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1061)

[台灣老照片].1895年《台灣諸景寫真帖》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台灣諸景寫真帖

《台灣諸景寫真帖》,是由日本陸軍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人員所拍攝的日治初期台灣照片,拍攝時間是在1895年9月16日至10月12日之間。

這本書很袖珍,僅有35頁,除部份頁數放置三或四張照片,大多數的頁面都以一張大照片為主。 每張照片都附有題名、簡介及拍攝的日期。本書出版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

大約三年前,我在網路搜尋台灣老照片時,首次在中國大陸的《中華網》老照片資料庫看到這組照片,題名為「基隆老照片」, 然而照片內容不只是基隆一地而已。由於僅有圖片而無文字,有不少照片難以判斷拍攝的地點,也不知拍攝於何時,出自何人之手。

最近搜尋資料時,才無意間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數位資料庫,再次見到這組照片,才知道這些老照片的歷史, 距今已將近一百二十年之久。照片拍攝於1895年,地點涵蓋基隆、台北、新竹等地。未及台灣南部的原因, 是因為拍攝期間(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日軍正進逼彰化,而台灣抗日軍集結於八卦山,與日軍對峙,隨後展開激戰。 日軍攻下八卦山之後,又派增援部隊從嘉義布袋、屏東枋寮登陸,與彰化南下的主力軍,三面包圍台南城。10月21日,日軍進入台南城。

《台灣諸景寫真帖》,與其說是日治初期的台灣老照片,其實也可說是「台灣清朝時代的最後一瞥」, 因為拍攝之時,戰爭還沒結束,「日治」還沒有真正開始,照片裡所呈現的都是清朝時代的景物。而以時代而言, 或許亦可以稱之為「台灣民主國的最後一瞥。」照片中的景物,有些至今猶在,成為歷史古蹟, 而大部份的景物則已隨著社會變遷而消失。凝視黑白老照片,回想過往的歲月,思古之幽情,歷史之感懷,油然而生。

我與《台灣諸景寫真帖》偶然相遇,驚喜之餘,也整理出來分享給喜歡台灣老照片的同好們。雖然從書中照片的題名, 可以大致掌握拍攝的地點,然而簡介文字是以日文書寫,我不懂日文,閱讀時頗有「書到用時方恨少」之感嘆, 僅能從照片內容及日文中的漢字判讀,一知半解,理解難免有誤。所以我將照片的日文簡介文字一併附錄, 讀者先進前輩們閱讀本篇文章,參照日文簡介,如有發現我的書寫有錯誤或疏漏之處,歡迎指正及補充說明,不勝感謝。(∼續下篇

旅記日期:2014.03.14  


《台灣諸景寫真帖》

◎基隆港及同市街的全景(其一)
後方的山嶺,看來識曾相識。恕我眼拙,看不出此拍攝地點位於何處。盼基隆山友指點一二。
(感謝山友楊兄告知,拍攝地點可能在紅淡山西側,面對田寮河。後方的山嶺可能是石炭山與新山。)
◎基隆港及同市街的全景(其二)
遠處錐狀山峰為基隆山。拍攝地點應是在基隆港西端,前方山巒為紅淡山、月眉山一帶。
◎基隆港及同市街的全景(其三): 基隆港。對面為大沙灣,山頂為頂石閣砲台。
◎基隆港及同市街的全景(其四): 基隆港遠景。遠處出現基隆嶼的身影。
◎二沙灣砲台(其一):現為歷史古蹟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
◎二沙灣砲台(其二)

◎二沙灣砲台(其三)

◎西樓山遠眺基隆港內:西樓山,今龍仔山,位於和平島,山頂有社寮砲台
◎西樓山砲台:日治初期,山頂設有東西砲台。此處應為西砲台(現為國軍軍營)。
◎台北城內市街一景: 遠處為圓山內湖一帶山巒。更遠處為陽明山國家公園至五指山一帶的山嶺。
◎台北城內市街一景: 遠處為台灣布政使司衙門(今台北市中山堂附近)
◎台北西南門樓閣及市街一景: 今小南門。
◎淡水河畔: 遠處橋樑為清代鐵路所經過的台北橋。
◎台北石坊街: 今衡陽路。急公好義坊後來因馬路拓寬移至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
◎台北西門街中國人商店一景
西門街,今衡陽路。急公好義坊為西門街、石坊街交界。西門街較靠近現在的西門町。
◎台灣總督府舊台灣布政使司衙門
台灣布政使司衙門,日治初期為台灣總督府所在地, 直到1919年新總督府建造完成(今總統府),才遷離此地,原址後來改建為台北市公會堂(今中山堂)。
◎台北西門外艋舺市街池畔中國婦女洗滌一景(上圖):
◎淡水河口河岸一景(下圖左): ◎西門外艋舺市街中國人搗米情景(下圖右):
◎台北西門外艋舺附近農家及中國婦人洗衣情景
◎台北北門樓閣及市街一景:今歷史古蹟台北城北門(承恩門)
◎台北北門外停車場附近寺院一景
停車場,即火車站。台北火車站最初設於北門外的大稻埕地區,後來才東移至現今地點。
◎台北北門外大稻埕,鐵道兼人行通道
◎淡水河口滬尾英國領事館:今淡水紅毛城
◎滬尾淡水河口日本關稅署:今歷史古蹟前清淡水關稅務司(淡水小白宮)。
◎滬尾砲台:今歷史古蹟滬尾砲台
◎淡水河口滬尾市街一景(其一)
◎淡水河口滬尾市街一景(其二)
◎淡水河口滬尾市街一景(其三)
◎西門外艋舺市內淡水寺本堂艋舺清水巖(清水祖師廟)。
◎水邊腳停車場及同市街一景
水邊腳,即水返腳,今汐止。照片中鐵道橋樑,懇請鐵道專家解惑,橋名為何?
【補註】根據讀者告知,這座橋樑為茄苳溪橋。.....Tony補註於2017.06.04
◎水邊腳五肚山水牛放飼情景(上圖左):      ◎水邊腳南江仔附近山水(上圖右)
◎新打河北方,日軍第四聯隊第二大隊海岸砂地前進(下圖左)◎日軍架設臨時橋樑渡新打河(下圖右): 五肚,應是指五堵;南江仔,今南港。新打河,不知道是指哪一條河?
◎新竹市街及同城壁:新竹城,城牆今已拆除,僅剩東門(迎曦門)。
◎新竹停車場發車前:清代新竹火車站原來的模樣。
◎???:圖像名稱右側文字汙損,不確定拍攝地點。從上張圖片判斷,可能是在新竹附近。火車正開往台北。 圖中奔馳的火車頭,正是台灣第一輛火車頭-騰雲號
【補註】照片左邊的鐵橋,是劉銘傳時代興建的竹北鳳山溪鐵木橋原貌。謝謝讀者告知。...Tony補註於2021.06.19
更多Tony譯述的...《台灣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