,一去不復返,如今僅空留「鹿寮」地名而已。

圖:石公潭

繼續往友蚋溪上游走,石公潭是友蚋最熱鬧的景點,尤其是夏日時候,許多遊客來此戲水及游泳。

友蚋溪流至此處,形成小潭,後來有民眾築壩阻溪,使小潭擴大為約五十公尺、寬約十餘公尺的人工湖。

溪岸邊又陸續增建涼亭、更衣室及盥洗室。由於設施便利,石公潭於是成了遊客溪泳消暑的好去處。

石公潭混濁,深不見底,岸邊則炊煙裊裊,烤肉香味隨風飄散。石公潭雖然是友蚋生態園區遊客最多之處, 但若只是想單純的溪邊戲水,我會推薦「友新橋」附近的溪谷; 若是想清靜沈思,我推薦「鹿寮橋」附近的友蚋溪谷。

「石公潭」溪岸馬路旁有一廢棄的礦坑,礦坑口還保留一小段台車道舊軌。昔日的台車道沿著友蚋溪岸南行, 至「一坑口」與其它台車道會合,然後繼續沿著溪岸南行,至「友諒橋」旁的「順益商店」,又與其它礦坑的台車道會合, 然後循著友蚋溪的右岸,通往五堵車站。

當年日本攝影家野澤英治的友蚋煤礦之行只走到「順益商店」而已。 他並沒有真正的深入友蚋,但留下的友蚋影像照片,已足以令人銘感。他當時因為時間不夠, 所以走到「順益商店」這裡便折返了。他未竟的旅程,如今卻成了無可彌補的遺憾(註3)。

圖:雙孔橋遺址

由石公潭繼續往上走,約一公里,來到「雙孔橋」遺址。

這也是昔日運煤台車通行的橋樑。 石塊堆砌的雙孔橋,橋墩佇立於溪谷中間,恰與兩邊溪岸形成一對稱的半圓雙拱。

橋身已古,附著青苔野草, 與溪谷綠意融為一體。若不是有導覽解說圖及指標,開車經過此地,誰會注意到這裡的溪谷隱藏著這麼一座石橋呢? 橋的外觀古樸,與大溪打鐵寮古道上 的東興橋有幾分神似,都是日據時代的古橋。

我望著「雙孔橋」遺跡,有所感觸。友蚋,雖然已來過幾次,卻不曾知道有這麼一座古橋, 這個山區裡還隱藏著多少往事陳跡呢?隨著友蚋生態園區的建立,這些處於堙滅邊緣的人文舊跡才又被重新發現與被人認識。 導覽解說牌上說,友蚋有三多,一是橋樑多,二是礦坑多, 三是土地公廟多。友蚋聚落分佈於溪谷兩側,橋樑多,我已見識過;礦坑則多已掩沒於荒林之中。 友蚋的土地公廟多,共有十多座,我卻沒看見幾座,而且都已是經過改建後的土地公廟。 我想在鄉間小路的田頭田尾或山林舊徑僻遠處,應該還可以找到古老的土地公廟。我決定改天再來找找看。

旅記日期:2005.08.08 (旅遊日期:2005.07.11)


【延伸閱讀】
.第1327篇 -2018.05.10 友蚋—消逝的礦業風華
.第0819篇 -2011.01.09 友蚋生態園區
.第0107篇 -2003.07.20 友蚋溪
.第0088篇 -2003.03.15 再訪友蚋小村
.第0087篇 -2003.03.08 友蚋小村

註1:
友蚋煤礦人推輕便軌道
基隆煤礦鐵路
鐵道之路的電影

註2: 「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成立於日據時代昭和年間,由汐止地區的礦業人士集資籌組成立, 股東包括汐止礦業鉅子周再思之弟周錦樹, 及汐止人士嚴丙丁、高水、廖進發等,並由周錦樹擔任社長。「益興炭礦」收購了當時「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已廢坑 的烘內炭礦、鹿寮炭礦,以及「後宮明合株式會社」所屬北港口炭礦,繼續加以開採,也自行開鑿鹿寮新一坑、北港二坑、 北港三坑等煤坑。昭和十三年(1938年)時,臺灣實施第一次自己自足生產力擴充計劃,益興炭礦會社藉由「石炭四年增產計劃」的 設備補助金,以及新坑開發助成金等獎勵政策,積極擴充設備、鋪設軌道,一度號稱為臺灣第三大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時, 因「益興炭礦」全為台人資本,不符「皇民化政策」,於是在日本政府壓迫下,將全部股份以三百萬元轉賣給日人所擁有的「南海 興業株式會社」。
(以上資料參考汐止文化網-《汐止煤業發展史》一文,原作者為曾品滄先生著, 《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1754--1945)》,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汐止文化網網址:http://www.sinew.idv.tw/

註3:後來才知道,原來在野澤英治之前,國內的攝影家翁庭華先生曾於 民國五十一年在友蚋拍攝小火車及礦村聚落,留下珍貴的影像記錄。他的友蚋煤礦攝影作品於民國九十四年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 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展覽主題為「逝去的腳印」。(Tony補註於2005.08.31)


[行旅照片]

過北二高高架橋,就進入了「友蚋生態園區」。
北二高的高架橋旁的單面山,有裸露的巨大砂岩壁。
位於一坑口的友蚋古橋(興化橋)。
一坑口的台車隧道。
穿過隧道後,為「壺穴景觀步道」。(約1公里)
步道出口接產業道路,附近有「福安宮」土地公廟。
「友新橋」附近的友蚋溪溪谷及親水步道。
環溪自行車道。
「鹿寮」附近的舊橋遺跡(運煤專用)。
舊橋遺跡-橋墩佇立於溪谷。
「鹿寮橋」附近的自行車專用車道及古厝。
「鹿寮橋」附近的友蚋溪谷,優美幽靜。
石公潭(1)
石公潭(2)
石公潭附近的廢棄礦坑。
雙孔橋遺址。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友蚋生態園區

◎交通資訊:
從台北前往友蚋,可走中山高速公路,過汐止收費站後,續行約2公里,由五堵交流道下, 遇(第二個)紅綠燈時,右轉實踐路(253巷),沿著基隆河岸前行,遇岔路(路口有友蚋生態園區標), 右轉華新一路,沿著友蚋溪岸而行,約三、四公里,就可抵達友蚋一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