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166)

隆岭古道.草岭隧道.吉次茂七郎纪念碑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隆岭古道

隆岭古道是最早的淡兰古道,在清嘉庆十二年(1807)以前便已形成,据说当年(嘉庆元年) 吴沙就是走这条古道进入噶玛兰,开启汉人拓垦兰阳平原的历史。

清咸丰二年(1852)出版的“噶玛兰厅志”曾如此描述这条古道:

“隆岭在厅治之北五十里以高得名,石磴如梯,烟雨笼树。所谓隆岭夕烟,乃八景之一。 岭脚有防汛,为从前入兰孔道。”

隆岭古道的历史早于草岭古道。隆岭位于草岭东北侧。嘉庆十二年,台湾知府杨廷理入噶玛兰平乱, 修筑草岭古道,从此草岭古道成为淡兰之间主要往来的官道。其后,隆岭古道渐少人走,而渐趋没落。

一百年前,著名的日本人类学家伊能嘉矩也曾走过隆岭古道。

隆岭古道,历史悠久,吸引我的,不仅是它沿途丰富的自然景观与先民人文遗迹。古道南北入口, 又有日据时期兴建的草岭隧道南北隧道口遗址。一条古道,两种历史风华,各自散发芬芳。 以今日所见,颇有深感,愿推荐给热爱山林古道的朋友们。

图:吉次茂七郎纪念碑

我从福隆火车站,开始我的隆岭古道行。出火车站,右转,为福隆街二巷,直行约二公里, 接“外隆林街”,路右侧有福隆基督教教会,再前行,越过铁路小桥,即抵田寮庄, 前右侧有广场空地,左侧路旁即可看见一直立的纪念碑。我停车于广场空地。

这段路开车约五分钟,若走路,约须三、四十分钟。

这座石碑是为纪念日据时期因兴建草岭隧道,积劳成疾病逝的日籍工程师吉次茂七郎。 石碑因年代久远,背面碑文已模糊难识,能辨读者仅约十之一、二而已。(注1)

旧草岭隧道口,就在附近一废弃的军营,距纪念碑约三百公尺远。这座军营过去负责看守草岭隧道。 戒严时期,台湾重要的隧道、桥梁皆有荷枪实弹的警备总部军队守卫。解严后, 警备总部裁撤,便留下这废弃的营房。我在营房附近却找不到旧草岭隧道北口, 问当地一位老伯,从军营前一条小径往下走,才走几步路,就远远看到被整面红砖块封住的旧草岭隧道遗址。

图:旧草岭隧道北口

隧道口前的旧铁道基址,已成泥泞路,我小心踩踏,才能走近隧道口。我终于来到这尘封二 十五年的旧草岭隧道北口,红砖墙也尘封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隧道口以草书题“制天险”三字, 在孤寂里,依旧苍劲。

草岭隧道于大正十三年(1924)十月打通的。在此之前,北宜铁路,北边火车只抵达贡寮, 南边只抵大里,中间为草岭山脉所阻隔,仍须翻山越岭,以通往来,十分不便。旧草岭隧道长2165公尺, 为当时台湾最长的隧道,工程浩大,费时三年,终于顺利完工。工程师吉次茂七郎积劳成疾而逝, 于是在隧道口附近立碑以为纪念。

草岭隧道使用超过半个世纪,直至民国六十九年(1980),宜兰线开始进行双线拓宽工程, 台湾铁路局在旧道旁另辟新的双轨隧道,于民国七十五年(1986)完工。旧的隧道就被废弃了。

如今,“吉次茂七郎纪念碑”孤伫于外隆林街的路旁,没有任何解说牌或维护措施, 任何人开车经过这里,若非有意,否则很难注意到这不起眼的碑石。

图:七星堆

从田寮庄开车往前,爬一道小坡,遇叉路,叉路口有一登山地图解说牌。叉路口取右行, 上行,约三、四百公尺,路左侧突然出现奇形怪状、矗起的巨石,堆叠成锥,岩堆旁有一巨榕。 巨榕盘根与岩石交错纠缠,这里就是“七星堆”了。

相传这里是凯达格兰族留下的遗址。乱岩堆间有明显的石砌岩块铺成阶梯,可向上爬,岩块间有一小岩洞。 为何取名“七星堆”?我猜可能是乱岩与七星山的凯达格兰遗址有几分神似, 故命名之。做为居住用途,这巨岩乱堆实不易居住,或许附会以神秘祭坛的宗教用途较能自圆其说。

七星堆岩后较平坦处有残颓的石桌、石椅,这些应是后人所为。排除这些因素, 七星堆就只剩下乱石堆而已。但此处为何突兀地出现这种怪岩堆,令人不解,或许应该请教地质学家。

我以为七星堆旁一条通往溪谷的山径,就是隆岭古道了。下至溪谷,越溪后,路迹模糊,不见登山条,蜘蛛网又多,无奈折返。

再详览蓝天队所绘隆岭古道地图,应该沿道路再往上走。于是循产业道路再向上前进。 这段路段是新辟的水泥路,与地图不尽相同。开车直至产业道路尽头,沿途却未见任何登山条。 道路尽头之后,变成泥土路。于是弃车,采步行,无登山条,茫然无头绪,但依判断, 应是往隆岭的方向。

沿土路走约五、六分钟,遇叉路,左右皆无登山条,不知如何抉择。凭直觉,取右行,绕过一弯处, 直行,前方出现一石厝。趋近时,石厝旁有一山径,树悬登山条。大喜。石厝则相当古朴,岩石堆砌成石墙, 或工整的人字砌,或平砌,或凌乱番仔砥砌,青苔淡青,简古质朴,令人心动。

从小径往上走,又遇叉路,取右,跟着路条走,终于在一树干上见到蓝天队的路标,写着 “隆岭古道”,才终于确认路径无误。此后,在林中前进一段,遇叉路可接下方处泥土产业道路。 原来刚才凭直觉抉选的两条泥土径,其实都可接上隆岭古道。

图:古道棱上眺望大海

从此处开始,渐进入隆岭古道的精华段。古道沿着隆隆溪岸上行,溪岸处有分层的驳坎遗迹, 附近腹地宽坦,植物丰茂,蜘蛛极活跃,沿途布网迎宾。

路旁则楼梯草、冷清草、不知名的草蕨盛长, 将沿线溪谷缀染成绿。前行,突然树梢头惊飞起一只老鹰,巨硕的身影自林间飞梭而过,飞旋而上。

踏着泥径往上走,在林荫间里前行,又遇左侧小溪畔有弧状石墙,布满青苔,墙下有浅小潭, 似为行旅休憩之处。再向上走,则见几株榕树树干横生,枝叶延伸遮起如巨伞,这榕树也应是 早期农民拓垦时所植,古道虽沦为荒径,但古树仍蓊郁盎然地生长,这路,坡缓易爬,景观相当原始,甚得吾心。

在山林里爬坡约三十分钟,忽闻海涛声,感到困惑之际,忽已抵达鞍部棱线,站上棱线, 太平洋出现眼帘里。这海涛声正是海风向山吹来,树林摇曳形成的树海声。顿时清凉起来。 鞍部处有一半颓的土地公庙,为“石城仔岭土地公”,相当简朴,无庙座及土地公, 仅一石碑,碑石写着“福德正神”,上联“金玉满堂”,左右联为“天地古今在,日月万年光。”。 一旁有一老榕树,树身挂满登山条。土地公庙后别有一小径可通往福隆山,路程约30-40分钟。

我在这棱线上,找一开阔处,眺望远方,大海沧茫,辽阔无际。

图:石厝遗址

从棱线往下走,路陡下,但下坡行走较轻松。不久,遇一大片竹林,颇壮观。过竹林,路径旁又有一土地公, 标志为“石城土地公”,石埤犹可辨识“福德”两字。蓝天队地图则标识为“古墓”,因为几已倾倒,石碑看似墓碑。

我判断这大片竹林附近应有石厝遗址,果然过不久,遇到一处聚落遗址,约五、六间左右,被树草蔓藤所侵, 不易接近。看到一整个的石厝聚落遗址,有说不出的感动。

往下走,遇叉路,右下是正路,我好奇左爬,看通往何处,上面是一柚子园,发现园旁有一石厝遗址。 这半残的石厝,因处空旷地,无蔓草侵扰,残墙似为岁月所凝固,苍凉伫立, 是今天所遇最令人动容的古厝,这景象又令我忆起侯硐的小粗坑聚落遗址。 没想到,台北山林竟时可寻到这样的美丽沧桑。

再往下走,离海平面已不远。约不到十分钟,抵滨海公路,约一一七.五公里处。

图:草岭隧道南口,在滨海公路下方

接下来,寻找旧草岭隧道南口。南口不难寻,就在隆岭古道出口处的滨海公路正下方。 我越过马路,从海滨一小社区的斜坡往下走,即看到草岭隧道南口。那一刹那,心情极复杂, 旧隧道口,竟如此贴近滨海公路,令我感到震撼。

我站在隧道口前,望着“白云飞处”草书题字,在隧道口, 有与历史相遇的感动。旧道口古朴的旧砖,让我忆起狮球岭隧道南口, 两者相距二十几年。旧草岭隧道距今亦已八十年,能不能被列入古迹或历史建物?

我也有所感慨。滨海公路,二十年间,走过无数次,可曾知道这里曾是台湾最长隧道的遗址? 我们这一代的“四、五年级生”,成长背景极特殊。成长时期,心怀祖国,却不曾见过祖国; 脚踏土地,却无缘认识土地,一整个世代,可谓是“失根的兰花”。 

归途,犹豫着是否循原路或改走滨海公路。明知滨海公路得绕三绍角,路途遥远,但不想走原路、 上坡路;天气又转阴,无日晒,便想欣赏东北角海景,于是决定走公路回福隆。这是失策,石城至福隆, 约十四公里,走走停停,走了四个小时,脚底起水泡,苦不堪言。如此蠢事,证明一事,就算嘉庆十二年时, 就有这条滨海公路,我想吴沙进入噶玛兰,应该不会走滨海公路。

旅记日期:2004.7.16  

【相关旅记】
。第0784篇 -2010.07.13 隆岭古道(福隆段).旧草岭隧道


注1:“吉次茂七郎纪念碑”碑记已模糊,残篇而已。若今日不记,恐他年更难辨识,抄录残篇如下:


       吉次君o福冈县oooooooooooooo工业学校ooooooooooo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志愿兵
       oooooooo陆军炮兵少尉ooo除队役ooooooooooooooooo
       oooo宜兰铁道工事ooo起工oooo达ooooooooooooooooo
       oooo工事现场监督ooo据精励oo三貂岭oo草岭ooooooo
       隧道ooooooooo努力oooooo山途ooo水热oooooooooooo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大正十二年oooooooooo
       oooo此oo地o二oooooo悲哉兹ooooooooooooooooo工事
       诚ooo碑oo
大正十三年十月九日草岭隧道完成oo日
关于工程师的名字,资料记录不同,刘克襄先生早期探访这条古道,记录纪念碑工程师姓名为“吉茂英次郎”, 台北县政府网站引用刘克襄先生资料。“我的赤脚旅行”网站版主斌斌现场观察,记录为“吉次茂七郎”。 我的观察结论与斌斌相同。谨一并附注。

(注:根据台湾铁道网风清云淡兄提供的吉次茂七郎纪念碑照片,原抄录资料有错误,其军职应为“陆军炮兵少尉”, 碑文原“大正十年”,应为“大正十二年”。错误已修正。....Tony补注于2005.09.22)

[补记]“吉次茂七郎记念碑”补实与翻译如下:(感谢热心读者提供)
(Tony补注于2006.11.22)

[行程记录]
10:08福隆火车站…10:30 吉次茂七郎纪念碑、旧草岭隧道北口…11:06七星堆…11:25 溪谷迷路折返…11:39水 泥产业道路终点…11:48泥土叉路口(取右)…11:53 石厝…11:56进入山径…12:10叉路(左可接另一泥土产业道路)…12:13沿隆隆溪谷上行,溪畔驳?遗址…12:18石墙遗址(下有浅潭溪水)…12:20榕树群…12:30抵鞍部/鞍部岭头土地公...12:34岭上眺望大海...12:42下坡行(往石城)...12:47大片竹林...12:52竹林石砌池...12:57石城土地公...13:02聚落遗址...13:14柚子园石厝遗址...13:36抵滨海公路(休息)...13:50旧草岭隧道南口...14:07出发返程...15:56三貂角(马岗)...16:16卯澳渔村...18:09福隆火车站...18:12计程车至七星堆...18:15抵七星堆...18:25产业道路尽头取车 (注:福隆-七星堆,计程车资150元)


[读者回响]

Tony兄:

您的隆岭古道已经拜读,有点小意见,请您参酌。

“清朝首位进入兰阳的官员,当时的台湾知府杨廷理曾如此描述这条古道:
‘隆岭在厅志
(法宾案:应为治)之北五十里以高得名, 石磴如梯,烟雨笼树。所谓隆岭夕烟,乃八景之一。岭脚有防汛,为从前入兰孔道。’”

以上这段话出自“噶玛兰厅志”,杨廷理入兰之时,噶玛兰尚未入版图,再者、隆岭夕烟(隆字原先应该有山字头、 可惜电脑打不出来)是道光年间噶玛兰通判乌竹芳定的,杨廷理怎么会预知“八景”呢? 您文中所引的这一 段话是出自陈淑均所著:“噶玛兰厅志”,该书成书于道光廿(1840)年,出版于咸丰二年(1852) ,无论如何应该不会是杨廷理说的话。--- 法宾(2004-7-22)


[Tony的回应]

涉及历史文献,总要法宾兄审视后,我才放心。这次又犯笼统不察之误,已立即修正。“隆” 岭古字,“隆”应有个山字头,我的电脑亦拼不出来此字,故用“隆”字,实应附注,以免误导读者。--- Tony (2004-7-22)

注:“隆”字已顺利拼出(unicode字集),谢谢小周兄指导。--- Tony (2004-7-25)


【台铁火车时刻表】

【台北至福隆】(上午班次)
04:01 电车 - 福隆05:36
05:48 平快 - 福隆07:14
06:15 平快 - 福隆07:52
07:23 自强 - 福隆08:33
07:53 莒光 - 福隆09:08
08:55 莒光 - 福隆10:16
09:45 莒光 - 福隆11:05
10:30 自强 - 福隆11:36
10:40 电车 - 福隆11:55
11:09 自强 - 福隆12:11
12:02 自强 - 福隆13:04
【石城至台北班次】(下午班次)
12:45 电车 – 八堵(13:42)
13:41 电车 – 台北(15:07)
15:02 电车 – 八堵(16:12)
17:06 电车 – 台北(18:35)
18:21 电车 – 八堵(19:09)
91:20 电车 – 台北(20:52)
20:10 平快 – 台北(21:57)


注1:最新火车时刻表 (谢谢Miller兄提供资讯)
注2:若当时身上有这份时刻表,或许回程路线的决策会有所不同)

[行旅照片]

福隆火车站,出车站右转福隆街二巷,通往隆岭古道。
往隆岭古道的乡间小路,约二公里,至田寮庄。
吉次茂七郎纪念碑,位于进入田寮庄前路旁。
吉次茂七郎纪念碑。
旧草岭隧道北口遗址。
北口提字“制天险”,苍劲飞舞。
七星堆,奇榕与奇岩。
七星堆“遗址”。
产业道路尽头,接泥土路。
泥土路遇左右叉路,何去何从?
古朴石墙,堆砌线条,令人着迷。
终于踏上隆岭古道。
完整的石墙,下有浅潭溪水。
隆岭古道,植物丰茂。
隆岭古道,幽致怡人。
鞍部岭头土地公。
土地公与古榕树。
眺望东北角,大海沧茫。
大海沧茫,辽阔无际。
下坡走往石城,沿途大片竹林。
石砌池遗址,似为蓄水池。
石城土地公,已颓毁,似古墓。
聚落遗址,约五六间。其中之一。
柚子园之迷人石厝遗址(1)
柚子园之迷人石厝遗址(2)
柚子园之迷人石厝遗址(3)
古道出口(滨海公路约117.5K)
看到龟山岛!
草岭隧道南口,在滨海公路下方。
旧草岭隧道南口。
南口题字“白云飞处”。
新旧隧道,相隔不远。
归程,石城至福隆,苦不堪言。

[行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