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正十三年石門橋石碑
今年二月蒐尋汐止地區的古道時,在汐止文化網看到如意古道健行隊發表的「榨埤古道」(註1)遊記。
雖然只有簡單的圖文介紹,但照片裡的古厝及吊橋遺址,讓我頗為心動。
古道的位置就在汐平公路東山國小附近,路程不遠,來回約三小時。
至於困難度呢?文章裡則寫說:「古道的末段有很長的一段是沒有路」,必須「披荊斬棘」、「同時,
最後段必須溯溪而下。」、「如果您喜歡冒險,這條古道,是一條相當不錯的選擇。」,適合對象為「年輕、中壯年,身體狀況良好者。」
我對汐止相當熟悉,這條古道的路線,大致是從東山國小至汐平公路仁愛橋的東山溪上游處的「榨埤內」,
菁桐古道(汐止段)也有經過那附近,讓我感到好奇,猜測這兩條古道之間應有地緣關係。是決定找時間去探訪這條古道。
雖然汐止文化網描寫這條古道須「披荊斬棘」,且提到「必須攜帶溯溪用具」,但我並不以為意,這可能是因為照片裡如意古道健
行隊的山友個個都是衣著休閒輕鬆。影像帶給人的印象往往蓋過文字所傳達的訊息,我的輕忽又讓我學了一次教訓。
今天下午臨時決定前往探訪作埤內古道。從新台五路轉入汐平公路後,我在1公里處的「石門坑福德宮」先停車參觀這座廟。福德宮
旁有條小溪,昔日有一石門橋,如今橋面已鋪上柏油路,失去原貌。根據山友蕭郎的登山
記錄(註2),
我找到了福德宮的路旁大正十三年(1924年)四月立的「石門橋」石碑。汐平公路即是沿著昔日汐止、平溪之間的古道而闢建
的(註3)。
看完石碑,繼續前行,約在汐平公路二至三公里之間,看到了路右側的東山國小。根據資料,作埤內古道就在東山國小往前走一百公尺的
右側道路,我將車往前開,看到路右側有一條產業道路,寫著「鵠鵠崙路」。附近沒有別的道路,我判斷古道應該就在鵠鵠崙路上。於
是停車於路邊。下車,卻望見前面十幾公尺的汐平公路上有一間土地公廟,於是先前往看查一下。這座廟是「下石硿福德宮」,遠遠
看只是一般的土地公廟而已,走近時才發現是一間廟中廟,廟裡還有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廟,小廟門聯刻寫著「大正四年乙卯冬立」,
已經有九十年的歷史。看外廟牆上的修建記錄才知道,土地公廟原本不在此處,是民國七十四年才遷至於此。
圖:鵠鵠崙路(東山產業道路)
看完土地公廟,我走往鵠鵠崙路。鵠鵠崙路又稱「東山產業道路」,平整的柏油路蜿蜒而上。
我原以為走一小段柏油路,應該就會看見作埤內古道的標誌,沒想到一路上都沒發現任何山徑或登山條,愈走愈納悶。
幸好沿途都種有山櫻花,
櫻花正綻放,走在馬路上,不會覺得太枯燥。
繼續往前走,走了1.5公里,卻仍無古道的蹤影。這時路旁有一「美地農莊」,
大門深鎖,左側路旁終於出現了登山條,寫著「往鵠鵠崙基點」。我心想大概是走錯路了,這條鵠鵠崙路若繼續走下去,應該會
接上石汐路,通往石碇。今天不如放棄找作埤內古道,改登鵠鵠崙撿個基石,然後下山。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往前再走一段,看
能否遇到民宅詢問一下。若真的走錯了,回頭再來登鵠鵠崙。
往前走約兩、三分鐘,看到路邊有一間「三德廟」,剛好有位老伯在一旁的菜園整理土壤,於是我向前詢問作埤內古道。
他說我現在走的這條鵠鵠崙路就是日據時代的保甲路,這條路可通往「榨埤內」。但這條
柏油路走到底就沒路了,他說:「往榨埤內的古早路已經沒有人走了。」他這麼說,卻讓我燃起一線希望,至少我是走在
「古道」上,而且方向沒錯,是走往作埤內。
於是繼續往前走,約五、六分鐘,出現岔路,左側有一條「內曾路」,是往榨埤內的方向。「內曾」的台語發音,也接近
「內榨(埤)」,於是我轉入內曾路。這條馬路寬闊好走,而且視野展望不錯。不久,又經過一間廟「聖慈宮」,廟裡有人,
我再向廟方詢問作埤內古道。廟裡的工作人員不知道有這條古道,但他回說這條路走進去,裡頭還有住家。
他還告訴我,這座廟後方的山就是鵠鵠崙山區的最高點。我問地名為何叫做「鵠鵠崙」?他說
「鵠鵠」是鳥名,但他不知道是什麼鳥,聽說這裡以前有很多鵠鵠鳥
,所以被稱做「鵠鵠崙」(註4)。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大正五年的土地公廟
繼續往前走,變為下坡路,柏油路也變為水泥路,看見不少台灣藍鵲在附近林間跳躍,令人驚喜。
雖然不是走於古道上,但這條下坡的產業道路幽靜怡人,走來相當自在。
不久,路旁有一水土保利局豎立的工程標誌,寫著「汐止柞埤內農路養護工程」,看來我終於走對了路。
沿途仍然不見其它的登山路,我猜想汐止如意古道健行隊也是走這條馬路「古道」。約十
五分鐘,來到一彎路口,有一鐵皮屋,旁有一間小土地公廟,讓我眼睛一亮,竟是一座古老的小土地公廟。我趨前看,土地公廟
門楣上簷刻寫著「大正五年」(1916年)。這一刻,我終於能夠認同這是一條古道。
在土地公廟略休息,然後繼續往下走,約七、八分鐘,終於抵達作埤內聚落。這裡有幾戶人家,有水泥樓房,也有
傳統的古厝。從這裡已能望見東山溪對岸遠處的農家,也可以遙遙望見菁桐古道(汐止段)的玄道宮。這時心情頗興奮
,我只要能切下至溪谷,再往上爬就可以接上菁桐古道,然後走出去,可接汐平公路的仁愛橋,再走回東山國小,就可完成
了一圈O型路線,不必再走鵠鵠崙產業道路下山。
我從一間石厝旁的菜園農路往下找路,不一會兒就沒路了,於是折返,改繞至另一民宅尋路,這時遇見民宅外一位老婦人。
她告訴我往下走沒路了,舊路早已經崩塌,沒有人走了。如意古道健行隊曾提及古道末段無路,「須披荊斬棘」,他們既然
已來披斬過,我想應該有路跡可尋。於是不聽她的勸告,還是決定往下走。過菜園後,路徑消失,我闖進竹林裡,往下走只見雜
草叢生,難以穿越。這時看錶,時間已下午四點四十分,恐怕無時間慢慢找路或闢路。於是決定折返,又回到上方的民宅處。
這時民宅又出來一位老伯。他說:「這條舊路連當地人都不太敢走,現在天色漸晚了,你一個人最好不要走。」
圖:發現一條幽徑通往溪谷
我也明白時間確實是晚了些。但既然來了,能多蒐集些古道資訊也好。
我問老伯,知不知道古道吊橋遺址的位置?他指向民宅旁的菜園另一方向說:「往那裡走,至少要半小時。」他強調說,路不好走,
就算走到那裡,吊橋已壞了,還是無法通行。
他所比的這條小徑或許才是如意古道健行隊披荊斬蕀的路吧!時不我予,只好放棄。告別老伯,我乖乖地回頭往上走,約一分鐘,
剛離開聚落,卻看見一條岔路,平整的山徑通往溪谷的方向而去。剛才來時,由於一心向聚落古厝走,卻沒注意到這條山徑。
這時再看時間,四點五十分,決定再探個十分鐘路,看這條路通往何處。
山徑非常好走,繞著山腰緩緩而下,竟是今天走的道路中最有古道的感覺,一路前進,欲罷不能,為求走得更遠,
邊走邊採小跑步,漸漸下坡,我有預感這條路應可抵達東山溪。愈走愈往溪谷,路旁漸出現駁坎等農墾遺跡,此時又燃起一線希望,若能抵達東山溪谷,則越過溪,就能接上菁桐古道。衝!
大約十分鐘,竟抵達溪谷,溪畔有一間新蓋的鐵皮屋。就在民宅附近的溪畔,我看見幾間古厝遺址。
我終於找到如意古道健行隊所提到的作埤內古厝遺址,而我眼前的這條溪流,就是東山溪了。只是他們是一路披荊斬棘至此,而我卻是找到一條康莊山徑來到此地。
我在溪邊蒐尋,發現越溪之後,毫無路跡。唯一的出路就是原路折返,或溯溪而下。當時如意古道健行隊是採溯溪而下。這時我面臨了抉擇。時間下午五點正,天空依然明亮,但是近黃昏。
我事後回想起,每當山難發生時,外界總是會指責登山者過於草率輕忽,殊不知登山者身處於登山情境時,
常常面對著內心的渴望與環境的限制之間做取捨,感情與理智之間做掙扎,決策的奧妙心理過程,外人若非親身經歷,實難以體會。我要循原路,繞遠路,
走鵠鵠崙路下山?還是直接溯溪而下?若不是已經下午五點鐘,那還有什麼可猶豫的?
圖:又發現一滄桑石厝遺址
我既沒有溯溪裝備,也未帶手電筒,這段溪谷路會不會有斷崖或深潭呢?
我記得兩年多前從仁愛橋溯東山溪,後來遇到峽谷巨石而折返。
現在位於更上游,溯溪而下會不會有風險?
溪谷路直線而下,路程會比走鵠鵠崙快許多。我閱讀如意古道健行隊所拍的照片,
每個人都身穿一般休閒衣而已,他們才剛走過這條溯溪路,而我眼前的溪谷看起相當平緩,水流不多也不急,我想應該沒問題吧!
猶豫一會兒,終於決定走溯溪路。
初走時,溪谷確實好走,沒遇到困難的地形。約五、六分鐘,右側溪畔又看見一間滄桑古樸迷人的石厝遺址,我只匆匆拍攝而已,
不敢久留。溯溪而下,溪畔不時可看見駁坎遺跡。
漸走,路況稍有變化,偶爾溪谷會出現大小巨石錯落起伏,得小心翼翼,尋找落腳點,有時得四肢並用,攀附岩壁而下,
但幸好未遇到深潭,只有零星小潭及小急湍,繞行即可。於是人忽在溪右,人忽在溪左,穿梭踏踩溪石而下。其實溪谷路況不算困難,
至少還不需要脫鞋涉水。只是時間漸晚,而這條溪谷路卻走不完似的。溪岸兩旁都是陡斜地形,森林蒼鬱,卻看不見任何民宅。
前方路況不明,心情不免有所掛慮。
走了半個多小時,竟然還在溪谷裡,時間五時三十分,我還在溯溪緩慢前進,這時天色微沉。我的心情也跟著微沉,
已無心情欣賞沿途景色。此時撤退已嫌晚,前面若遇到溪潭阻絕,則將進退失據。這種感覺很不好,也是我登山時最不喜歡遇到的情境。
登山不怕路遙艱苦,最怕陷入沒有退路的情境(註5)。此時既不能撤退,又無法趕路,而又不知前方的路況,而天色又已漸沉沉。
此情此境讓我想起,人生的中年滄桑路不就是如此嗎?一股悲意油然而生。
圖:吊橋遺址
又走了幾分鐘,終於看見吊橋遺址。吊橋凌空而過,非常高,約有四、五層樓高,而兩岸陡峭,根本沒有小徑可往上爬。
而吊橋只剩零星的木板懸掛半空而已。這種吊橋大概只有馬戲團的特技演員才走得過吧!而吊橋所銜接的這條已堙滅的道路,
才是真正的作埤內古道。我只是在溯溪而已。
看到吊橋遺址,心裡稍感安慰。至少如意古道健行隊也有溯溪經過這處吊橋遺址。我安慰自己說,萬一受阻時,
至少打電話求援時,我可以清楚地告訴救難人員我被困在吊橋遺址下面的溪谷,可請海鷗救難直升機空投一個睡袋給我。
心裡雖然這麼想,卻沒有勇氣檢查行動電話的收訊格數。還是繼續趕路向前行。
又向下溯行約十二、三分鐘,終於看見溪谷有一大巨岩。這表示離我上次溯溪的折返點已不遠了。心情稍稍安定,
剩下的最後挑戰應該就是我記憶中的東山溪峽谷,看能不能順利通過。
天色漸暗之際,我來到了東山溪峽谷處。果然如我所料,溪谷至此變為狹束,左側是垂直的崖壁,而右側是斜坡,
溪谷至此陷落為深潭,無法徒手徒腳溯溪通過。幸好右側山坡不陡,我繞往右側山坡,發現有一條小徑,
才鬆了一口氣。爬繞過去,終於看見附近有一間民宅。而下方溪谷處就是兩年半以前我溯溪的折返處。
接下來的路是我曾溯過的溪路,我終於放心了。這附近的東山溪經過整治過,溪畔有寬闊的泥土路可走,於是我爬上溪畔,沿著溪岸往下走,
心情完全放輕鬆,約十二、三分鐘,抵達汐平公路的仁愛橋。這時天色已全暗。橋頭無人,附近只有一輛亮著燈的小巴士,
司機站在橋旁抽著菸休息。我突然發現這小巴士竟是汐止免費社區巴士,大喜,急衝過去,順利搭上了這末班社區巴士。
從仁愛橋坐免費小巴士到東山國小下車,雖然只節省了十五分鐘路程時間,但心情卻極雀躍。回想我走了七十分鐘的溯溪路,
竟然沒有滑跤半次,
而出溪谷時又剛好遇上最末班的汐止社區巴士(註6),這若不是老天保佑,
那還會是什麼?我很清楚,爬山不是經常都會這麼好運的,怎能不雀躍?
旅遊日期:2005.03.09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後記]
綜合這次探訪作埤內古道的經驗,山友若有興趣走這條古道,我建議以下三種走法:
1.我這次所走的O型路線。可將車停於東山國小附近的鵠鵠崙路與汐平公路交會處(路邊寬闊好停車)。
若健腳者,可順登鵠鵠崙(356公尺)。但產業道路無遮蔭,所以此路線不適宜夏日行走。
2.開車至內曾路(榨埤產業道路)的「大正五年」土地公廟處。由此地出發約20分鐘可抵達東山溪谷,
附近有石厝遺址,然後溯溪而下,約40分鐘抵達吊橋遺址。沿途溪谷皆可煮食泡茶(請勿烤肉)。
然後循原路折返,此路線最輕鬆,也最有走「作埤內古道」的感覺。
3.開車至汐平公路仁愛橋。從仁愛橋溯溪而上,至東山溪畔的民宅為止,全程以溯溪來回為主。最適宜夏日時光,
適合對象為「年輕、中壯年,身體狀況良好者」。兒童不宜。
【路程時間記錄】
鵠鵠崙路口…38分鐘…三德廟…5分鐘…內曾路…6分鐘…聖慈宮…15分鐘…土地公廟…8分鐘…榨埤內聚落…10分鐘…
東山溪畔(民宅)/古厝…6分鐘…石厝遺址…32分鐘…吊橋遺址…13分鐘…溪谷巨石…5分鐘…狹谷…20分鐘…仁愛橋
(全程連休息約3小時,溯溪路約70分鐘)
【延伸閱讀】
.第0660篇 -2009.01.10 作埤內古道.磐石古道
.第1342篇 -2018.08.10 東山溪溯溪行
註1:參考汐止文化網。
如意古道健行隊將古道命名為「榨埤古道」,然而該地的地名,有人稱「作埤內」(汐止區公所繪製的保長坑/東山文化地圖),
有人稱「柞埤內」(水土保持局道路維修告示牌),不知何者為是?後來汐止如意古道健行隊在我的網站留言,
確認這條古道應稱為「作埤內古道」留言內容如下:
目前「作埤內」新建之鐵皮屋是葉天賜老先生94歲之大兒子所建。附近沒有人居住。
「內曾路」之住戶以89歲之周正朝老先生夫婦居住。民國64年前是沒有仁愛橋的。
周正朝夫婦常沿著東山溪挑著日常生活用品回家。日據時代,平溪沒有小學校,學生是凌晨3時出門,
從薯榔尖、作埤內、小坑,翻過摃尾山至茄苳腳,然後到汐止公學校求學。
汐止山岳會黃清淇榮譽會長曾就「作埤內」之地名,請教葉家後代。地籍地名是「作埤內」。這條路線我們曾3次探訪
,想整理更理想之路線。第1次我們也是順溪流而下,後2次是尋找河流兩岸之古道,但都無法連貫。今夏,我們將從
作埤內往上到581峰或薯榔尖。去年發表作埤內古道時,記者手中資料是「柞埤古道」。後來我從黃清淇先生處得知
為「作埤內」。--- 如意古道健行隊(2005.04.25)
註2:石門橋石碑內容:「大正十三年四月立。郭瑞源、陳仁竭同修造。」
我知道這個古碑是參考山友蕭郎《獨步山林間》
網站第336篇菁桐古道,保長溪頭山。
註3:這條古道昔日被稱為「汐平古道」,古道汐止段沿著保長坑溪而行,
所以又被稱為「保長坑古道」。後來因公路闢建後,古道已消失,目前仍保存的古道路段為汐平公路仁愛橋至汐平公路最高點
盤石嶺之間的路段(「菁桐古道」汐止段),以及盤石嶺
至平溪鄉菁桐村之間的路段(「菁桐古道」平溪段) 。
註4:「鵠」,音ㄏㄨˊ,查字典,意義如下:
「動物名。鳥綱雁形目。體形似雁而較大,頸長,腳短。行走不便,但在水中能迅速划行,姿態優雅。能高飛,
且鳴聲洪亮。俗稱為『天鵝』。」「鵠鵠」的台語發音,則是ㄎㄛ ㄎㄛ(輕聲)。
註5:例如登北插天山,
例如走圓柳古道,我都曾陷入這種風險之中。
註6: 汐止巴士時刻表:
[去程]
秀峰國小:◎5:50.6:25.7:05:7:30.◎8:10.8:30.◎10:00.10:30.11:30.
◎12:10.13:30.14:40.16:10.16:30.17:15.18:00.18:30.19:20.21:10.21:10
[回程]
東山國小:*645.*7:30.*7:55.8:55.*11:00.11:55.*13:55.15:00.*16:55.17:35.
*18:20.18:50.19:40.20:30.21:30
盤石嶺:◎6:20.◎8:45.◎10:30.◎12:40.◎16:45
(註:◎假日行駛 *延駛至仁愛橋)
[行旅照片]
石門坑福德宮(汐平公路1K處)。
大正十三年石門橋碑。
下石硿福德宮(汐平公路3K附近)。
廟中廟,大正四年的土地公廟。
鵠鵠崙路(東山產業道路)。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三德廟。
內曾路(榨埤內產業道路)與鵠鵠崙路交會口。
慈聖宮。
過慈聖宮,內曾路變為下坡路。
大正五年的土地公廟。
榨埤內聚落的古厝。
望見溪谷對岸遠處(菁桐古道)的農家。
發現一條寬緩好走的山徑,通往東山溪谷。
東山溪畔有一新蓋的鐵皮屋。
溪畔廢棄的石厝遺址(1)
溪畔廢棄的石厝遺址(2)
溯溪而下。
又發現一滄桑古厝。
吊橋遺址。
繼續溯溪。
溪谷出現巨石。
最後的峽谷深潭。
繞過峽谷深潭,望見遠處仁愛橋的燈火。
平安抵遠汐平公路仁愛橋。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圖]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