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872)

[陽明山].擎天崗.紅樟湖茶寮遺址.竹篙山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擎天崗環形步道

清晨六點多,風塵僕僕的開著車載小女兒上陽明山。

雖然早起辛苦,但送女兒上學,一則可以展現父愛, 二則可以順便來陽明山爬山。一舉可以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從九月開學至今,這已是我第五次上陽明山了。運氣不好,常遇到下雨天,不能爬山(因為心疼相機會淋雨), 而父愛有時無法打折及商量延期付出,只好如期冒雨送女兒上山。直到上星期才有機會順道去爬山。

上週探訪內寮古道,快抵達擎天崗時,卻遇天雨迷濛,所以放棄最後一小段路程, 沒走至擎天崗。不知最後一段路路況如何?今天就順道去擎天崗,去補走上週沒走完的最後一小段路。

讀過山友旅記,得知最後一小段路的路況已有變化,內寮古道及瑪礁古道出口,接擎天崗草原的碉堡時, 已有一條新的山徑可直接通往內雙溪古道,所以我也想去了解一下最新的路況如何。

抵達擎天崗,從嶺頭喦福德宮出發,進入擎天崗環形步道, 一路散步,約二十分鐘,抵達環形步道最高點的岔路口。二個月前才剛走過這段路,擎天崗草原還是一樣美, 沒有新奇的感受,倒是滿山綻放的菅芒,在風中搖曳,秋意正濃,景致賞心悅目,清早空氣又新鮮活潑, 走來更覺得心情舒暢與歡喜。

環形步道秋芒盛開(遠處為七星山)。 秋芒盛開。

圖:擎天崗環形步道的右側長滿芒草,找不到內寮及瑪礁古道的入口

環形步道的這個岔路口,是竹篙山的登山口。

從右岔路走約0.7公里,可登竹篙山;我取左行,續行擎天崗環形步道。 石階路緩緩下坡,兩旁的景觀,則令人有景色變異的感觸。

記得以前步道的兩側都是青青草地,曾幾何時,已變得芒草高長,景觀全然不同。內寮及瑪礁古道的入口就在步道東側的草原邊緣, 附近有一座碉堡,是主要識別的標的物。如今只見大片芒草,如茫茫大海,碉堡已無影無蹤,而路旁出現的芒草洞, 又不見任何登山條。

只好繼續往前走,改從內雙溪古道進入,再從新的山徑通往碉堡附近,再銜接內寮及瑪礁古道。循著環形步道往下走,接近山谷坳處,聽見淙淙水聲,不久,過小木橋。 橋下就是紅樟湖溪了。紅樟湖溪是內雙溪的上游之一,發源於擎天崗,所以又稱「擎天崗溪」。近日多雨,水量多,淙聲悅耳。

過小木橋,步行不到二十步,右側出現明顯的岔路小徑,這就是內雙溪古道的入口。古道路徑清晰,寬闊好走,與從前來時,芒草牛徑紛歧的情況不同。 這並不是大自然的賜予,而是有一位山友劉老先生熱心的維護這條古道,古道入口的石塊, 還有劉老先生漆寫的里程數字。古道沿著紅樟湖溪的溪岸而行,約三、四分鐘,遇岔路口,右岔路越溪,有指標寫往竹篙山,就是聯繫內寮及瑪礁古道的山路了。

越溪進入這條山徑,隨即又遇左岔路小徑,順著紅樟湖溪走往下游方向。好奇走入這條小徑,即來到一處石厝遺址。 石厝只剩殘柱斷壁而已,小徑直接穿門踏戶穿過廢棄的石厝。

擎天崗環形步道小木橋。 內雙溪古道入口。

圖:紅樟湖茶寮遺址,小徑直接穿過門戶。

這裡就是八年多以前我第一次走內雙溪古道時,無意中遇見的聚落遺址。 當時完全不知道這處遺址的歷史。

後來讀到學者李瑞宗的《金包里大路南向路段人文史蹟資源調查》報告書(1999年出版),才知道這處遺址是昔日的紅樟湖茶寮。

陽明山地區種植茶葉的歷史可以追溯自清朝同治年間(1860s),從坪頂地區開始,而漸向擎天崗一帶拓展, 不過種植的規模並不大,茶葉的產量及品質也不如文山、南港一帶的茶葉。

根據日治時代昭和十四年(1939)的統計,士林及北投的粗製茶產量僅約六萬斤,金山約十二萬斤,石門的產量則高達五十五萬斤, 公路未開通以前,早期北海岸丘陵所產的茶葉,多經由金包里大路運往台北。魚路古道上著名的許顏橋, 是清末石門阿里磅的茶商許清顏所捐造的,反映了這段茶業的歷史。 陽明山茶業沒落後,擎天崗附近的一些茶寮改為牛舍或廢棄),紅樟湖茶寮就此隱沒於山林之中。

我沿著紅樟湖茶寮遺址的這條溪岸小徑走往下游方向,探探它通往何處。這條山徑路況還不錯,與內雙溪古道隔著溪谷相望平行, 沿途僅有一小段溪岸狹隘處稍有起伏而已。約十幾分鐘,小徑與內雙溪古道會合,就在內雙溪古道往高頂山古道(荷蘭古道)岔路口前的越溪處。

登山條寫著這條小徑名稱為「永生大道」,並註明「洪水替代路」,我想這可能是熱心的劉老先生開闢整理出來的山徑。 萬一溪水暴漲時,這條小徑可以做為內雙溪古道的替代道路,可以避免兩次涉水越溪的危險。

其實這裡已是內雙溪的上游,很接近水源盡頭,發生溪水暴漲的機率微乎其微。這條山徑重要的意義是它通過了紅樟湖茶寮遺址, 可以讓山友們因此有機會認識內雙溪古道過往的人文歷史。紅樟湖茶寮遺址處,未見任何解說文字。 這篇旅記可以做為補充說明。

紅樟湖茶寮遺址。 永生大道(洪水替代路),路況還不錯。

圖:內雙溪上游溪谷

走完這條永生大道(小徑)之後,越溪循內雙溪古道再走回擎天崗的方向。

抵達後湖底溪與紅樟湖溪合流處, 再次越溪,然後沿著紅樟湖溪的岸邊上行,又與永生大道隔著溪谷平行。

記得第一次探訪內雙溪古道來到紅樟湖溪時,沿溪行,就頗有闖入桃花源的感覺。今天的紅樟湖溪,溪水豐沛,水聲淙淙, 景致更為優雅,而古道路況更佳,感覺更為美好。

如此的桃花源境地,距離擎天崗環形步道只不過十來分鐘的路程而已。

上行約十五分鐘,越過紅樟湖溪,返抵紅樟湖茶寮遺址。由此往上行,走新闢的山徑,爬向擎天崗的碉堡。山徑一路爬升, 走於芒草邊緣背風面的樹林裡,避開了芒草區,因此路徑清楚好走。

接近嶺上時,才漸出現芒草,突然前方出現一座圓形的碉堡。這座碉堡就是當年我走內寮瑪礁古道出擎天崗芒草區時, 遠遠望見幾十公尺的那座碉堡,沒想到現在碉堡的周遭只剩一片小空地草原,而四面都被高長的芒長所包圍,形成更大片的芒草區。

眼前這景象,讓人頗有滄海桑田的感觸。當年碉堡附近都是草原,與擎天崗環形步道連在一起,很容易辨識方向, 如今身處此地,則如陷入芒草陣仗裡,幸好還望得見七星山,若是遇雨霧,則真的不知該何去何從。

望向內寮及瑪礁古道的方向,只見大片芒草,卻找不到任何登山條,我可不想鑽進芒海裡找路。只好先在碉堡旁的小草地休息一會兒。 心情甫定之後,才發覺眼前這大片綻放的秋芒真美。「造化鍾靈秀,丹山草欲燃」,菅芒就在我眼前熱情秀舞。

想到待會要衝闖這片芒草區,看芒花,心情有牽掛,而又有所感。七、八年之間,古道的變遷如此之大,今昔相比, 歷史感油然而生,讓人感受到歲月的變化與滄桑。 身為旅人,不能居廟堂之上,而處江湖之遠,用文字與鏡頭,記錄景物的變化與土地的滄桑,寫所見所聞及心情所感, 雖然只是小道而已,但個人實地旅行的第一手田野資料,對於後人想探究土地往事時,或許可以提供些許的裨益也說不定。

感想剛完畢,煩惱才開始。我準備要提膽闖過這片芒草區了。

碉堡附近。看不到內寮及瑪礁古道入口。 舊貌(2004.01)。隱約可見路徑。

芒草高長。路該如何走? 舊貌(2004.01)。還可以望見碉堡。

旅遊日期:2011.10.18 (寫於2011.10.26) 


【路程時間記錄】
嶺頭喦福德宮---20分鐘---環形步道最高點(碉堡)---10分鐘---木橋/內雙溪古道入口---10分鐘---紅樟湖茶寮遺址---13分鐘--- 洪生大道終點接內雙溪古道---15分鐘---返抵紅樟湖茶寮/往擎天崗碉堡岔路---10分鐘---碉堡---8分鐘---往竹篙山岔路口碉堡---10分鐘---竹篙山


[旅行照片]

擎天崗環形步道。遠處為竹篙山。
環形步道途中回望擎天崗遊客服務站。
內雙溪古道入口,路徑良好。入口旁石塊寫著「3.8K」。
紅樟湖溪(擎天崗溪)上游,溪水清澈,流水潺潺。
紅樟湖茶寮溪岸駁坎仍然保存完整。
紅樟湖茶寮遺址殘垣。
內雙溪上游溪谷。
繞一圈永生大道及內雙溪古道,爬往擎天崗草原的碉堡。
接近芒草區。
抵達碉堡。碉堡附近已被芒草包圍。
「丹山草欲燃」。無路可走,先賞秋芒。
鑽芒草路。小心行走,尋找登山條。
又遇一片小草原。四周還是被芒草包圍。
終於從這個芒草洞口鑽出來,就在環形步道往竹篙山的岔路口附近。
順登竹篙山。途中回望擎天崗芒草與樹林交界處。
竹篙山山頂,有一座碉堡。
俯瞰山仔后附近的文化大學,遠處為淡水河。
回程。環形步道看黑牛吃草。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擎天崗。紅樟湖茶寮遺址