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1089)

花蓮紀行(六):新城天主堂(新城神社)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新城天主堂

花蓮旅行的第三天上午,用完早餐,略休息後,辦理退房,踏上北返的旅程,沿途順道遊覽幾個景點。 第一站,來到新城天主堂。

新城天主堂位於新城公園旁,原址為日治時代的新城神社,仍遺有不少神社遺跡,如鳥居、參道、石燈籠、狛犬、古碑等。

抵達新城公園,看見公園旁的巷道口立有一座牌樓,橫面寫著「新城公園」。這座牌樓是昔日新城神社的鳥居, 外觀已略有改變。

由這條巷道進入,前行約一百公尺,即來到了公園旁的新城天主堂。天主堂的入口,也有一座牌坊, 上頭寫著「天主教會」,這是神社的第二座鳥居,樣式略有添增,但鳥居的原型保存完整。

鳥居對面的馬路旁有兩棵樟樹老樹,另一側的馬路轉角處,也有一棵瓊崖海棠樹,都是新城鄉列管的珍貴老樹。 走進天主堂,筆直的通道,兩側有教會建築,前方又有一座鳥居,而這條筆直的通道就是昔日神社的參道了。 通道兩側可以看到一座座的石燈籠,外型稍有改變,或被嵌入圍牆成為圍牆裝飾。 在天主教的園區,卻可以看見神社的御神燈,不同的宗教景物並存於一域,這樣的情景是相當罕見的。

圖:昔日新城神社本殿前的鳥居

來到裡面的這座鳥居,兩側各有一尊石獅子,是昔日神社的狛犬,獅臉表情已漸模糊。

通過鳥居,左側為昔日神社的手水舍,如今已成為一座涼亭。

通道前面有小石階,通往更高的平台,石階兩側又各有一尊石獅子,也是神社狛犬模樣, 基座分別刻著「萬福源」、「聖母園」。

再往前走,又有小石階通往更上一層的小平台。這處小平台就是昔日神社的本殿所在了,如今改建為一座聖母亭, 有一尊聖母雕像。這一路走過來的通道,逐層而上,正是日本神社的格局。聖母亭周遭有松林環抱, 環境幽雅靜謐,烏居、狛犬、松林,都是神社舊物,如今陪伴著天主教的聖母,融洽共處一園。

新城神社遺跡所以能保存至今,最終成為花蓮縣的縣定古蹟,是得自於新城天主堂神職人員的悲憫與愛護。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失去台灣,神社不再神聖,成為剩物,或被損毀,或任其凋弊,新城神社轉眼即從聖域而變成荒蕪之地。 後來天主教教會來到新城,買下此地,建立教會,並設立學校及醫院,以從事社會服務及傳播福音。

雖然日本神社是異教信仰,然而在此地創建教會的神職人員,不但不以為意,反而認為新城神社是歷史遺跡,應該加以保存。 當年天主堂的神職人員為避免新城神社的鳥居遭到拆除的命運,便將鳥居造型稍作改變,改為中式牌樓的型式,而使鳥居得以獲得保存。

圖:新城天主堂,建築外觀宛如一艘巨舟。

在天主堂戴神父的呼籲之下,新城神社於民國九十四年(2005)被登錄為花蓮縣縣定古蹟。 天主教徒致力於保護日本神社遺跡也成為一段歷史佳話。

來到新城天主堂,除了參觀神社遺跡之外,新城天主堂的建築也有可觀之處。 這座教堂落成民國五十五年(1966),船型的造形,外觀宛如一艘巨舟。電影《盛夏光年》曾經在此取景, 所以新城天主堂也吸引了一些年輕遊客的造訪。

教堂門前旁側有一座小花園,花草間有一塊直立的石碑,路過的遊客,若沒注意,可能會以為只是花園裡的造景石頭而已。 碑石背面的碑文模糊難辨,正面刻有「殉難將士瘞骨碑」。這是日治時代的古碑,是為了紀念「新城事件」。 新城神社的創建,就是源自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發生的「新城事件」。

明治二十九年,是日本領有台灣的第二年,當時日軍花蓮港守備隊派出一支分遣隊,來到今日的新城天主堂附近建立監視哨,由結城亨少尉負責。 這一年年底,因為監視哨的日本士兵欺侮一名太魯閣族婦女,引起族人憤慨,而於12月23日襲殺新城監視哨全部十三名官兵,史稱「新城事件」。 事件之後,日軍動員軍警,並聯合阿美族部落,對太魯閣族展開進攻,然而受阻於太魯閣峽谷的險峻而無功而返,後來只好改採懷柔政策。

圖:殉難將士瘞骨碑(1914年)

此後十幾年之間,雙方陸續發生大大小小的衝突。立場強硬的台灣總督佐久間佐馬太上任後,決心以武力促使太魯閣族歸順。

大正三年(1914),總督府動員超過萬名兵力,以四路夾擊,進攻太魯閣族,史稱「太魯閣戰役」。

就在這一年,日本政府派員重新收埋新城事件遇害的士兵遺骸,並建造一座木造的小神祠,加以祭祀。 大正八年(1919),小神祠因風災而倒塌,次年重建為「殉難將士瘞骨碑」,就是今日新城天主堂小花園裡的這塊石碑了。 昭和十二年(1937)十月,日本政府在新城事件遺跡處,擴大建造新城神社,包括了三座鋼筋水泥鳥居、參道、石燈籠、手水舍、狛犬、本殿祭台等設施。

新城神社落成的八年之後,日本戰敗投降,新城神社隨之黯然關閉,神社遺跡如今散見於新城天主堂的園內。 當年這塊「殉難將士瘞骨碑」矗立於堂皇之地,如今則默默隱身教堂小公園的花草之間。

新城事件是百多來年,發生於奇萊、秀姑巒、卑南覓(今花蓮、台東地區)的許多歷史事件之一。 新城躍上歷史舞台,是在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這一年,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率領軍隊開闢北路(蘇花古道)通往台灣後山。 《羅大春開山日記》記載:「新城漢民僅三十餘戶耳。外盡番社也。」

清軍進入奇萊,光緒四年(1878)發生「加禮宛事件」,撒奇萊雅族(Sakiraya)遭受清軍鎮壓而離散, 從此隱入阿美族,成為消失的族群註1。日軍繼清軍之後來到花蓮, 則以新城事件揭開了太魯閣戰爭的序幕。我們今天珍惜新城神社的歷史遺跡,心情並非在悼念或懷念日本統治, 而是因為它承載了土地的歷史記憶,讓歷史不再只是書本裡的文字圖片記載或傳說而已。(∼待續

旅遊日期:2014.07.04 (寫於2014.07.28)  


註1:加禮宛事件之後,撒奇萊雅族混入阿美族,以避免遭到滅族的命運。長久以來, 撒奇萊雅族被視為是阿美族的一支,直到民國九十六年(2007),撒奇萊雅族終於獲得政府承認為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

【相關旅記】
.第1084篇 - 花蓮紀行(一):砂卡礑步道.七星潭
.第1085篇 - 花蓮紀行(二):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第1086篇 - 花蓮紀行(三):豐田村.碧蓮寺(豐田神社)
.第1087篇 - 花蓮紀行(四):吉安慶修院
.第1088篇 - 花蓮紀行(五):松園別館
.第1090篇 - 花蓮紀行(七):花蓮紀行(七):燕子口步道.太魯閣峽谷


[旅行照片]

新城鄉博愛路。
新城公園牌樓,為昔日新城神社(第一座)鳥居。
新城天主堂入口(右),左邊馬路旁有兩棵相連的老樟樹。
新城天主堂入口牌樓,為昔日新城神社(第二座)鳥居。
新城天主堂通道,為日新城神社參道,前面還有第三座鳥居。
新城神社石燈籠遺跡。燈座隱約可見「敗類」塗鴉文字。
從第三座鳥居回望天主堂入口。
神社狛犬,如今守護天主堂聖母亭。
神社狛犬,前後共有兩對,位於鳥居及參道石階旁。
新城神社本殿祭台,如今成為聖母亭。
聖母亭內有一尊聖母雕像。
大正三年(1914),日軍建立的小神祠,祭祀新城事件遇害同袍。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台灣舊照片資料庫。
新城天主堂,外觀造型像是一艘巨舟。
從另一角度觀賞新城天主堂。左側小花園內有一塊古碑。
新城天主堂禮拜堂。教堂後方右處有一聖洗池,原為新城神社手水舍
盛水用的手洗石,當時沒有注意到。
殉難將士瘞骨碑,被放置於天主堂入口前的小花園內。
殉難將士瘞骨碑,背對走道,進入花園裡才能看到石碑正面的清楚刻字。
正面左側刻有「陸軍大將從三位勳一等功二級 柴五郎」,背面刻有「
明治廿九年十二月二十三...」及殉職士兵名字,但字跡多已模糊難辨。
殉難將士瘞骨碑,設立於日治時代大正九年(1920)。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台灣舊照片資料庫。
網址: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search.jsp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花蓮之旅
◎如何前往松園別館?
【自行開車】從台9線(蘇花公路)里程約184∼184.5K之間,轉入博愛路,續行約三、四百公尺,抵達新城公園。
【大眾運輸】從花蓮火車站搭乘花蓮客運1129、1132、1133線至新城公園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