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90)

台北.中山北路逛古蹟(1)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圓山別莊

今天至市立美術館參觀攝影展,於是順便參觀附近的古蹟。

事先參考台北市文化局的古蹟資料, 以中山北路為軸線,沿途就有六、七處古蹟,有點驚訝,可見近年來政府保護文物的步伐頗快。

這些古蹟,有些是以前就知道,有的是近年來才聽說的。中山北路一、二、三段,長約兩公里多, 步行才約三、四十分鐘,以登山者的眼光而言,算是很輕鬆的路線。

透過網路,輕而易舉的蒐尋到中山北路沿線的古蹟資料,其中大多數我都不曾參觀過,有點汗顏。

我記得讀大學時,曾在圖書館裡看過一套有關台灣古蹟的書,書名為「台灣古蹟四百年」,全套四鉅冊, 已記不得是哪一家出版社。

當時翻讀之後,十分嚮往,希望有一天能全台走透透,實地探訪書裡所介紹的每一處古蹟。 轉眼二十幾年過去,這個希望依舊只是個夢想而已。每個人從小到大,大概都擁有過不少夢想。 年紀愈輕時,愈敢夢想,就像小朋友握著畫筆在白紙上海闊天空地盡情塗鴉;有的夢想寫過隨即忘記, 有的夢想則會一直放在心上。中年過後,夢想變少了。手裡不再握著畫筆,反像是拿著橡皮擦, 一一抹去那些已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抹去愈多,紙張變得漸漸空白時,大概就是接近老年的時候。

若說人到中年時,對夢想不得不有所取捨,那麼走訪全台古蹟這個夢想,我覺得我還有實現的機會。 畢竟大多數的古蹟,如城郭、砲台、寺廟、祠堂、書院等多遍佈於人口稠密、 交通相對便利之處;若有心探訪,一步一腳印,應該還有圓夢的一天。這篇旅記的內容尚未進入主題, 先來這麼一大段告白,也算是對自己的一番鄭重許諾。

相對於我年輕時古蹟資訊的貧乏,今天古蹟的資訊可說是垂手可得。我從捷運淡水線圓山站下車, 路口就有古蹟地圖及標示牌。我今天的參觀的路線順序為: 圓山別莊臨濟護國禪寺圓山遺址蔡瑞月舞蹈社前美國駐台大使館 台北市衛生所舊址台北市政府舊廈。

這些古蹟的資料在網路上都可以找得到,資訊也很豐富。我不懂古蹟建築,只能認真研讀及吸收內容, 這篇旅記述而不作,僅是閱讀資料之後的編裁剪接而已。

圖:圓山別莊

◎圓山別莊

圓山別莊位於市立美術館旁的基隆河南岸,建於日據時代大正三年(1914),為大稻埕茶商陳朝駿所有, 做為招待政商名流之用。

圓山別莊一樓磚造,二樓木造結構,利用曲線、垂直、水平的木條構成牆外樹枝狀,為英國都鐸(Tudor)建築的特色。

都鐸(Tudor)建築型式在台灣相當罕見。一棟英國式的建築佇立於中山北路上, 奇特的造型,艷麗的外觀,很能吸引路過人車的注意。

圓山別莊的所有權幾經轉手,民國六十八年(1979)由市政府購得,交由市立美術館管理。 民國八十七年(1998)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後來經由封閉整修, 民國九十二年成立「台北故事館」,做為藝文空間,重新對外開放。

圖:臨濟護國禪寺

◎臨濟護國禪寺

臨濟護國禪寺位於圓山西麓,完工於大正元年(1911),為日僧得庵玄秀大和尚所建, 當時他應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邀來台弘法。

由於兒玉源太郎自兼開山事務,所以被命名「護國禪寺」。

護國禪寺的建築包括山門、法堂、大雄寶殿及附屬方丈堂。其中,大雄寶殿至今仍保存原貌, 為木造結構的歇山重簷式。目前正封閉整修,預計兩年之後, 才能重新對外開放註1

我從工地小門進入,在殿前匆匆參觀。柱牆多斑駁,大殿古樸典雅,風采迷人。 臨濟寺舊山門的門口有一塊被紅色鐵柵包圍住巨岩,正面刻著「無住生心」,背面刻有「大砥石沿革記略」, 是著名的「大砥石」。

大砥石是大正七年(1918)由「台北醫事學專門學校」(台北帝國大醫學部前身,今台大醫學院。)教授宮原敦先生挖掘發現的。 大砥石的表面佈滿了大小凹凸面,被證實為史前人類用來磨製石器的砥石,歷史超過二千年。

昭和十年(1935)台灣總督府將圓山貝塚和大砥石指定為史蹟紀念物而加以保護。台灣光復後,大砥石下落不明。 後來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現場勘察,推定目前這塊被豎立於寺門口外,刻著「無住生心」巨石就是當年的大砥石, 於是文獻會在大砥石的背面鑲上大理石材質的「大砥石沿革記略」碑文,立碑時為民國六十四年。 今天看到碑文鑲裝的位置時,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三十年前與今天對於保存古蹟觀念的差異。

圖:臨濟護國禪寺石佛

護國禪寺的後山還有一些古物。

沿著石階往上走,途中有一座托手的觀音石像,據說是護國禪寺開山時遺留至今, 看起來相當古樸。

來到後山上的萬靈塔,塔前廣場有九尊石佛, 屬於日本所謂的「四國八十八所石佛」的信仰。

這一信仰大約於日據時代大正年間傳入台灣,原本應有八十八尊石佛,由日本各個寺廟所捐獻,台灣光復後, 日本寺廟大多遭到破壞,目前臨濟寺僅存九尊而已。石佛位於戶外,長年風吹雨淋,面貌多已模糊或磨損, 石佛的表情顯得滄桑與寂寥。開山祖師庵玄秀大和尚的墳墓就位於萬靈塔前。

臨濟寺護國禪寺歷史悠久,後來又日益增建建物,新舊寺殿、僧房、辦公室混合,環境顯得有些雜亂, 但寺內仍有不少日據時代遺留至今的遺跡,走在其間,可以牽動心中的歷史懷想。

圖:圓山遺址

◎圓山遺址

圓山遺址距離臨濟護國禪寺不遠,雖然屬於國家一級古蹟,但因為是考古遺址,反而沒有什麼可看性。

透明隔板隔離,只見裡面一大塊草坪及圓山西側的山丘,幾隻流浪狗在裡頭的草地上悠哉逍遙,彷彿在嘲笑著我被擋於外面。

圓山遺址是日據時代重要的考古遺址。明治三十一年(1897年),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在圓山山腰發現無數貝殼遺跡, 面積包括現在整個兒童育樂中心(圓山動物園舊址),以及臨濟寺附近的小山丘上。

這些貝殼為史前人類食後所棄, 稱為貝塚,證實了台灣有史前人類活動的遺跡。這處遺址被稱為「圓山貝塚」,被列入史蹟紀念物保護。

台灣光復後,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 台大考古人類學系先後在圓山動物園、北淡線鐵路及圓山公園的西北山麓進行發掘, 發現了大量的史前遺物,確定了圓山遺址上層的圓山文化層,及下層的繩紋陶文化層。「圓山文化」, 距今約四千年。「繩紋陶文化」,又名「大坌坑文化」,距今約六千年,屬於台灣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目前圓山育樂中心內設有圓山遺址展示館, 展示當年所發挖掘出來的史前石器等物品。在真正的遺址現場卻只能臨風想像而已。(∼待續

旅遊日期:2005.08.16(寫於2005.08.29) 


註1:去年我 走訪萬華古蹟,看見萬華謝宅、 舺艋青山宮、學海書院都被鐵柵鐵架包圍,封閉整修中,一如今天看到的景象。台灣的許多古蹟 正面臨毀損及搶救的問題。


[行旅照片]

圓山的天空。
中山北路三段。美術館附近。
市立美術館。
從美術館前眺望圓山別莊及圓山大飯店。
圓山別莊(1)
圓山別莊(2)
臨濟護國禪寺新大門(玉門街9號)。
臨濟護國禪寺舊大門。
大砥石(正面)。
大砥石(背面)。
大雄寶殿,封閉整修中,兩年後再見。
大雄寶殿一景。
托手石觀音。
四國八十八所石佛之一。
開山祖師庵玄秀大和尚墓。
從護國禪寺高處俯瞰捷運圓山站。
圓山文化遺址(1)
圓山文化遺址(2)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