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官義渡生態公園紅樹林保護區。
官義渡生態公園位於苗栗中港溪河口北岸的塭仔頭漁港附近,竹南鎮公所在此地設有官義渡紀念碑,
這裡也是苗栗縣重要的紅樹林保護區。
這一帶濱臨海岸,早期設有魚塭,地名為「塭內」,這裡最靠近海濱,所以被稱為「塭仔頭」,
有一座小型漁港,設有簡易的碼頭,可停放小型舢舨漁船。
塭仔頭位於中港溪及其支流射流溪的會流處,水岸生長著一大片水筆仔純林。
來到這裡,很容易親近紅樹林,公園停車場旁的步道,隔者欄杆,
就可以近距離的觀賞紅樹林,一枝枝如筆的水筆仔,倒懸於枝頭,正等著成熟後胎生落土生長。
紅樹林所在的泥灘位處海洋與河川交界,生態豐富,不少潮居的海洋生物棲息其間,所以這裡也成為候鳥避冬的棲息地。
塭仔頭也是一處歷史遺址,清朝時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淡水廳在這裡設立義官渡,
免費以渡船協助民眾橫渡中港溪,以利南北行旅往來。
台灣的河川,多流短急促,僅能倚賴船渡。當時淡水廳幅員遼闊,南起大甲溪,北至雞籠頭,中間有無數大川溪流,
而民營的船渡業者把持船渡,動輒以海潮洶潮或河川湍急為藉口,姿意需索,或載至中流始為勒索,
若有不從,甚至擠人入水,造成往來商旅民眾的愁苦民怨。
圖:塭仔頭漁港
有鑑於此,淡水廳同知婁雲(相當於現在的縣長)親自考查各地船渡,
選定六條危險河川(註1),設置官義渡,
購置船隻,雇用船夫,民眾隨到隨渡,免費搭乘渡船。
當時婁雲率先捐銀三佰圓倡設,並向地方紳仕募款得近九千圓,做為官義渡的資金,
購買田地,以每年佃租收入以維持官義渡營運所需費用。
官義渡生態公園內,立有道光十六年(1836)婁雲所立的「中港溪官義渡」複製石碑,為當時的官府公告,
內容如下:
「道光丁酉年起,建設義渡,由官給發工食,往來行人,隨到隨渡,不准需索分文,如違鳴官嚴辦。」
淡水廳是當時台灣府最早成立官義渡的縣廳,總稱「淡水義渡」,是台灣最早由官方設置的義渡組織。同一時期,
彰化縣樸仔堡劉章職創立的「(東勢)義渡會」,則是民間最早的義渡會組織之一。
婁雲當時的這項政績被視為是一大德政,而勤政愛民的婁雲也得到淡水廳人民的愛戴與感念,
清代台灣文人吳子光,著有〈淡水義渡記〉,
稱讚婁雲的這一政績。
清代的台灣,吏治向來敗壞,乾隆五十二年(1787)來台平定林爽文事件的福康安將軍,事後曾向朝廷參奏,指出台灣官府貪瀆的情形:
「文職自道員以至廳、縣,武職自總兵以至守備、千總,巡查口岸出入船隻,於定例收取辦公、飯食之外,婪索陋規,每年竟至盈千累萬。」
可說是大官大貪,小官小貪,文官、武官都貪。不過也並不是無官不貪,其中也有一些以民生為念、勤政愛民的地方官員,
淡水廳同知婁雲就是其中一例。一百七十幾年後,義渡紀念碑佇立於中港溪的義渡舊址,婁雲的政績沒有被歷史遺忘。
|
|
中港溪官義渡(複製)古碑。
|
昔日義渡處,今日已有五福大橋跨越中港溪。
|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中港慈裕宮(國家三級古蹟)
離開官義渡生態公園,續沿著明勝路前行,即可一路進入竹南市區。我想順道去走訪中港慈裕宮。
竹南,舊稱「中港」,地名起源,或說因此地位居台灣南北港口的中間,故名為「中港」;
或說地名源自平埔族道卡斯族中港社。真實如何,已不可考。
中港開發的歷史甚早,漢人在明朝永曆年間即從中港溪河口上岸,入墾此地。
桂王永曆六年(1652),沈光文所著的《臺灣輿圖考》就已出現中港地名。
隨著漢人入墾中港,也帶來了媽祖的信仰。
因此中港慈裕宮是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之一,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最初媽祖廟草建於塭仔頭港口附近,隨著河口地理的變遷,曾幾度遷廟,最後落腳於中港舊街的現址。
中港慈裕宮是國家三級古蹟,是知名古廟,而竹南又是苗栗的大鎮,
我本以為慈裕宮前的老街應有不少熱食熱飲或地方小吃,抵達後才發現老街幾乎沒什麼商店,
冷冷清清,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慈裕宮離竹南熱鬧的市中心及火車站還有一大段距離。百年前,這裡是中港最熱鬧的市街,
新設的火車站卻遠在市街東邊二、三公里外的稻田裡。當時地方反對火車經過,
認為會破壞風水,且火車沒什麼用,價票昂貴,不如用走路或用牛車、挑夫運送貨品來得實用。
於是火車站只能設在偏遠的郊外。
當時的地方領袖要擁有遠見,其實並不容易,而百年後的我們,則可以清楚的看到歷史演變的結果。
中港,過去又有「金色中港」的美名,這裡是台灣金紙生產的重鎮,繁榮時期曾有幾百家的金銀紙加工廠。
各工廠或街埕廣場曝曬的金銀紙,在陽光照耀下,發生閃閃的金色光芒,因而有了這樣的美名。
隨著時代變遷,這項金色產業已走向夕陽。我在慈裕宮前的老街,只看到一家商號,店內堆著金紙成品。
今天的中港,不再金光閃閃,天空顯得有些灰濛失色。
圖:「與天同功」古碑
我來到中港慈裕宮,特別想看廟內的一塊古匾及一座古碑,都是我曾讀過的台灣歷史。
懸在慈裕宮大殿神龕上的「與天同功」匾,是光緒八年(1882)皇帝御賜的匾額,
此事緣起於光緒七年台灣進行的一項劃時代的橋樑工程。
當時福建巡撫岑毓英來台視查,深感於大甲溪造成南北交通往來不便,
於是決定建造大甲溪橋。八月開始籌建,以鐵籠裝石作為橋墩,由福建船政局製造,同時興築大甲溪兩岸長堤,以開墾兩岸的河岸地。
當時岑毓英親自來台督辦大甲溪橋修建,而福州載運器材船隻卻遇風浪延宕,岑毓英在中港等無音訊,心情焦急。
中港仕紳建議至慈裕宮祈求媽祖庇佑,祭拜之後,果然天氣好轉,船貨平安抵達。
於是岑毓英奏請光緒皇帝賜匾以酬謝媽祖的恩典。據《德宗實錄》光緒七年十月十五日記錄:
「以神靈顯應,頒臺灣各屬天后廟匾額曰: 「與天同功」。」
當時台南的大天后宮、大甲鎮瀾宮、中港慈裕宮都收到皇帝御賜的「與天同功」匾額。
大甲溪橋全長一百五十丈(約500公尺),籌款二、三十萬圓,大半由地方仕紳捐輸,
利用大甲溪冬季水位低時趕工建造,短短半年即告完工。
岑毓英於光緒八年三月離台時,寫有《大甲溪鐵橋》一詩,以紀此事:
甲溪如海闊茫茫, 病涉民間廑是傷。
昔日帝封今有奠, 狂瀾自此慶安詳。
大甲溪橋樑工程是劃時代的,比劉銘傳於光緒十五年(1889)建造的台北橋(長約480公尺,
跨越淡水河,連接三重埔與大稻埕)還早了七年。有學者認為大甲溪橋的工程是台灣近代化的開端。
大甲溪橋完工後,光緒八年(1882)六月,颱風豪雨造成大甲溪山洪爆發,沖毀大甲溪橋樑。由於修復經費至鉅,
民間不願再捐款贊助工程,大甲溪橋只好廢棄,只有短短三、四個月的壽命而已。
圖:中壠泉漳和睦碑
中港慈裕宮的後院園內立有兩塊古碑,其中之一是淡水廳同知曹瑾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立的
「中壠泉漳和睦碑」,見證了台灣漳泉械鬥的歷史。
台灣族群之間相互械鬥,起自康熙晚期,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一百多年來,情況愈演愈烈。
道光六年(1826),中港爆發嚴重漳泉械鬥,連慈裕宮都難以倖免,遭到焚毀,媽祖與民同災。
道光十八年(1838),慈裕宮才遷建於中港街現址。
道光二十四年(1844),彰化縣爆發泉、漳分類械鬥,並有向北蔓延的趨勢,曹謹得知消息,急調義勇趕赴大甲防範。
曹瑾特別告諭中港、後壠的漳泉地方領袖,務必相互容忍,並約束子弟,終於避免一場可能血腥衝突,使地方得以安寧。
當時曹瑾勒石立「中壠泉漳和睦碑」於慈裕宮前(註2),宣達泉漳和睦,穩固雙方情誼,即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曹瑾也是清代台灣難得的優秀官員。道光十七年(1837),他在鳳山縣知縣任內,留心民生疾苦,
完成了台灣南部最大的灌溉水圳,因而稻穀豐收,百姓生活富足,後來縣民將他所完成的水圳設施稱為「曹公圳」,
並設立「曹公祠」,以感念其功績,祀奉至今不絕。
道光二十四年時,雖然曹瑾努力倡導族群和解,又在中港慈裕宮立碑,有媽祖婆做見證,
但台灣各族群之間相互械鬥,結怨已久,並沒有因此而消弭。到了咸豐年間,又更趨嚴重。
以淡水廳為例,在咸豐時代(1850-1861),咸豐三、四、九、十年,就爆發了四次大械鬥。
在「中壠泉漳和睦碑」的碑文裡,曹瑾苦口婆心的勸說,希望來自不同的省份(如閩、粵)或不同的郡邑(如漳、泉)的移民,
大家來到台灣定居之後,就都是台灣(府)人了,何必再劃分彼此及地域呢?這樣的衷心期盼,卻一直到1895年之後才完全獲得實現。
以前還區分漳州人、泉州人或客家人,彼此械鬥,互不相讓,以至紛紛擾擾。新的統治者來到後,大家通通都是台灣人,
被置於日本人的殖民統治之下,低人一等。新的民族矛盾從此取代了以往台灣人之間省籍及地域的心結。
旅遊日期:2011.12.14 (寫於2011.12.30)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註1:這六條河川分別為:
大甲溪、房裡溪(有義渡碑,現移至苑裡順天宮保存)、中港溪、鹽水港溪、
井水港溪、柑尾溪。
註2:中壠泉漳和睦碑記內容如下:(原文無標點符號)
特授臺灣北路淡水總捕分府、加十級、紀錄十次曹,為中壠泉漳和睦碑記
天地之性,人為貴,而人與人尤為同類而相親。故同在一國則親於一國、
同在一鄉則親於一鄉,無分親疏、無分疆界,子夏「四海兄弟」之言,原不誣也。
臺灣生齒日繁,民風不古,而其勢最兇、其害最烈者,莫如分氣類而動干戈。
有時變而閩、粵,有時變而漳、泉。粵人與吾異省者也,至同在臺,亦臺人而已矣,
何分於閩、粵?若漳、泉,則同省者也,以全省而論,則府屬相毗連而言語相通、
往來相近者,莫如泉、漳。故無論絲蘿締好有如兄弟,即分域而居,
而其間有泉人而派分自漳者、有漳人而派分自泉者,彼此均同一氣,
況遷籍來臺,是又以兩府而聯為一府,且又以一府而同居一縣,當不知如何親愛、如何和睦?
乃以變起一時,遂至秦、越異視,竟如仇讎,此尤令人不可解者也。
孟子曰:「今有同室之人鬥者,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往救云者,
非助同室以為鬥,乃勸而止之之意也。又曰:「鄉鄰有鬥者,雖閉戶可也。」
閉戶云者,謂夫鄉鄰有鬥,鬥固與吾不相干屬也。今以我泉、漳之人而同居淡水之地,
其視嘉、彰諸屬即鄉鄰也。使其同室操戈,尚當及時救止;
乃往往以鄉鄰之起釁,因而聞風震動,同室異觀。其始也,彼此互相搬移;
其繼也,中於奸徒之煽惑,變生倉猝,禍起無端,迨大憲按臨拏辦,而村墟已成焦土,
死傷橫積如山。至是而始悔,當時苟其閉戶靜觀,同心約束,萬不致此,亦已晚矣。
我中、壠蕞爾微區,泉漳雜處,前經歷遭變亂,元氣於今尚未盡復。近因彰屬分類,
街、莊同人恐蹈前轍,互相保結,安堵如常,惟聯盟結好已成於一日,而庫樂和親須期諸百年,
爰勒貞民(王+民;貞民,石碑的美稱),以垂永久。
所願自今以後,爾無我詐、我無爾虞,不惟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共敦古處之風;
行將睦姻任恤、耦俱無猜(語出《左傳·僖公九年》:「送往事居,耦俱無猜。」,
耦俱,指相處融洽。),同享昇平之樂,豈不休(美)哉!是為記。
道光二十四年(歲次甲辰陽月)穀旦。
[旅行照片]
塭仔頭漁港紅樹林保護區。
中港溪紅樹林保護區。
紅樹林保護區觀景台。
水筆仔。
新立的中港官義渡紀念公園碑(2001年)。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官義渡生態公園賞鳥區。
中港慈裕宮前的老街。
中港慈裕宮(國家三級古蹟)。
嘉慶丙子年的舊石柱。
舊石柱留下不同的時代的印記。
慈裕宮的古碑。
右:中壠泉漳和睦碑
左: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乾隆五十三年(1788),禁止差役擾民的碑石。
中港地圖。中港老街離中港火車站大約有二、三公里遠。(臺灣堡圖,1904年)。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中港溪官義渡生態公園.中港慈裕宮
◎如何前往中港溪官義渡生態公園?
北二高竹南交流道下,接台1己線(竹南聯絡道),再右轉明勝路,至五福大橋橋頭即可看見右側有官義渡生態公園的指標,進入即抵達停車場。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