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873)

[新北市瑞芳].驚艷「水」金九 -水湳洞遊憩園區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水湳洞大型停車場。前方為基隆山及水湳洞聚落

水湳洞聚落位於基隆山北側的山腳下,附近有著名的陰陽海及台金選煉廠十三層遺址, 常常能吸引濱海公路過往遊客的目光,然而大多數遊客都只是過客而已。

遊客來到水湳洞,大多是為了前往金瓜石。金瓜石原本也是一座寂寥的山城。

記得九年前遊覽金瓜石時,即使是假日來訪,金瓜石都顯得冷清, 遊客稀稀疏疏。

這幾年來政府成功打造金瓜石為「黃金博物園區」,如今的金瓜石假日金水公路得嚴格執行交通管制, 禁止汽車上山,以免金瓜石山城的交通為之打結。於是政府在水湳洞興建了大型停車場,並提供公車往返金瓜石的接駁服務。 假日的水湳洞停滿了遊覽車及小轎車,遊客排隊等著搭乘接駁車上山,而水湳洞似乎只扮演轉運站的功能而已。

直到今年以來觀光局推動包含水湳洞、金瓜石與九份三個地區的「競爭型國際觀光魅力據點示範計畫」, 並取三個地方地名的第一個字,以「水金九」的台語諧音,有「美真久」的意思,打造出「水金九」的觀光品牌, 於是一向被遊客忽視及冷落的水湳洞,如今也與金瓜石、九份並列,而獲得政府挹注觀光資源。

如今從水湳洞停車場建造了一條濂洞里步道通往水湳洞聚落,社區裡興建了旅遊服務中心, 舊式的中山堂改造為展演藝廊,聚落也增設遊憩景點如多功能展演平台及眺望點, 並整修社區內的石階步道,以供遊客前來水湳洞領略這個猶如小九份的礦村聚落。

圖:濂洞里步道

現在假日想要造訪水、金、九,大概只有水湳洞不必擔心塞車的問題。

中山高過五堵交流道後,就可接上62快速道路, 直接開到瑞濱接濱海公路,一路到水湳洞都是康莊大道註1

抵達水湳洞,因金水公路交通管制,所以無法直接開車經洞頂路前往水湳洞的旅遊服務中心,於是停車於大停車場, 然後從停車場入口斜對面的濂洞里步道上山。其實這條步道也很簡短,沿途展望也很不錯,隨著地勢漸高,可以欣賞水湳洞山海景色的變化。

站在步道入口的水泥橋上,就可以看見宛如黃金河的九份溪從腳下流過,整條溪谷呈現黃褐色的景象, 這是因為金瓜石礦山富含黃鐵礦,滲入地下水,產生化學作用,而使溪流變色,溪水流向大海,也造成出海口形成陰陽海的奇景。

從石階步道上行,途中有休憩平台,約十分鐘即抵達上方的平台公園,接著步道穿過洞頂路,續接石階路上行, 經過濂洞派出所,約二、三分鐘,抵達更上方的明里路,右往旅遊服務中心,左往多功能展演平台。

多功能展演平台是水湳洞聚落最大的一塊平台空間,面對水湳洞著名的台金公司選煉廠,因廠房依山而建,上下共十三層, 因此被礦工與當地居民稱為「十三層」。

濂洞里步道,下方為九份溪。金水公路交通管制中。 濂洞里步道小平台。

圖:多功能展演平台,遠處為十三層、廢煙管、茶壺山。

「十三層」建造於日治時代昭和八年(1933),是一座大型的選礦場,金瓜石開採的礦石經由台車道或高空索道運往水湳洞的這座選煉廠, 進行後續的礦石篩選作業。

當時這座選煉廠採機械化作業,經過數道程序,萃選出精細的礦石,然後運往日本進行加工。 光復後(戰後)金瓜石礦區的日本人資產被國民政府接收,成立台金公司, 成立煉銅廠,繼續營運,直至民國76年(1987)因虧損而決定歇業。

傍山而建的十三層,被形容像西藏的布達拉宮般的壯麗,而廢棄後的十三層,飽經歲月風霜,宛如文明廢墟, 散發出遠古蒼涼的意象,又被視為宛如羅馬的龐貝古城,成為水湳洞的奇觀之一。

十三層後方有三條巨大廢煙管,宛如巨蟒盤山越嶺,遠望似萬里長城,也是當地的奇觀之一。 當時因為台金公司的煉銅廠製煉過程中產生有毒的廢氣,為避免引響員工及居民健康,於是興建排煙道,將煉銅廢氣排放至後山。 排煙管高度約2公尺,寬度約1.5公尺,長兩公里,號稱是世界上最長的煙囪道。

視線順著十三層、廢煙囪管再向右移,就可遠遠望見金水公路長仁橋附近著名的黃金瀑布了。 今天我家小東的興趣不在水湳洞的礦山風華或黃金瀑布,而是濂洞國小的溜滑梯。本來聽到水湳洞行程而意興闌珊的小東, 經由我的介紹濂洞國小後,就對今天的行程充滿了期待。

像巨蟒的三條廢煙管。遠處為茶壺山。 遠眺黃金瀑布。

圖:濂洞國小室內溜滑梯

每個小學幾乎都有溜滑梯,濂洞國小的溜滑梯卻特別有名,連電視旅遊節目都有特別介紹過。

濂洞國小位於濂洞聚落的最上方,因依山而建,前後棟教室高低不同,彼此有階梯相連,由於校園腹地狹小,空間有限,於是學校在階梯的中間設置一座溜滑梯, 以供學生做為遊戲之用。

老婆及小妹還陪著母親走在後頭慢遊,小東和小東的小表姊璇璇已迫不及待的先由旅遊服務中心前的石階路爬往上方的濂洞國小。 抵達濂洞國小,兩人找到室內溜滑梯,開心的上下不斷滑溜玩樂。玩一次溜滑梯,得爬三十階回到後棟教室,兩人卻樂此不疲。 竟足足玩了五十分鐘,若換算起來,他們所走的石階數,應該可以登上基隆山了。

趁著小朋友玩溜滑梯的空檔,我溜去逛逛校園。濂洞國小居高臨下,又面向大海,是欣賞海景的最佳位置。聚落的山腳下有一獨立的山丘, 因岩石形似老虎頭,當地人稱為「虎頭」,虎眼、虎鼻、虎嘴的輪廓惟妙惟肖。

水湳洞聚落是因金瓜石採礦而形成的礦村,昔日學校的學生都是礦工子弟,因此校園內也保存著礦村的文物。小校園內有礦工的人物模型看板供遊客取景照像, 司令台上也擺著幾輛採礦台車。台車上貼有《黃金礦山略記》文字,以編年方式條列金瓜石礦山的歷史,讀來津津有味。

台灣黃金島之名,歷史早有記載。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 趙汝適的《諸蕃志》琉球條,就提及:「琉球國當泉州之東,土人間以所產黃蠟、土金,往售三嶼。」琉球國即指台灣。

從濂洞國小眺望虎頭岩及陰陽海。 濂洞國小。

圖:九份溪

元代汪大洲《九島誌略》(1349)誌略琉球條云:「琉球..自澎湖望甚近..地產沙金。

即使歷史早有記載,台灣卻遲至十九世紀末才掀起採金熱潮。其間幾百年,西班牙、荷蘭人都曾探勘黃金,卻與黃金無緣。

1683年,明鄭政府曾派遺官吏前往淡水、雞籠採金,但明鄭旋即被清所滅,採金計劃戛然而止。

清朝統治台灣之初,諸羅縣首任知縣季麒光的《台灣雜記》(1684)記載:「金山,在雞籠三朝溪後山,土產金,..山下水中沙金碎如屑。」 此後又有不少著作如《台灣記略》、《台海使槎錄》都有類似記述。

清朝統治台灣長達二百年時間,卻竟然沒有發現金瓜石蘊藏豐富的黃金。原因何在?

十九世紀初,噶瑪蘭設治,基隆河是淡蘭官道必經的路線。在當時,即使是像三貂嶺這樣的險路,「草樹蒙翳,仰不見日色。」這麼偏僻的地方,都有「無業之民, 以抽藤而食者數百人。」(姚瑩,《台北道里記》,1821年)而這麼多人在猴硐深山裡辛苦討生活,卻沒有人注意到「山下水中沙金碎如屑」

是否因為清朝貨幣制度以銀銅為本位,國家不重視黃金儲備,缺乏誘因,所以歷來的官員都沒有興趣派人入山探勘黃金, 而民間也因缺乏淘金的知識與經驗而與黃金無緣呢?

十九世紀中葉,美國積極開發大西部,興建北美大陸東西橫貫鐵路,當時從中國招募華工前來參與鐵路修築工程。1848年,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 掀起一股淘金熱潮,華工也從這段經歷取得了淘金的知識與經驗。後來一些粵籍華工回到中國,又轉往台灣參與劉銘傳的鐵路修築工程。光緒十七年(1891), 粵籍鐵路工人在基隆河修建八堵橋,意外發現河中的砂金,而從此揭開了九份、金瓜石黃金時代的序幕。

孩子們在濂洞國小玩得樂不思歸,終於被半催半促的回到了多功能展演平台與大家會合。母親沒爬上濂洞國小前的陡石階路,只停留在這裡觀賞風景。 這個季節來水湳洞旅遊天氣剛好。夏天炎熱,冬季凜冽,而秋高氣爽時,坐在這裡欣賞水湳洞的山海美景及礦山風華正是時候。

尤其是太陽西斜,日近黃昏時候,景致更佳。金色的陽光自西而東,越過基隆山,潑灑在十三層及背後的茶壺山。 十三層在斜陽光影下,宛如一座黃金古堡,倚著山,瞰著海,八十年之間,看盡多少黃金年華往事,而歲月恰似九份溪,不舍晝夜的流向陰陽海。

旅遊日期:2011.10.23 (寫於2011.11.03) 


附註:今日出遊成員:母親、小妹(及女兒璇璇)、Tony夫婦(及兒子小東),共六人。

註1: 中山高(國道一號)北上過五堵交流道後,接萬瑞快速公路(台62線)至終點(瑞濱交流道)右轉濱海公路至台2線約78.2K處,右轉北34(金水公路)即抵達水湳洞停車場。 以前中山高接台62快速道路,須先下暖暖交流道,水源路口的紅綠燈常造成塞車回堵,現在台62線快速道路大華系統交流道已完工,可以直接銜接中山高,因此交通非常順暢。


[旅行照片]

濂洞里步道。
濂洞里步道,抵達上方的平台區,出去接洞頂路。
穿過洞頂路,續爬往上一層,途中經過濂洞派出所。
多功能展演平台。
旅遊服務中心。
續爬往濂洞國小。
回望虎頭岩及陰陽海。
濂洞國小。
濂洞國小著名的室內溜滑梯。
從濂洞國小眺望虎頭岩及陰陽海,視野遠及鼻頭角。
俯望濱海公路。
遠眺十三層遺址。
從濂洞國小走另一條石階路下山。這條路像是樸素版的九份豎崎路。
或許十年之後,這條路沿途就會有不少茶館或咖啡廳了。
返抵多功能展演平台。眺望十三層、廢煙管及黃金瀑布。
拍一張團體照。
回程。濂洞里步道。
回程順遊濱海公路蝙蝠洞公園。
又順遊附近的海濱站舊月台
我們在深澳漁港用晚餐。對面為九份山城。


水湳洞老照片(1914年)。當時水湳洞已形成礦村聚落。
基隆山處於雲霧瀰漫中,但不像自然現象,可能是採礦造成的空氣汙染。
圖左側的山腳岩壁後方有一巨大海蝕洞,現在行車經過濱海公路水湳洞附近時,還可以看得到這個大洞穴。
水湳洞(舊名水南洞)的地名,不曉得是不是源自於這個洞穴(位於大海之南的大洞穴)?
(補註:或說水湳是指「土地遭水浸濕,軟而不堅。」,台灣其它地方也有類似地名,如新北市蘆洲有水湳地名,桃園大溪有湳仔溝地名,都是因河水氾濫造成的濕軟泥土地。)
圖片來源:絹川健吉,《金瓜石礦山寫真帖》,基隆郡絹川寫真館出版,1914年。圖片引用自台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特藏資源展示系統。 網址: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search.jsp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水湳洞遊憩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