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1024)

[前人遊記].江亢虎-1935年出版的《台遊追記》(2)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台北市的街道

(∼續前篇

12.市面外觀

全台灣的都市外觀,可以台北市做為代表。 主要的交通要道,又寬又直,都鋪設柏油路。馬路兩旁各闢建人行便道。

總督府一帶的街道,寬闊的馬路就如同巴黎的布列華; 狹長的馬路也不輸給我國北平(註:北京市)的長安街、 上海的南京路。

小街道則情況不一,大多使用鵝卵石砌築。外來的人走起來常會覺得步履維艱。這種情形不僅台灣如此, 日本各大都市也有這種情形。房屋原本都是中國式,如今已不可多見。 市街的樓房平均都有兩、三層樓,多半都採歐洲式的裝飾;也有矮的房子,木頭階梯,門窗黏紙的日本式建築。

台北市不太通行電車,而公共巴士則極發達,價格極為便宜。 司機由男性擔任,車掌是女性,負責售票,汽車公司專選年輕貌美,口齒伶俐,態度謙和者來擔任車掌小姐。 公車每停一站,車掌小姐必以柔美的聲音播報站名。客人上下車,也一定會鞠躬迎送。汽車車資很低廉, 市內交通,無論遠近,僅須五角。

台北的各個產業大致分布於不同的區域。同行則聚集一處,窗口各種貨物堆積如山,五光十色,非常吸引人。大多是日本貨, 很少有歐美舶來品。這與中國通商大港所見的景象不同,這是應特別注意的現象。

圖: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

13.歷史博物

抵台北之次日,總督府派汽車來,並派遣招待員一人,陪同我參觀屬於文化教育性質的各公立機關。

可惜此時各校都是暑假期間,不能考察學校實際的教學狀況,因此而感到遺憾。

我們先往植物園及動物園參觀。 這裡彷彿日本的上野、淺草。然後再往博物館。這裡蒐藏的歷史材料非常多, 關於南洋各民族的資料大致具備,而關於台灣本島的發展史特別別詳盡。 展覽大概劃分為四時代:一.荷蘭殖民遺蹟。二.鄭氏創業規模。三.前清統治成績。四.割讓以來之新進步。 我特別注意幾項展覽資料:
一. 荷蘭人最古老的戶口統計表。
二. 甯靖王的墨寶。
三. 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家書。
四. 康乾全盛時代的政府文告。
五. 唐景崧、劉永福宣在台灣獨立時的旗幟。
六. 台灣獨立首領丘逢甲的遺詩。(詩曰:變現諸天善女身,花鬘瓔珞不生塵。大千遍灑楊枝水,來救龍荒百萬人。 似乎是一首在觀世音畫像的題詩。)
其餘則有生蕃、熟蕃各部落的生活狀況及其器械作品,讓人看了也很有興趣,可惜未能一一紀錄。

圖: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

14.帝國大學

日本的國立大學一概稱為「帝國大學」,台灣僅有一處,設置於首要之都的台北市。

台北帝國大學設立於昭和三年(1928),分文政學部及理農學部,並附設農林專門部。

兩個本部各有二十四個講座,教授、助理教授各四十餘人,學生總計不過一百二十人。 農林專門部的學生也大約是同樣的人數。台北帝國大學的學生以日本人佔五分之四多。 台灣唯一的大學,實際僅收台灣學生三十四人,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

台北帝國大學的規模設備, 非常有規模,經費亦極為充實,學校的發展很有前景。大學總長幣原坦博士,歡迎我來到本校參觀, 並準備了日式午餐招待。我陸續參觀了禮堂、操場、食堂、圖書館、博物館、三部教室、 研究室、實驗室、教職員學生寄宿舍等。環境都皆高爽宜人,而又合於美觀。

與我共餐的有文政部長金村完道博士、理農部長青木文一郎博士,以及大學事務官、總督府招待員等。 因為正值暑假期間,沒有機會與教員學生們演說或談話。另外,台北帝國大學附設的農場、林場、植物園等地, 都因為天氣炎熱,路途較遠,來不及前往一遊,而感到遺憾。

台北帝國大學校舍(今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圖:總督府高等學校(今國立師範大學)

15.高等學校

台灣有一所大學,隸屬於日本文部省(註:相當於教育部)。 高等學校有一所,隸屬於台灣總督府,兩所學校都位於台北市。

高等學校設立於大正二年(1913),設設尋常科四年制、高等科三年制。 高等科又分文科、理科。學費則尋常科每年四十元、高等科每年六十元。

現有教授、助理教授、講師超過五十餘人,學生七個年級總共六百多人,其中日本人佔了五分之四, 台灣人不過才一百多人而已。在台華僑入學則僅有二十幾個人。

以我親眼所見,台灣的各級學校,愈高等的教育,日本人愈多,台灣人愈少,是台灣人的程度不及日本人,還是 政策對台灣人別有限制,無法得知真象。高等學校的校長是谷本清心,在日本辦學極有經驗。 我剛抵達台北時,各個學校都已放暑假,谷本校長剛從台灣南部旅遊歸來。 這時剛好已是九月上旬,各校的秋季開始上課,總督府再派專員來做為嚮導,陪我再去參觀學校。 我因為沿途參觀過許多中學校,而高等學校僅此一處。因此特別加以記述。

圖: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

16.女學各校

我在北平(註:北京市)最早創辦女學校。這次遊歷台灣,特別參觀多所女學校。

台灣的婦女,向來傳統封閉,台灣割讓以前,沒有女子入學接受教育。 今日台灣的小學,女學生的人數還不到男學生的五分之一。女學生的程度亦低於男學生一等。 所謂的高等女學校,程度僅僅等於男子的初級中學而已。

我在台灣參觀的高等女學校有三所,一是台北州立,一是新竹州立,一是高雄州立。 台北州立的第一高等女學校(註:今北一女),規模較大,人數較多。 本科採四年制,補習科一年制。現有教職員三十多人,學生八百多人。台灣人的學生數目,逐年在增加中,這是可喜的現象。

高等女學校的學科課程,規定一致,頗為注重家政及體育課。 據體格調查平均統計,台灣女子比日本女子身長略高,而體重較低,胸圍發育則亦以日本女子較優。 我親自參觀女學校的體操課,女學生們都四肢發達,胸部臀部隆起,幾乎可以與歐美女子抗衡。 再看中國內地的閨秀們,就大大不同了。婦女的身材,並非只是崇尚美觀而已,實在是關係民族強弱、種族興亡的一大課題。

新竹、高雄兩所高等女學校(註:今新竹女中、高雄女中), 各有學生四百餘人,規制大致相同。台北高等女學校的校長為浮田辰平,新竹為塚本清吉,高雄為本田喜八君, 都很殷勤的招待我,實在令人感動。

圖:蓬萊公學校(今蓬萊國小)

17.台人公學

台灣為日本子弟設立的小學稱為「小學校」,為台灣人設立的小學稱為「公學校」。

公學校的台灣學生剛來時多不懂得日語,因此特別重視國語(註:日語)這一科。

公學校其他各科的教授方法與教材,也與日本人就讀的小學校不同,課程的程度略低於小學校。

這次來訪台灣,適值暑假,中小學各個學校都還沒開學。 我特別注意台灣人就讀的公學校,因此特別於離台之前,趁秋天開學時, 特地前往台北市最有名的蓬萊公學校(註:今蓬萊國小)參觀。

這所學校恰好是專收女生的公學校,已成立二十三年,現有學生約二千人。德育、智育、體育等三種教育都均衡發展。 除了正式功課以外,教職員與學生在校內校外有很多合作互動的機會。學校與家庭之間、在校師生與畢業生間也很頻繁聯絡。 教職員仍然偏用日本人,但已漸有聘用台灣人教師的趨勢。校舍的建築設備、空氣、光線均佳。

校長是下川高次先生,據他的敘述,公學校與小學校都是以六歲為入學的年齡,通常就讀六年畢業,也有四年或三年就畢業的。 台灣全島共有八百多所公學校,學生人數還不到四十萬人,距離全面普及還有遙遠。一來是因為尚未實施強迫就學制度, 二來是因為教育經費不足,所以學生入學的限制嚴格,女生就學的比例尤其低,人數還不到男生的五分之一。

圖:總督府圖書館(今國立台灣圖書館)

18.圖書館制

總督府圖書館(今國立台灣圖書館)附屬於總督府, 創立於大正三年(1914)。

總督府圖書館目前設有閱覽座位三百五十餘席, 藏書十五萬冊左右,外文書約占十分之一, 其餘都是日文或中文書。

圖書館是舊式建築,設備未必適合使用者的需求。閱覽者每天約一千人。 另外設有別設借書部及巡迴文庫。

台灣圖書館的館長是山中樵先生,很早就聽過我的名聲,特別親自接待我,並帶我參觀圖書館。據他說, 新館建築的預算案已經通過了。台灣全島公私立的圖書館大約有八十所。我在台中曾參過其中一所州立的圖書館, 規模不大,但建築外觀相當新。根據統計,除了總督府圖書館外, 基隆市立、新竹州立、台中州立、台南州立等數處圖書館,藏書都超過數萬冊,其餘則藏書較少,但比較普遍, 以方便讀者閱覽。至於圖書館的編目,則大致分為兩大類,中文及日文為一類,西洋各國文合為一類, 書目都用硬紙卡片,以供讀者查詢參考。

圖:商品陳列館(今國立歷史博物館)

19.陳列館場

總督府博物館、圖書館之外,還有教育陳列館、商品陳列館,幾乎每座城市都有這樣的陳列館, 都是官方設立的。

台北商品陳列館(註:今國立歷史博物館原址)即位於市內的植物園中。 全島的地方名產幾乎都備齊,每樣商品都有標示價格,遊客選購非常便利。 而以農產品最多,米、茶、糖、木材、水果等為大宗。

工藝品則有大甲的草製、樟木製、竹製、藤製、椰子製、貝殼製等,美不勝收。 尤其特別的是牛角、蛇皮、蓑蟲、通草、珊瑚、文石等製品。另外還有台灣生番的手工製品, 織草、編貝、穿珠、畫皮等等,與美澳非各洲土著的的風格大致類似。我選購了幾件便宜的小件工藝品作為紀念品, 並前在商品陳列館前拍照留念。

教育館則以物理、化學、博物標本模型、機械、藥劑等為多。同時也間雜一些歷史材料,各地的土產, 但都是僅供遊客參觀的非賣品。 每日都有學校團體前來參觀,並由教師擔任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我在中國內地常看見各所學校設有理化博物等課程, 都耗費金錢,卻少有實際的功效,而且器材物品都是舶來品,設備又不完備。 我因此主張每個城市中心中應設立一所公共理化博物館,以提供各個學校輪流教學使用。今日台灣的趨勢,似已如此, 這實在是小規模的城市各個一般學校所急應仿效的措施。

圖:台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

20.台灣神社

日本各個都市皆設有神社,本有推崇神德、報答神功,以祭品、香火向神明表達誠心之意。 神社祭祀的對象有天神、地祗、皇室遠祖、民族英雄。

每遇特定的節日,官民都前往神社致祭,儀式隆重。民眾平時前往神社遊覽,也必定會敬禮致意,甚至伏地膜拜。

神社的建築,各地大略相同,都很壯偉,形式又很簡單。木屋石坊,不加藻飾,殿內堂上, 只提供圓鏡一面、寶劍一只;簷前懸著松枝、麥穗,紮以紙花,顏色都是素色,並有巨大的繩子,上面繫著銅鈴。 祈禱的信眾,拉著者繩子,銅鈴聲聲作響。臺階下方有池水,供信眾清潔洗手。又置有獻納的木箱, 讓信眾捐款給神社做為供養錢。也有一些設有籤筒、筊杯之類的東西。

從神社大門通往大殿,通道兩旁立有石燈籠成行,兩旁種有松、杉、松、柏等常青的樹木。 最外面則矗立著牌樓,稱為「鳥居」。鳥居原來都採用木製,近年來也則多改用石頭製, 型式是一樑兩柱,也沒有任何雕刻,簡單的樣子而已。

我曾經參觀過東京的明治神社,看見神社運用新的建築工法,而仍然保持古有風味,而讚嘆這是很有恢宏的精製建築, 如今參觀台灣神社,也有同樣的感想。台灣神社位於台北市近郊的劍潭山中,有山林泉水之勝, 遊客來到這裡,不禁會崇敬而有所長思,肅然起敬,表現出人類最初始及最崇高的宗教精神。 宗教的功能正如莊子所言:「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台灣神社是台灣最大的神社,其餘中等的神社及縣級的神社也很多, 我遊覽各地,經過神社時,每每前往參拜,這也是來台作客的一種禮貌。

圖:台北孔廟大成殿(今貌)

21.新大成殿

神社是日本國教及神道教之建築,都是政府用公費建立的。

台灣本來就有儒釋道三種宗教。儒教是士大夫所信仰的,與中國內地相同。 鄭成功在台創基,先於台南設孔廟大成殿,清朝統領之初, 又令各府縣遍設文廟。

台北今有新建的孔廟大成殿, 則是台灣割讓後大紳商辜顯榮所捐款建造的。辜顯榮因嚮導日軍進入台北有功, 如今擔任總督府評議員,兼日本貴族院議員。

辜顯榮地位崇高又有錢,位高而多金,不太好施捨,直到年紀已老,乃倡導這一義舉,似有改過自新之意。 全殿規模,莊嚴盛大,彷彿北京的國子監、南京的朝天宮。台北孔廟的正門尚未落成,藻繪也還沒有完工,一切設備,都還是臨時搭建, 而且工事好像處於停頓中。不知道是什麼緣故?至於其餘各地的文廟,等適當的章節再另外敘述。 (∼待續

旅記日期:2013.10.14  


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
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今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含國立台灣博物館)。
台北市圓山公園前的明治橋(今中山橋)及台灣神社烏居(今圓山大飯店)。
台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
更多Tony譯述的...《前人台灣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