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81)

三民.基國派老教堂.蝙蝠洞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三民蝙湖洞

三民,舊稱「水流東」,為北部橫貫公路進出的門戶。

北橫公路的歷史,可追溯自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劉銘傳主政的年代。

當時劉銘傳在大科崁(大溪)設立撫墾總局,總理全台撫墾事務,並開闢由大溪通往今日三民、復興的道路,為北橫公路肇基之始。 當時清廷的開山理番政策,逐漸侵入泰雅族人的傳統土地,於是引起雙方衝突,曾爆發著名的「大科崁之役」。

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積極投入「理蕃」事業。日本人為了鎮壓泰雅族人,修建了一條由復興鄉至宜蘭縣三星鄉的理藩警備道路, 為今日北橫公路的前身。 台灣光復後,根據日本人修築的舊道拓寬成今日的北橫公路。北橫公路(台七線)完工於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 起自桃園大溪,至宜蘭市,全長一百二十六公里。

從大溪出發,北橫公路緩緩爬升,經過頭寮、慈湖之後,穿越溪州山脈的百吉隧道之後,進入山區。 約行駛14公里,抵達三民村。兩條公路在三民交會,一條為台七線(北橫公路),一條為台七乙,分別聯絡大溪和三峽。

公路交會的圓環附近街道,是三民主要的商店街,這裡就有兩家24小時營業的便利超商(7-11和萊爾富)。有些遊客途 經三民時,會臨時停車,補充食物或飲料。而多數的遊客,都只是路過而已。三民是泰雅族的傳統聚落,百年來,漢人逐漸 遷入,現在泰雅族人反而居於少數。

圖:「基國派老教堂」

我這一、兩年來,幾次路經三民,都只是停車買瓶飲料而已。

雖然知道三民有個蝙蝠洞景點,但我的印象中,蝙蝠洞並不容易親近。

「前往這個景點須經一番波折...」

旅遊書上這麼寫著,照片中有巨岩峭壁,遊客須攀爬木梯才能爬上蝙蝠洞。因此我對蝙蝠洞的興趣並不強烈。

後來,三民引起我興趣的是位於三民郊外的一座「基國派老教堂」。 初次從山友的旅記照片中看到這座教堂身影時,就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像令人震撼。 教堂以石塊堆砌而成,石牆因經歷歲月風霜而斑駁,石塊色澤變為黑色,屋頂則已殘舊半毀。 教堂佇立於台地草坪之上,背景是蒼鬱的山巒,這景象彷彿是南美洲安地斯山脈的山丘小村才看得到的天主教堂, 畫面充滿異國情調,勾起我想要前往一遊的渴望。今天出遊北橫,自然不會錯過了這座老教堂。

我原本以為「基國派老教堂」的「基國派」是指基督教的某個派別。上網查詢才得知「基國派」是當地的部落地名, 泰雅族語原為「克亞國派」或「克那榖排」,後來演變稱為「基國派」,帶著一點宗教意含的譯名。

來到三民,繼續往復興的方向,過東安橋,左側有一條往蝙蝠洞的公路(桃114鄉道),就是通往老教堂的道路。 桃114鄉道長三公里,「基國派老教堂」約位於2.7公里左右的左岔路下方不遠處。到岔路口之前, 遠遠的就可以望見新蓋的三民長老教會的教堂,而老教堂就位於新教堂下方的溪岸台地之上。

圖:「基國派老教堂」

基國派老教堂的入口搭建竹製的牌樓,有濃濃的原住民風味。

入口處也放置了三座杵臼做為裝飾,招牌寫著「基國派老教堂文化會館」。

進入後,走過一、二十公尺的斜坡道,來到了基國派老教堂。 老教堂四周的草坪經過整理,環境清雅,原本破舊的老教堂經過整修,終於獲得重生。

基督教是當地泰雅族人的主要信仰。「基國派老教堂」最初建於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由孫雅各牧師、陳忠輝牧師、 美國青年軍等籌措經費,黃榮泉牧師設計,當時動員了全村居民一起同心協力從蝙蝠洞附近搬運石塊, 以一塊塊石頭堆砌起這座教堂。教堂在遼闊的台地上,顯得小巧玲瓏而精緻,入口採方、圓交疊的形式, 象徵著「通往天堂之鑰」,而立面的弧形曲線則象徵「雲端」,教堂典雅而古樸優美,因而被文建會評選為台灣歷史百景之一。

整修後的「基國派老教堂」,原本斑駁的黑石牆,經洗刷後,變為明朗潔淨,不同於我曾看過的舊照片, 稍稍減損了一些我所期待的滄桑味,但想起這棟險遭拆毀的教堂如今能夠獲得重生而佇立於此,心裡還是感到安慰。

當年信徒提供這塊私人土地以供興建教堂。幾年前,教堂空間不敷使用,於是教會另覓地點,於更上方處, 興建了一棟新的教堂。新教堂完工後,舊教堂便漸漸荒廢了。

後來土地產權移轉,新地主打算拆除舊教堂,將土地另作它用,這才引起地方文化人士及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的關注。 於是在文化局的奔走努力下,這棟教堂終於逃脫了被拆除的命運。 政府撥款補助,加以整修以做為地方文化會館,以傳承泰雅族文化。教堂經過重修, 於去年(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耶誕節時落成開幕。

圖:泰雅族人的舊式獵槍

教堂內正在舉辦著畫展,也展出泰雅族的工藝及生活文化的物品。

引起我興趣的,則是一把懸掛於牆上的泰雅族老式獵槍,令人憶起這一百多年來的因「理番」而起的戰地烽火。

三民村扼北橫公路出入之咽喉,不同的時代,清軍、日軍都曾經與泰雅族勇士在三民附近的枕頭山激烈戰鬥過。

台灣原住民各族當中,以泰雅族人最驍勇善戰, 劉銘傳曾率領清軍十餘營一萬多人的兵力發動「大科崁之役」, 卻無法突破泰雅族人防線;後來的日本皇軍以現代化的槍砲,也是多次征討,付出慘痛代價之後,才使泰雅族人束手歸順。

我在教堂內與工作人員聊到蝙蝠洞,他告訴我,蝙蝠洞已開闢了新的步道,從停車場進去,大約十分鐘路程而已。 他這麼一說,讓我喜出望外,便想順道去瞧瞧蝙蝠洞的模樣。

從基國派老教堂回到桃114鄉道,繼續前進約三百公尺,就抵達道路的終點,蝙蝠洞的牌樓就在道路盡頭。

穿過牌樓,先是一小段水泥路,接著便是新建的步道了。步道寬達三公尺,鋪上石磚,寬闊好走。 緩緩上坡,約七、八分鐘,來到一處涼亭及觀景台。涼亭旁另有一小徑可通往下方溪谷的蝙蝠洞。 往下走,來到一座小橋,橋下有溪潭。我在橋上拍攝溪景。當地的原住民小朋友熱心地對我說, 更往裡面走去,蝙蝠洞的風景更漂亮。

圖:蝙蝠洞

過了橋,沿著溪岸的步道再往前走,繼續深入,約一分鐘,繞過一塊巨岩之後,蝙蝠洞就突然出現於眼前。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蝙蝠洞果真是個巨大的岩洞,令人大開眼界。

蝙蝠洞洞口呈半圓形,洞口的上方岩壁則有泉水灑落,宛如水濂洞。 洞外不遠處即是小溪,溪上游的崖壁有一座小瀑布。瀑布與蝙蝠洞相互輝映。

蝙蝠洞的外觀像是蚌殼張開45度角的大蛤蜊,洞內則呈半月形,洞內又有小坡, 爬上小坡,小坡之上有一平台,面積相當寬敞。 洞內陰暗,而洞外明朗,洞內平台似歌戲院的樓上雅座,自洞內向下俯瞰, 洞外的瀑布流水、山谷崖壁、山林草木,恰似劇院舞台上的山水佈景擺設。 洞內之空間,容納二、三百人應綽綽有餘。

蝙蝠洞於七十多年前就被人發現,遊客及獵者紛至沓來,蝙蝠早已無影無蹤。蝙蝠洞外的溪岸腹地並不大, 又潮溼,並不適合遊客戲水,而蝙蝠洞的本身則有可觀之處,至少我在北台灣還不曾見過這麼巨大的岩洞。 巨洞總能引人好奇遐想。史前人類往往選擇天然洞穴而居,以避風雨;台灣不少史前遺址, 是在巨大的洞穴中發現的,例如台東的長濱文化。這個蝙蝠洞的洞前有溪流,洞內又有高起而寬敞的平台, 不失為理想的安居之處。

我蒐尋蝙蝠洞的資料時,發現當地三民國小的網站提及:

「此洞為水流東溪上游一石灰岩洞,因發現史前遺跡而名聞遐邇」註1

不過網站並沒說明是什麼史前遺跡;其它則蒐尋不到任何關於蝙蝠洞史前遺跡的資料。 以我現場所見而言,蝙蝠洞內上方的平台,顯然並非天然形成的。 究竟是史前人類留下的遺跡,或者是四十幾年前的泰雅族人來此搬運石材時曾向蝙蝠洞內敲鑿取石而形成的? 我無法得知。這氣勢懾人的巨洞留給旅人不少想像的空間。

旅記日期:2005.07.29 (旅遊日期:2005.07.27) 


[路程時間記錄]
桃114鄉道終點(停車場)…10分鐘…蝙蝠洞

註1:參考桃園縣復興鄉 三民國小的網站-【 讀法阿 - 嘎浪麻谷 】

【延伸閱讀】
.第1269篇 -2017.07.18 基國派老教堂.三民蝙蝠洞


[行旅照片]

桃114鄉道2.7K岔路口的「基國派老教堂」標誌。
「基國派老教堂」入口的泰雅族風味的竹牌樓。
斜坡步道通往「基國派老教堂」。
「基國派老教堂」(1)
「基國派老教堂」(2)
「基國派老教堂」(3)
「基國派老教堂」(4)
泰雅族舊式的獵槍。
新建的教堂(三民長老教會)。
桃114終點,蝙蝠洞的步道起點。
蝙蝠洞的牌樓。
三公尺寬的步道。
蝙蝠洞前的步道及小溪。
繞過這塊巨岩,就來到了蝙蝠洞。
蝙蝠洞及洞外的瀑布。
從蝙蝠洞內往外看。
從蝙蝠洞內往外望瀑布。
從蝙蝠洞內往外望來時路。
蝙蝠洞巨大的岩塊(1)
蝙蝠洞巨大的岩塊(2)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