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105)

汐止老街.古厝滄桑(續)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巴洛克式的陳萬乞舊宅

∼續前期
我站在基隆河畔,追尋汐止早年渡船碼頭的遺蹤,已無跡可尋,只能空望著河水,遙想而已。

眼前的基隆河,水流稀緩,奄奄一息。這條河川,兩百年來,曾帶給汐止人繁華,如今則是汐止人的夢靨。

我穿回到老街,繼續我的老街之旅。往前走,來到濟德宮(媽祖廟)。這間歷史悠久的媽祖廟, 是老街上少數能讓人感受到舊時代的建築物。像許多老街一樣,老舊房屋因不斷改建而消失,唯有廟宇, 因為信仰而保存了下來,但有時會因信徒善意增建而改變了廟身的原味。濟德宮雖然規模不大, 但大致還保留著原有的樸質。

只是媽祖的處境已變得艱辛,過去廟正面對的基隆河,媽祖婆在這裡望盡一艘艘過往的船舶, 提供行船人的心靈庇佑,而如今河道深陷,河運衰微,媽祖婆已無船可護,而颱風來襲時, 水淹一層樓的洪災,連媽祖婆都得倉皇逃難。神仙若也有凡人的感受,則情何以堪。

走至老街底,接禮門街。禮門街正是中山高速公路汐止交流道下來的聯絡道路。就在基隆河橋邊, 可看見河畔一棟巴洛克風格的舊式建築。雖然草木侵牆,雕飾漸殘,但陽台石欄杆的典雅舊型, 門柱簷磚的雕工,仍使人感受到這舊宅建築之美。這裡是陳萬乞古厝。

順著禮門街,繞向大同路,我從大街上返回走。大同路就是舊有的縱貫路。在高速公路未興建時, 這條馬路是台北、基隆間重要的交通動脈。大同路二段大部份已拓寬成大馬路。我來到了消防隊旁的 「忠順廟」。這裡是日本神社「能久宮」的遺址。入口處還可看到日本神社鳥居牌樓的遺跡。 這裡曾祭祀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他是日本近衛師團的團長,是當年日本接收台灣的部隊總指揮官。

圖:忠順廟(能久宮),夾雜著中日宗教氣氛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慘敗,被迫割讓台灣。

一八九五年,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二十艘艦隊抵台,五月二十九日自三貂角澳底登陸,六月十一日順利進入台北城。

當時的水返腳,就位於日軍前進路線的中繼點,宮能久親王曾駐紮於汐止忠順廟的舊址(當年為蘇家房舍)。

日本接收台灣並不順利。近衛師團在台灣停留半年,從北至南,遭遇無數台灣兵勇的抵抗, 相傳宮能久親王於嘉義中伏受傷,死於台南(但日本官方說法,能久因染病而逝)。後來, 日本政府明訂能久親王曾駐蹕的汐止住所為「遺跡所」,號為「能久宮」。 台灣光復後,能久宮改名「忠順廟」。從忠順廟外觀來看,神社應已遭拆毀,改建為中國式廟宇, 但廟宇周遭仍可看到當年的神社遺跡。

忠順廟,明顯帶著特殊歷史性格。中國與日本宗教風格的建物交雜著。日式的石燈座上還有日 本天皇紀元及昭和年號的石刻,並未遭到破壞。忠順廟內供奉著關帝爺,則是中國神祉,廟內東西壁各題「忠」 、「孝」兩大字。廟身雖不大,卻古樸有味。

就在我取景拍攝忠順廟時,一位年輕人騎車經過,主動與我打招呼,並且熱心地告訴我汐止老街的幾處古厝。 他說禮門街、基隆河畔的一棟巴洛克風格的古厝(陳萬乞古厝),過去是一間私塾;這是資料上未提到的; 另外,他說老街上還有一間余家古厝,值得參觀,就在老街唱片行對面,但這棟古厝在老街上卻看不到, 而要從基隆河方向才看得到它的身影。

他也告訴我,公有市場外的基隆河岸,就是過去的「牛稠頭」, 也就是早年水返腳碼頭所在地,現在則興建了一座抽水站。在汐止陸運未興起前,汐止對外交通, 就是靠基隆河,居民進出,商賈往來,皆在此碼頭進出,造就這條老街的繁榮歲月。

年輕人也聊到火車站前後的兩間蘇家古厝。他說前站的蘇厝還在,但後站的蘇厝則已拆毀,蓋成了大樓。 他說小時候曾跟著同學到後站的蘇厝家裡玩,房子真的很漂亮。他對這棟古厝因地主賣地給建商而被拆毀, 惋惜之情溢於言表。這也是我今天之內,第二次聽到汐止人感嘆後站蘇厝的消逝。老年人感嘆,年輕人也感嘆。

圖:余厝古厝殘牆

聽了這位年輕人的話,便決定再繞往老街尋訪余氏古厝。從忠順廟旁穿過小巷,我又回到中正老街。

果然在老街上無法望見這棟古厝,於是我穿進一條往基隆河畔的小巷,途中遇到一位婦人,她告訴我,余厝靠基隆河畔, 小巷無路可抵達,必須從老街上的牙科診所後門進去。她說,牙科診所就是余家子孫開的。

我回到老街,走至牙科診所門口,有些猶豫。見診所內無病患,於是便推門而進,向余醫師說明想參觀古厝的來意。 余醫師表達了歡迎之意。於是帶著我從隔壁屋,也是余家,從後門進入參觀。余氏古厝的斷垣殘壁就在後院, 殘遺的古厝只剩一面較完整的拱型牆,其餘多已毀損,但仍可想見當年規模。

拱型牆內,中門門楣上方鑲著一塊長方型的黑色石塊,上面還隱約可見蒼勁的石刻字,寫著「觀瀾」兩字。 我不禁思緒飛馳騁想。一、兩百年前,余家正面對著水量豐盈、舟楫繁忙的基隆河,觀河瀾、望歸帆,何等雅緻風情。

對於現狀,余醫師感嘆地說,河川是文化的發源地。世界文明古國都是誕生於河川流域。汐止的發展亦與基隆河息息相關。 然而,今日的汐止人卻無緣親近基隆河,水泥的堤防阻絕基隆河,人與河川之間變成敵對關係, 政府開發政策不當、治理河川失措,致使今日汐止飽受水患之苦。

關於汐止老街的沒落,余醫師亦認為政府缺乏對市容的整體規劃,房子蓋得亂七八糟,使整條老街雜亂無章, 失去了昔日的風采。他說日本人統治台灣時,很早就注重市容規劃,規定市區商店的統一建築格式, 並且注重裝飾門面,使街道建築既整齊又美觀。我想起了大溪老街, 那正是日本大正年代整建台灣街道,留下的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經典老街。

基隆河整治失敗,帶給汐止人的慘痛的災害,我也身受其害。納莉颱風災後,我進出汐止,新台五路各道路口, 有國軍卡車停放、有軍人協助救災、有憲兵指揮交通,樹枝污泥堆疊,垃圾堆躺街道, 情景宛如電影裡戰爭肆虐後的景象。這場大災難,汐止人付出了可觀的生命財產損失,終於使政府撥鉅款, 投入基隆河汐止段的防洪工程,這一兩年來,工程車忙碌穿梭於河道及河畔施工。 汐止人能否就此擺脫洪水厄運,則要等待下一次颱風的考驗。

圖:站前蘇厝

離開余厝,我終於來到站前蘇厝。這座古厝原是李萬居先生所擁有的古厝,後因李家家道中衰, 古厝便由蘇家取得。

這棟古厝建於大正年代,彷廈門、汕頭一帶的洋房建築風格,樓層高二層, 樓上樓下的迴廊設計,是一大特色。豬肝褐色的磚石、對稱的優美拱門,使這座位於汐止火車站前的大厝, 散發出迷人的美麗滄桑,更難得的是,這座大厝維持的相當良好,大厝前有庭園,庭園有外牆與馬路接壤。

然而,站前蘇厝的前途令人擔心。因為屋前的大同路正在拓寬中,對面馬路的房子已被夷平, 左右的房舍亦遭波及。即將被拆毀的房子也不乏古樸的紅磚厝,而蘇厝的前院恐怕無法倖免。 蘇厝主體建築未在這次的拆除範圍,這是余醫師親口告訴我的消息。

馬路拓寬後,汐止新火車站完工後,蘇厝位於火車站前的優越位置,土地商業價值將十分可觀,她會不會 也走上後站蘇厝一樣被拆除改建大樓的命運呢? 我不免憂心地按下快門,多拍幾張照片留念。但願我不是親眼看到這棟古厝的最後一代旅人。

圖:後站蘇厝遺址,只剩一小牆和一塊雕壁

雖然天色漸昏晚,我決定去探訪後站的蘇厝,我並不預期能看到什麼。

古厝已經拆毀,不過網路曾見過蘇厝的照片使人印象深刻,不禁讓人想親臨憑弔遺址。

從網路上的資料得知,後站蘇厝的舊規模亦十分驚人。古厝屋主為蘇爾民,人稱「蘇大少」。 大厝為三廳式,有轎廳、大廳及花廳,廳外有拱門,外壁雕刻精美。為日本人所設計, 既具有中國傳統格局,又兼具西式建築風格,二層樓各廂房以迴廊相連接,紅磚牆, 花瓶欄杆,精雕細琢,美輪美奐。

這些都只是我讀到的資料而已。我在汐止後站的出口處的空地上, 只看到一塊廢棄的外壁雕石和一小段拆下來的殘牆。這雕石正是蘇厝遺跡,它原是蘇大厝大門屋簷上方的壁雕, 如今被丟棄於空地上,無人理會。若說是故意保留做為遺址的見證,卻不見任何碑文或解說牌,活像個廢棄物的放置場。 蘇大厝的原址,現已改建為東方鴻大廈,這還只是幾年前的事情而已。

是我來晚了。面對遺址殘磚,有點後悔此行。早知如此,不如不知道有這棟古厝,可省卻這一番感慨。

旅遊日期:2003.07.12


推薦網站:汐止文化網
(本文旅記中有關汐止古厝的歷史資料,多取材自這個網站,衷心感謝!若讀者對汐止人文歷史有更進一步興趣, 可參觀這個網站)....Tony補記

[讀者迴響]
就是在105旅記的第五段、講到忠順廟曾是日本神社「能久宮」。據我瞭解忠順廟原為「汐止神社」, 在昭和十二年成立(日文稱為鎮座、就像我們的安座典禮)。我覺得「能久宮」可能是臺灣民間人士 對神社的稱呼,一般的神社(有分等級的)不會稱為宮,除非有祭拜日本「皇祖神」的才會稱為「神宮」、 如明治神宮、伊勢神宮等等,臺灣神社(臺灣所有神社的總社、今圓山大飯店)也在1944年為了呼應皇民化運動 而升格為「神宮」。此外、因為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死在台灣,所以日本官方把他視為「平定臺灣之神」, 普遍奉祀在臺灣各大小神社,而臺灣神社就是以他為主神之一。---by 山友Fabien兄。


[行旅照片]

牛稠頭遺址,水返腳渡船頭,己變成現代抽水站。
中正老街/濟德宮(媽祖廟)。
中正老街一景。
巴洛克式的陳萬乞舊宅(私塾遺址)(1)。
巴洛克式的陳萬乞舊宅(私塾遺址)(2)
大同路二段(縱貫路)
忠順廟前的日本神社遺址。
忠順廟,夾雜著中日宗教風味的氣氛。
余厝古厝殘牆(1)
余厝殘牆(2)
汐止火車站前正拓寬馬路,被拆毀屋樓。
即將被拆毀的紅磚舊宅。
站前蘇厝(1)
站前蘇厝(2)
站前蘇厝(3)
後站蘇厝遺址,只剩一小牆和一塊雕壁。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