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105)

汐止老街.古厝沧桑(续)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巴洛克式的陈万乞旧宅

~续前期
我站在基隆河畔,追寻汐止早年渡船码头的遗踪,已无迹可寻,只能空望着河水,遥想而已。 眼前的基隆河,水流稀缓,奄奄一息。这条河川,两百年来,曾带给汐止人繁华,如今则是汐止人的梦靥。

我穿回到老街,继续我的老街之旅。往前走,来到济德宫(妈祖庙)。这座历史悠久的妈祖庙,是 老街上少数能让人感受到旧时代的建筑物。像许多老街一般,老旧房屋因不断改建而消失,唯有庙宇, 因为信仰而保存了下来,但有时会因信徒善意增建而改变了庙身的原味。这座庙,虽然规模不大, 但大致还保留着原有的朴质。

只是,妈祖的处境已变得艰辛,过去庙正面对的基隆河,妈祖婆在这里望尽一艘艘过往的船舶, 提供行船人的心灵庇佑,而如今河道深陷,河运衰微,妈祖婆已无船可护,而台风来袭时, 水淹一层楼的洪灾,连妈祖婆都得仓皇逃难。神仙若也有凡人的感受,则情何以堪。

走至老街底,接礼门街。礼门街正是中山高速公路汐止交流道下来的联络道路。就在基隆河桥边, 可看见河畔一栋巴洛克风格的旧式建筑。虽然草木侵墙,雕饰渐残,但阳台石栏杆的典雅旧型, 门柱檐砖的雕工,仍使人感受到这旧宅建筑之美。这里是陈万乞古厝。

顺着礼门街,绕向大同路,我从大街上返回走。大同路就是旧有的纵贯路。在高速公路未兴建时, 这条马路是台北、基隆间重要的交通动脉。大同路二段大部份已拓宽成大马路。我来到了消防队旁的 “忠顺庙”。这里是日本神社“能久宫”的遗址。入口处还可看到日本神社鸟居牌楼的遗迹。 这里曾祭祀日本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他是日本近卫师团的团长,是当年日本接收台湾的部队总指挥官。

图:忠顺庙(能久宫),夹杂着中日宗教气氛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惨败,被迫割让台湾。一八九五年, 能久亲王率领近卫师团二十艘舰队抵台,五月二十九日自三貂角澳底登陆,六月十一日顺利进入台北城。 当时的水返脚,就位于日军前进路线的中继点,宫能久亲王曾驻扎于汐止忠顺庙的旧址(当年为苏家房舍)。

日本接收台湾并不顺利。近卫师团在台湾停留半年,从北至南,遭遇无数台湾兵勇的抵抗, 相传宫能久亲王于嘉义中伏受伤,死于台南(但日本官方说法,能久因染病而逝)。后来, 日本政府明订能久亲王曾驻跸的汐止住所为“遗迹所”,号为“能久宫”。 台湾光复后,能久宫改名“忠顺庙”。从忠顺庙外观来看,神社应已遭拆毁,改建为中国式庙宇, 但庙宇周遭仍可看到当年的神社遗迹。

忠顺庙,明显带着特殊历史性格。中国与日本宗教风格的建物交杂着。日式的石灯座上还有日 本天皇纪元及昭和年号的石刻,并未遭到破坏。忠顺庙内供奉着关帝爷,则是中国神祉,庙内东西壁各题“忠” 、“孝”两大字。庙身虽不大,却古朴有味。

就在我取景拍摄忠顺庙时,一位年轻人骑车经过,主动与我打招呼,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汐止老街的几处古厝。 他说礼门街、基隆河畔的一栋巴洛克风格的古厝(陈万乞古厝),过去是一间私塾;这是资料上未提到的; 另外,他说老街上还有一间余家古厝,值得参观,就在老街唱片行对面,但这栋古厝在老街上却看不到, 而要从基隆河方向才看得到它的身影。

他也告诉我,公有市场外的基隆河岸,就是过去的“牛稠头”, 也就是早年水返脚码头所在地,现在则兴建了一座抽水站。在汐止陆运未兴起前,汐止对外交通, 就是靠基隆河,居民进出,商贾往来,皆在此码头进出,造就这条老街的繁荣岁月。

年轻人也聊到火车站前后的两间苏家古厝。他说前站的苏厝还在,但后站的苏厝则已拆毁,盖成了大楼。 他说小时候曾跟着同学到后站的苏厝家里玩,房子真的很漂亮。他对这栋古厝因地主卖地给建商而被拆毁, 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这也是我今天之内,第二次听到汐止人感叹后站苏厝的消逝。老年人感叹,年轻人也感叹。

图:余厝古厝残墙

听了这位年轻人的话,便决定再绕往老街寻访余氏古厝。从忠顺庙旁穿过小巷,我又回到中正老街。果然, 在老街上无法望见这栋古厝,于是我穿进一条往基隆河畔的小巷,途中遇到一位妇人,她告诉我,余厝靠基隆河畔, 小巷无路可抵达,必须从老街上的牙科诊所后门进去。她说,牙科诊所就是余家子孙开的。

我回到老街,走至牙科诊所门口,有些犹豫。见诊所内无病患,于是便推门而进,向余医师说明想参观古厝的来意。 余医师表达了欢迎之意。于是带着我从隔壁屋,也是余家,从后门进入参观。余氏古厝的断垣残壁就在后院, 残遗的古厝只剩一面较完整的拱型墙,其余多已毁损,但仍可想见当年规模。

拱型墙内,中门门楣上方镶着一块长方型的黑色石块,上面还隐约可见苍劲的石刻字,写着“观澜”两字。 我不禁思绪飞驰骋想。一、两百年前,余家正面对着水量丰盈、舟楫繁忙的基隆河,观河澜、望归帆,何等雅致风情。

对于现状,余医师感叹地说,河川是文化的发源地。世界文明古国都是诞生于河川流域。汐止的发展亦与基隆河息息相关。 然而,今日的汐止人却无缘亲近基隆河,水泥的堤防阻绝基隆河,人与河川之间变成敌对关系, 政府开发政策不当、治理河川失措,致使今日汐止饱受水患之苦。

关于汐止老街的没落,余医师亦认为政府缺乏对市容的整体规划,房子盖得乱七八糟,使整条老街杂乱无章, 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他说日本人统治台湾时,很早就注重市容规划,规定市区商店的统一建筑格式, 并且注重装饰门面,使街道建筑既整齐又美观。我想起了大溪老街, 那正是日本大正年代整建台湾街道,留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经典老街。

基隆河整治失败,带给汐止人的惨痛的灾害,我也身受其害。纳莉台风灾后,我进出汐止,新台五路各道路口, 有国军卡车停放、有军人协助救灾、有宪兵指挥交通,树枝污泥堆叠,垃圾堆躺街道, 情景宛如电影里战争肆虐后的景象。这场大灾难,汐止人付出了可观的生命财产损失,终于使政府拨钜款, 投入基隆河汐止段的防洪工程,这一两年来,工程车忙碌穿梭于河道及河畔施工。 汐止人能否就此摆脱洪水厄运,则要等待下一次台风的考验。

图:站前苏厝

离开余厝,我终于来到站前苏厝。这座古厝原是李万居先生所拥有的古厝,后因李家家道中衰, 古厝便由苏家取得。

这栋古厝建于大正年代,仿厦门、汕头一带的洋房建筑风格,楼层高二层, 楼上楼下的回廊设计,是一大特色。猪肝褐色的砖石、对称的优美拱门,使这座位于汐止火车站前的大厝, 散发出迷人的美丽沧桑,更难得的是,这座大厝维持的相当良好,大厝前有庭园,庭园有外墙与马路接壤。

然而,站前苏厝的前途令人担心。因为屋前的大同路正在拓宽中,对面马路的房子已被夷平, 左右的房舍亦遭波及。即将被拆毁的房子也不乏古朴的红砖厝,而苏厝的前院恐怕无法幸免。 苏厝主体建筑未在这次的拆除范围,这是余医师亲口告诉我的消息。

马路拓宽后,汐止新火车站完工后,苏厝位于火车站前的优越位置,土地商业价值将十分可观,她会不会 也走上后站苏厝一样被拆除改建大楼的命运呢? 我不免忧心地按下快门,多拍几张照片留念。但愿我不是亲眼看到这栋古厝的最后一代旅人。

图:后站苏厝遗址,只剩一小墙和一块雕壁

虽然天色渐昏晚,我决定去探访后站的苏厝,我并不预期能看到什么。古厝已拆毁, 但网路上那模糊的照片使人印象深刻,不禁让人想亲临凭吊遗址。

从网路上的资料得知,后站苏厝的旧规模亦十分惊人。古厝屋主为苏尔民,人称“苏大少”。 大厝为三厅式,有轿厅、大厅及花厅,厅外有拱门,外壁雕刻精美。为日本人所设计, 既具有中国传统格局,又兼具西式建筑风格,二层楼各厢房以回廊相连接,红砖墙, 花瓶栏杆,精雕细琢,美轮美奂。

这些都只是我读到的资料而已。我在汐止后站的出口处的空地上, 只看到一块废弃的外壁雕石和一小段拆下来的残墙。这雕石正是苏厝遗迹,它原是苏大厝大门屋檐上方的壁雕, 如今被丢弃于空地上,无人理会。若说是故意保留做为遗址的见证,却不见任何碑文或解说牌,活像个废弃物的放置场。 苏大厝的原址,现已改建为东方鸿大厦,这还只是几年前的事情而已。

是我来晚了。面对遗址残砖,有点后悔此行。早知如此,不如不知道有这栋古厝,可省却这一番感慨。

旅游日期:2003.07.12


推荐网站:汐止文化网
(本文旅记中有关汐止古厝的历史资料,多取材自这个网站,衷心感谢!若读者对汐止人文历史有更进一步兴趣, 可参观这个网站)....Tony补记

[读者回响]
就是在105旅记的第五段、讲到忠顺庙曾是日本神社“能久宫”。据我了解忠顺庙原为“汐止神社”, 在昭和十二年成立(日文称为镇座、就像我们的安座典礼)。我觉得“能久宫”可能是台湾民间人士 对神社的称呼,一般的神社(有分等级的)不会称为宫,除非有祭拜日本“皇祖神”的才会称为“神宫”、 如明治神宫、伊势神宫等等,台湾神社(台湾所有神社的总社、今圆山大饭店)也在1944年为了呼应皇民化运动 而升格为“神宫”。此外、因为皇族北白川宫能久亲王死在台湾,所以日本官方把他视为“平定台湾之神”, 普遍奉祀在台湾各大小神社,而台湾神社就是以他为主神之一。---by 山友Fabien兄。


[行旅照片]

牛稠头遗址,水返脚渡船头,己变成现代抽水站。
中正老街/济德宫(妈祖庙)。
中正老街一景。
巴洛克式的陈万乞旧宅(私塾遗址)(1)。
巴洛克式的陈万乞旧宅(私塾遗址)(2)
大同路二段(纵贯路)
忠顺庙前的日本神社遗址。
忠顺庙,夹杂着中日宗教风味的气氛。
余厝古厝残墙(1)
余厝残墙(2)
汐止火车站前正拓宽马路,被拆毁屋楼。
即将被拆毁的红砖旧宅。
站前苏厝(1)
站前苏厝(2)
站前苏厝(3)
后站苏厝遗址,只剩一小墙和一块雕壁。

[行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