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886)

[友情推薦] .《圖解台灣登山小百科》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我從四十歲才開始登山,至今僅有十年的山齡,大部份的時間我都是獨自行走於山林,走過每一條陌生的山徑,爬上每一座不熟悉的山頭。 雖然缺乏登山經驗,然而拜網路科技之賜,我可以透過網路,獲得登山的資訊及吸取前輩的經驗,從中獲益匪淺。 而我也透過網路發表我個人的旅記,與同好之間分享登山的心情感受。我也從網站的留言板與山友互動,彼此交流登山的心得與經驗。

這些年來,國內登山風氣逐漸普及,政府部門也積極提倡,例如興建登山步道、遴選台灣小百岳、發行親山護照、舉辦登山節等, 以吸引國人親近山林。而隨著網路傳播的效應,登山資訊更如百花齊放,隨手可以輕鬆搜尋取得,更有助於登山風氣的推廣。

對於有興趣登山,或者剛踏入山界的新進山友們,由於不熟悉山林環境,有時難免感到困惑或有所疑懼,不知從何入手。

我的網站留言板或電子信箱,不時會接到讀者詢問登山相關的問題,例如推薦適合登山新手的步道,或如何選購登山裝備, 或問登山時遇到各種狀況該如何處置?

這些問題五花八門,例如,如何防蚊蠅或螞蝗,遇惡犬、毒蛇、虎頭蜂怎麼辦?新聞媒體不時又有報導登山客迷路困在山林裡, 或發生意外造成傷亡,無形中給社會大眾造成一種刻板印象,登山是具有危險性的戶外活動,對於不熟悉山林環境的新進山友, 難免會心情有所憂慮了。

我認為其實不必過於擔心,登山活動的門檻極低,並非一定要具備良好體能、裝備或技巧才能進行。 至少在登山的初期階段,登山的體能、知識或裝備,並不是那麼重要, 只是你奉行這個重要的原則:

「登山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登山循序漸近的登山,愈爬愈高,愈走愈遠,在這過程中,就自然能夠逐漸累積經驗與技巧。

圖:南港山

有讀者問:「要先從那些郊山爬起?」,我會建議:「先從你家附近的郊山爬起。」

讀者問:「登山需要購買哪些裝備?」我會回答:「不必急著買裝備,你先實際去體驗, 就會產生需求,知道哪些裝備會幫助你爬山時更為舒適與安全。」

從離家最近的郊山步道開始登山,由於環境熟悉,且路程較短,即使遇到小狀況或小煩麻,也不致於釀成大災難。 例如,你登山忘了帶水,雖然一路口乾舌燥,但不致於會渴死,下次你就記得要帶飲水了。 登山半途遇到下雨,卻沒帶傘,下次你就會準備雨傘或雨衣以備天有不測風雲。

爬山時,看見登山客普遍使用登山杖,你就會曉得,原來登山杖可以減少膝蓋的受力;如果你打算常爬山, 就會想要買一枝登山杖。爬山時,難免汗流浹背,衣衫又濕又黏,山上吹起冷風,身體便感到寒意,容易感冒; 看見別的登山客衣褲乾爽,神情自若,你就會考慮也買一套登山專用的排汗衣褲或防風透氣的外套。

總之,一旦你開始爬山,有了親身的經驗,自然就會從最急需(每次都會用到)的裝備買起, 逐漸添購,並不需要一開始就買齊裝備,然後才開始爬山。當你逐漸爬向更高更遠的山岳, 路線更有變化,路況更有起伏,對於登山裝備就會漸漸需要講求精良,也更需要登山技巧與經驗了。

圖:北插天山

這個階段的登山活動,不僅是戶外的休閒活動而已,有時也是一種體力與意思的自我挑戰。

愈長途的行程,海拔愈高的山岳,行程超過一天,且必須在山上過夜的登山活動, 登山裝備及登山技巧變得愈為重要。

一旦裝備不足,經驗不足,遇到狀況時,不再像爬郊山一樣,只是個小狀況而已, 它可能帶來傷害或造成不可彌補的悲劇。

我平時爬郊山,只是簡單的裝備而已,有時突然興起,就匆匆起程,往往忘了帶某些裝備, 但只是造成小不便而已,無礙於遊興。但我第一次參加高山行程,則詳列了各種裝備檢的查表,逐項審視, 添購必要的裝備。為了那次的行程,我就購買超過新台幣一萬元的裝備,包括了大背包、適用高山的保暖外套、衣褲、帽子、手套等。

畢竟上了高山,若準備不足,不僅有可能給自己帶來傷害,同時也會拖累隊友。當然不能以爬一般郊山步道的心情輕鬆以對了。 以我爬雪山的那次經驗來說,雖然添購了不少裝備,第一晚抵達七卡山莊時, 有幾個小時的時間可以睡眠補充體力,但我躺進睡袋時,才發現山莊的木板床又硬又冷,躺來很不舒服,根本無法入睡。 別的隊友卻有帶軟墊,往木床一鋪,可以較為舒適的入睡。 我完全無法入眠,等凌晨出發時,我很快就體力不濟,而累垮在雪山哭坡,是一次慘痛的教訓。

圖:圓柳古道

另外一次難忘的教訓是在北插天山

登頂的時間不足,我卻執意登頂,以為有準備頭燈, 就不怕回程會摸黑下山。殊不知備頭燈只是以防萬一,夜行山林可不像一般的夜遊,不應以為有頭燈就可以輕鬆應付山中夜行。

在回程途中,我的腳絆到樹根,跌了一大跤,所幸身體未受傷,但卻撞壞了頭燈。我與老婆兩人持著僅剩的一支小手電筒,一路戰戰競競,步步為營, 直到到晚上九點才平安走出山林。裝備不足,經驗不夠,若再有一點點閃失,恐怕就要困在山裡等待救援了。

另外一次經驗則是與山友同行圓柳古道, 時間已晚,幾位山友憑恃著有GPS衛星定位導航,硬闖不熟悉的箭竹林,想走環狀路線下山, 結果被GPS導引至陡峭的溪谷懸崖而無法下切,天色漸晚,已無法循原路折返。幸好最後終於找到路, 否則大家就困要在大山豬經常會出沒的竹子山箭竹林裡睡一晚了。

這些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登山教訓。

如果你只是想走走一般大眾化的郊山步道,只將登山視為周末假日的休閒活動,自然無須特別在意登山的裝備或技巧, 但如果你視登山為人生長期的興趣與目標,希望逐漸的從郊山,到爬中級山及高山百岳,則自我充實登山知識是必要的, 這樣才能盡情的享受台灣的山林之美,而又能在登山過程中保護自己的安全。

圖:《圖解台灣登山小百科》

多年來獨行於山林,我從錯誤及疏忽大意中,得到不少的教訓,也透過網路的交流,學到許多來自先進前輩們的經驗。

我曾經想要蒐集關於登山的觀念、裝備、技巧等基本知識,製成FAQ或登山Q&A,放置於網站,以提供新進的山友參考。 然而由於個人的經驗實在不足(我的經驗大多都集中於郊山,只登過幾座中級山及一座高山百岳), 缺乏中高海拔登山的歷練,才疏而學淺,這樣的願望及想法,一時難以實現。

最近晨星出版社編輯的Ellen小姐來信告知,由國內數位經驗豐富的登山好手及資深嚮導所組成的「基地營自然探索團隊」, 著作了一本《圖解台灣登山小百科》剛剛新上市註1,問我是否願意介紹給我的網站讀者。

我讀到部份初稿,即欣然同意。這樣的一本書籍正與我長期以來的想法不謀而合,國內能出版這麼一本專門介紹登山相關知識的書籍, 對於台灣山界而言,可說是一大福音,我當然很樂於將它介紹給我的讀者及山友同好們。

這本書著重於介紹各種登山裝備及登山技巧,以圖解詳細說明,使讀者易於吸收與了解。 無論對於茫然無頭緒的新進山友,或對於已有多年登山經驗而想提升登山知識的山友們, 我相信都可以從中獲益。

試舉本書給登山新手的一些實用登山技巧為例,例如作著建議:「背包腰帶拉緊一些。」, 因為腰帶太鬆會造成肩膀的受力增加而更疲勞,甚至酸痛。理想上,腰帶要承受背包重量的80%,你要拉緊腰帶, 而不是肩帶。拉緊肩帶,並不會改善情況。

作者也建議,走山路時可採用所謂的「休息步」,就是所走的每一步都把整隻腳打直, 雖然這樣的行進速度較為緩慢,但每一步都把腳打直,代表你的肌肉在每一步都獲得休息的機會,可以降低肌肉疲勞, 自然就能夠走得更久更遠,而比較不會疲勞,可以維持長途行程所需的腳力。作者又建議可採用「小走步」, 可以減少肌肉運動的時間。「小步走」再加「休息步」,再配合呼吸,找到行進節奏,就能較為輕鬆的登山。

此外,作者也建議「隨時補充水份和食物」,而不是等到飢餓或口渴時才吃東西或喝水。 隨時補充水份和食物,或者每次休息時都吃吃東西、喝喝水,適當的補充養份,才能讓身體隨時維持在高效率的運作狀態。 飢餓或口渴時才進食或飲水,身體就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去吸收,才能提供身體使用。

短途的郊山行走,並不會感覺這些經驗或技巧對體力的影響,但在長行程的縱走或高山行程中,愈有效率的登山技巧, 就能夠多提升或儲備一分體能,也相對的多提高一分安全,這是攸關登山安危的大事,就不能不加以留意了。

這些都是很實用的登山經驗之談,我初讀之際,便感到受益良多。

(註:本文純屬友情推薦,並未收受任何商業酬勞。君子有成人之美,且樂見山界有此新書,故敢受邀而不避嫌撰文推薦本書。)

旅記日期:2012.01.17 


註1:《圖解台灣登山小百科》作者群如下:
☆林乙華
大三時參加博格達峰學生攀登隊後,開始投入高海拔攀登活動。1998 ∼2008 年間前往天山汗騰格里峰、尼泊爾島峰、安地斯山阿空加瓜峰、 阿拉斯加麥肯尼峰、俄羅斯厄爾布魯士峰、印度喜馬拉雅怒峰等山區攀登。
1999 ∼ 2001 年參與蘭嶼角鴞研究計畫,協助進行台灣特有種的田野調查。
2009 年獲得「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贊助,前往印度喜馬拉雅山區,並完成”NOLS Himalaya Mountaineering Course”。 目前為基地營自然探索工作室負責人,從事高山嚮導及山野訓練工作。著作《南美攀登記》(大塊/與李美涼合著)。 並有〈西藏• 茶〉、〈台灣犬的消失與重現〉、〈神聖四千公尺• 神山&玉山〉等報導發表於經典雜誌。

☆林政翰
從1993 年淡江大學登山社開始,接觸登山、攀岩、溯溪、雪地攀登等活動,並曾加入台灣黑熊研究團隊,在與布農獵人一起工作當中,學習到深邃無比的原住民山林技能與智慧。
2001 年完成加拿大Yamnaska 登山學校全學期登山課程訓練。 2001 ∼2005 年參與了美國山區救難協會(MRA)來台灣的救難訓練,並擔任接待與翻譯。2004 年帶領台灣青少年遠征北美洲最高峰麥肯尼,並於同年取得美國WMA 野外急救教練資格。 目前擔任淡江大學登山社與高雄大學山野社的指導老師,為基地營自然探索團隊的一員,同時在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擔任兼任講師教授攀岩課程。

☆洪 川
大學時期即嚮往台灣山林獨有的美麗與自由,常常一個人流連山間或部落。 2001 年開始跨足海外,以單車為交通工具,獨自實現探索世界荒野的夢想,曾前往塔克拉馬干沙漠、蒙古草原與西藏高原。 2007 年獨騎西伯利亞時,途中因遭遇險些喪命的車禍,而不得不中止旅程。 2008 年以《單騎一萬里》一書榮獲講義雜誌年度最佳旅行作家獎。
2000 年決定投入登山職業,並於2005年發起成立基地營自然探索團隊,致力於台灣登山專業與自然探索教育的發展。目前除了從事高山嚮導工作外, 並與台中市道禾實驗中小學、新竹市光武國中等學校合作,推動自然探索教育課程。著作有《台灣單車旅行地圖》(晨星)、《單騎一萬里》(MOOK)。


[照片]

「登山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從住家附近的郊山開始爬起。
踏穩腳步,循序漸近的展開你的登山人生。
先爬簡易的郊山步道,然後再逐漸挑戰較困難山岳路線,

爬具有挑戰性的山峰時,你就會感受到登山裝備與技巧的重要性。
缺少必要的裝備或技巧,會帶來危險,甚至於造成登山意外。
沒有路跡的草叢路,如何辨別方向而不會迷路?只靠GPS?
許多山友登山人生的夢想-台灣高山百岳。



雪山圈谷。          雪山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