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924)

[宜蘭大同].太平山之旅(二):太平山莊.原始林步道.鐵杉林自然步道.鳩之澤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太平山莊

(∼續前篇
離開見晴,續行一公里多,即抵達太平山公路與翠峰景觀道路的岔路口,右往太平山莊,左岔路往翠峰湖, 路口設有管制站,須辦理乙種入山證才能進入。

今天的目標是太平山莊附近的步道,所以取直行,續行約一公里,抵達太平山莊。這裡是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核心區域, 住宿及餐飲服務集中於此處,山莊的後上方有蹦蹦車鐵道車站,也有原始森林公園及鐵杉林自然步道。山莊前則有廣場平台, 提供遊客活動及觀賞風景。這裡是遊客最熟悉的太平山。

其實遊客所認識的太平山,並非最早的太平山,而是新太平山。太平山林場範圍相當廣大,大正四年(1915)開始伐木的舊太平山, 是在新太平山以西至今日台7線之間的山林地帶;昭和十一年(1936),舊太平山森林砍伐殆盡,生產中心才轉移至現在的新太平山。

太平山,泰雅族人稱為「眠腦」,意指「茂密的森林」,日本人命名為「太平山」。太平山的森林資源蘊藏豐富, 日治時期與阿里山、八仙山,並稱為台灣三大林場。

台灣光復後,太平山持續伐林至民國七十一年(1982)。儘管歷經六十多年的開採,無數原始巨木已經消失, 然而仍有不少不為人知的巨木隱藏於原始深山之中。這是台灣的地理環境使然。

倘若台灣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盡為平原,則幾百萬年來存在於這塊土地的原始森林恐怕早已被砍伐殆盡。 台灣多高山,雖然造成地理阻絕與交通不便,但卻也阻擋了人類對土地過度的開發,使原始山林仍留有餘地,可以傳承給後代。 昔日太平山林場的規模相當大,現存的鐵道及林道舊跡,至少可規劃出二十條以上國家級自然步道。台灣發展生態旅遊,可說是潛力無窮。

圖:中央階紅葉步道

太平山莊旁的中央石階步道,兩側種了不少紫葉槭,所以稱為「紅葉步道」,是太平山最著名的步道。

紫葉槭在春、夏、秋三個季節,葉子顏色呈暗紫深紅,因此任何季節來太平山,幾乎都能看見楓紅的景致。

石階步道兩旁隨山勢而建的建築,是太平山林場早期的事務所及宿舍,如今成為太平山莊的遊客住宿區域及餐廳。 這條中央石階路建造於昭和十一年(1936),正是太平山林場將生產重心轉移至新太平山的年代。

紅葉步道長約四、五百階,小東為了去看蹦蹦車,奮勇衝第一,我則緊跟在後。來到途中的十字岔路口,左邊往蹦蹦車車站的入口被一排花盆擋著, 並立有蹦蹦車停駛的公告。停駛的蹦蹦車就停在右岔路不遠處的發車點,供遊客參觀。小東高興的與蹦蹦車合照,雖然列車停駛,絲亳不減興致。

參觀完蹦蹦車,小東已盡興,就不想再繼續往上走了。勉強抵達紅葉步道終點的鎮安宮下方處。女兒Peggy爬完石階路,也覺得腿酸,想下山回到太平山莊看風景。 後續的原始林步道及鐵杉林步道有較多的爬坡路,不像見晴懷古步道那般好走,不如各自尋樂。 於是兵分兩路,我續往上爬,而老婆陪著孩子往下走。

紅葉步道終點的鎮安宮,是檜木打造的一座小廟宇,原為太平山林場時代的日本神社,祀奉天照大神。民國三十四年(1945),變更為鎮安宮,改祀鄭成功, 大概有「收復台灣」的歷史寓意。而剛才走上來的中央石階路,就是昔日的神社參道了。

雖然改朝換代,太平山經營不變,林務局率由舊章,承緒前朝遺業。鎮安宮後方的大片山林, 雖然號稱為原始森林公園,但其實已無巨木高樹,而是砍伐後的新造林及自然演生的二代檜木。

中央階通往太平山神社(1936建造)。 太平山蹦蹦車。

圖:原始林步道

從鎮安宮旁,進入原始林步道,是架設棧道的環狀路線,小環狀約0.8公里, 大環狀約1.2公里,目前僅開放小環狀,大約半個小時即可環繞一圈。

原始林步道較有起伏,不如見晴懷古步道平緩。見晴以鐵道滄桑為特色,而原始林步道則沿途可見伐林後的樹根遺跡, 是另一種滄桑氛圍。

粗巨的殘樹或孤佇於步道旁,或因腐化而呈中空狀的樹洞。 掉落的種子以老死的樹幹為養分,在巨根處長出第二代木,而形成「雙代木」的奇特景觀。

原始森林步道約位於海拔二千公尺,是檜木最佳的生長環境。全世界的檜木有七種, 分佈於北太平洋沿岸溫暖潮濕地區的北美、日本與台灣,台灣擁有兩種,即紅檜台灣扁柏,都是台灣的特有種。

紅檜和扁柏都是檜木,外觀也很相似,今天在太平山莊,看到導覽資料,才了解兩者可以從樹皮、枝條、鱗葉、毬果等特徵來識別, 其中樹皮可以近距離觀察,最容易辨識。紅檜的樹皮較薄,所以又被稱為「薄皮仔」;扁柏的樹皮較厚,所以俗稱「厚殼仔」。 扁柏皮厚,所以樹皮外表的裂紋較深而明顯,紅檜樹皮的裂紋則較淺而細緻。所以可以將紅檜想像成紅粉佳人,而扁柏的樹皮則像粗獷的男人。

鐵杉林自然步道大約位於原始林步道小環狀的中點,彼此相連,循著岔路口的指標即可抵達鐵杉林自然步道的入口。 鐵杉林自然步道長約1.3公里,海拔落差約一百八十公尺,爬坡的路段及起伏程度,又多於原始森林步道。沿途仍以紅檜、扁柏為主, 爬至海拔愈高的路段時,路旁出現玉山箭竹,而台灣鐵杉亦現身,則又呈現另一種山林的風貌。

台灣鐵杉生長於更高海拔的山區,樹幹較多分歧,與台灣扁柏呈現如電線桿的直立形態不同。而台灣鐵杉的樹皮如一片片的雲朵黏貼於樹幹, 且有剝落的現象,台灣扁柏的樹皮則呈現縱列的條紋。這是兩者主要的區別。雖然說得簡單, 但台灣鐵杉、台灣扁柏、紅檜都是針葉樹,想要一眼完全分辨清楚,我也不太有把握。以後多來看幾回,多參考資料,應當就能提高識別能力了。

約半個小時,抵達鐵杉林自然步道終點的觀景平台。此時眼前一片雲霧茫茫,無法望見遠處的大霸聖稜。 稍作停留,即循原路下山,接回原始森林步道,續行未走完的環狀路線,返抵鎮安宮及太平山莊。 與老婆孩子小別離一個半小時,他們在廣場休息,也玩得輕鬆開心。

原始林步道。 雙代木。 台灣鐵杉。

圖:鳩之澤自然步道

離開太平山莊,下山往鳩之澤。午後太平山,果然雲霧逐漸瀰漫。

下山已在霧中行。隨著車行,海拔降低,才終於擺脫了雲霧,來到了鳩之澤。

鳩之澤,以前稱「仁澤溫泉」,近年來才恢復了日治時代的舊地名。這裡設有溫泉湯屋,也有溫泉煮蛋池,供遊客泡湯及玩樂。

孩子聽說鳩之澤可以溫泉煮蛋,都興致勃勃。結果又是兵分二路,只有我獨自去走鳩之澤自然步道。一家出遊,雖然聚少離多, 不過能各如所願,各得其樂,其樂也融融。

鳩之澤自然步道,長約2公里,走鳩澤橋過溪後,行經楓林小徑,是昔日仁澤溫泉住宿區的小徑。來到鳩之澤步道口,步道迂迴盤繞上山後, 接環形步道,環繞一圈,再循原路下山。鳩之澤,海拔約520公尺,鳩之澤自然步道是太平山國家森林公園唯一的郊山型步道, 闊葉混合林的植被,路旁有不少蕨類,雜草也較多,大略如一般郊山步道常見的景象。

今天上午已走過見晴懷古步道,也見識過太平山的原始林步道及鐵杉林步道,遊興已足,曾經滄海,已難為水, 所以對鳩之澤自然步道印象草草而已。又不想讓老婆及孩子久等,所以匆匆走過,約40分鐘就走完一圈下山。

接著,趕緊前往溫泉煮蛋區。孩子們見了我,反而驚訝我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煮溫泉蛋,竟能如此快樂, 能遺忘時間之長短與父親之存在。我還來得及參與,老婆也遞上一顆煮熟的溫泉蛋。爬完山,吃顆溫泉蛋,果然美味可口。

鳩之澤是今天行程的最後一站。離去時,我問小東今天行程哪裡最好玩。他毫不思索的回答說:「煮溫泉蛋」。 女兒呢?她的回答也是溫泉蛋。大學生竟然與小一學生的見識相同,可見仍未失赤子之心。

小東也問我,覺得哪裡最好玩? 我的心,遺落在見晴與台灣鐵杉之間;我的嘴,卻說出「溫泉蛋」,好讓我家小東可以得意於英雄所見略同。

鳩之澤溫泉煮蛋池。 Peggy姊與小東弟(鳩之澤煮溫泉蛋)。

旅遊日期:2012.09.08 (寫於2012.09.21) 


【路程時間】
太平山莊---20分鐘---鎮安宮---15分鐘---鐵杉林自然步道入口---40分鐘---觀景台(終點)---50分鐘---太平山莊
鳩之澤自然步道環狀一圈約50∼60分鐘。


[旅行照片]

太平山莊前的廣場平台。
太平山莊旁的中央階(紅葉步道)。
中央階紅葉步道,石階路兩側種植紫葉槭。
紅葉步道途中的觀景平台。
文史館(二層樓檜木山莊),昔日的太平山俱樂部(今日未開放參觀)。
中央階終點,接木棧道,通往原始森林公園。原始森林公園入口牌坊,原為昔日神社鳥居位置。
鎮安宮,檜木建造的廟宇,原為太平山林場的日本神社。
原始林步道(原始森林公園),高架棧道環狀路線。
原始林步道。伐林後的老樹根長出二代木。
鐵杉林自然步道(鐵杉林國家步道)入口。
砍伐後的檜木樹根形成的樹洞。
台灣鐵杉。
步道終點(1.3K),前方的觀景台已在雲霧中。
回程。續走原始林步道另一半環狀路線。
返抵太平山莊。雲霧已掩覆山頭。
下一站,鳩之澤。
鳩澤橋通往鳩之澤自然步道。           鳩之澤自然步道。
鳩之澤自然步道,約海拔500多公尺的山區,是太平山唯一郊山型的步道。
匆匆走完鳩之澤步道步道,返抵鳩澤橋。      孩子樂煮溫泉蛋。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如何前往太平山國家森林公園?(我的交通路線)
國道5號宜蘭交流道下,右轉192縣道(大埔路),直行,遇中山路五段,左轉過宜蘭橋後,右轉環河路,直行,接員山路一段(台7線), 沿著台7線直行,續接台7甲線,過棲蘭家源橋後,左轉太平山公路(宜專一道路),續行約25公里至太平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