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876)

[新竹橫山] .大崎棟古道 (大旗崠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大崎棟古道登山口涼亭

大崎棟古道位於新竹縣橫山鄉的大山背地區,登山口位於古廟樂善堂, 終點為大山背山(大崎棟),全長約兩公里。

大崎棟,或稱「大崎崠」、「大旗棟」或「大旗崠」,眾說紛紜,樂善堂廟門前的馬路旁, 豎立的觀光導覽牌及指標,就出現各種不同的稱呼,不知道何者為是。

查詢內政部的地名資料庫,則找到「大旗棟」,據地方耆老表示,地名的意義是因「隆起的山脊,狀似一面大旗」。 坊間的地圖則寫為「大旗崠」,「崠」的部首為「山」,是山脊的意思,則稱「大旗崠」似比「大旗棟」較為合理。

至於大旗崠因山脊狀似一面大旗而得名,則需要豐富的想像力,「旗」字不如「崎」字來得合理。「崎」(客家話發音「gia」), 形容山路崎嶇不平,客家庄常有以「崎」為名的地名,大旗棟古道全程幾乎都是石階路,「大崎崠」的稱呼, 有「巨大陡峭山頭」的意思,較符合地形的特性。

圖:樂善堂

大崎棟古道可說是一條抗日古道。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 日本派軍接收台灣。

大山背的墾首鍾石妹,響應台灣民主國的號召,招募五百名兵勇, 前往桃園南崁,參與抗日作戰。無奈雙方實力相差懸殊,鍾石妹作戰失利, 只好率領殘軍退回大山背。

後來日軍進軍大山背,當時鍾石妹以現在的樂善堂為抗日基地,做為營寨,並修築通往大山背山的山路, 從山頂偵察日軍的動向。 日軍攻入大山背後,焚毀樂善堂,並在大山背當地多所燒殺。鍾石妹為避免鄉人遭受生命及財產的損失, 最後只好同意歸降。 日本人對鍾石妹亦頗為禮遇,後來聘為樹杞林(今竹東)辨務署參事,並授佩紳章。大正五年(1916)年, 台灣總督府發行的《臺灣列紳傳》,鍾石妹名列其中,為台灣知名的地方士紳。

鍾石妹,廣東梅縣人,出生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十四歲來台,定居苗栗三灣。 二十二歲時向淡水廳請墾大山背地區,率領墾民,闢山路,設隘寮,成功奠定了漢人在大山背地區拓墾的基礎。

樂善堂,創建於光緒十五年(1889),初名「石峽廟」,1895年毀於戰火,直到明治三十八年(1910)才重建, 並改名為「樂善堂」。寺廟的規模不大,宛如尋常的傳統一條龍民宅格局,紅磚尖瓦,簡雅質樸。 殿內的楹柱,刻有昭和三年(1928)字跡。廟的左側有新建的水泥大樓,樓頂設置巨大的觀音菩薩神像,為古廟添了新意。

廟前廣場旁的花園,有只剩半根的舊廟楹柱,班駁的刻字,猶可辨識,寫有「光緒癸巳年」(光緒十九年,1893年)。 資料說石峽廟建於光緒十五年,實際是在這一年才正式落成,而一、兩年之後,就毀於兵燹。

圖:大崎棟古道

樂善堂的兩旁都有登山口,步道通往廟後的小山坡,山坡設有木造的涼亭、休憩平台及環狀步道,環境優雅怡人, 登山口有「大崎棟桐花步道」的指標。

這幾年來桃竹苗地區以桐花季打響名號,所以許多步道都冠上了「桐花」之名。這個時節,已無油桐花, 遊客稀少,山徑無人,則多了一分的靜謐與清幽。

循著石階步道上行,就接上大崎棟古道了。一路都是石階上坡路,不過走來並不覺得疲累。 一則是因為冬日涼爽,一則是上山的坡度不大,石階又鋪得好,像一塊塊的薄石板,階與階落差小, 可以小距跨步,輕鬆上行。

途經高頂農莊,農場的觀景亭設有咖啡雅座,可以在此享用農莊自家栽種的台灣咖啡, 而從樂善堂旁有車道通往這裡,可以開車上來。過高頂農莊,續接第二段古道,仍以石階路為主。 前行不久,石階路與小車道會合,彼此共用路段,上行之後,抵達一處平台,步道旁有圓形的大水塔。 這裡新建了木造的觀景台,展望相當棒。

後續仍是石階路,步道或平緩,或爬坡,沿途有竹林,有柑橘園,也有零星的造林地。來到櫻花觀景平台, 花節未到,櫻花樹只剩枯枝而已。過平台不遠,左側有岔路,一條其貌不揚的水泥路通往山下, 這就是櫻花步道了。若是二、三月來訪,登頂大山背山之後,可循原路折返回這裡,再走這條櫻花步道下山, 一路下坡,可以輕鬆自在的沿途觀賞櫻花。

圖:大山背山觀景平台

續行約十三、四分鐘,就抵達大崎棟古道的終點大山背山。

大山背山,海拔705公尺,所謂的「大崎棟」,就是指這座山了。

山頂設有一座涼亭及觀景平台,居高臨下,視野果然不凡,山腳下的橫山地區一覽無遺,油羅溪自內灣迤邐流經橫山, 遠向芎林、竹東而去。遠處迷茫,不見台灣海峽。

一百一十六年前,鍾石妹就在這裡設置據點,佈署哨兵,監視日軍的動態。當年鍾石妹若有在此處豎立台灣民主國的大旗, 以壯聲勢,則「大旗崠」的地名就有了較合理的解釋。二次大戰期間,日本人則在這裡設置大鼓,做為空襲警報之用。

從山腳下的樂善堂登頂大山背山,路程約五十分鐘。山頂另有小車道通往下山,雖然車道繞得較迂遠, 但天氣涼爽,於是決定改走小車道下山,想看看沿途不同的風景。

途中經過「大山背農園」,是沿途最主要的農園,滿山坡種植柑橘,遊客可以現場摘採。 繞回到高頂農莊時,就捨迂遠的馬路,而改走原來的石階步道下山。回程約四十分鐘,返抵樂善堂。

大山背地區有主要有三條古道,分別是茶亭古道騎龍古道及大崎棟古道,我在五年前走過前兩條古道, 五年之後,終於也補走了大崎棟古道。

旅遊日期:2011.11.23 (寫於2011.11.29) 


【路程時間記錄】
樂善堂---10分鐘--高頂農莊---10分鐘---大水塔觀景平台---12分鐘---櫻花觀景平台---15分鐘---大山背山
大山背山---32分鐘(小車道)---高頂農莊---8分鐘---樂善堂


[旅行照片]

樂善堂舊貌(翻拍導覽資料)。
樂善堂前的廣場。
從樂善堂廣場眺望橫山地區。
光緒癸巳年(光緒十九年,1893年)樂善堂舊廟楹柱。
樂善堂側牆,石砌與紅磚屋牆。
大崎棟古道。
高頂農莊,有賣台灣咖啡。
第二段古道入口(停車場旁)
大崎棟古道,平緩的路段。
大崎棟古道,石階路與小車道共用的路段。
大水塔。
大水塔旁新建造的觀景平台。
大崎棟古道,很多石階路。
櫻花觀景平台。
大崎棟古道,最後登頂路。
大山背山,海拔705公尺,山頂有一座涼亭。
大山背山。俯瞰油羅溪及橫山地區。
走小車道下山。
路過櫻花步道南口(非花季,蕭條中。)
返抵樂善堂廟後的涼亭及休憩平台。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大崎棟古道(大旗崠古道)
◎如何前往大崎棟古道?(我的交通路線)
北二高(國道三號)竹林交流道下,接120縣道,往竹東方向,過18K後,右轉台三線,過油羅溪橋後,在73.9K左轉,接竹34鄉道,行駛竹34鄉道至7.5K處岔路, 右轉竹35-1鄉道,至里程近4K處樂善堂(旁為九華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