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142)

內湖.碧山巖.黃氏古厝.大崙尾山.龍船岩.開眼山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大崙尾山登山口,初走一小段,似二子坪步道

今天過午之後,臨時起意,挑個短行程走走。我想到了內湖碧山地區。

內湖碧山一帶山峰多, 皆不難爬,如碧山巖附近有忠勇山、 鯉魚山、圓覺尖;五指山系南支稜則有開眼山、 龍船岩;西線支稜則以大崙頭山、大崙尾山較知名的,附近還有其它大小山頭。

碧山地區也有一黃氏古厝「紫雲居」,我上次經過碧山巖時,曾見到黃氏古厝的標誌。 古厝和龍船岩位於同一區域,龍船岩則以獨特 的巨岩聞名。於是我今天的行程鎖定黃氏古厝和龍船岩。

是臨時起意的疏失吧!匆匆出門,未做功課,過碧山巖,遇岔路,依指標右轉入碧山產業道路, 一路直走,直抵石崁地區的穀堡茶坊, 前方道路標誌寫著「此路不通」。我納悶著,只好倒車回頭,卻渾然不知黃氏古厝就在這座茶坊的後方。 路口處亦無任何黃氏古厝的 標誌。

往回走,繞向另一方向,竟來到碧山產業道路大崙頭山與大崙尾山的鞍部, 看到了大崙尾山的登山口,這裡是內湖、外雙溪山區往來 必經之地,聚集不少路邊攤。我暫停車,瀏覽登山口的解說牌。大崙尾山登山步道約700公尺長。 於是臨時起意,先登大崙尾山。初走 一小段,碎石子路,寬闊平坦,似二子坪步道。 接著至一開闊的林間平坦地,遇岔路,左右皆可至大崙尾山。我選左去右回。左為泥土徑, 沒走多久就輕鬆登頂。大崙尾山頂有簡單的瞭望台, 可眺望外雙溪、陽明山國家公園一帶的山巒,但今天天氣灰濛,視野不佳。 我繞一圈由右徑回到登山口。

圖:黃氏古厝(前院有小學生來此戶外教學)

接著,繼續尋找黃氏古厝。我研判位置,應該是最初已找過的地方。

於是再開車返回石崁地區, 停車於路旁,往穀堡茶坊旁的巷子走進去探索。原來巷內還有一小聚落, 我先看到一間石頭厝,接著看到上方處有一閩南三合院, 果然就是黃氏古厝。黃氏古厝地址為碧山路62號。

我來到古厝下方處,聽到喧鬧聲自上方傳來。今天古厝前院似有聚會。 我在入口石階處稍猶豫,遇見幾位小朋友在石階上方處。於是我 問:「我可以上去參觀嗎?」小朋友天真回答說:「我們也是來參觀的。」 原來是老師帶著一群內湖地區國小學生來此做戶外教學。

黃氏古厝建於大正元年(1911),為一坐北朝南的閩南三合院式兩落護龍住宅。 大廳門楣上方的匾額,嵌字「紫雲居」。「紫雲」是黃姓的小 堂號,我也是屬於紫雲一脈的後裔,我與這古厝的主人應該有著淡薄的DNA關係吧! 於是我入內參觀,可惜大廳內看不到類似大溪黃氏祖祠有關黃姓宗族源流的相關文字或解說。

參觀紫雲黃氏古厝,不禁使我懷想起家族小史。

我是黃家渡台第七代子孫,我的先祖來自於福建漳州東城外,打山堡的僻遠鄉下。乾隆年間, 渡台始祖黃蝶公,自淡水登陸,其後族人謀生 不易,於是輾轉遷徙,自淡水遷至北投唭哩岸,後移往松山上塔悠, 終落腳於松山下車層(今延吉街、市民大道交會處),承租板橋林本源 田地,以佃農為生,僅得溫飽而已。

我的祖父黃金塗公為來台第五代,幼年聰穎,曾隨私塾老師學習,具漢學基礎,原期待參加清廷科舉, 以晉仕途。不料發生甲午戰爭(1894年),因台灣割讓給日本而希望破滅。於是祖父改習中醫、 擇日,既替人看風水, 也當私塾老師以謀生計。在祖父領導下,黃家家業逐漸興發,發揚了「黃和發」的家聲。 「黃和發」為黃家來台後的家號, 取其「和氣致祥自然發」之意。日據 時代,祖父曾出任松山庄六十八保保正,熱心為鄉里民排紛解難,而為鄉民所敬仰。 我手上持有的「紫雲黃家族譜」,即為祖父所著,完稿 於昭和八年(1933),時年六十三歲。

圖:黃氏古厝舊觀(翻拍自牆上古照片)

祖父逝世於昭和十四年(1939年),時值中日戰爭期間。

祖父生前曾囑咐,等待日後時局平穩時, 黃家子孫應設法返回祖居地以尋根祭祖。

祖父生前的遺願,因中日戰爭及隨後的國共內戰而延宕半個世紀,直到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及觀光旅遊, 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才得以實現。 那一年,我帶著二伯、三伯和父親回大陸探訪祖居地。當時大伯已逝世,而二伯年八十二歲、三伯七十二歲、 父親六十七歲。我帶著他們 三人自廣州白雲機場飛廈門,隔日租車往漳州,終於在漳州城外僻遠的山邊找到祖居聚落。 族人事前已接獲當地國台辦相關單位通知,熱 烈的歡迎我們的到訪。

祖居地地處窮鄉,鄉間道路蜿蜒泥濘,村內豬隻雞鴨放養任意行走於小巷, 生活水平相較於台灣,極其落後。 而祖先祠堂早已消失,舊祠堂成為放置農具的倉庫,至於族譜亦早已堙滅,無所追尋考據。 祖居地閩南傳統屋簷下掛的燈籠則仍寫「紫雲」二字。當地小朋友純樸天真, 我舉相機面對他們時,小朋友紛紛害羞走避。

回到原鄉,看到這一片窮鄉僻壤,才能深刻體會出,二百多年前, 黃蝶公何以會離開故土。若非迫於生計,誰願離鄉背井, 冒著生命危險跨越那二百公里長又深不可測的黑水溝(台灣海峽)呢?幾百年來, 漢民族的渡台史,其實是一首深沉的悲歌。

大多數的移民,不分先後族 群,多半被迫移民台灣的,或迫於生計,或迫於戰亂,不得不忍離原鄉。 在台灣這塊陌生的土地上,在族群械鬥的恐慌陰影裡,在激烈的生 存競爭掙扎中,以求安身立命。黃家來台初期三代,人丁稀少, 幾乎斷嗣,至第四代時終於能夠立足在這塊土地上。

我看到幾位小朋友於黃氏古厝內外穿梭奔逐,他們並非在欣賞古宅, 而是在追逐一隻可愛的小花貓。沒關係,他們還小,在兒童眼裡,貓咪 原比古厝可愛,這是合理的兒童心理。 鄉土教學的意義本不在強迫灌輸孩子一些抽象的觀念, 而是有機會讓孩子自然地接觸並認識自己生長 的土地。有一天,他們自然會懂得這一切的意義。

圖:龍船岩(似白色巨鯨)

離開黃氏古厝,問當地居民,順利找到位於黃氏古厝後方的山徑,我爬往龍船岩。

從黃氏古厝外的馬路上,也可以看到遠處山頭有一巨石, 造形就像是一艘石船停在翠鬱的山巒上。那就是「龍船岩」了。

走往龍船岩的步道,遊客少,頗幽靜,石階青苔橫生,路旁蕨類豐茂。約八、九分鐘, 抵一小鞍部,有一古樸的土地公廟。此處為各路交會 點,往前直走,有山徑通五指山(約4.5公里);向左走,可爬向開眼山,約0.7公里;向右走, 十餘公尺外就是知名的龍船岩了。

我從岔路處向右走向龍船岩,小石岩不斷,宛如爬金面山時遇過的 躍岩路徑。才沒走幾步,就看見龍船岩了。「龍船岩」舊稱「石船」, 為一長十餘公尺的石英沙岩,岩石略呈白色,宛如一條巨大白鯨,悠 遊於這片綠海。今天此處無人,我站上龍船岩,獨據巨石,眺望附近的山巒,青翠綠意, 令人心胸舒展。龍船岩旁又有一平坦巨石,宛如一天然石床,我躺平在巨石上,仰望天際,徜徉於這片自在幽靜的青山綠林裡。 直到有山友出現,我才讓賢,離開龍船岩。

回到土地公廟岔路口,見開眼山才700公尺遠,又臨時起意,登往開眼山。約十五分鐘,抵開眼山。開眼山, 高400公尺,有一四等三角點(No.119),腹地小,有樹林遮蔽,無法眺望台北市區, 只能望向五指山一帶,展望及氣勢不如龍船岩。

圖:碧山巖

回程,又路過碧山巖,還有時間,於是停車,順訪碧山巖開漳聖王廟。

碧山巖又稱「尖頂」,我從小就知聞此廟,在人生不同時期,我都曾來過這裡,今日是舊地重遊。

我在廟內閒走,在前殿的平台眺覽台北市景。這裡位置佳,前方毫無遮蔽物, 離市區又較近,景觀展望特別的好, 視野不輸龍船岩。

碧山巖主祀開漳聖王。開漳聖王陳元光,是我們漳州人的守護神。陳元光原籍河南省光州固始人, 生於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平定南蠻, 開閩有功,55歲時戰殁,朝廷追封為聖王並立廟。 千百年來,陳元光受到閩南百姓祭祀並尊崇為「開漳聖王」。隨著閩南移民至台灣, 開漳聖王的宗教信仰亦跟隨來台,庇佑著移民的心靈。

我踏著石階爬上碧山巖後殿頂層的開基祖廟處。開基祖廟只是一簡陋的石造小廟, 格局約略與龍船岩鞍部的小土地公廟相彷,廟座神像只是一 塊石頭而已。這就是當年開漳聖王顯靈立廟之處。

相傳康熙末年,有一黃姓移民帶著漳州開漳聖王廟的香尖掛於尖頂一石岩上, 供民眾膜拜;乾隆16年(1751年),聖王顯靈,石岩(神岩)一分 為三,於是當地居民立廟,為碧山巖祖廟之始。

開基祖廟廟座側楣刻寫著「開漳立功聖恩廣大,漳民被德王道蕩平。」的對聯, 我看了倒是有些不安。陳元光當年入閩係為平定南蠻,對於漢 民族據有福建,立下汗馬功勞,福建漢族後裔感念至今。然而對於福建當地原住民而言, 陳元光則是外來的鎮壓者及征服者,他們若面對開漳 聖王廟時,心情感受應有所不同。

經過兩百多年來的發展,今日的碧山巖香火鼎盛,金碧輝煌。 除了開基祖廟及入口處保存的斑駁殘碑供人憑弔懷古之外,碧山巖已無百年老廟的古樸感。

我逛到廟旁的庭園,園內有開漳聖王騎馬的英姿塑像,我也注意到園內石刻上的「碧山晨鐘」詞曲。

這首詞曲是民國七十三年(1984)中秋,碧山巖董事會商請范光陵博士填詞、林二教授作曲。 宗教提供心靈的寄託,這首詞寫的頗有意境,對於紛擾的當今社會、政治領袖們,應能有所啟發。

而我最近則面臨某種人生的抉擇,讀這首詞,亦有所感觸。面對中年人生,誰沒有過內心掙扎? 青春的尾巴,稍縱即逝,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我還能猶豫徘徊多久?謹抄錄其詞,與讀者分享。

- 碧山晨鐘 -

碧山晨鐘,綠岩醒夢,
七星山反照龍脈峰。
人生似殿前一瓢雲,多少無奈,多少珍重。
總歸在贏不了、和不了、走不了的棋局裡,
牛角尖上,是非同;萬花筒裡,黑白重。
統統在碧山晨鐘聲裡,談笑西風。

碧山晨鐘,幻境映紅,
聖王石迴響大湖風。
命運似水面一漂萍,浮又如何,沈又如何。
豈非是扮王侯、扮將相、扮龍套的舞台中,
雙溪曲流,且百忍;孤蟬長鳴,說中庸。
統統在碧山晨鐘聲裡,化解成空。

旅遊日期:2004.4.10  


[行旅照片]

大崙尾山登山口,初走一段,似二子坪步道
樸拙的泥土徑(左線登往大崙尾山)。
大崙尾山頂平台開闊。
石崁黃氏古厝,巷前有一奇樹。
黃氏古厝,前庭有小朋友來此戶外教學參觀。
黃氏古厝一景。
黃氏古厝舊觀(翻拍自牆上古照片)。
從黃氏古厝聚眾眺望龍船石,宛如一艘石船航行山頭。
龍船岩步道,菁苔侵石階。
開眼山、龍船岩鞍部的古樸土地公廟。
龍船岩附近宛如金面山的大小石岩。
龍船岩(1)
龍船岩(2)
龍船岩(3) 像一隻白鯨。
登開眼山途中,俯瞰黃氏古厝。
開眼山步道。
開眼山頂,有一四等三角點。
碧山巖(1)
碧山巖(2)
開漳聖王騎馬英姿。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