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910)

[苗栗後龍].過港貝化石層.鐵路懷舊隧道.半天寮好望角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過港貝化石層

後龍崎頂的半天寮擁有絕佳的山海展望,而有「好望角」的美名。

這裡不僅擁有天然美景,山腳下的海濱還有三座日治時代的鐵路舊隧道、過港貝化石層及海角樂園等景點, 人文勝景也不輸自然風光。

我的第一站,先來探訪有百萬年歷史,當地著名的過港貝化石層。這處景點就座落於苗33鄉道旁。苗33鄉道穿過鐵路涵洞後, 沿著縱貫鐵路海線的鐵道旁前行約一公里,左側路旁有一半削的小丘,整塊裸露的山壁,山壁前立有一塊解說牌,這就是著名的過港貝化石層了。

裸露的山壁挾雜著無數的貝殼化石,都屬於淺海的各種貝類,其中以海扇貝最多。過港的貝化石層約形成於一百萬至六百萬年前, 顯示當時這塊山丘位於淺海中,如今則距離海岸線遠達0.5公里,見證了台灣陸地隆升的演變史。山壁很明顯的分為數層,像相疊的三明治,色澤各不同, 分屬於不同的地質年代。

過港貝化石層很早就受到矚目。日治時代昭和5年(1930年),台灣總督府頌佈《台灣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 是台灣最早的自然景觀及文化古蹟保護法令,當時經由台北帝國大學組成的調查委員會進行文物調查,陸續通過29項史蹟名勝及19項天然紀念物, 其中屬於地質礦物類而入選的,共有四處,分別為海蝕石門北投石、過港化石層及燕巢泥火山。

從當時拍攝的過港貝化石層的老照片中,仍可看見數量相當多且保存完整的海扇貝化石,而這樣的景象已隨著歲月消磨而不再了。

裸露的山壁,有不少貝化石遺跡。 日治時代拍攝的貝化石遺跡(1932)。

圖:海角樂園

沿著苗33鄉道鄉道續行約幾十公尺,右側有小路通往海濱的海角樂園。

海濱設有草地廣場及遊憩設施,可以在此吹風看海。海濱也建有一條自行車道沿著海岸,可騎著自行車往過港聚落。

過港,是當地的地名,昔日此地設有過港庄,現在行政區域為後龍鎮南港里。過港庄與通霄以過溝溪為界, 每當漲潮時,溪口有如港口般遼闊,兩地居民往來,須渡過港口,因此過溝溪北岸的村落被稱為「過港」, 後來成為庄名。

海角樂園瀕臨海岸,這裡的海岸多為礫石,此時沒有遊客,只見幾位漁民在淺水礫石區撿拾海菜。 這裡的海岸線立有不少風車,進行風力發電,海角樂園就立有一根巨大的風車。 遠望風車,與海天相映,極為優美。近在眼前,則頗有壓迫感。快速轉動中的巨粗葉片, 宛如利刃揮舞,發出霍霍的聲音,讓人頗有壓力。還是走遠一點遠觀,才能感受風車的美麗。

離開海角樂園,循原路折返,回到苗33鄉道,續往前行,仍沿著鐵道旁,右側的平野,盡是西瓜田, 已是收成時節,農民正在採收西瓜,西瓜又大又長,看來豐收的一季。

前行約0.5公里,左轉過鐵路涵洞後,左有人行小路,通往半天寮;右往舊隧道,前面設有小型的停車場。 從停車場往隧道口的步道,是昔日的舊鐵道,大約走一百多公尺,即抵達隧道口。

海角樂園(後背遠處的山丘為半天寮好望角)。 海角樂園礫石海岸。

圖:鐵路舊隧道

隧道前的右側有小徑,通往上方的小平台,平台立有一塊石碑,正面刻寫「過港貝化石層」,背面刻有「古蹟依法保存不得濫墾」。

這是苗栗縣政府於民國44年(1955)所立的石碑。旁邊的山壁,可以發現零星的貝化石遺跡。

這裡的三座鐵路隧道,建造於日治時代大正11年(1922),這一年,縱貫鐵路海線正式通車。 海線鐵路的興建反映了當時台灣經濟逐漸繁榮,南北運輸量大幅增加,舊有縱貫鐵路(山線)面臨運輸瓶頸, 因此總督府在竹南與彰化之間,闢建海岸線鐵路。闢建鐵路,挖掘隧道時,才發現了過港貝化石層。

1970年代,縱貫線開始進行全線的電氣化工程,以因應日益成長的客貨運輸量,路線亦有所修正, 民國62年(1973),這三座舊隧道因此而走入了歷史。

來到隧道口,發現隧道的電燈沒有啟動。隧道口設有電燈開關箱,試了幾次,電燈依舊不亮,開關故障, 而我又忘了帶手電筒。只好硬著頭皮走進去了。進入幾十公尺,愈走愈暗,而隧道彎曲,又看不見出口的洞光。 只好收膽撤退了。

第一座隧道全長295公尺,就算我帶了手電筒,也未必敢獨自一個人走完這麼長的隧道。 第二、三座隧道分別長161、56公尺,不難通過,但無法闖過第一座長隧道, 也只能望著深邃的隧道遙想第二、三座隧道了。只能淺遊第一隧道,欣賞隧道拱牆的紅磚古色而已。

回到隧道口,在此等待了一陣子,希望有遊客出現,就可以一起壯膽共遊隧道了。 沒想到週末假期的上午九點鐘,竟然只有我這麼一名遊客而已。

正準備離去時,才見前方駛來一輛汽車,正慶幸終於有遊客出現,卻是一名獨自開車前來的女子。 想了一下,還是決定放棄。邀請陌生的女生一起去走漆黑的長隧道,畢竟不太妥,恐怕會被人誤會是存心不良的輕佻之徒。

隧道口旁邊有電燈開關器箱,可惜已故障。 舊隧道,紅磚拱牆。

圖:好望角,風景好。

於是離開隧道口,往回走,改走往半天寮好望角。步道的前段是鄉間小路,也是昔日鐵道的舊址, 後段才變為石階路,爬向山上的半天寮。

才走一小段,海上飄來雲層,天空轉為陰暗,忽然就下起毛毛雨。我的傘放在車上,只好快步折返。

小雨絲絲,一時停不了,於是決定改開車上半天寮。循苗33鄉道原路折返,再轉往半天寮。抵達半天寮時,天氣又放晴。 

半天寮的停車場及馬路旁,竟停放了六、七輛遊覽車。好望角,遊客好多。 這裡的地名為「崎頂」,與竹南的崎頂同名。「崎」為斜坡的意思,這裡是昔日海線南北交通必經之處, 因坡度頗大,山頂處就被稱為「崎頂」,在山坳背風處形成崎頂聚落。

早期漁船航行海上,即將進入公司寮港(龍港)時,望見此地海岸突出的丘陵台地, 彷彿半天高,而山頂有農民搭建的屋寮,因此稱為「半天寮」。

半天寮的海拔其實並不高,只是矗立於海岸,海水襯托,海天映照,山勢便顯得不凡。戒嚴時期,半天寮有海防部隊的駐守, 設有碉堡陣地,屬於軍事要地,禁止民眾進入。解嚴後,警備總部裁撤,海防部隊撤走,這裡設立了風力發電站, 也成為觀光景點,而被稱為「好望角」。舊時的軍事碉堡都已封閉,或改造為觀景平台,以供遊客眺覽附近的山海美景。

好望角,人氣旺,從現場的遊客及攤販商家雲集即可見其盛況。好望角,風景好, 縱貫線的海線鐵道從山腳下經過,鐵道的外側有大片綠野的西瓜田,而海岸線綿延,視野幾達180度, 一根根的風車佇立海邊,迎風轉動,更外側就是廣闊無際的大海藍天了。

圖:好望角鐵路懷舊步道

好望角有兩條步道通往山腳下,呈Y字形,先直線下行,再分為左右兩路。 右邊這條步道,沿著山脊而下,途中有一座舊砲塔碉堡,抵達山腳下的海線鐵道邊。

山腳下距離過港貝化石層景點僅二百多公尺,但沒有涵洞可穿越海線鐵道,所以並不適合從這裡前往參觀貝化石層。

這條步道,又稱「挑柴古道」。早期颱風過後,崎頂的居民利用這條山路前往海邊撿拾漂流木,以供家庭炊事燃柴之用。

Y字形左邊這條步道,就是通往舊隧道的鐵路懷舊步道了。我對這條步道寄予厚望,希望可以與山上這群遊客下山,同遊舊隧道。 走入這條步道,沿著石階往下行,前不見遊客蹤跡,後不見遊客跟來,愈走愈覺希望渺茫。 山上的好望角有幾百名遊客,竟然沒有任何遊客願意走下山。 山上的風景太美,誰還願意辛苦爬下爬上走三百多石階去看三座舊隧道呢?

走完石階路,接上鄉村小路,來到剛才我走過的地方。在樹下休息,確定沒有遊客跟來,於是決定折返。 山界有句名言:「山永遠在那裡。」隧道也是如此,所以不必破膽去硬闖。

希望下次再來訪問時,後龍這三座鐵路舊隧道已經重見光明。

旅遊日期:2012.06.09 (寫於2012.06.14) 


【延伸閱讀】
.第1522篇 - 2020.04.09 旅行影片:半天寮好望角.過港舊隧道


[旅行照片]

苗33鄉道。過港貝化石層附近。
海角樂園。
鐵路懷舊步道,通往三座舊隧道。
過港貝化石層碑石,位於隧道口的旁側小丘平台。民國44年(1955)年立。
過港貝化石層老照片。圖像出處:《海蝕石門.泥火山.北投石.貝化石層》,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昭和十年(1935)
隧道口,回望鐵路懷舊步道。
古樸有致的拱牆紅磚。隧道雖美,可惜我的膽子小,走不下去了。
來到半天寮(好望角)。
好望角,展望好。
山腳下的西瓜田。
舊砲塔碉堡改建成觀景平台。
步道通往舊砲塔碉堡。
回望半天寮好望角。
舊砲塔碉堡。
步道續通往山腳下的海線鐵道(註:須原路折返)。
另一條步道通往舊隧道(鐵路懷舊隧道),前半段為石階路。
後段變為鄉間小路。後面竟然沒有遊客跟來。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過港貝化石層.鐵路懷舊隧道.半天寮好望角無標題
◎如何前往半天寮/過港貝化石?(我的交通路線)
國道3號竹南交流道下,接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南下,過後龍觀海大橋後,下龍港交流道(約105K處)後, 仍取直行,道路沿著快速公路旁前行,遇十字路口時,右轉苗33鄉道,前行不遠,鐵路涵洞前的岔路,左轉可上山至崎頂的半天寮(好望角)。 過鐵路涵洞後沿著鐵道旁,前行約0.5公里至過港貝化石層,續行約0.5公里,左轉過鐵道涵洞,即抵達鐵路舊隧道停車場。
或搭乘苗栗客運5815(苗栗-灣瓦)至翁厝站(班次不多),步行約15分鐘至半天寮好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