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46)

汐止.白雲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汐止水源路(左側溪谷巨石為「汐止水道佈設記」碑石)。

汐止白雲古道因「白雲」而得名。

這條古道是由汐止水源路的白雲里,途經白雲寺, 走往汐碇路的文山茶莊,然後通往石碇或南港舊庄。這一帶的山區,因常年多霧, 所以地名又有「白雲」之稱。

水源路由汐止市區沿著康誥坑溪通往上游的十三分山地區。「康誥坑」,是這一帶山區的舊地名,據說是 指「山路崎嶇」的意思。是否如此?我不完全相信。

地名的起源,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其真相往往 如小時候玩「傳謠言」的遊戲,由第一人傳話至最後一個人時,原始意思往往已經走樣。

以汐止山區另一個地名「鵠鵠崙」來說吧!我聽當地人說「鵠鵠」是指一種鳥,因當地的山區有很多這種鳥, 所以才被稱為「鵠鵠崙」。然而縣政府網站中有關鄉鎮地方沿革的資料則稱該地區為「誥誥崙」, 認為「誥誥」的(福佬話)發音是「一直滾動」的意思,因該區山坡陡峭,常有落石滾下來, 所以稱為「誥誥崙」。「鵠鵠」、「誥誥」,音似而不同義,不知何者為是?

比起其它地方的地名,如粗坑,如大坪,如腦寮,如鹿窟,都淺顯易懂,符合早期移民的質樸庶民特性, 「康誥」則顯得文謅謅,連我這祖籍福建漳州的道地閩南人都不知該如何發音。 查字典,「康誥」兩字出自《尚書.康誥》,是指君王對臣下諭令的一種文體。閩南人會用「康誥」 來形容「山路崎嶇」嗎?還是我孤陋寡聞,不熟母語?我倒是覺得水源路不算崎嶇。不過當地文史人士則認為, 水源路從石頭公(石侯祠)以上的溪谷變為狹縮,在道路未闢建之前,昔日居民沿著河床邊的石壁而行,感到路險 難行,因而稱之為「康誥坑」註1

圖:「汐止水道佈設記」碑石

走訪白雲古道,可從南港走新台五路至汐止,右轉連興街,即可接上水源路, 然後道路沿著康誥坑溪,一直走往上游的白雲里註2

水源路本身也是昔日「康誥坑古道」的一部份, 古道已被今日的公路所取代。

沿著水源路一直走,最後會抵達鹿窟附近,接汐碇公路,通往石碇。 康誥坑古道,是昔日汐止、石碇之間往來的古道之一,白雲古道則可視為是康誥坑古道的支線。

水源路之所以被稱為「水源路」,是因為康誥坑溪為汐止的飲用水源地,其歷史可追溯自日據時代。 在水源路過「逸林園」社區上方處的溪對岸,有一自來水廠,這座水廠始建於昭和元年(1926年),完工於 昭和三年(1928年),提供汐止街民乾淨的自來水,當時汐止居民約七千人。在自來水廠的上方溪谷有一塊巨岩, 岩面刻有「汐止水道佈設記」碑文,由當時汐止第一任街長陳定國題字並撰述自來水廠及水道興建緣由。

近十餘年來,颱風常帶給汐止水患,溪谷常遭洪流土石肆虐,這塊巨岩石碑卻能矗立於溪谷,現狀仍然完整, 碑文字跡秀逸清晰可讀註3。這附近的溪谷則有青山環抱,溪流潺潺,溪岸林間 的步道及石椅,清靜幽雅,有不少民眾在此戲水註4。探訪白雲古道,若經過此地,不妨停下車, 來欣賞這塊對汐止人有歷史意義的巨岩古碑。我曾在去年八月初次造訪這塊碑石。

圖:白雲古道

白雲古道的登山口就在水源路二段424號「白雲居茶苑」旁,登山口有清楚的木製路標。

在白雲居茶苑之前的水源路旁,則有一座康誥坑福德宮。

古廟已改建,廟門對聯寫著:「白月清溪人心淨,雲陰石闕神貌尊」, 兩句各取字首便是「白雲」。康誥坑目前的行政區域屬於汐止市白雲里。

從白雲居茶苑走往白雲寺的石階路僅存約500公尺,初走時有一小段花岡石步道,然後便是樸拙的舊石階, 沿途有竹林。約上行三、四分鐘,路旁有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廟,透露出古道氣氛。繼續往上走,沿途石階 及駁坎滄桑有古意。據當地文史工作者的考證,在清道光年間(1821-1851年)的古地契, 當地出現「流板崎」的地名。根據耆老的說法,當時居民曾在山上採伐樟腦,由於坡陡,運送不便,於是採用流滾下來的方式, 所以稱為「流板崎」,而因山坡土質鬆軟,容易崩塌,所以又被稱為「流崩崎」。

500公尺的石階路並不長,約十六、七分鐘,就來到上方一處古厝民宅。這座民宅屋頂已搭蓋鐵皮, 屋牆是番字砌的石頭厝。我佇足欣賞並拍照,這時一位當地農民經過,好奇問我在做什麼?我說欣賞古厝。 他卻笑著說:「我們住當地的,看了幾十年舊房子,都看膩了,你們城市人,因為稀奇才會當做是寶貝。」

離開古厝,往上走,步道已變為柏油路,民宅距離白雲寺約700公尺,約走20分鐘可抵達白雲寺,中途只有幾戶人家。 我來到白雲寺的這一天,陰雨綿綿,天冷,寺外瀰漫著雲霧山嵐。白雲寺外,老樹枝幹橫岐,在霧中,有一番迷濛幽幽浪漫氣氛。 因為天氣不好,遊客少,寺裡寺外一片冷清寂靜。

圖:白雲寺

白雲寺為閩南三合院的格局,右為雙護龍,左為單護龍,為石塊平砌式石頭厝,簡單素雅。

主殿外貌莊嚴,但屋頂已翻新,稍失古味,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祖。

天氣冷,住持在殿前繞著金爐踱步運動,邊繞邊喃喃誦念佛號。

他看見我,停下腳步與我打招呼。他說我今天來的巧,寺外雲霧繚繞,可以體會白雲寺的白雲意境。 我向他問起白雲古道。他說這確實是一條古道,可通往汐碇公路,但已很久沒有人走,舊路已堙滅。

「這種下雨天,你要去走嗎?會有危險。」他關心地問。我笑說:「不一定會走,去路口看看也好。」 前一陣子,汐止「如意古道探索隊」曾來探勘過這段古道,整理過路徑,我想路況應不致於太差,但天氣不好,恐怕也走不成。

我看見正殿懸掛的匾額是民國四十六年由「順興煤礦」所敬獻的。順興煤礦在南港舊莊街一帶,與汐止白雲寺有地緣關係。 我問起白雲寺的歷史,住持說,這座廟建於日據時代大正十年(1921年),最初是齋堂, 後來才改為佛寺。

走出寺外,我循石階而下,走往寺廟左下方。步道至底,該處有幾棵老樹,樹形極美。 這裡有古樸的駁坎及紅磚舊牆,應是早期舊廟的遺跡。牆角水塔旁則有一古老土地公廟及舊式石砌的金爐。 沿步道繼續往前走,路盡頭有一菩提塔,也有路標寫著「往十三分山」。寺廟步道僅至菩提塔為止,接著就是山徑了。 路徑還算清晰,小雨並不礙事,我於是向前走一段。 前方出現樸拙的古道山俓,有殘存的舊石階,竹林與迷霧交織, 引誘著我繼續向前走。

在雨中,輕踩慎踏而進,約五、六分鐘,來到白雲古道與十三分山的岔路口, 岔路口多芒草,往白雲古道的路徑變為不明。我猶豫了一下,考慮天氣及路況皆差,於是決定放棄探勘古道。 後來,我第二次來探訪,才發現原來只有岔路口稍有芒草阻道,撥開芒草之後,路徑便豁然開朗。才約一、兩分鐘, 就可出森林小徑,接上台電的保線路,變成寬闊的泥土路,往下走,經過茶園之後,泥土路又變為水泥路, 最後可抵達文山茶莊。由白雲寺的菩提塔起算,走至文山茶莊約二十分鐘路程而已。

圖:白雲古道後段(往汐碇路)

文山茶莊位於汐碇路375巷,由茶莊往下走,約走0.5公里的柏油路,可抵達汐碇路(約6公里處)。

再往上走約二公里,便可抵達汐碇路與舊莊街二段交會處的「鹿窟事件紀念碑」,光明寺就那在附近。

汐止康誥坑與石碇鹿窟在地理上關係密切,當年發生鹿窟事件時, 康誥坑農民亦多被株連,為當年衝擊地方之大事。

若從鹿窟事件紀念碑走往南港舊莊街,大約五分鐘左右,就可抵達「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示範場展示製茶設施及文物, 亦設有泡茶區,可供民眾品嘗南港包種茶,收費低廉,物超所值。 示範場對面則有桂花林步道,可通往大坑溪桂花吊橋;示範場後方則有環山棧道, 可登高眺望南港畚箕湖一帶的山景,這些都是可以做為白雲古道延伸順的尋幽路線。

白雲寺,我不是第一次來。去年,我就曾經從汐止水源路轉汐碇路上山,約於汐碇路二公里處,可轉入白雲路, 再前行1.9公里,便可抵達白雲寺。白雲寺,寺區不大,寺名有雅意,駁坎老樹,境清靜雅。天雨迷霧時浪漫有緻, 而晴朗多雲時,見白雲浮於天際,也會讓人有一種「白雲千載空悠悠」的幽嘆。

我初次走白雲古道的那一天,在岔路口因霧雨路不明,而放棄白雲古道,但通往往十三分山的路徑還算清晰, 於是我轉往十三分山,心想至少可撿個基點。在雨中又走了五、六分鐘。雨水漸大,但不礙事,我的心情一向能適應風雨, 並不以為意,但最後卻遇上芒草路,溼溼芒草高過人頭。雖然知道登頂已不遠,頂多再十分鐘而已, 但我一向不願獨鑽芒草路,就算是晴天好日,我也不喜歡闖芒草路,更何況現在是煙雨濛濛時。

旅記日期:2005.04.12 (旅遊日期:2005.02.12 / 02.24)


【路程相關時間]】
白雲居...15分鐘...古厝...20分鐘...白雲寺...20分鐘...文山茶莊...10分鐘...汐碇路...30分鐘...光明寺

【延伸閱讀】
.第1487篇 - 2020.01.29 旅行影片:汐止.白雲古道

註1:「康誥坑」,福佬話發音為「ㄎㄨㄥ ㄌㄧˊㄠ ㄎㄧ」。 本篇旅記發表後,山友刺鳥兄表示,住在汐止水源路二段158號的李姓耆老曾指出,康誥溪的舊名 為「嗊砳溪」,「嗊砳」是指「激流推動石塊,石頭互撞之聲」。由於日本人不懂「嗊砳」之音的寫法, 而以「康誥」名之。「嗊」音hung 3聲(國語音),「砳」音le 4聲(國語音),為石頭相擊之聲音。學歷史的法賓老師 則指出,陳培桂纂修《淡水廳志》(同治九年)的淡水廳志卷三,「建置志」已有「康誥坑莊」之名。因此,「康誥」並非日本人 所命名。(Tony補註)

註2:若無自備工具者,可搭火車至汐止車站,再搭乘汐止社區 巴士(2號-水源線)至水源路二段逸林園。可上網蒐尋「汐止社區免費巴士時刻表」,查詢最新班次時刻。

註3:「汐止水道布設記」碑文如下:(原文無標點符號)

本水道自大正十五年十二月興工,至昭和三年三月告竣,凡費金十五萬圓。
諏卜本日舉通水式。我街居民七千餘,從茲得享潔淨用水,增進健康無疑也。
古語曰:「造物雖無盡藏,然而源泉之涵濡殊屬有限。」我等當知體物節用,
長保有餘,共慶無窮之福澤也。爰述數言以誌之。

昭和三年六月三日,汐止街長陳定國。

註4: 「汐止水道布設記」所在的溪谷位置,約位於水源路電線桿「水源路068」及「白雲高幹54」之處。


[行旅照片]

汐止水源路(左側溪谷巨石為水道碑石)。
「汐止水道布設記」碑石。
「汐止水道布設記」碑文清晰可辨。
水源路二段康誥坑福德廟。
白雲居茶苑(水源路二段424號)。
往白雲寺步道的指標。
白雲寺古道,有一小段鋪上花崗石石階。
古老的土地公廟。
古道舊石階。
古道沿途有駁坎。
步道終點的民宅古厝(往白雲寺再700公尺)。
白雲寺外,霧中老樹。
白雲繚繞白雲寺。
白雲寺右廂雙護龍石頭厝。
白雲寺正殿。
白雲寺青苔駁坎。
舊牆角落的有一古老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附近的老樹。
踏上另一段白雲古道(由上方往下拍)。
古道有竹林及古樸的殘舊石階。
十三分山與白雲古道(往汐碇路)岔路口。
約二分鐘後,便接上寬闊的保線路。
附近茶園。
抵達文山茶莊。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