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面天坪一號屋遺址附近之楓樹湖溪
楓樹湖古道還算是所謂的古道秘徑吧!請問有誰知道怎麼去?
我曾在網路蒐尋過有關這條古道的路線資訊,可惜資料簡略而不詳。
最早發表楓樹湖古道的山界前輩林宗聖先生,對此古道的介紹亦僅有數語描述。他是這麼敘述的:
「(楓樹湖古道)為楓樹湖通往面天山的一條秘徑,以通過大片的金花石蒜區為著名,
可連接上面天古道,幾未見人跡。」(註1)
楓樹湖(註2)位於淡水鎮,介於山子頂與
三芝鄉車埕之間,為大屯山系西北山麓的山居聚落。
楓樹湖古道位置位於何處?我毫無概念。今年七月三十日,我探訪面天坪,尋找凱達格蘭大屯社遺址,
在面天坪一號屋遺址旁木橋下的溪畔處,發現有一條溪岸小徑,樹上掛著登山條。查資料,發現這條溪正是楓樹湖溪,流往下游的楓樹湖地區。
當時好奇猜想,這條沿溪小徑會不會就是傳聞中的楓樹湖古道?
我對楓樹湖古道本來就毫無概念,承蒙陳文禮、陳岳、刺鳥、Liao兄等先進前輩指正(註3),
我對這條古道才有初步的認識。原來,我所看到這條溪岸小徑,並非楓樹湖古道,而是面天古道的一段。面天古道是昔日百六戛地區
與北投地區往來的主要聯絡道路。
圖:面天坪木橋(橋下為楓樹湖溪),過橋右側石厝為面天坪一號屋遺址
林宗聖先生形容楓樹湖古道:
「以通過大片的金花石蒜區為著名,可連接上面天古道」
熟知當地人文歷史的陳文禮先生指出,「大片金花石蒜」是民國五十幾年至六十年間,淡水鎮農會輔助農民成立金花石蒜專區,
於楓樹湖山區種植金花石蒜。
他認為,林宗聖先生找到的「楓樹湖古道」應只是農民照顧、收成石蒜必經之農路而已,並非昔日楓樹湖與百六戛之間往來的聯絡道路。
這樣的看法,我是贊同的。
我是從地形上來判斷。站在面天山北麓楓樹湖的千光寺旁,抬頭仰望面天山,落差約五、六百公尺,這裡的楓樹湖溪谷落差相當大,
溪谷裡還有層層的水泥攔石壩。要走這樣一條溪谷路爬向面天山並不容易,而做為一條兩地之間的聯絡道路,為何不選擇較平緩好走的路線呢?
我根據陳文禮先生提供的資料,推測林宗聖先生發現「楓樹湖古道」的可能原因。
早期面天山北麓的水梘頭及白石腳山區,缺乏水源,因此居民取水自楓樹湖溪,
水源頭就在面天坪一號屋遺址木橋下的溪上游處(註4)。
居民因取水而架設水管,於是有一條水管路橫繞於面天山腰往山腳而下,中途通過楓樹湖農民種植的金花石蒜區。
現在一號屋遺址木橋下溪谷附近,還可以看到這些水管及引水的設施。
三十幾年前,淡水鎮推廣種植金花石蒜,後來面臨一些問題,部份農民種植金花石蒜於國有山坡地,
而金花石蒜亦造成土壤流失等環保問題,於是農會不再積極鼓勵農民種植。部份山坡苗圃逐漸荒棄,
原有之農徑便漸淪為荒堙而少人行走,而這條水管路亦因政府自來水基層建設,而失去原有功能,亦廢棄而為蔓草所侵掩。
後來林宗聖先生在大屯山區探索古道,溯楓樹湖溪而上,因而發現了這條少人行走,幾近荒廢的農徑,
穿過大片金花石蒜區後,
循著水管舊路,一路上溯,接面天古道,而抵達面天坪木橋下的一號屋遺址(註5)。
因認定這是一條古道,命名為「楓樹湖古道」(註6)。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百拉卡公路約6.8公里處
陳文禮先生則根據其記憶,認為真正的「楓樹湖古道」應是指楓樹湖與百六戛之間的聯絡道路。
古道入口大約在百拉卡公路(101甲)約6.7或6.8公里處。他表示:
「惟年代久遠已無人通行,故雜草樹木叢生,
想要通過應屬困難重重。」
這條古道可由百六戛通往楓樹湖的千光寺後方,再沿產業道路下行,至楓樹湖社區。
但這條古道已經荒廢,早已無人行走。
今天找尋楓樹湖古道,我們由面天坪一號屋遺址的木橋出發,循著溪岸小徑走往百六戛,這段路屬於面天古道的一段。才走一小段,
小徑就與溪谷分道揚鑣,山徑繞於山腰,而溪谷陡下。在溪谷處並未發現林宗聖先生的「楓樹湖古道」路線,
於是轉而以陳文禮先生「楓樹湖古道」路線為探索目標。
從木橋走面天古道至百拉卡公路,約四十分鐘,路徑清晰,山徑質樸,很有古道的感覺。
接近百六戛時,經過大片的農圃,有鳶尾花苗圃、山茶花、二葉松等園藝苗圃,出口約在百拉卡公路7公里處。
出口右側不遠處有一家「阿和小吃店」。這裡距離陳文禮先生所說的楓樹湖古道入口的6.7或6.8公里處,只有二、三百公尺而已。
我們往下走。大轉彎處的民宅,門牌為「百六戛1之5號」。我們在民宅對面的山坡農圃附近找到一條下切的山徑,試走一小段,
路徑消失,無功而返;再往下走,約百拉卡公路6.8公里處,水泥護欄有一缺口處,又發現疑似路徑,於是向下探索。
前行一小段,路徑又消失。如果這裡曾經是楓樹湖古道的百六戛出口,則果如陳文禮先生所言,這是一條已消失的古道。
眼前只見雜草樹木叢生,無路可走。
圖:揮刀砍草找路,尋找楓樹湖古道
隊友們不死心。山友老恩掏出開山刀向前揮砍找路;領隊蕭郎則別從右側陡下,搜索探路。
不久就傳回好消息,陡下之後,
山坡樹林不難行走,可循著山稜線的樹林前進。於是我們攀抓樹幹跟著下去。
果然,下去之後,路變得好走,雖然有點像叢林穿越的感覺,
但林間樹木稀疏,坡度亦緩,穿越並不困難;而靠GPS定位導引,可以掌握方向,往楓樹湖前進。
不久,於林間發現一條橫向的山徑與我們前進的方向交會,越稜而過。交會處地上有一水泥水管槽坑洞,裡面有一生鏽的水管。
根據資料,這條水管路是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於民國五十七、八年間所鋪設的,取水口在百拉卡公路6.公里左右的第五淨水廠,
水源為公司田溪的上游。這條水管路,已有三十幾年歷史(註7)。
繼續往下走,不久,在樹林間發現陳岳前輩所綁的登山條,山友興奮不已。陳岳前輩最近幾個月曾多次進出這個區域探索楓樹湖古道。
雖然我對所走的路線是否為「楓樹湖古道」,仍半信半疑,但循稜找路而下,在荒堙之地,看見前輩所綁的登山條,
有一種「德不孤,必有鄰」的喜悅,特別感到親切。
圖:完成任務!踏著夕陽歸去。
往下走,沿途陸續出現陳岳前輩綁的登山條。他應該已經探過這條路線。
沿途亦可看見殘遺的駁崁,顯示這片山坡地曾有農民在此拓墾。
但或許廢棄已久,林間已無路徑可言。若說我現在走的這條穿越叢林的路線就是楓樹湖古道,連我自己都不太相信。
或許還需請山界先進、當地耆老及文史人士相確認。
大約走了四十分鐘,終於來到山腳下。經過一處金花石蒜苗圃及竹林,前方出現石階步道,
附近的苗圃為淡水鎮金花石蒜種球栽培技術的苗圃區。遇到的第一間民宅,門牌為「楓樹湖19號」。
我們終於如願從百六戛走到楓樹湖,至於是不是走對了「楓樹湖古道」?我不知道。但隊友們都認為,這條循稜而下的路線其實不難走,
倘若山界的隊伍能多走幾趟,多綁登山條,且踏出明顯的路徑,或許能夠催生出一條現代版的「楓樹湖古道」。
這條路線的出口在101公路約11公里處,與山子頂古道入口相鄰而已,可以連走兩條古道,
剛好走一圈O型路線,中途又可順訪向天山、面天山,並可一睹面天坪一號屋史前遺址的風采。這樣難道不會成為一條夢幻路線嗎?
旅遊日期:2004.11.21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註1:林宗聖著,陽明山國家公園十大傳奇,人人出版社,2001年,第148頁。
註2:楓樹湖,是地名,不是湖名。「湖」,是形容地形平坦如湖,
北台灣有不少山間谷地,都以湖為名,例如竹子湖(陽明山)、倒照湖(金山)等。
註3:有關山友對楓樹湖古道的討論內容,
請參考:山友關於楓樹湖古道、百六戛古道的留言彙整
註4:據陳文禮先生表示,楓樹湖溪,當地人亦稱之為「頭樹林溪」。
註5:凱達格蘭族面天坪一號屋遺址,林宗聖稱之為「面天石厝」,
參考註1,第138頁。有關面天坪遺址的深入資料,可參考:
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屯山區遺址之研究
(陳仲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註6:這是我根據陳文禮先生提供的資料,加上今日實地探勘後,所做的情節推演,
其中有主觀判斷的成分,如有疏謬之處,文責在我,並不在陳文禮先生。
註7:據山友No problem所提供的資料,
當年自來水公司自設水管取水之後,造成當地梯田因缺乏灌溉用水而廢耕。資料節錄如下:
自來水事業處約在民國五十七、八年取得水權(存疑),將原水取走百分之八十以上,
僅餘堵不住的穴縫之殘餘漏水,致使三芝鄉車埕村、田心子村及淡水上中寮一帶,千萬頃良田一夕之間無水可灌溉,
聞名全台的梯田亦全遭荒廢。該水管自百六戛經楓樹湖、白石腳、興福寮、青天宮下方直奔北投復興三路陳誠母親墓園附近的蓄水池,以供北投地區使用。民國八十四、五年間因颱風關係,興福寮附近水管斷裂,造成重大損失,
當地人不同意水管通過私人土地,自來水處無法再使用該水源之水權。惟水管亦未撤走,水權為省自來水公司取得,以供三芝鄉、淡水鎮部分村里使用,原取水處水管之殘水亦供白石腳、興福寮居民使用。
[行旅照片]
楓樹湖溪上游木橋,過橋右側為一號屋遺址
及面天古道。
面天古道,越溪,走往百六戛。
楓樹湖溪谷有水泥蓄水池。
面天古道,走往百六戛。
面天古道出口為百拉卡公路約7公里處。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百拉卡公路約6.8公里附近,
電線桿右側附近為「楓樹湖古道」入口。
前方疑無路?
山友老恩兄揮刀砍草找路!
自來水公司的生鏽水管。
穿越樹林走往楓樹湖(1)
穿越樹林走往楓樹湖(2)
穿越樹林走往楓樹湖(3)
抵達楓樹湖山麓,出現農圃。
楓樹湖19號附近的古厝。
楓樹湖老榕樹,旁有淡水鎮社區巴士站牌。
沿著產業道路下山,黃昏暮色。
踏上歸途。
101公路(北新路),往楓樹湖產業道路的道路指標。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圖]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