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隆嶺古道
隆嶺古道是最早的淡蘭古道,在清嘉慶十二年(1807)以前便已形成。
據說當年(嘉慶元年)吳沙就是走這條古道進入噶瑪蘭,開啟漢人拓墾蘭陽平原的歷史。
清咸豐二年(1852)出版的「噶瑪蘭廳志」曾如此描述這條古道:
「嶐嶺在廳治之北五十里以高得名,石磴如梯,煙雨籠樹。所謂嶐嶺夕煙,乃八景之一。
嶺腳有防汛,為從前入蘭孔道。」
隆嶺古道的歷史早於草嶺古道。隆嶺位於草嶺東北側。嘉慶十二年,台灣知府楊廷理入噶瑪蘭平亂,
修築草嶺古道,從此草嶺古道成為淡蘭之間主要往來的官道。其後,隆嶺古道漸少人走,而漸趨沒落。
一百年前,著名的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也曾走過隆嶺古道。
隆嶺古道,歷史悠久,吸引我的,不僅是它沿途豐富的自然景觀與先民人文遺跡。古道南北入口,
又有日據時期興建的草嶺隧道南北隧道口遺址。一條古道,兩種歷史風華,各自散發芬芳。
以今日所見,頗有深感,願推薦給熱愛山林古道的朋友們。
圖:吉次茂七郎紀念碑
我從福隆火車站,開始我的隆嶺古道行。
面對火車站的左邊巷子為福隆街二巷,
進入直行約二公里,接「外隆林街」,路右側有福隆基督教教會。
續行遇小橋越過鐵路,即抵達田寮庄,前右側有廣場空地,左側路旁即可看見一直立的紀念碑。
我停車於廣場空地。這段路開車約五分鐘,若走路約需三、四十分鐘。
這座石碑是為紀念日據時期因興建草嶺隧道,積勞成疾病逝的日籍工程師吉次茂七郎。
石碑因年代久遠,背面碑文已模糊難識,能辨讀者僅約十之一、二而已。(註1)
舊草嶺隧道口,就在附近一廢棄的軍營,距紀念碑約三百公尺遠。這座軍營過去負責看守草嶺隧道。
戒嚴時期,台灣重要的隧道、橋樑皆有荷槍實彈的警備總部軍隊守衛。解嚴後,
警備總部裁撤,便留下這廢棄的營房。我在營房附近卻找不到舊草嶺隧道北口,
問當地一位老伯,從軍營前一條小徑往下走,才走幾步路,就遠遠看到被整面紅磚塊封住的舊草嶺隧道遺址。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舊草嶺隧道北口
隧道口前的舊鐵道基址,已成泥濘路,我小心踩踏,才能走近隧道口。
我終於來到這塵封二十五年的舊草嶺隧道北口,紅磚牆也塵封了一段被遺忘的歷史。隧道口以草書題「制天險」三字,
在孤寂裡,依舊蒼勁。
草嶺隧道於大正十三年(1924)十月打通的。在此之前,北宜鐵路,北邊火車只抵達貢寮,
南邊只抵大里,中間為草嶺山脈所阻隔,仍須翻山越嶺,以通往來,十分不便。舊草嶺隧道長2165公尺,
為當時台灣最長的隧道,工程浩大,費時三年,終於順利完工。工程師吉次茂七郎積勞成疾而逝,
於是在隧道口附近立碑以為紀念。
草嶺隧道使用超過半個世紀,直至民國六十九年(1980),宜蘭線開始進行雙線拓寬工程,
台灣鐵路局在舊道旁另闢新的雙軌隧道,於民國七十五年(1986)完工。舊的隧道就被廢棄了。
如今,「吉次茂七郎紀念碑」孤佇於外隆林街的路旁,沒有任何解說牌或維護措施,
任何人開車經過這裡,若非有意,否則很難注意到這不起眼的碑石。
圖:七星堆
從田寮庄開車往前,爬一道小坡,遇叉路,叉路口有一登山地圖解說牌。
從叉路口取右行,
上行,約三、四百公尺,路左側突然出現奇形怪狀、矗起的巨石,堆疊成錐,岩堆旁有一巨榕。
巨榕盤根與岩石交錯糾纏,這裡就是「七星堆」了。
相傳這裡是凱達格蘭族留下的遺址。亂岩堆間有明顯的石砌岩塊鋪成階梯,可向上爬,岩塊間有一小岩洞。
為何取名「七星堆」?我猜可能是亂岩與七星山的凱達格蘭遺址有幾分神似,
故命名之。做為居住用途,這巨岩亂堆實不易居住,或許附會以神秘祭壇的宗教用途較能自圓其說。
七星堆岩後較平坦處有殘頹的石桌、石椅,這些應是後人所為。排除這些因素,
七星堆就只剩下亂石堆而已。但此處為何突兀地出現這種怪岩堆,令人不解,或許應該請教地質學家。
我以為七星堆旁一條通往溪谷的山徑,就是隆嶺古道了。下至溪谷,越溪後,路跡模糊,不見登山條,蜘蛛網又多,無奈折返。
再詳覽藍天隊所繪隆嶺古道地圖,應該沿道路再往上走。於是循產業道路再向上前進。
這段路段是新闢的水泥路,與地圖內容不盡相同。開車直至產業道路盡頭,沿途卻未見任何登山條。
道路盡頭之後,變成泥土路。於是棄車,改採步行,無登山條指引,茫然無頭緒,
但依判斷,這應是往隆嶺的方向。
沿土路走約五、六分鐘,遇叉路,左右皆無登山條,不知如何抉擇。憑直覺,取右行,繞過一彎處,
直行,前方出現一石厝。趨近時,石厝旁有一山徑,樹懸登山條。大喜。石厝則相當古樸,岩石堆砌成石牆,
或工整的人字砌,或平砌,或凌亂番仔砥砌,青苔淡青,簡古質樸,令人心動。
從小徑往上走,又遇叉路,取右,跟著路條走,終於在一樹幹上見到藍天隊的路標,寫著
「隆嶺古道」,才終於確認路徑無誤。此後,在林中前進一段,遇叉路可接下方處泥土產業道路。
原來剛才憑直覺抉選的兩條泥土徑,其實都可接上隆嶺古道。
圖:古道稜上眺望大海
從此處開始,漸進入隆嶺古道的精華段。
古道沿著隆隆溪岸上行,溪岸處有分層的駁坎遺跡,
附近腹地寬坦,植物豐茂,蜘蛛極活躍,沿途佈網迎賓。
路旁則樓梯草、冷清草、不知名的草蕨盛長,
將沿線溪谷綴染成綠。前行,突然樹梢頭驚飛起一隻老鷹,巨碩的身影自林間飛梭而過,飛旋而上。
踏著泥徑往上走,在林蔭間裡前行,又遇左側小溪畔有弧狀石牆,佈滿青苔,牆下有淺小潭,
似為行旅休憩之處。再向上走,則見幾株榕樹樹幹橫生,枝葉延伸遮起如巨傘,這榕樹也應是早期農民拓墾時所植,
古道雖淪為荒徑,但古樹仍蓊鬱盎然地生長,山路坡緩易爬,景觀相當原始。
在山林裡爬坡約三十分鐘,忽聞海濤聲,感到困惑之際,忽已抵達鞍部稜線,站上稜線,太平洋出現眼簾裡。
這海濤聲正是海風向山吹來,樹林搖曳形成的樹海聲,頓時覺得清涼起來。
鞍部處有一半頹的土地公廟,為「石城仔嶺土地公」,相當簡樸,無廟座及土地公,
僅一石碑,碑石寫著「福德正神」,上聯「金玉滿堂」,左右聯為「天地古今在,日月萬年光。」。
一旁有一老榕樹,樹身掛滿登山條。土地公廟後別有一小徑可通往福隆山,路程約30-40分鐘。
我在這稜線上,找一開闊處,眺望遠方,大海滄茫,遼闊無際。
圖:石厝遺址
從稜線往下走,路陡下,但下坡行走較輕鬆。不久,遇一大片竹林,頗為壯觀。
過竹林,路徑旁又有一土地公,
標誌為「石城土地公」,石埤猶可辨識「福德」兩字。
藍天隊地圖則標識為「古墓」,可能是因為已幾乎傾倒,石碑看似墓碑。
我判斷這大片竹林附近應有石厝遺址,果然過不久,遇到一處聚落遺址,約五、六間左右,被樹草蔓藤所侵,
不易接近。看到整個石厝聚落遺址,有說不出的感動。
往下走,遇叉路,右下是正路,我好奇左爬,看通往何處,上面是一柚子園,發現園旁有一石厝遺址。
這半殘的石厝,因處空曠地,無蔓草侵擾,殘牆似為歲月所凝固,蒼涼佇立,
是今天所遇最令人動容的古厝,這景象又令我憶起侯硐的小粗坑聚落遺址。
沒想到,台北近郊山林竟隨處可以尋見美麗滄桑。
再往下走,離海平面已不遠。約不到十分鐘,抵濱海公路,約一一七.五公里處。
圖:草嶺隧道南口,在濱海公路下方
接下來,尋找舊草嶺隧道南口。南口不難尋,就在隆嶺古道出口處的濱海公路正下方。
我越過馬路,從海濱一小社區的斜坡往下走,即看到草嶺隧道南口。那一剎那,心情極複雜,
舊隧道口,竟如此貼近濱海公路,令我感到震撼。
我站在隧道口前,望著「白雲飛處」草書題字,在隧道口,有與歷史相遇的感動。
舊道口古樸的舊磚,讓我憶起獅球嶺隧道南口,
兩者相距二十幾年。舊草嶺隧道距今亦已八十年,能不能被列入古蹟或歷史建物?
我因此有所感慨。這二十年間,走過濱海公路,無數次,可曾知道這裡曾是台灣最長隧道的遺址?
我們這一代的「四、五年級生」,成長背景極特殊。成長時期,心懷祖國,卻不曾見過祖國;
腳踏土地,卻無緣認識土地,一整個世代,可謂是「失根的蘭花」。
回程,猶豫是否循原路或改走濱海公路。明知濱海公路得繞三紹角,路途遙遠,
但不想走原路及爬坡路;而天氣又已轉陰,無日曬之苦,於是決定走公路返回福隆,順道欣賞東北角海景。
這是失策的決定,石城至福隆,約十四公里,走走停停,我走了四個小時,腳底起水泡,苦不堪言。
做如此蠢事,證明一事,就算嘉慶元年,就有這條濱海道路,我想吳沙進入噶瑪蘭,應該也不會選擇走這條路。
旅記日期:2004.7.16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相關旅記】
.第0784篇 -2010.07.13 隆嶺古道(福隆段).舊草嶺隧道
註1:「吉次茂七郎紀念碑」碑記已模糊,只剩殘篇而已。
若今日不做記錄,恐怕他年更難辨識碑文內容。抄錄殘篇如下:
吉次君o福岡縣oooooooooooooo工業學校ooooooooooo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志願兵
oooooooo陸軍砲兵少尉ooo除隊役ooooooooooooooooo
oooo宜蘭鐵道工事ooo起工oooo達ooooooooooooooooo
oooo工事現場監督ooo据精勵oo三貂嶺oo草嶺ooooooo
隧道ooooooooo努力oooooo山途ooo水熱oooooooooooo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大正十二年oooooooooo
oooo此oo地o二oooooo悲哉茲ooooooooooooooooo工事
誠ooo碑oo
大正十三年十月九日草嶺隧道完成oo日
關於日籍工程師的名字,資料記錄不同,劉克襄先生早期探訪這條古道,記錄紀念碑工程師姓名為「吉茂英次郎」,
台北縣政府網站引用劉克襄先生的資料。「我的赤腳旅行」網站版主斌斌現場觀察,則記錄為「吉次茂七郎」。
我的觀察結論與斌斌相同。謹一併附註。
(註:根據台灣鐵道網風清雲淡兄提供的吉次茂七郎紀念碑照片,原抄錄資料有錯誤,其軍職應為「陸軍砲兵少尉」,
碑文原「大正十年」,應為「大正十二年」。錯誤已修正。....Tony補註於2005.09.22)
[補記]「吉次茂七郎記念碑」補實與翻譯如下:(感謝熱心讀者提供)
(Tony補註於2006.11.22)
[行程記錄]
10:08福隆火車站→10:30 吉次茂七郎紀念碑、舊草嶺隧道北口→11:06七星堆→11:25 溪谷迷路折返→11:39水
泥產業道路終點→11:48泥土叉路口(取右)→11:53 石厝→11:56進入山徑→12:10叉路(左可接另一泥土產業道路)→12:13沿隆隆溪谷上行,溪畔駁崁遺址→12:18石牆遺址(下有淺潭溪水)→12:20榕樹群→12:30抵鞍部/鞍部嶺頭土地公→12:34嶺上眺望大海→12:42下坡行(往石城)→12:47大片竹林→12:52竹林石砌池→12:57石城土地公→13:02聚落遺址→13:14柚子園石厝遺址→13:36抵濱海公路(休息)→13:50舊草嶺隧道南口→14:07出發返程→15:56三貂角(馬崗)→16:16卯澳漁村→18:09福隆火車站→18:12計程車至七星堆→18:15抵七星堆→18:25產業道路盡頭取車 (註:福隆-七星堆,計程車資150元)
[讀者迴響]
Tony兄:
您的隆嶺古道已經拜讀,有點小意見,請您參酌。
「清朝首位進入蘭陽的官員,當時的台灣知府楊廷理曾如此描述這條古道:
『隆嶺在廳志(法賓案:應為治)之北五十里以高得名,
石磴如梯,煙雨籠樹。所謂隆嶺夕煙,乃八景之一。嶺腳有防汛,為從前入蘭孔道。』」
以上這段話出自「噶瑪蘭廳志」,楊廷理入蘭之時,噶瑪蘭尚未入版圖,再者、隆嶺夕煙(隆字原先應該有山字頭、
可惜電腦打不出來)是道光年間噶瑪蘭通判烏竹芳定的,楊廷理怎麼會預知「八景」呢? 您文中所引的這一
段話是出自陳淑均所著:「噶瑪蘭廳志」,該書成書於道光廿(1840)年,出版於咸豐二年(1852)
,無論如何應該不會是楊廷理說的話。--- 法賓(2004-7-22)
[Tony的回應]
涉及歷史文獻,總要法賓兄審視後,我才能放心。這次又犯了籠統不察之誤,已做修正。「隆」嶺古字,「隆」應有個山字頭,
我的電腦鐵盤也拼不出這個字,故用「隆」字,應做此附註,以免誤導讀者。--- Tony (2004-7-22)
【補註】「嶐」字已順利拼出(unicode字集),謝謝小周兄指導。--- Tony (2004-7-25)
【台鐵火車時刻表】
【台北至福隆】(上午班次)
04:01 電車 - 福隆05:36
05:48 平快 - 福隆07:14
06:15 平快 - 福隆07:52
07:23 自強 - 福隆08:33
07:53 莒光 - 福隆09:08
08:55 莒光 - 福隆10:16
09:45 莒光 - 福隆11:05
10:30 自強 - 福隆11:36
10:40 電車 - 福隆11:55
11:09 自強 - 福隆12:11
12:02 自強 - 福隆13:04
|
【石城至台北班次】(下午班次)
12:45 電車 – 八堵(13:42)
13:41 電車 – 台北(15:07)
15:02 電車 – 八堵(16:12)
17:06 電車 – 台北(18:35)
18:21 電車 – 八堵(19:09)
91:20 電車 – 台北(20:52)
20:10 平快 – 台北(21:57)
|
註1:最新火車時刻表 (謝謝Miller兄提供資訊)
註2:若當時身上有這份時刻表,或許回程路線的決策會有所不同。
[行旅照片]
福隆火車站,出車站右轉福隆街二巷,通往隆嶺古道。
往隆嶺古道的鄉間小路,約二公里,至田寮庄。
吉次茂七郎紀念碑,位於進入田寮庄前路旁。
吉次茂七郎紀念碑。
舊草嶺隧道北口遺址。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北口提字「制天險」,蒼勁飛舞。
七星堆,奇榕與奇岩。
七星堆「遺址」。
產業道路盡頭,接泥土路。
泥土路遇左右叉路,何去何從?
古樸石牆,堆砌線條,令人著迷。
終於踏上隆嶺古道。
完整的石牆,下有淺潭溪水。
隆嶺古道,植物豐茂。
隆嶺古道,幽緻怡人。
鞍部嶺頭土地公。
土地公與古榕樹。
眺望東北角,大海滄茫。
大海滄茫,遼闊無際。
下坡走往石城,沿途大片竹林。
石砌池遺址,似為蓄水池。
石城土地公,已頹毀,似古墓。
聚落遺址,約五六間。其中之一。
柚子園之迷人石厝遺址(1)
柚子園之迷人石厝遺址(2)
柚子園之迷人石厝遺址(3)
古道出口(濱海公路約117.5K)
看到龜山島!
草嶺隧道南口,在濱海公路下方。
舊草嶺隧道南口。
南口題字「白雲飛處」。
新舊隧道,相隔不遠。
歸程,石城至福隆,苦不堪言。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圖]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