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881)

[苗栗造橋] .劍潭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劍潭古道

劍潭古道是苗栗造橋鄉大西村與大龍村之間往來的舊路,昔日兩地之間婚喪喜慶往來或農產挑擔前往市集, 都行走這條山路,直到山區產業道路開通之後,古道才逐漸荒廢。

民國92年(2003)初,造橋鄉公所整修劍潭古道,並於沿途種植油桐及桂花樹,以營造「桐花樹下桂花香」的勝景, 而成為一條古道踏青休閒路線。

劍潭古道全長約1.8公里,都已鋪上完善的石階或石板,路況良好,沿途設有歇腳、觀景、斜陽三座涼亭, 還有賞景平台及石椅等設施,而古道的入口及出口也都貼心設有公共廁所,可以說是一條相當大眾化的觀光休閒路線。

劍潭古道的登山口就在劍潭水庫入口的對面馬路旁。劍潭水庫建於民國46年(1957),在中港溪上游支流南港溪築壩, 可蓄水五十六萬平方公尺,供應當地農業灌溉水源。劍潭之名,傳說鄭成功(或其部將)曾率兵至此, 將寶劍擲入此地溪潭中,因而得名。另有一說是林爽文起兵失敗後,路經此地, 憤而將寶劍投置於水潭裡。兩者都只是民間傳說而已,並非信史。

圖:劍潭古道,起登即是陡上四百階。

劍潭古道從登山口起登,即是長達四百階的陡上石階路,是劍潭古道較辛苦的一段上坡路。

上稜之後,抵達歇腳亭。亭前展望好,整個大西聚落就在山腳下。大西,舊稱「大坪」,南港溪流經在此,迂迴曲折, 形成的一片寬闊的河岸平原,客家先民來此地拓墾,形成農業聚落。

由此而去,古道轉為平緩,沿途路旁有桂花,又有綠竹,一路走來怡來自在。不久又轉為石階上坡路,爬上之後, 抵達觀景亭。觀景亭,高架二層樓,矗聳於山頭,爬上二樓涼亭之後,鄰旁的樹梢都在腳下,四周無所遮蔽,視野豁然開朗, 擁有360度的環繞景觀,遠山近村,盡入眼簾。登高眺遠,使人心曠而懷展。此地風景真是好,四面一片綠,環繞小村落,宛如桃花源。

由觀景亭續行,石階路先下坡,再爬坡,此後古道行於稜上,沿途或夾道有竹林,或有樟樹、相思樹盎然生長於路旁,路徑清爽,林木幽雅。 途中一處鞍部,有左岔路,一條小產業道路通往大龍村,這應是昔日的劍潭古道舊路。古道理應橫向越嶺,以聯絡兩地,今日的劍潭古道卻縱走於山稜之上, 不太合理,應是為了休閒旅遊的目的而有所修正路線。

過了岔路,古道石階又爬向另一高處,抵達斜陽亭。此亭朝西,可欣賞夕陽西落之景。過亭之後,古道隨山稜地形, 又爬上爬下兩次,但起伏都不大,沿途有不少開闊處可以眺覽風景,林相也頗有可觀。過最後一片相思純林後, 石階路向下,即抵達古道出口,接大西外環道,再沿著馬路返回劍潭古道入口。

歇腳亭。 從歇腳亭眺望大西村。

圖:萬善祠

今天前來劍潭古道的途中,經過大西村客家聚落,有看見百年樟樹的標誌,附近又有寺廟、老榕及傳統古厝, 於是走完古道後,便順道前往參觀。

停車於萬善祠旁的社區休閒活動中心前空地。廣場旁的圍牆立有「大西客家生活聚落」的金字標誌。

萬善祠,就是所謂的有應公廟。 台灣各地村落都常可看見這種收埋無主屍骨的有應公廟,但通常規模都很小,像大西村有這麼大間的萬善祠, 而又座落於聚落核心地區,成為聚落內主要的寺廟,則是相當罕見的。

萬善祠旁的馬路對面,有一棟東海堂三合院古厝,門樓造型的大門,紅磚灰瓦,古意盎然,正廳屋瓦則已換成現代材質的塑化屋瓦, 隔壁另有一棟彭城堂古厝,可惜也是以新瓦紅妝取代了舊瓦古色。

百年樟樹位於伯公廟旁,離萬善祠不遠,從萬善祠就可望見前方馬路旁小丘之上的土地公廟,冒出一束如大傘蓋的圓圓樹蔭。 這棵老樟樹的胸圍傲人,樹根也很巨碩,鑽出土面,頗有氣勢,老樟樹的樹齡應當不只一百歲。

繞了一圈,回到萬善祠,對這間廟的歷史頗感興趣。遇到一位老伯,問萬善祠源起,卻沒得到答案。 廟裡供桌祀奉的牌位寫著「萬善有應諸公位」。廟的後方,有一座大墓公,墓碑寫著「眾義塚」,刻碑年代寫著「天運甲辰年」重修此墓。

天運,即歲次之意,甲辰年則每六十年一次,不知此墓是何年重修的?墓旁有一塊斜倒的碑石,還被漆字塗鴉,宛若廢棄物, 上頭卻有模糊難辨的刻字,不知內容為何,可以確定是一塊古碑。

東海堂門樓。 百年樟樹。

圖:萬善祠後方的眾義塚

後來搜尋資料,才知這是清代同治三年(1864)的古碑,碑名「萬善祀典」,內文已無法辨識。

據說咸豐年間(1850s)來此拓墾的先民,發現許多無人祭祀的墳墓及骨骸,於是合葬於現址, 名為「眾義塚」,每年定期祭祀。

後來地方人士在塚前立一間萬善祠,歷經多次重修,而成為今日的現貌。

眾義塚是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歷史呢?是否與劍潭地名的起源有所關聯呢?我不禁好奇懷想。 俏若有關聯,則十七世紀的時代,無論是鄭成功本人或他的部將,似乎都不太可能會來到苗栗造橋鄉的大西村, 至於十八世紀的林爽文倒是有這個可能性。

乾隆51年(1768),林爽文起事抗清,初期聲勢浩大,幾乎攻佔全台,清廷官兵只能困守孤城待援。次年, 清廷大將福康安率精銳部隊渡海,從鹿港登陸,展開反攻。林爽文兵敗於八卦山,退守斗六門(雲林斗六), 再撤退至大里杙(台中大里),最後退至集集,又再兵敗, 於是率殘眾逃匿於水沙連(埔里盆地)內山,清軍則入山窮追。 林爽文只好再向北竄逃,最後在老衢崎(崎頂;屬苗栗縣竹南鎮)落網。

當時清軍嚴兵封銷各路,以防林爽文逃往台灣後山,連淡水廳邊境之外,在大三貂(澳底)拓墾的漢人頭目吳沙, 都收到清廷訓令,不得窩藏林爽文,如有發現可疑者,須立即通報官府。

林爽文向北逃往老衢崎,沿途匿跡躲藏,必然避走村庄人口密集的海線,則理應會取道於苗栗造橋一帶的荒埔山區了。 當時追隨林爽文的死忠部眾,辛苦逃亡,遇風吹雨打,遭荒煙瘴氣,病的病,死的死,恐怕都掩埋或曝骨於荒山野地。 林爽文來到這裡,已窮途末路,悲憤之餘,於是將身上的寶劍投於水潭中。

造橋鄉大西村的劍潭地名,或許就是這樣而來的。不過文獻不足徵,所以我的話也不可以完全當真。

眾義塚墓碑。 眾義塚旁的同治三年(1864)古碑。

旅遊日期:2011.12.14 (寫於2011.12.20) 


【延伸閱讀】
.第1658篇 - 2021.01.06 旅行影片:劍潭古道

【路程時間記錄】
劍潭古道入口(劍潭水庫)---10分鐘--歇腳亭---10分鐘--觀景亭---15分鐘--斜陽亭---20分鐘---劍潭古道出口---15分鐘(走大西外環道)---劍潭古道入口


[旅行照片]

劍潭古道登山口。
四百階陡上石階路爬往歇腳亭。
過歇腳亭後,一段平緩路,然再爬往觀景亭。
觀景亭。劍潭古道視野最佳處。
眺望大龍村。
劍潭古道,路旁樟樹。
劍潭古道,路旁相思樹。
斜陽亭。
觀光級的劍潭古道。
相思成林。
古道出口,接大西外環道。
回到登山口,順道參觀劍潭水庫。
劍潭水庫上游的南港溪。冬季雨水足,水庫沒蓄水。
東海堂。
馬路旁的伯公廟與百年樟樹。
百年樟樹。
眾義塚(萬善祠後面)。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劍潭古道
◎如何前往劍潭古道?(我的交通路線)
北二高竹南交流道下,接台1己線,往造橋方向,再右轉台13甲,過中港溪(溪洲橋)直行,左轉苗14鄉道至造橋市區,遇平仁路左轉, 再立即右轉,接苗14鄉道,遇造橋鄉圖書館及消防分隊前的岔路,取左岔路(苗14鄉道),直行即可抵達劍潭水庫。 經大西村途中,有岔路往大西外環道路,兩條路都可抵達劍潭古道登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