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882)

[苗栗造橋] .口山古道.造橋車站.談文車站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口山古道登山口(造橋國中旁)

口山古道位於苗栗造橋車站附近,是昔日造橋庄與淡文湖庄之間往來的古道, 公路陸續闢建後,古道逐漸荒廢。

後來在社區居民的努力下,重新整理出古道舊徑,而成為一條登山步道。

口山古道約呈南北向,南側的登山口位於造橋國中旁,北側出口則在庄北伯公廟(福德祠)。 造橋國中校門口前的路口也有一間伯公廟,是廟中廟,廟裡還有一座古老的石砌小土地公廟,見證了這條古道的歷史。

從福德祠出發,沿著造橋國小旁的產業道路上行十幾公尺,即看見口山古道的登山口,有社區人士豎立的標誌。整修後的口山古道, 又名「口山步道」,古道採用生態工法打造,全程都為為泥土路,路徑質樸,沿途以相思林為主,間雜油桐、相思等樹木, 沿途鮮少雜草,路徑清爽,坡度又平緩,少起伏,走來輕鬆。

途中不時可看見竹叢,由二、三百枝細竹密集攏聚而成,是古道頗特別的景觀。一路緩緩上行,約十來分鐘,遇竹叢岔路, 古道一分為二,兩條路殊途同歸,左線繞得較遠,於是選右線,沿著竹叢旁而行,爬抵山稜的瞭望台,與左線會合。 木造的瞭望台高兩層,而周遭的林木更高,無所展望,但環境頗為幽雅。

圖:口山古道稜線土路

循著稜線寬大的土路續行,不久即抵達周生橋,一座新建的木拱橋。

周生橋的橋下有一條小柏油路,通往山下的造橋火車站,另一方向則通往談文村, 這條柏油小路應是早期的口山古道舊路。

查閱1904年的《台灣堡圖》,當時造橋庄通往淡文湖庄的古道,循著造橋口山的山稜大約至周生橋後, 折而向左,往今日談文村的方向而去。

今日的口山古道仍沿著山稜爬向造橋口山,這條山路應也是昔日農民上山拓墾及運送物產的舊路,沿途有不少竹林, 而山區也頗多相思樹,昔日造橋有製造木炭的產業,所以應有不少挑夫辛苦往來這條山路挑擔運送物產。

不久就抵達山嶺上的第二座瞭望台,瞭望台擁有360度的環繞視野,是古道視野最佳處。 瞭望台正對著中山高速公路,造橋收費站就在附近,而遠處山巒層層,飄緲聳於雲嵐之上。 山峰無數,不曉山名。

周生橋。 第二座瞭望台。

圖:造橋口山

過第二座瞭望台,稜上土路的仍然寬闊平緩,附近林木疏稀,因昔日曾發生森林火災所致。

前行約十分鐘, 抵達岔路,右往庄北伯公廟,直行通往造橋口山。

先取直行,約兩分鐘即登頂造橋口山。造橋口山,海拔68公尺,西側崩塌,形成懸崖絕壁的景觀。

山頂有土地調查局圖根點,這顆基石曾經消失,山友原以為已隨山崖崩塌而堙滅, 後來崖邊附近的雜草清除後,基石才被人發現。百年基石,失而復得,如今已重新埋立於山頂明顯處。

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基石是為了土地測量而設置的三角點。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設立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 以現代化的測量技術,歷經六年的實地調查,而在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繪製完成《台灣堡圖》, 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套詳及各村庄的地形地貌地圖(但不涵蓋當時尚未歸順的原住民山地區域)。 當時為測量而埋設的三角點基石現今仍佇立於台灣各地的山頭,見證了這段土地的歷史。

造橋口山,位於造橋庄北方的出入口,或許就是山名的由來。造橋口山續行有山路通往山腳下的儷池咖啡。 循原路折返,回到剛才的岔路口,走往山腳下的庄北伯公廟。下山沿途有不少樟樹,約七、八分鐘,抵達清明福德祠, 俗稱「庄北伯公」。然後沿著平仁路,走往造橋火車站及造橋國中的方向。

圖:造橋車站(1935年)

造橋火車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車站,車站建造於明治四十一年(1903),當時縱貫鐵路尚未全線通車, 而中港(竹南)與苗栗段已先分段通車。

最初,造橋車站僅是一座木造的小車站,外觀就如今日的談文車站。昭和十年(1935),造橋車站改建為今貌, 是台灣第一座混凝土平頂建築的車站。

造橋車站建築樣式已朝向現代主義風格,漸揚棄了早期流行的巴洛克式樣式,注重實用的功能, 簡潔大方的建築線條,取代了繁複華麗的建築裝飾。

車站旁有三棟鐵路日式宿舍,分別為驛長官舍、第一宿舍及第二宿舍,鐵路宿舍的歷史已達百年, 宿舍區經過整理及美化環境,已營造為造橋百年驛站文化休閒園區,供遊客憶想歲月往事。

造橋車站曾經風光一時,明治三十八年(1905),造橋附近的錦水地區發現天然氣及石油,日本人進行開採。 錦水礦場的開發,使造橋車站業務更為繁忙,而增加站務人員,於是增建第二宿舍,以供職員住宿。車站前也形成熱鬧的市街, 造橋庄役場(鄉公所)也由坪埔遷移至車站前。

如今的造橋車站,已成為無人管理的車站,沒有站務人員,對號快車不停,僅停靠區間車及普通車而已。

驛長官舍。 第二宿舍。

圖:談文車站(歷史建築)

造橋,開拓於清代雍正九年(1731),乾隆十年(1745)前後,設立新庄,建庄歷史已有二、三百年。

造橋地名的由來,據說因早年對外出入受南港溪溪流所阻,南北交通往來不便, 於是商家及民眾捐款建造了一座橋樑,以利人行。為了紀念此事,於是「造橋」成為庄名。

離開造橋市區,我順道造訪附近的談文車站。台灣縱貫鐵路的山線、海線分岔起點在苗栗竹南車站, 由竹南往南,海線的第一站是談文,山線的第一站是造橋,兩座車站都位於造橋鄉。

談文,舊名「淡文湖」,地處中港溪下游的入海口處,低窪處形成一座淡水湖,村民稱為「淡文湖」, 而成為地名。台灣光復後,取地名偕音,改名為「談文」。口山古道是造橋與淡文湖兩個村庄之間往來的道路。

談文車站建造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為木造的小車站,車站冷清,沒有站務人員。 我抵達時,車站內外都沒有任何的旅客。這座寂寥的小車站,一天只有幾班列車停靠而已。

也因為如此,這座小車站才能保存原貌至今,而終於得到賞識,被苗栗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

旅遊日期:2011.12.14 (寫於2011.12.26) 


【延伸閱讀】
.第1657篇 - 2021.01.05 旅行影片:口山步道.造橋百年驛站

【路程時間記錄】
造橋國中登山口---20分鐘--第二座瞭望台---14分鐘--造橋口山---8分鐘--清明福德祠(庄北伯公)---7分鐘---造橋車站---7分鐘---造橋國中登山口


[旅行照片]

造橋國中旁福德祠內的小土地公廟。
口山古道,沿途頗多相思樹。
口山古道,竹叢景觀。
竹叢岔路,左右兩線都可通往瞭望台。
第二座瞭望台,視野極佳。
瞭望台正對著中山高造橋收費站。
稜上寬闊的土路。
造橋口山,海拔68公尺。
造橋口山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走往庄北伯公,沿途的樟樹林。
庄北伯公(清明福德祠)。口山古道登山口之一。
造橋車站驛長官舍。
造橋車站第一宿舍(副站長官舍)。原建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
造橋車站第二宿舍(站務員宿舍),原稱「驛務棟」,建於大正五年(1916)。
談火車站。建於大正十一年(1922)。苗栗縣歷史建築。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口山古道.造橋車站.談文車站
◎如何前往口山古道?
北二高竹南交流道下,接台1己線,往造橋方向,再右轉台13甲,過中港溪(溪洲橋)直行,左轉苗14鄉道至造橋市區,遇平仁路左轉, 遇紅綠燈,再左轉,即可看見造橋國中及路口的福德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