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00)

基隆.紅淡山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紅淡山眺望基隆港

紅淡山,位於基隆市仁愛區,瀕臨市區,為當地居民朝暮往返散步運動之家山, 山路四通八達,處處可見早覺會所建的山莊涼亭,而寺廟亦多。

由於缺乏整體規劃, 民眾各自開發,山莊涼亭各式各樣,有木造、水泥造等型式;步道風格亦紛歧而多元, 或鋪水泥,或鋪石板,石板材質亦各不同。 總之,情況與台北都會郊山相類似。

紅淡山所以不因此而失色,仍值得一遊,或許是因為她位處於基隆,俯臨基隆港區。一座山若能位於山海之交, 可登高望海,就不致於會太失色。大海遼闊,總能讓人舒展心情。紅淡山下有基隆港,港灣燈塔、碼頭船隻、 貨櫃升降,車船繁忙;特殊的港都氣氛,散發著海洋異國風味,有其迷人之處。

紅淡山為清法戰爭時的古戰場,是她另一個吸引我之處。這座山曾是清軍的防線陣地。雖然歷經一百二十年,民眾大肆墾闢, 地貌已非,歷史遺跡多已淪為荒堙,僅剩蛛絲可尋而已。但一抔之土尚在,對於旅人來說,以足以憑欄弔古。

我走台五線(縱貫線)往基隆,過第一個隧道,進入基隆市區時,就開始找車位了。紅淡山的寶明寺登山 口位於南榮路(縱貫線)463巷口,巷口對面是基隆市綜合批發市場,有醒目的招牌;463巷口的寶明寺牌樓,亦相當醒目。

圖:寶明寺古城門

停好車,我走進南榮路463巷,狹小的巷弄,旁有屋舍緊依著山坡。

上山路為粗糙的水泥石階,環境有些凌亂,步道旁豎立了新的紅淡山解說導覽圖, 則看得出基隆市政府的企圖心,希望透過整體規劃,以提升紅淡山的休閒遊憩功能。

上行約五分鐘,來到寶明寺的山麓門。繼續往上走,又是一段爬坡石階路,約五、六分鐘,來到寶明寺。 寺入口的古城牆門吸引了我的目光。城門額寫著「寶明寺」,城門城牆的石砌佈滿蘚苔,風格顯然與寶明 寺的建築不同。寶明寺的大殿為中國式廟宇風格,東西兩殿廂房則帶有日式色彩,而這城門極古雅,年代至少百年以上。

光緒十年(1884年)清法戰爭時,法軍曾攻佔基隆。紅淡山、月眉山曾是清軍抵抗法軍的防線之一。清軍在紅淡山建有營寨「竹堡」, 據高點,設塹壕,以禦法軍。法軍攻佔基隆港後,企圖向外擴張。光緒十一年(1885年)一月十日,法軍攻打紅淡山, 被清軍逐退(註1)。三月四日,清法爆發第二次月眉山攻防戰,兩軍在月眉山、 紅淡山、過港一帶大戰。清軍浴血奮戰,最後不支潰敗,退至基隆河南岸的防線,守住暖暖。

根據地方文史人士的調查,寶明寺城門的石砌圍牆和基石,其工法及樣式,與「海門天險」砲台相類似, 不像是後人建廟所為。這些建築,極可能就是當年法軍地圖上所標示的中國營區(Camp Chinois) (註2)。 果真如此,則這古城牆應值得基隆市政府重視而加以保存。

圖:扶輪觀景塔

往紅淡山的步道就位於寶明寺旁,往上走,約十分鐘,來到更高點,路徑變為紛岐,但都有清楚的指標。 指標指向不同景點,如仁愛山莊、小溪頭、大肚園等,這些都是當地民眾闢建的山莊涼亭。

我循著指標走往更 高處的扶輪觀景塔,那裡是紅淡山著名的觀景地點,也是紅淡山清法戰爭的遺跡之一。

往上走,約四分鐘,來到觀景塔。觀景塔建於稜線上。稜線面向基隆港,其實站在稜線上憑欄眺望,景色已夠美, 何需築台呢?觀景塔樓高三層,上方寫著斗大的「扶輪觀景台」金色大字,正反映台灣某一時期的社會公益為善文化。 車水馬龍十字路口,常見民間社團捐獻的立柱時鐘,在人潮眾多之景點則可看到善心石椅涼亭,或名獅子鐘, 或曰扶輪亭,既能搏取社會名聲,又能發揚社團聲譽,突顯個人名望。這也算是時代的烙痕吧!

登上觀景塔,天氣良好時,基隆「五基」可盡收眼底。「五基」是指基隆港、基隆河、基隆山、基隆嶼、基隆市。今天 天氣陰沉,陽光收斂,能見度相當清晰。我站在觀景台,眺望五基。紅淡山雖然標高只有210公尺,但展望佳,而離港區近,可 瞭望港區動靜。一百二十年前的清軍士兵,就是站在這裡監控法軍的一舉一動。

扶輪觀景台後方的草叢處,我找到一座清軍古墓。殘存的墓碑被水泥重塑並加以固定住,若非如此,恐怕早已堙滅。 雖然水泥塑法十分粗糙,但我的心情並無所苛責。墓碑字跡已斑駁,依稀能辨識出右排寫「湖南湘鄉縣」,左排寫「光緒乙酉..」; 光緒乙酉年,為光緒十一年(1885年)。

那一年,法軍佔領基隆,清軍守住外圍,兩軍激烈攻防殊死格鬥,直到四月議和; 六月二十一日,法軍才完全撤出基隆。墓碑中排的墓主姓名已模糊,大略寫著「向惟陞大..」,不明其意義。

這座古墓能夠保存至今,是個歷史的偶然或奇蹟吧!這裡曾翻修步道,又大興土木,建三層樓高的水泥觀景塔,附近又經挖墾, 廣植山櫻花,若稍不留意,就極可能地剷平這座小墓;更何況,卑微無名小墓,本來就欠人疼惜,又有礙瞻觀,能夠幸存一百 二十年,尚存一抔土與墓碑石,怎能不說是幸運呢?清軍古墓會有人疼惜嗎?

圖:紅淡山步道

我循著稜線繼續走往紅淡山的三角點基石處,觀景台與基石相距不遠,約七、八分鐘路程而已。

紅淡山基石為三等三角點,編號一O二四號,此處亦為一展望良好的高點。

這裡是一百二十年前清軍堡壘「竹堡」之所在地,但已了無痕跡。只見水泥地 包圍三角點基石而已。 面對著基隆港,面向大海,遙想百多年前的這場戰火,心情有所感觸。

從基石處走下來,步道旁有青苔斑斑的一排低矮駁崁。駁崁離舊堡壘如此近,或許這正是當年的清軍塹壕遺跡吧!返途, 我走不同的路線,循著路標,漫步於紅淡山的步道上。基隆市政府在紅淡山步道沿途廣植山櫻花, 這也是近年來許多郊山隨處可見的現象。

明年二月,此山此林應是滿山艷紅的山櫻花,而紅淡山那曾被清軍鮮血染紅的泥土,是否已隨著時光流逝而被人們所淡忘?

旅遊日期:2004.11.08 


[行程記錄]
14:42南榮路463巷口...14:46寶明寺山門...14:52寶明寺古城門...14:53寶明寺...15:10扶輪觀景台...15:28紅淡山三角點... 15:50佛光洞...16:14南榮路463巷口

註1:根據陳政三先生譯述之「北台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原民文化出版)第102頁,光緒十一年一月十日至十一日,發生「鳥嘴尖之戰」,其戰事如下:
「法軍分四路攻打基隆南方紅淡山區清軍陣地,無功而返。這場莫名奇妙的戰爭,由由十二名剛抵基隆的非洲兵團士兵,因打賭「摸哨奪(清)旗」,而意外引發。法方十七人陣亡、三十四人受傷。清軍死傷不詳,守軍以民間團練王廷理、周玉謙、林朝棟所部為主。」

註2:請參考曾傳明女士著:紅淡山,生態史蹟公園。 曾傳明女士(譚媽媽)為暖暖地方文史人士,曾於今年(2004年)四月十八日引導我及幾位山友探訪暖暖金山寺後方的清法戰爭古戰壕遺址

[行旅照片]

南榮路463巷口(寶明寺牌樓)。
南榮路463巷,紅淡山登山口之一。
寶明寺古城門。
寶明寺。
眺望基隆港(1)
眺望基隆港(2)
清軍古墓(前)與扶輪觀景台(後)。
清軍古墓,墓主為湖南湘鄉縣人。
通往紅淡山三角點的步道,形似古塹壕。
紅淡山三角點。
紅淡山步道(1)
紅淡山步道(2)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