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菜公坑古道入口就在菜公坑山登山口右側
菜公坑古道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菜公坑山附近。
菜公坑山北麓為三芝鄉菜公坑聚落,早期交通不便,菜公坑鄉民經由這條古道,
上接大屯山鞍部,經二子坪、面天坪,前往北投地區。
民國八十八年(1999),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古道調查,曾實地勘察這條古道,
最後未將菜公坑古道採納為正式古道,僅認定是一條昔日的林道而已。當時列舉的理由如下:
(1)山徑迂緩,隨等高線徐徐上升,並無直線突上的路段。
(2) 沿途無石階的痕跡。
(3) 路口路尾路旁均無一土地公廟。
(4)沿途無任何石厝或住屋的遺址。
(5) 起點與終點並無相互交通聯繫的必要
(6) 無任何文獻的證據,反而留下造林的人工植匹。
基於以上因素,而認定這條古道應為日據時期所闢的林道。這份調查報告,並建議將「菜公坑溪古道」更名為「羅厝坑溪
林道」(註1),以符其實。但這一名稱未為山界所採用,山界仍普遍以「菜公坑古道」稱之。
菜公坑古道因位置較僻遠,過去較少人走。2003年5月中華山岳藍天隊繪出「菜公坑古道」地圖,分東西兩線,東線繞菜公坑山以東,西線
繞菜公坑山以西,均可抵菜公坑聚落。
這兩條路線,東線路徑較為平緩,西線則繞經菜公坑山、烘爐山、百拉卡山(又稱枕頭山)之間,落差起伏較大。我因而判斷,
東線才是真正的「菜公坑古道」。最近山友法賓兄曾帶隊走菜公坑古道東西兩線,在百拉卡山與烘爐山之間,遇陡下難行,
他因此懷疑西線這段路是否為古道的一段。我的看法相同。山界陳岳前輩則將菜公坑古道西線,由菜公坑聚落通往烘爐山的一段,
稱為「烘爐山古道」。
圖:菜公坑古道,沿途草葉繁茂
陳岳前輩談「烘爐山古道」緣起,其故事大略如下:(註:參考自「週週爬郊山」網站,山友「烤焦大肚魚」轉述)
清乾隆年間,福建泉州、汀州移民在菜公坑一帶拓墾,為爭奪灌溉水源而起衝突。當時,一名「菜公」長者出面調解,於是糾紛暫解。
菜公因此受村民敬重。
後來因溪水乾涸,村民糾紛又起,雙方發生械鬥,菜公於排解時不幸被殺成重傷。居民驚訝發現菜公所流之
血為白色。菜公因傷重不治,臨終交代村民將其骨骸葬於烘爐山。於是村民依其遺言,葬菜公於烘爐山。
此後,烘爐山經常夜裡閃耀白光,
靈地風水之名漸傳開,於是居民爭相將其先人葬於烘爐山,以求靈地福蔭,於是產生這條「烘爐山古道」。如故事為真,則烘爐山古道,
可說是一條為喪葬目的而闢建的古道。
這項傳聞的真實性有多少?菜公身流白血的神蹟怪譚,內容頗不雅馴,似難為薦紳君子所信服。然而,陳岳老師帶隊探訪烘爐山古道時,
在登山口遇一行三、四十人準備上山祭祖,而在古道途中,遇一窪地,四周有微高的小陵,窪地中間有一陵墓。
烘爐山頂附近又有磚砌古井,則烘爐山有古墓、磚井等先民遺跡為確切之事。傳說之事,並非空穴來風。
陽明山國家公園簡訊亦曾記載「菜公坑山」之山名由來,
其文曰:「傳聞清代時有一『菜公』(即修行者)在此地附近結茅修持,故名為『菜公坑山』」。
果真如此,則菜公坑古道西線稱為「烘爐山古道」,亦無不可。至於烘爐山、百拉卡山之間的陡起陡落山徑,
則可能只是山界前輩所開闢的兩山間登山縱走路線。
今天,我實地走訪菜公坑古道。說來慚愧,因臨時起意,事前準備不周,未找到藍天隊所繪的地圖,只攜帶山友的文字記錄。老婆陪我同行。
我原只打算走古道東線,至菜公坑聚落,然後循原路折回,再順登菜公坑山。不料,「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今天前段走古道,如預期計劃,後段卻變成公路健行記。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菜公坑古道一景
我停車於二子坪停車場,然後步行至菜公坑山登山口。
菜公坑古道就位於面對菜公坑登山口的右側,入口無正式指標,僅掛著些許登山條。
初入古道,崎嶇陡下,泥土路有石塊間錯,路徑不如一般古道平緩。約5鐘,徑旁有一國家公園管理處水泥界樁;再下行約3分鐘,
遇左右叉路,取左行。右為下溪谷的小徑。
左行後,古道漸平緩,枯葉灑落滿徑,草蕨繁茂,而林蔭裡極幽緻,漸有質樸古道的感覺。行約8分鐘,路旁坡地出現人工堆疊的駁坎
殘跡。山徑則漸迂迴,路徑漸轉平緩,溪谷在下方遠處,只聽到微微溪潺聲而已。愈走愈陶然,沿途頗多奇形怪狀之樹,頻添行旅幽意。
二十分鐘後,附近坡地又有駁坎殘跡。至此,山徑又轉而直下,陡差變大。五分鐘後,遇金屬水管橫切古道而過。至此,約已走四十分鐘,
均下坡,而沿途走走停停,取景拍攝,一路走來,不覺疲累。
自此以後,山徑轉而與水管平行,漸開闊,沿途拓墾殘跡愈多。約二十分鐘,左側出現一較完整的石厝。石厝四週堆砌的牆垣猶在,
牆約與人身高相彷,略呈圓狀,基地不大,似非住屋,但亦不似菁礐或燒炭窯。是否為先民拓墾時休憩或放置農具之處?不解。
再前行約三分鐘,遇叉路口,道旁有一新建的四方形水泥水塔。在此休憩,用餐。自菜公坑古道入口,至水塔處,總計六十多分鐘而已。
這裡是我原定的折返點,但由於行程比我預期輕鬆許多,於是改變主意,想再深入,老婆也同意。但今天未帶地圖,此去之路,已不熟悉。
水塔前,有叉路。右叉路綁有登山條,據山友記錄,應為菜公坑古道的東線,左叉路則為一寬闊的泥土路產業道路,我猜應是通往古道
西線方向。我只能選西行。向西行,才能繞回百拉卡公路。
於是取左行,沿著泥土路產業道路下行。初走時,道路右側又出現右叉小徑,亦綁有登山條。不知如何抉擇,決定仍沿著大路走。繼續
直行,不料愈走愈往三芝鄉而去,遠處可見北海岸知名的靈骨塔-「北海福座」,感覺方向已偏離百拉卡公路愈遠。約行十分鐘,又遇
左叉路。雖然研判左叉路較接近百拉卡公路的方向,但路不熟,避免冒險,還是繼續直行,走大道下山。約四、五分鐘,出產業道路,
抵菜公坑聚落,出口處有一兩層樓農家。
圖:菜公坑聚落的鄉間柏油路
接下來的路,變為柏油路,道旁漸出現農家屋舍。
約行六、七分鐘,右側遇叉路小徑,樹枝綁有登山條,於是決定捨柏油路轉入小徑。
老婆問,何以剛剛遇叉路小徑皆不取,現在卻選走小徑。我理由有三:
一.此地為菜公坑聚落,既然出現農家,則已無迷路風險,應可冒險抄捷徑。
二.走柏油路須頂著太陽,小徑則有樹蔭可避日曬。
三.柏油路為供汽車通行,必然較為彎繞,而農家小徑供人行,距離較短,應可省時間。
果然我猜測沒錯,小徑終點又接上柏油路。終點處民宅為「菜公坑86號」(慈龍宮) 。附近有福德祠,根據山友資料記載,
亦是菜公坑古道的登山口之一。我不知身處位置,也不知如何走較經濟,只能沿著柏油路往下走。又遇叉路,憑直覺,取左行,
接連過下蘇厝、上蘇厝,漸走出山區,但不知距北新庄路途有多遠,不知何處可切往百拉卡公路。前行又遇叉路,
標誌寫著右往「三板橋」,左往「北新莊」。這才明白,上次去大屯溪古道時,曾開車經過這個叉路口。
上次探訪大屯溪古道,關於三板橋建造年代的歷史懸案,
老婆看法與我不同,這次要不要順道繞往三板橋驗證一下呢?看老婆臉色,何必雪中送雪?於是取左行,約再走15分鐘,
終於抵達北新莊的公路。看看手錶,自水塔處至此處,約走70分鐘。早知如此,循原路折返,或許現在已差不多爬回到菜公坑古道入口處。
現在處境如何呢?從北新莊走百拉卡公路(101甲)回到二子坪停車點,大約9公里。
以我當年從牡丹走至樹梅的經驗,
大概得走2.5小時左右。雖然我已非吳下阿蒙,公路健行對我來說,並非難事,但不知如何開口向老婆解釋。
走在公路上,走往北新莊與百拉卡公路交會處,想看看有無公車站牌,有無公車行走百拉卡公路。途經一教會,驀然回首,
見一輛三芝鄉社區巴士迎面開來,不經思索,揮手攔車問。司機說巴士準備開往百拉卡公路。大喜上車。
原來,社區巴士雖走百拉卡公路,但卻彎繞鄉道各村,車子竟又繞至上蘇厝、下蘇厝等我們剛剛途經之地。
巴士終於又繞回百拉卡公路,向上行。正慶幸之際,巴士已至終點。約在百拉卡公路3.5公里處。司機說,社區巴士至此便折返北新莊。於是下車。
搭上巴士,至少節省一個小時時間。我內心還是充滿感謝。
往上走,開始公路健行。我視為是鍛鍊腳力的機會,甘之如飴。
圖:百拉卡公路
「百拉卡」公路建於民國四十年。這條公路的名字不好記,我以前常誤記為「百卡拉」。
「百拉卡」名字相傳源自「百六甲」(一百六十甲)的河洛話發音,亦有考證認為出自「百六砌」(一百六十階)地名的諧音。何者正確?並無定論。
「百六砌」地名,日據時稱為「百六戛」,台灣光復後訛傳為「百拉卡」。百拉卡公路仍可看到「百六戞」的門牌地名。
「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古道調查」報告一文,列有「百六砌古道」,這條古道約闢建於嘉慶21年(1816年),文書證據為1820年。
今日的百拉卡公路,即是沿著昔年的「百六砌古道」舊跡所建。而古道早已為柏油馬路所替代,僅存殘碎小段隱於山林,
古道徒留空名而已。
走在百拉卡公路,把它想像成是走「百六砌古道」,心情自有不同。老婆呢?心情則不同。
過五公里處,老婆的腿漸酸,頻問路途遠近。後來,提議要我攔車。我認為區區幾公里路,輕易揮手攔車,恐有損英名,老婆未
堅持己見,於是繼續公路健行。過六公里處,老婆又提議要我攔車,於是我只好試著揮手攔車,連續兩三次皆失敗。捫心自問,
並非無善心人士開車經過,而是我忸怩揮手,若有若無,車主恐難判斷出我揮手的動機。過七公里處,老婆按捺不住,親自揮手攔車,
竟一揮就中。有一老伯停車願載我們。上車,車前行不久,過于右任墓園,約兩、三分鐘,過大屯自然公園,隨即抵二子坪停車場。
下車,謝過老伯。老婆說,早知道已離這麼近,就不用搭便車了。看錶,這趟公路健行約走了一小時又二十分鐘。
菜公坑古道,一般山友常走的路線為東去西回或西去東回,或順登菜公坑山、百拉卡山及烘爐山,繞一圈O型路線。亦有健腳山友
自北新莊出發,走大屯溪古道,上小觀音山西峰,再下大屯山鞍部,然後走菜公坑古道回北新莊,也是繞O型一大圈。至於今日我
們夫妻所走的路線,雖然亦是繞O型一圈,但性質較接近於愚夫愚婦的愚行,實不足為法。勉強自圓其說,可美其名為「菜公坑古
道及百六砌古道O型連走」。
旅遊日期:2004.5.24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註1:菜公坑古道所行經的附近溪谷為羅厝坑溪,而非菜公坑溪。
[讀者迴響]
你走的菜公坑古道是登山界目前的路線,只是「菜公坑燒炭古道」其中一小段而已,是清代即有的燒炭路。我將在下期在台灣
山岳或野趣雜誌會發表專文,請期待。---陳岳 (2004-6-3)
再談菜公坑古道
約清道光至光緒年間,三芝鄉境山坡種植大量茶樹,昔時「三芝茶」享譽全台。大量的茶葉須大量的木炭來烘培,於是便有
菜公坑人在烘爐山至大屯溪間山腰開闢燒炭路,並留下多座炭窯遺址。從菜公坑溪至大屯溪路徑荒蕪但沿途結有岳峰布條。
從菜公坑山登山口陡下至水管的路段非古道,而是當地人的獵路與採藥路。你見到的圓形建築是燒炭路中僅存最完整的一座燒炭窯。
在你走的一星期前,我才將長在上面的冷青草大略清理過。水泥水塔處是十字路,菜刀崙山古道與稜隔尾古道都在此交會。... 陳岳(2004-6-4)
謝謝前輩指正,原來我所拍的「石厝」就是燒炭窯。沒想到這個區域有這麼多條古道交錯其間,將來我會再找時間好
好去走走。.. Tony (2004-6-4)
菜公坑古道百拉卡公路一文,其中有關百拉卡公路之描述,有不儘符合之處,本人自小生長在百六戛,目前地址亦為淡水鎮水源
里二十二鄰百六戛xx號,其地名之由來,係於目前一○一號甲公路6.5公里處下至百六戛溪,由溪岸處至現行公路處,早期係泥土路面,
下雨濕滑,先人挑炭桃茶下山至淡水需著草鞋防滑,於是利用蛇木為階梯,一來防滑,二來好走,總共用了一百六十根蛇木才從溪畔
修到現在的公路邊,而且是階梯中另有階,於是住於山下隔溪的三芝鄉車埕村人稱山上為百六戛頂其地名因而得來。後來會稱巴拉卡、
百六卡等等名稱,其實是台北市政府建設局未經查證,於國家公園設立前,胡亂於大屯山區豎立指示牌而致曾參殺人成真,
後來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後,因循苟且,不待查證,跟著錯誤迄今,本人曾上國家公網站抗議,結果是「有那麼嚴重嗎」?
真是笑死人了,如果百六?人在公園裡的私人土地胡亂砍樹,公園警察開告發單,違規地點不書寫正確,而以巴拉卡、
百六卡小段第xx地號,你說這罪名成立得了嗎?另一○一號甲公路是民國四十年修的,早期在8公里二、三百公尺處的路上
方曾用水泥板刻有修路簡史,但在八十二、三年公路局拓寬時用怪手給毀了,也許在大屯山下停車場流動廁所旁還有另一拓
路紀念碑可參考。一○一甲並非循古道開立,真正古道是昔時用蛇木架設連接各個村莊用的,一○一甲是軍事用途的戰備道路,
以上供參考。...陳文禮 (2004-6-23)
謝謝陳兄來信指正。我的古道探索,囿於時間及個人所學有限,經常是不求甚解的摸索,以致錯誤不少。幸諸位前輩不吝賜教,
我才能從錯誤中學習,原文已更正。... Tony (2004-6-23)
[讀者迴響]
從日本大正六年繪測的台灣地形圖觀察,百拉卡並非日人所闢,日人走的是淡基橫斷古道。...陳岳 (2004-6-23)
謝謝前輩補充。 ... Tony (2004-6-23)
[行旅照片]
菜公坑山登山口。
左:菜公坑山登山口;右:菜公坑古道入口。
出發!小心謹慎踩踏而下!
沿途草葉繁茂。
不時可見怪狀奇樹!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又一奇樹!
出現金屬水管。
過一乾溪溝,為羅厝坑溪支流。
石厝遺跡(註:應為燒炭窯)。
石厝略成圓狀(註:應為燒炭窯)。
古道愈寬闊平坦。
遇一新建水泥水塔,此處出現叉路。
走泥土產業道路下山。
古道出口有一兩層樓別墅。
走柏油路下山。
福德祠(廟後亦為登山口之一)。
百拉卡公路健行(一里又一里)。
從百拉卡公路俯瞰三芝鄉。
百六戞古厝(約在過7公里處)。
百拉卡公路。
百拉卡公路,沈重的腳步!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圖]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