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面天山
大屯山命名由來,相傳是因為這個區域曾是凱達格蘭族「大屯社」舊址,故以「大屯」為山名。
民國八十七年(1998),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研院歷史語言所陳仲玉等學者,進行陽明山區
人文史蹟調查,於大屯山下發現「面天坪遺址」。
次年,對其中兩處房屋遺址進行考古挖掘,並將考古發掘所得,
如陶片、石箭,瓷片等,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結果發現其年代可遠推至二千多年前的史前時期,
較新的地層則歷史距今約四百七十年至一百多年前。研究人員對照史籍文獻和古地圖,證明這處
「面天坪遺址」就是昔日凱達格蘭族「大屯社」的舊址。
我翻閱資料,得知此事後,對這處遺址充滿興趣。
去年(2003)十月我帶老婆孩子走二子坪步道,曾獨自前進至面天坪林間搜索,
得一石厝遺址,現場有棄置的鐵籠,我當時判斷應只是漢人農民拓墾所遺留的石厝遺址。
今年以來,終於讀到陳仲玉先生撰寫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屯山區遺址之研究」一文,看到內文所附
「面天坪遺址」圖片時,心情更躍躍然欲試。
當年調查,共發現七處房屋遺址,分別編號為第一至七號房屋基址。我讀調查報告書,僅得知各房屋基
址的概略位置而已。當時,第一次調查發現七處房屋遺址,第二次重返調查時,其中編號第四
、六、七號房屋遺址因箭竹芒草高長的地貌變化,而竟未能尋獲。如今,又已過了五年。
網路上,又未能找到任何詳細的「面天坪遺址」記錄。遺址是否依然安然存在?
我決定親自走一趟,看能否找到面天坪遺址。老婆願意陪我同行。
圖:二子坪步道
開車上陽明山,走百拉卡公路,來到二子坪遊客服務站。然後走二子坪步道前往面天坪。
酷暑季節,二子坪步道林蔭遮天,清風怡人。二十分鐘,抵二子坪遊憩區。略休息,
走松林棧道前往面天坪。
約十分鐘,抵松林木橋處。過橋,路右側有一廢棄石厝,
只是一般農家石厝遺址而已。
石厝旁溪畔別有小徑,往下游方向而去,樹枝上綁有登山條。
我好奇向前探一段,路徑可辨。依地圖判斷,這條溪可能是楓樹湖溪。
這條小徑會不會就是傳聞中的「楓樹湖古道」?今天行程以探訪「面天坪遺址」為主,只好按下被撩起的心情。
約行十分鐘,出松林棧道,離面天坪已不遠。往前走,左側樹林間,我上次探訪時,曾發現一間石厝。
依位置判斷,這裡極有可能就是面天坪遺址之一。我來到石厝處,石厝附近長滿草芒,不易進入,
只好折回主路。往面天坪走,忽見左側樹林間一群松鼠追逐遊戲,約六、七隻,其中一隻在不斷發出鳴聲。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松鼠聲,似幼狗撒嬌叫的聲音。
路旁林間有一小沼澤地,沼澤猶有淺水。看到水源,難免有所聯想。沼澤之後,一片平野,
盡為芒草箭林所覆。我猜測面天坪遺址可能就在這個區域。這時老婆已先至前方的面天坪涼亭處等我。
夏日多蛇,我不敢孤軍深入。只能空想而已。
旅人有很多種。敢深入蠻荒之地,勇闖不測之境的旅人,最值得敬佩,因為勇於冒險,故往往能夠有所發現。
很遺憾我不是這種旅人,至少目前還不是。我怕蛇。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石厝遺址(No.5)
至面天坪,與老婆會合。面天坪,有一面天堂私人廟宇,這裡設有休憩涼亭,也有山徑可登大屯西峰。
我在此停留,思考下一步如何走。最後決定走往前方約十分鐘路程的「太子碑」。
今年六月,山友Hido兄曾在太子碑左側的林間發現一似爐灶煙囪的殘址,
經陳岳老師指出該處為「日本皇太子行宮遺址」,今天已到面天坪,便想順道去看看。
這塊區域,也是面天坪遺址的分佈的範圍。從面天坪往太子碑,有二條路,
一主路(左),一小徑(右),我採右走左回。沿途順便探索,能否幸運找到面天坪遺址。
走入森林小徑,走沒多久,就發現右側林間有一石厝遺址,只剩兩面殘牆,但石牆古樸有緻。
稀疏的林間,陽光穿透林葉,潑灑殘牆,畫面動人。
這處石厝遺址,後來對照資料,有可能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屯山區遺址之研究」
一書提及的「面天堂南約一百五十公尺」的「第五號房屋基址」。
這處遺址,砌牆的手法和爐灶類似漢人的技法,被判定只是工寮或漢人拓墾的遺址,並不屬於面天坪遺址聚落的年代。
遺址處有不少舊的空酒瓶,附近亦有殘留的電線桿。這處石厝遺址位置極明顯,從步道稍注意,不易錯過。
圖:太子碑左側林間的「日本皇太子行宮遺址」
續往前行,步道左側有一棵巨杉,由此而去,步道兩旁植物景觀變為芒草為主,
草高過人頭,若有遺址,亦恐不易發現。
續行約兩、三分鐘,遇叉路口,右至向天池,左至「太子碑」。
取左行,
不到三分鐘,抵「太子碑」。「太子碑」為一直立的安山岩,碑文為「皇太子殿下行啟紀念碑」,
建於大正十四年(1925),以紀念當年裕仁為皇太子來台蒞巡之事。碑文字跡因遭破壞,業已磨滅。
走進紀念碑左側林間,果然看見那已被草蕨染綠,石塊佈滿淡青苔蘚的爐灶殘基,
石造的爐灶煙囪還保持的相當完整。上次經過時,
竟然沒注意到這遺址,不能不有所感慨。
陳岳老師稱此遺址為「日本皇太子行宮遺址」。事實上,當時裕仁不曾至此,他只是匆匆草山一遊而已。
但當年日本皇太子來台,為一大盛事,總督府不敢怠慢,準備多項配套措施,在皇太子可能選擇的路線,
預先安排各項招待或休憩處所。以這個地點的規模來看,應只是為皇太子準備的臨時休憩點,
備有爐灶以供炊食或取暖之用,而非住宿之行宮。
我漫繞遺址處一圈,見草蕨爬滿遺址處,日據時期種植的杉林,依然佇立,聳向天際。
裕仁天皇的大東亞共榮夢則早已被雨打風吹去。
圖:「面天坪遺址」
續往前走,繞一圈,由主路返回面天坪。
由太子碑前行,石階下坡路,右側有大片竹林。
約行幾分鐘,抵叉路口,取左行,繞往面天坪的方向。
走一小段石階上坡路,然後接泥土路。泥土路兩旁樹林形成一綠色隧道,極宜人。
老婆走在前頭,我慢慢走,邊走邊觀察兩側樹林。突然注意到右側樹林遠處有起伏土堆,
似非天然形成。於是喊老婆稍留步,待我入林內探察一下。
走進林內,土壤溼軟,才進入十餘公尺,彎過土堆處,一處石厝遺址赫然出現眼前,我急回頭大喊:
「老婆!我中樂透了!」老婆跟著進來,看到這處遺址,亦驚訝不已。這處石厝遺址是今天所遇最具規模的,
約一、兩百坪之間。石厝的基址、屋內殘存的石柱,石厝外牆都極明顯,隱身於這片幽寂的樹林間,
距離步道不過幾十公尺而已。
這是不是面天坪遺址之一呢?我還無法確定。但發現這麼一處聚落遺址,心情極興奮。
我與老婆在遺址基址內走動觀察,那佇立的遺柱,那滄樸的殘牆,最動人心弦。
後來,對照研究報告的資料圖片,這處遺址極可能就是面天坪遺址之「第四號房屋基址」。
惟研究報告提及,第四號因處於箭竹林內,第二次調查時未尋獲,與今日所見的景象不同。
今日看到這片樹林無箭竹,林樹稀疏,溼軟的土壤,則有枯倒草芒,似經過人工整理過。
但若只對照圖片,幾乎可以斷言,這裡就是「第四號房屋基址」,就是凱達格蘭「大屯社」的遺址了。
發現這處遺址,回程一路興奮。歸途,松林棧道夏蟬歡鳴。讀過導覽解說資料,我終於能分辨出兩種蟬鳴聲,
「騷蟬」叫聲如一波波金屬鳴聲;「陽明山暮蟬」則叫聲如搖鈴聲,一聲聲由高漸低,由快漸慢。
過木橋,返回到二子坪遊憩區。天氣轉陰,走在二子坪步道,更為愜憶。
二子坪步道本來就是一條老少咸宜的幽雅步道。回程的腳步特別輕快,不是因為景點佳,而是因為心情滿載而歸。
旅遊日期:2004.7.30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補記]
圖:木橋旁「第一號房屋遺址」
1.聯絡大屯山鞍部與北投清天宮之間的路線,因途經面天坪凱達格蘭大屯社遺址,亦被稱為「面天古道」。
亦有人稱大屯山主峰,經大屯坪,至二子坪的這一日據時期開闢的林道保甲線為「面天古道」。
我個人則認為前者的路線較符合「面天古道」的意義。... Tony (2004-08-01)
2.經山友提供資料及對照資料,旅記原文述及,走松林棧道,「過橋,路右側有一廢棄石厝,
只是一般農家石厝遺址而已。」證實應為「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屯山區遺址之研究」所發現之「
第一號屋」面天坪遺址。當時研究人員曾在這處基址實地挖掘,找到古物,證實為凱達格蘭遺址。
這次探訪,第一、四、五號屋皆已尋獲,則其它四處遺址之位置,我大概已了然於心,呼之欲出。... Tony補記 (2004-08-01)
[參考資料]
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屯山區遺址之研究 (1998, 陳仲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讀者迴響]
第169篇面天坪尋找遺址中,「石厝旁溪畔別有小徑,往下游方向而去,樹枝上綁有登山條。
我好奇向前探一段,路徑可辨。依地圖判斷,這條溪可能是楓樹湖溪。果真如此,
這條小徑會不會就是傳聞中的「楓樹湖古道」?」這不是「楓樹湖古道」,
而是「面天坪古道」的一段,由此可通101甲約七公里處,行程約十五至二十分鐘,
早期是車埕、百六戛到北投地區的唯一通道,近因交通便利,百六戛到北投已不利用本通道,
只剩少數登山客且熟悉登山路徑者敢走;至於「楓樹湖古道」,早於101甲通車後就沒人走了
,因為路陡又遠,其入口處在101甲約6.8 k,往山下順101甲方向走,途中所經均為私人土地,
故路徑已完全不明,恐無人敢冒這個險! 請參考。... 陳文禮(2004-8-2)
謝謝!陳兄對101甲公路一帶歷史瞭若指掌,令人佩服。謹將留言附於篇末供讀者參考。
關於「楓樹湖古道」,林宗聖先生描述如下:「為楓樹湖通往面天山的一條秘徑,
以通過大片的金花石蒜區為著名,可連接上面天古道,幾未見人跡。」此一併供讀者參考。... Tony (2004-8-2)
大家來鼻香!
關於「楓樹湖古道」,林宗聖先生描述如下:「為楓樹湖通往面天山的一條秘徑,
以通過大片的金花石蒜區為著名,可連接上面天古道,幾未見人跡。」這
「一大片金花石蒜」是在民國五十幾年六十年由淡水鎮農會補助農民成立金花石蒜專區所種植,
致座落於私有土地或公有土地則不明,這條所謂古道不過是農民照顧、收成石蒜必經之路,
致可通面天古道,因早期水梘頭白石腳地區居民用水係取自楓樹溪,
也就是二子坪至面天坪間那座木橋下的小溪,當地人稱「頭樹林溪」,
其取水處即在於面天坪古道跨越小溪的上方,為維護水管及水源,白石腳居民需橫斷面天山腰,
故有一所稱之水管路,而金花石蒜區正位於面天山麓,水管路又在石蒜區的上方,
因而穿過石蒜區當然會遇到水管路,順水管路上山,就會遇到面天坪古道,至算不算「
楓樹湖古道」是見仁見智。
本人所知的「楓樹湖古道」是由101甲6 k七、八百公尺處右下方進入
,惟目前是無路可通;至於「百六戛古道」係由101線淡水鎮與三芝鄉的界河「百六戛溪」
上的大溪橋大致沿百六戛溪而上,至101甲三K處,這一段目前可說柔腸寸斷,入口後不到幾十
公尺已被建商改道,故目前僅能由楓愛林社區進入,又被產業道路蹂躪得不成形,故已無任何觀賞價值,
101甲3 k即三芝鄉社區巴士終站至101甲6.5K處,其中101甲3 k至百六戛溪處也改為產業道路,
無啥可觀,自百六戛溪至101甲6.5K處,雖無可觀處,但可考驗你的腳力,坡度甚陡,6.6K至7.4K
這一段係在百六戛村莊內,已為101甲所取代,7.4k至大屯自然公園停車場下方一段
原係沿101甲下方約一百公尺繞行,也為101甲所取代,原來還有一小段穿越大屯自然公園,
如今也被步道所取代, 大屯自然公園至鞍部下方約三百公尺處也為101甲所取代,由鞍部下方約
三百公尺處往路下方直達竹子湖,這一段是否因國家公園施設步道而破壞不得而知,以上
「百六戛古道」係參考地方耆老口述及李瑞宗所著「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古道調查」
日軍掃蕩土匪與各條古道的關係整理而得,整條所謂古道可說僅留下空名而無啥可觀之處。...陳文禮 (2004-8-3)
我在「頭樹林溪」溪谷曾看見水泥儲水槽等設施,原來這裡也有一條水管路。「百六戛古道」
既已被蹂躪不堪,或許這段小古道就更值得珍惜了。謝謝陳兄這麼詳細的補充。謹附於篇末供讀者參考。...Tony (2004-8-3)
[行旅照片]
百拉卡公路眺望竹子湖及台北盆地。
二子坪步道。
二子坪遊憩區。
面天山。
木橋。過橋右側有一石厝遺址。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橋畔石厝遺址。
幽靜森林小徑,通往面天坪。
往面天坪途中,小沼澤旁的石厝遺址。
面天堂,為一私人神廟。
面天堂南側的石厝遺址。(No.5)
石厝前方,步道旁有一醒目巨杉。
太子碑附近之枯松、遠山、白雲。
太子碑(「皇太子殿下行啟紀念碑」)。
「日本皇太子行宮遺址」。
石造的爐灶遺跡仍相當完整。
從背面拍「行宮遺址」,青楓、殘囪。
綠色隧道右側為「面天坪遺址」。
終於找到「面天坪遺址」。(No.4)
「面天坪遺址」之殘牆。
「面天坪遺址」之石柱遺跡。
「面天坪遺址」之石砌牆和石柱。
面天坪往二子坪途中一景。
山坡之奇形怪樹。
歸途,幽雅迷人的二子坪步道。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